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动态

机关建设/

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机关建设

让农民更富 乡村更美——省政协“从南梁到延安”政协委员读书群第四场专题读书活动综述



  如何进一步弘扬南梁精神,做好我省“三农”工作,助力乡村振兴?11月29日到12月12日,由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承办、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协办,在“全国政协书院”智能读书平台上开展的以“顾全大局·弘扬南梁精神,推进甘肃农业农村现代化”为题的第四场专题读书活动中,来自我省农业生产、科研一线的部分委员担任领读人,同读书群中广大政协委员一道,从“三农”实践中探寻新时代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密码。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如何才能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读书会上,省政协委员、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主任杜尊贤在领读时介绍,今年上半年,省政协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作为常委会视察课题,组织委员开展视察。视察发现,我省各地充分结合当地实际,在防止返贫监测方面探索出了一些好经验做法。如庆阳市依托城市智慧大数据平台,根据防贫风险人员分布和变化趋势、防贫风险三色预警、帮扶任务完成情况建立多维度数据分析系统,直观有效展示防贫预警信息,确保监测跟踪精准、及时、高效。平凉市推进“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防贫保”,以监测户和边缘户为主,结合当地财政实际,每人每年按一定标准购买防贫保险,等等。
  问题的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必须准确快速识别危险并发出预警。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在2020年11月省政协召开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月协商座谈会上,大家一致认为,要正确处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辩证关系,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保障,从政策、机制、规划、产业等各方面实现有效衔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
  省政协委员马卫华、兰永清、寇晓东、王永祯等认为,在政策衔接上,严格落实“四不摘”要求,保持现有扶贫政策总体稳定,特别是围绕群众增收、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更要有连续性。丁连生、王永军、张晓娟、李恺等委员认为,在产业衔接上,必须紧紧围绕已经搭建起来的农业产业体系“四梁八柱”,乘势而上,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充分发挥我省现有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突出“小而特”“特而优”的地域特点,构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连乡成片”“跨县成带”“集群成链”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打造一批百亿级产业集群。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优化提升一产的同时,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特别是现代食品工业,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让特色产业特色种业促进农业高质高效 


  “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要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世业镇先锋村农业园调查了解现代农业发展情况察时强调。
  12月2日晚,省政协委员魏宝君在领读时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农业发展的殷切寄语开篇。他说,我省启动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推进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建好陇西中药材、安定马铃薯、民乐现代设施戈壁生态农业、环县肉羊、静宁苹果和武威生态奶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品牌优势、经济优势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他举例说,2021年定西马铃薯、兰州食用百合、陇南油橄榄面积和产量分别达到300.81万亩、13.28万亩、64.85万亩和600万吨、8.1万吨、3.8万吨,产值分别达到69.18亿元、11.42亿元、20.5亿元,小而特、特而优农业产业的种植规模化效益逐步凸显,在“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潮流中成为“弄潮儿”,也创造了巨大财富,获得了非常大的成功。
  “厚道甘肃·地道甘味”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优势特色产业面积不断增加,把产业链留在县域,把增值收益留给农民,已经成为我省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的底色。
  宋尚有、柴守玺、李大军等委员说,我省资源丰富,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河西走廊是灌溉农业区,是我国重要的制种基地和高原夏菜基地;陇中、陇东旱作农业区,全年降水量少,是全国重要的马铃薯、中药材、百合、小杂粮等生产基地;陇南地区气候湿润,是经济林果、中药材、蔬菜等主导产区。但发展特色产业非一朝一夕之功,就我省而言,政府引导是一方面,关键是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我省资源优势和现有的产业基础,在“特”“优”上狠下功夫,使之真正成为老百姓增收致富“铁杆庄稼”。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农业产业链中的源头,是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持续发展的一个基础产业。
  省政协委员吴建平在领读时说,我省正处于从种业大省向现代种业强省迈进的关键时期,必须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稳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出发,做强优势、补上短板、突破卡点,着重做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加快良种联合攻关、强化制种基地建设、鼓励支持种业企业做大做强、提升监管治理能力、加强品种管理和有害生物检测防控及抓点示范等方面的工作,力争到“十四五”末把我省建设成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全国最大的马铃薯良种繁育中心和全国最重要的瓜菜花卉制种基地,加快推进由种业大省向种业强省转变,为国家打好种业翻身仗作出甘肃贡献。
  栾维功、赵建林、马明等委员认为,种业作为农业科技进步、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一方阵,引领着耕作栽培、畜禽养殖、植物保护、农业工程、农业环保、农产品加工等各领域的发展,要做大做强种子企业,弥合科研和市场“两张皮”,打通“评价链”“保护链”“攻关链”,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品牌意识,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快种业“走出去”,促进种业国际合作。
  马丁丑、王化俊、马荣等委员认为,我省通过不懈努力,将独特的气候、物种、区域等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竞争优势,在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可喜步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正在稳步提高,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 


  实施生态保护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可是,乡村到底该如何振兴?
  省政协委员安玉冰分享了最基层的实践经验。他在领读时说,近年来,他所在的肃南县以产业兴旺为重点,提升现代农牧业发展水平,以生态宜居为关键,促进乡村环境不断改善;以乡风文明为中心,凝聚乡村振兴正能量;以治理有效为基础,推动乡村和谐发展;以生活富裕为目标,提高乡村民生保障水平。经济发展了,民生改善了,农牧民们生活满意度大幅提升。
  省政协委员马虎成在领读时说,应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力度,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着力补齐民族地区在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社会事业等方面的短板,缩小公共服务水平方面的差距,推动共同富裕迈出实质性步伐,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省政协委员赵忠宪在领读时谈到,连续六届“全国十佳农民”评选中,专科以上学历层次的占61.7%。据统计,美国家庭农场主90%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荷兰90%的农民受过中等教育,日韩农民普遍高中毕业,这说明农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经营者素质的竞争。因此,要坚持面向产业、融入产业、服务产业,大力实施职业教育“技能脱贫”工程,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大美乡村提供人力保障与智力支撑。
  省政协委员马忠在领读时谈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一对现实存在的矛盾,我省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担负着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近年来,我省生态环境好转的溢出效应正在被其他地区无偿占有,必须从国家视角整体来看待甘肃生态补偿的地位和意义,这对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持续稳定增加老百姓收入、助力乡村振兴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省政协委员马振耀在领读时说,在脱贫攻坚战中安全饮水是一个硬指标,实施全面乡村振兴,对水资源支撑保障能力提出了新挑战,这就要求水资源管理从行政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把节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保障我省水安全,对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读书群中,广大政协委员们纷纷表示,要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主战场,画出最大“同心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农民群众,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


上篇:

下篇:

相关内容

    本网站访问总人数: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办公厅 技术支持:宏点网络

    最佳分辨率1920×1080 IE8以上版本浏览

    陇ICP备06000885号

    77-77
    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