各类会议

全体会议/

当前位置:首页 > 各类会议 > 全体会议

【发言摘登】学习贯彻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加快甘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步伐​

政企共建促进延链补链强链 提升我省优势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

吴万华 (省政协委员、省政府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

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实施强工业行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我省是西部老工业基地,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是重要支柱产业,其工业增加值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的26.4%和18.8%,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数据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及配套等产业链均有国有大型企业支撑,基础和潜力好。强工业就要充分释放这些优势产业链的潜能,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我省产业链发展过程中,产业链网络体系不完善、链主企业带动能力弱、链上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不强等问题制约经济潜力的快速释放。为此建议:

第一,深入实施“链长制”,当好产业链发展的“指导员”“服务员”。一是优化产业链管理模式,完善“链长、链主、链辅”三级构架,形成链长保驾护航、链主龙头带动、链辅完善配套的产业链管理体系;二是强化政策支持,落实我省“链长制”工作方案,针对产业链短板、弱项,研究制定系列配套措施,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五链”融合,构建良好的产业链发展生态;三是搞好基础配套服务,用好国家专项债等政策支持,完善产业园区供水、供暖、道路交通、污水处理、通讯、治安等基础配套,着力提升产业园区承载能力,促进产业承接转移和聚集发展。

第二,提升链主企业带动能力,做强产业链发展的“排头兵”“主力军”。一是以科技创新提升产业链整体价值,链主企业要把科技创新作为“头号任务”,紧扣产业链加大研发强度,联合科研院所、链上协同企业共同组建创新联合体,打通基础研究、技术发明与产业发展之间的通道,采用“揭榜挂帅”“赛马制”等多种方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以技术补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链价值;二是以工业投资带动产业基础高级化,紧盯国家“双碳”“双控”等政策导向和金融支持,谋划实施一批效益好、后劲大、延展性强的新项目、大项目,以投资结构的持续优化接续推动产业链延伸发展。全力推进我省270个“三化”改造重点项目,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技术更新、产品换代,推动有色冶金等传统产业向锂电材料、高温合金、特殊合金等新兴产业转型升级,把“原材料”变成“新材料”,加快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三是以精准招商壮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借鉴金昌市与金川集团“地企共建”千亿级产业园、努力打造“新金川”的经验做法,支持和引导本土企业积极参与“旺园区”行动,地企合作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引导各种所有制资本积极参与到产业链各环节之中,打造“混改+招商”的双标杆工程,加速形成我省链条完整、特色鲜明、自主可控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

第三,强化链辅企业配套水平,打造产业链发展的“生力军”“预备役”。一是加强上下游有效衔接,打造多元化服务的供应链管理平台,加强数据信息多维度共享和产供销用全周期管控服务,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产供销服务体系,提高链上企业资源配置效率;二是打造专业化链辅企业,聚焦产业链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孵化培育一批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强化链辅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能力;三是推动链辅企业“规下转规上”,着眼保市场主体,落实减税降费、货币金融等支持政策,采用培育扶持、改造提升和引导促进等多种方式,助力中小企业短期纾困、长远发展,实现链辅企业“规下转规上”“补链变强链”。

大力构建现代寒旱特色农业产业体系 为强县域行动提供有力支撑

李旺泽 (省政协委员、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

当前,我省正处在由特色农业大省向特色农业强省加速转变的战略机遇期,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外部市场需求和内部利益推动、利润增长动能强劲,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加快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

1.实施“强县域”行动,把六大特色产业打造成富民强县的战略性主导产业。以做大做强现代寒旱特色农业为目标,以“三链同构”为抓手,以农产品加工业为突破口,全力做好“产业转型、结构升级、要素聚集、链条锻造”四篇文章,坚持政府市场两手并用,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养、精深化加工、园区化集聚、科技化引领、品牌化营销,走根植于农业的三产融合发展路子,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健全完善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让小农户分享更多产业链增值收益,加快把六大特色产业打造成富民强县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实施“规划引领”行动,科学指导特色产业发展的布局、规模和目标。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六大特色产业布局,明确发展规模、方向、目标,鼓励支持产业基础好的市县,建设千亩(千头只)示范点、万亩(万头只)示范片、百万亩(百万头只)示范带,创建一批产业大县,推动形成“一县一业”发展格局,打造跨乡连片、跨县成带、集群成链优势特色产业带。

3.实施“强科技”行动,提升产业质量和效益。实施好种业振兴五大行动,对六大产业进行科技赋能,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加强农业生产关键薄弱环节农机研发和示范推广应用,走现代农业技术、现代装备设施和现代信息集成融合推广应用路子,依靠科技提升产业质量效益和产业核心竞争力。

4.实施“强龙头”行动,在精深加工上实现突破。以省委省政府产业链长制链主制为抓手,实施龙头企业“2512”提升行动,把食品加工业作为主攻方向,千方百计引进大型头部企业,加快培育骨干企业,有序跟进配套企业,通过“引培”两手发力,力争用3-5年时间,打造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200家、10亿元以上的50家,50亿元以上的10家,百亿级企业2家,全省农产品加工产值实现翻番、达到2000亿。

5.实施“强集群”行动,更好发挥园区平台作用。采取新建一批、扩建一批、功能调整一批等方式,加快构建以国家级为龙头、省级为骨干、市县级为基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体系,推动要素、项目、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发展格局。力争通过3-5年,打造安定区马铃薯、环县肉羊、静宁苹果等10个以上百亿级产业大县,带动形成牛、羊、猪、果、薯5个500亿以上、蔬菜、中药材2个千亿级省级特色产业集群。

6.实施“强品牌”行动,引领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开展以省级“甘味”品牌为引领、地方公用品牌为支撑、企业商标品牌为根本的品牌体系建设,建立产地环境监测评价、营养品质特质监测评价、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评价及可追溯体系,筑牢“甘味”农产品优质绿色安全基础。广泛开展宣传推介活动,持续放大“甘味”品牌效应。加快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仓储冷链设施和信息化平台建设,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特色农产品产地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发布中心、仓储物流中心,积极拓宽立体销售渠道,全面提升我省农产品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发挥科技人才在推进我省高质量 发展中的关键支撑作用

刘兴荣 (省政协常委、农工党甘肃省委会副主委、兰州大学教授)

省委十三届十五次全会提出,要大力实施强工业、强科技、强省会、强县域行动,努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赢得先机主动,在高质量发展中争先进位。谁抓住了科技创新这个关键,谁就能在高质量发展中抢占制高点。强科技,人才是关键。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深化科技人才改革的措施,积极为人才“松绑”,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还没有很好的释放出来,人才成长使用环境还不够宽松,搭建的平台还不够完善,服务还不够精准,亟需破题,以更好发挥科技人才的重要作用。为此建议:

第一,促进科技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一是聚焦产业打造人才链,以我省重大产业、重点项目、重要课题为导向,制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采取“招、引、育、留、用”相结合的办法,打通人才链与创业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的互融互通,充分激发人才参与产业技术创新的活力,使人才的创新成果和产业精准对接;二是夯实强省会的“科技引擎”,依托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建设一批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促进产学研有机合作、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畅通科技供给侧和需求侧、研发端和落地端,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加速释放创新平台的催化、倍增和叠加效应;三是赋予科技人员更多自主权,强化科技人才在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发挥核心领衔科学家的把关定调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企业提课题、政府立课题,落实“揭榜挂帅”立项制度,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企业集中、向创新聚集,提升关键共性技术供给能力。

第二,营造科技人才成长使用的宽松环境。一是探索完善以知识价值、成果产出、业绩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考核评价奖励和薪酬分配机制,形成政府、市场、专业组织、用人单位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多维度人才评价体系,让人才更加专注于科技创新;二是创造条件用好、用足现有人才,营造宜居宜业、拴心留人的用才环境,提高高中层次人才薪酬待遇,落实创新人才配偶就业、子女入学、住房等基本保障,把人才从科研创新以外的琐事杂事中解放出来。支持本土和外引人才在重大项目中挑大梁、当主角,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三是省属国有企业率先营造人才成长和使用的宽松环境,畅通企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鼓励企业科技人才以知识产权入股、期权奖励、技术有偿转让等方式,参与要素收益分配,使收入和业绩挂钩、回报与贡献匹配,鼓励更多的创新人才挂帅出征,让卓越工程师和大国工匠充分涌现。

第三,采用更加灵活柔性的策略引进人才。一是打通“孵化器”与中小企业无缝衔接,通过顾问指导、技术入股、培训讲学等方式柔性向企业引智。二是设立“候鸟型”人才工作站,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发展理念,进一步完善高端人才柔性引进的管理和考核制度,探索创新合作机制,扩大合作范围,吸引更多高端人才服务我省产业发展;三是打破人才流动的“壁垒”,允许国有企事业单位科技人才兼职兼薪、按劳取酬。注重发挥好已退休优秀科研人员的作用,鼓励退休专业技术人才到企业、基层提供有偿服务;四是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重点产业“卡脖子”技术短板,设立特聘岗位和重大人才引进项目专项扶持基金,敢于打破区域和身份限制,吸引外来人才为我所用,以新理念、新机制广泛吸纳天下英才。

推进“四强”行动加快兰西城市群建设

崔景瑜 (省政协委员、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主任)

兰西城市群是国家批准的19个城市群之一。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兰西城市群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为推进兰西城市群建设指明了方向。2021年12月,省委全委会提出“强工业、强科技、强省会、强县域”,为兰西城市群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兰西城市群包括甘青两省10个市州,涉及人口1600万,经济总量达6800多亿元,是西北发展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地区。推进兰西城市群建设,不仅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建设生态屏障、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而且有利于构建“双循环”格局、推动西北地区高质量发展。

第一,坚持强省会,加快兰州、西宁“双城”建设。兰西城市群建设的关键在省会城市。应当进一步明确兰州、西宁为兰西城市群发展的主体,加快“双城”城市建设,发挥两市的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兰州、西宁“双圈”城市发展布局。打破行政壁垒,促进区域内城市间的融合、协调发展,提升人口聚集能力,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着力构建兰西城市群与周边省会城市1日交通网、兰州西宁1小时快速交通廊、主要节点城市与兰州、西宁1小时通勤圈、高品质农村公路网及千里旅游大环线,提升兰西城市群外联内畅水平。加大兰州、西宁在民生服务领域的信息化共建共享,推动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建设“智慧城市群”,打造“云上兰西”。

第二,坚持强工业,联合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兰西城市群发展的基础在工业。应当充分发挥两省工业互补的比较优势,以企业合作为重点,每年确定一批重点企业和项目,联合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合作,共同打造区域产业发展优势。联合打造兰西城市群产业发展融资平台,为两省企业相互投资提供资金支持,加大投资力度。推动光伏、光热,风电制造等全产业链发展和清洁能源领域相关制造业集聚发展,打造国家级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基地。推动绿色载能产业向城市群集中,共同承接东中部地区载能产业转移。立足兰州、西宁化工产业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共同争取国家布局建设精细化工、盐化工、核产业等重大产业项目,共同打造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和国家核产业基地。积极建立联合招商、共同开发、利税共享的产业合作发展机制,对两省已有合作基础的产业项目,积极给予支持,制定相互优惠政策,打造多行业、多领域特色产业合作平台。

第三,坚持强县域,加快兰西城市群先行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红古——民和两县先行示范区建设,共同打造省际区域合作样板区,布局规划联合建设产业园区,联合申报、积极建设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和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在园区建设西部再生资源信息交易平台,布局废弃物回收和资源化利用以及无害化处理项目。推进两地基本公共服务高度融合、标准统一、政策制度并轨,提高先行示范区建设水平。

第四,坚持强科技,增强城市群科技竞争力。兰西城市群核心竞争力在科技。应当充分发挥两省科技优势,集中力量提升城市群科技水平。围绕兰西城市群重点产业发展,以企业为中心,联合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每年实施一批重大科研项目。共同制定出台引才引智政策,联合开展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依托兰州大学、青海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打造兰西城市群生态学科创基地。协调建设黄河上游生态学国家实验室,立足西部和国家的生态安全,构建人才和科技创新高地,打造西部寒旱区域生态建设思想库、技术库、人才库。

上篇:

下篇:

相关内容

    本网站访问总人数: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办公厅 技术支持:宏点网络

    最佳分辨率1920×1080 IE8以上版本浏览

    陇ICP备06000885号

    77-77
    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