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动态

机关建设/

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机关建设

让九曲黄河续接华夏千年文脉

让九曲黄河续接华夏千年文脉 


——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建言献策 


□ 本报记者 朱亚龙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道尽了黄河上游苍茫浩渺、辽阔悠远的风物历史。黄河灌溉了神州大地,哺育了炎黄子孙,更孕育了光辉灿烂的黄河文化。
  进入新时代,保护、传承和弘扬好黄河文化,是陇原儿女义不容辞的使命。而要完成好这一使命,首先就要编制好相关规划。近日,省文旅厅组织部分省政协委员、专家代表、省内沿黄市(州)专家、文化旅游从业者、规划编制单位负责人及文旅系统代表共计30余人,召开了《甘肃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咨询论证会,为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建言献策。
  讲好黄河故事 坚定文化自信
  黄河文化内涵丰富,与会代表们研究领域不同,建言切入点各异。
  “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这就是我们全力编制好这一规划的意义所在。”省文旅厅厅长陈卫中开门见山。
  “甘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资源宝库,黄河上游地区所沉淀的各类文化成果和各种文化形态在陇原大地都有留存,且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充分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恢宏气度。”规划编制单位负责人围绕甘肃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创新甘肃黄河文化传承利用、构建甘肃黄河文化旅游新格局和讲好新时代甘肃黄河故事等4个部分共15项重大任务举措作了说明,让与会各方更好理解《规划》内容,从而提出更加具有针对性、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守好黄河文化 传承甘肃精神
  什么是黄河文化?如何守好黄河文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产?这些问题的答案,在政协委员、专家们的深厚学养和广博见识中逐渐完善起来……
  “《规划》结构合理、内容完备,思路清晰、目标科学,文字功底也很好。”省政协常委、民革甘肃省委会副主委、兰州交通大学文化旅游研究中心主任金梅对《规划》给予了肯定。同时,针对《规划》中的不足之处,她建议,《规划》应与文旅部的系列政策、规划、措施结合起来,着重关注空间布局等方面。
  金梅委员解释道,空间布局包含了省内布局和省外布局,省内布局要凸显“大兰州”的重要性,把兰州市的核心位置在9市区中凸显出来;省外布局则要加强与周边省份的跨区域合作,在沿黄九省中明确甘肃的定位。金梅委员还建议,《规划》应突出兰州黄河段文化旅游主题,在“中华母亲河”这一品牌体系下,文化旅游发展需要得到文化企业的助力,从而最终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规划》中关于打造甘肃黄河文化五个高地的提法很好。”省政协委员、甘肃奇正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雷菊芳说,在产业布局上,应与“高地”定位紧密对接,例如在完善政策保障方面,应鼓励企业积极参与黄河文化重大工程建设,强化用地保障政策,全力支持重大项目的合理用地。
  在看到《规划》第五章关于传承“甘肃精神”一节时,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员李并成问:“‘南梁精神’作为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以及甘肃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何在《规划》中没有提及?”
  “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梯田精神、莫高精神、八棵树精神、八步沙六老汉新时代愚公精神均已提及,为何独缺南梁精神呢?南梁精神具有丰富内涵和鲜明特色,饱含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作为甘肃人,一定要重视!希望《规划》能补充完善这一方面。”李并成建议。
  深入挖掘文化遗产 打造黄河文化之都
  怎样做好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工作?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分别从各个方面给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应统筹推进黄河干支流沿岸古桥古渡、古村古驿、水利设施及羊皮筏子、水车技艺制作等水利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利用,重点实施临津渡、凤林渡、金城渡、鹤阴渡、索桥渡、青城渡等临夏—兰州—白银段黄河古渡遗址保护与开发建设工作。”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彭岚嘉认为,《规划》还应加入“古镇”这一我国独具诗意魅力的文化地理概念。他说,河口古镇、青城古镇、大河家古镇、索桥堡石城等古镇声名在外,具有极高的文旅开发价值,应高度重视,着重开发其历史、文化、旅游方面的潜力。
  “《规划》要突出甘肃黄河文化最突出的特征、最高的高地、最重的重点,打造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文化之都,建设兰州永靖文化圈。”民盟甘肃省委会常委、省歌剧院院长李天圣建议。
  甘肃省博物馆研究员李永平则说,应清晰梳理黄河文化与华创区、丝路文化、敦煌文化的关系脉络,更加突出兰州在黄河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九曲黄河,浩浩汤汤。自世界屋脊落天而下,跨越九省,行程万里,哺育了数亿人民,孕育出悠久灿烂的黄河文化。会议行进到尾声,大家一致表示,要切实担负起保护母亲河的重任,通过编制一部高质量的《规划》,保护、传承、弘扬好黄河文化,发扬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让九曲黄河真正续接起华夏的千年文脉。

上篇:

下篇:

相关内容

    本网站访问总人数: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办公厅 技术支持:宏点网络

    最佳分辨率1920×1080 IE8以上版本浏览

    陇ICP备06000885号

    77-77
    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