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动态

机关建设/

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机关建设

听省政协原副主席邓成城讲述兰渝铁路立项背后的故事

  兰渝铁路开通那一刻,他的眼眶湿润了 


  ——听省政协原副主席邓成城讲述兰渝铁路立项背后的故事


  “穆桂英的武艺高,半天云里走一遭……”当岷州花儿在D752次列车上唱响时,列车一路欢快地穿过了胡麻岭隧道、白龙江3号特大桥,用时7时7分,行进886公里,串联起了甘、陕、川、渝三省一市的22个市县(区)。
  谁曾想过,这列承载着希望、开往幸福的列车,在立项之初,与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条自2008年开工、2017年开通运营、2018年双线完全贯通、2019年正式全线开行动车组列车的兰渝铁路,广为人知的是它历时10年的施工历程,以及它所创造的一个个中国奇迹。鲜为人知的,却是它如何被提上议程、如何被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过往。甚至许多人都不知道,正是一位全国政协委员连续呼吁了11载,才盼来了国家有关部委的正式答复。
  这位对兰渝铁路饱含深情的全国政协委员,正是甘肃省政协第七、八届副主席邓成城。7月7日,记者来到84岁高龄的邓成城家中,听这位老人讲述那段并不遥远,却与施工难度不相上下的、为修建兰渝铁路连续建议的往事。 


■ “十余载,我从未想过放弃” 


  “向党中央、全国政协反映修建兰渝铁路的诉求,十余载,我从未想过放弃。”记者眼前的老人慈祥温和,说起兰渝铁路,他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谈起建议修建兰渝铁路的初衷,邓老说:“我生在甘肃、长在甘肃,对甘肃感情很深。当时在兰渝铁路这条线路上,串联着10多个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有着数千万人口,绝大部分都是贫穷的农民。改革开放的大潮改变了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可喜的巨变。我明显感觉到,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吹响后,西南、西北地区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与日俱增,西南、西北铁路大通道——兰渝铁路立项修建的时机已经成熟。”
  西部大开发,交通需先行。但兰渝铁路开通前,从兰州出发到重庆,首先要走宝兰线,然后转走宝成线,再由成都到达重庆。这种极其有限的通过能力和冗长的绕行路线成为制约西北、西南经济互通的“瓶颈”,远不能适应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记者翻开中国铁路交通图,八横八纵的铁路网,兰新线与宝成线形成了一个夹角,这个夹角内的部分,包括甘肃定西、陇南一整片——这些地区在兰渝铁路开通前都是中国铁路的“死角”。
  一笔连接兰州和重庆,与宝成线相交,把西南和西北嵌合在一起,就是西北到西南最便捷的通道——兰渝铁路。早在20世纪初期,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用“中国铁路系统中最重要者”和“经过物产极多矿产极富之地区”来描述兰渝铁路。在这条线路上,大约是1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藏满了数不尽的金、煤、铜和药材,还有仿佛童话般美丽的风景。
  但是数年来,每每提到兰渝铁路,铁路方面都并不积极,因为这是一段建设里程长、工程难度大但运量低的铁路。
  “1995年3月,在八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八届三次会议期间,由我牵头,联名甘肃和四川两省的代表、委员,联合向全国两会提交了议案和提案,包括当时的省委书记和省长都签上了自己的名字。那时我住在北京友谊宾馆,几十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是我一个一个去找,请他们从历史的角度考虑,从西南、西北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出发,把修建兰渝铁路纳入国家计划,建议在‘九五’期间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力争‘十五’动工修建。自此,一直到2008年兰渝铁路开工建设之前,我每年都在全国两会期间提交关于建设兰渝铁路的提案。在此期间,我曾三次在全国政协大会或小组会上发言,阐述修建兰渝铁路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尽管已是雪染双鬓,但回忆起当年事,邓老仍掩不住激动,过往细节如电影般历历在目。


■ 创造“奇闻”的兰渝铁路秘书处 


  当我们回过头来,把目光沿着兰渝铁路的足迹追溯到多年以前,这一带动西北、西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大通道从无到有,凝聚了太多人的汗水和辛劳。邓老向记者反复提起赵均国这个名字,并向记者讲述了当年那段历史。
  1994年5月,甘肃和四川两省的部分县(市、区)的地方党政领导、专家学者,由四川省苍溪县原副县长赵均国热心组织策划,在大协作的旗帜下,自发成立了推进兰渝铁路立项上马的组织——兰渝铁路秘书处。
  秘书处设执行主席,由各县(市)的行政一把手轮流担任;又设秘书长,专职负责具体工作。从成立之初起,赵均国同志一直担任兰渝铁路协作会秘书长。
  秘书处把沿线不同地区、不同省份的县(市)级政府联合了起来,由共同利益结成同盟。1994年10月,一份盖有68枚地县两级党委、政府印章的《关于申请新建兰渝铁路立项的报告》,上报给了甘肃、四川两省政府以及国家计委和铁道部。此举一时被称为中国的“奇闻”。
  而地县两级党委、政府的印章都是秘书处工作人员带着拟好的文件,先交给计委分管副主任审阅签字后再由主任签字,之后带到党委办公厅(室),由分管的副秘书长审阅签字,再由秘书长签字,最后到分管副书记、书记那里,书记的名字签上后,党委的印章才能盖上。而后是政府的印章,由副而正、由低到高,程序与之相同。68枚印章,就是这样跑下来的。
  有了沿线地方政府支持,还需要权威部门的科学论断。赵均国带着秘书处的同志们遍请铁道部第一(兰州)和第二(成都)勘察设计院的专家进行考察论证。1995年2月,《新建铁路兰州至重庆线预可行性报告》出台。
  1996年5月,秘书处陪同铁道部经济规划院对兰渝线进行考察,经济规划院在考察后的报告上指出,从运量上分析,兰渝铁路是沿线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在中国铁路路网布局结构上是合理的;其沿线地质条件是可行的;最重要的是,修建兰渝铁路符合国家扶贫攻坚的计划,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具体体现。
  在此背景下,1995年10月,甘肃、四川两省共同提交了关于将修建兰渝铁路纳入国家“十五”计划的建议案。1997年7月,甘川渝三省(市)联合成立兰渝铁路筹备领导小组,由三省(市)计委共同组织协调小组工作。至此,地方性的自发动作变成了三省(市)政府的职能行为,兰渝铁路的筹建工作升级了,也进入了程序化过程。 


■ 从老红军的联名信到兰渝铁路的正式上马 


  1999年至2005年,是兰渝铁路能够正式纳入国家计划的关键7年,邓老向记者详述了这7年中的点点滴滴。
  1999年,全国政协九届二次会议期间,甘肃、四川、重庆三省(市)的代表、委员再度联名致信紫光阁,并由邓成城将“请朱镕基总理听取关于修建兰渝铁路的函”呈送当时的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王刚同志。1999年,105位曾在甘川革命根据地、腊子口战役中流血流汗的老红军联名书写了《关于修建兰渝铁路致中央领导的一封信》,再次由邓成城转到了党中央。
  1999年和2000年间,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杨汝岱同志率领考察团和三省(市)人大、政协组织的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兰渝铁路进行了视察,形成了反映沿线人民强烈期盼修建兰渝铁路的视察报告,送达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和国家有关部门。
  2000年9月,受国务院有关领导委托,以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同志为团长,由甘川渝三省(市)政协领导和铁道部等有关部门专家组成的全国政协兰渝铁路考察团,再次深入甘川渝三省(市)实地考察。这是兰渝铁路申请立项以来,最大规模、有高层领导参加的立项申请活动,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修建兰渝铁路的高度重视。邓成城作为副团长再次参加了考察活动,又一次看到、听到、感受到了甘、川两省,尤其是当时甘肃贫困地区人民群众渴望通过铁路脱贫致富的迫切心情。邓老说:“我更加坚定了兰渝铁路上马后,能为西南、西北人民造福的信心。”
  考察团沿兰渝铁路的考察历时十余日,所去之处,有些地方条件艰苦、交通不便。然而,委员、代表体弱年迈者却不辞劳苦、克服困难,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两次实地考察结束后,考察组成员刘向东同志以翔实的第一手资料起草了题为《关于修建兰渝铁路的专题报告》并上报国家有关部委,阐述修建这条铁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反映了甘川渝三省(市)沿线数千万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同时提出了兰渝铁路的具体参考线路,供铁道部参考。
  2000年3月,正逢初春时节,全国政协九届三次会议如期在北京召开。邓老向大会递交了《西部大开发,交通要先行》的专题发言,引起了新闻媒体的关注,记者们相继采访,搜集相关信息。更加鼓舞人心的是,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同志在参加人大甘肃代表团的讨论时说:“关于修建兰渝铁路,有几十位老同志给我写过信,我已批给他们研究……兰渝铁路应该修,它像南疆铁路一样,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2005年9月,在参加完兰渝铁路秘书处的会议后,为了抓住“十一五”规划正在酝酿制定的大好机遇,邓老以紧急提案的形式,向全国政协和发改委、铁道部等有关部委提出了新的建议。
  功夫不负有心人。时隔两个多月,在甘、川、渝人民梦寐以求的企盼中,终于传来令人振奋的好消息。2005年12月27日,邓老收到了铁道部对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第4489号提案的答复:“我部已将铁路纳入‘十一五’规划。”
  修建兰渝铁路、发展西部经济的愿望终于变成现实。邓老说,12月下旬,正是西北的隆冬季节,但这份提案答复却给严冬带来了一丝暖意。当时他的面前好像呈现出一副壮观的画卷:一条钢铁巨龙横跨在陇原大地之上,列列火车在铁轨上奔驰……
  2008年9月,位于兰州黄河北岸的安宁区沙井驿彩旗招展,鼓乐喧天。这一天,兰渝铁路全线开工建设。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同志亲临现场为兰渝铁路奠基。邓老说,自己在兰渝铁路的开工典礼现场心情激动,十余载的努力终为现实,十余载的奔走呼号、不遗余力终成正果。他说自己悟出了一个道理:凡是事关人民福祉、民族振兴的大事,必定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党和国家的认可。
  今天,兰渝铁路上飞驰的“复兴号”像一个迎着朝阳奔跑的青年,以不变的执着和坚韧,载着沿线人民,开启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邱瑾玉 师向东 崔莹)

上篇:

下篇:

相关内容

    本网站访问总人数: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办公厅 技术支持:宏点网络

    最佳分辨率1920×1080 IE8以上版本浏览

    陇ICP备06000885号

    77-77
    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