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服务

学习园地/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服务 > 学习园地

贺颖春委员:让原住居民继续居住并融入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

开展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的重大改革任务,是建设我国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去年以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重要讲话精神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祁连山生态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力加强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修复,大力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所辖山区是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大的资源主体,也是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红线三大功能区交错叠加的特殊重点区域。由于拟建祁连山国家公园试点范围内生活着大量原住居民,与祁连山整个生态系统和谐共存成为祁连山生态圈重要的一环,若将农牧民从祁连山国家公园内搬出,涉及到农牧民改变生活习惯和方式、转岗就业、林草管护、草畜平衡等问题,搬迁安置成本大,另一方面会造成祁连山生态系统失衡。因此,我们认为让原住居民继续居住并融入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利大于弊。

一是有利于完善生态管护体系。祁连山国家公园面积大、海拔高,保护巡查的任务十分艰巨。目前,肃南县共有500多名在职林业职工和200多名草原管护员,人均管护面积达到58390亩,远远高于国家人均5000-10000亩的管护标准,管护人员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肃南县连续保持建国69年、建县64年无森林草原火灾的成绩,生态管护任务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当地广大农牧民群众来完成的。这些原住居民对祁连山的情况熟、底子明、感情深,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熟悉当地生态环境,对祁连山季相变化及保护模式有着独特的民间智慧和办法。这些原住居民融入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可就近就地参与生态保护,完善生态管护机制,提高生态管护效益。

二是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国家公园内部村落、居民的一些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有限的,有些甚至很好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让原住居民通过有组织的适度游牧和草畜平衡,引导可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有利于促进天然草原的返青和自然循环演替,防止长期禁牧造成虫鼠害、草原火灾或优质牧草腐烂枯死而劣质茅草生长带来新的生态失衡,从而提高国家公园内生态涵养能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是有利于保护独有民族文化。肃南县是全国唯一的裕固族自治县,裕固族是全国2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生产生活实践中,裕固族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珍贵文化遗产,涵盖历史、服饰、宗教、饮食、歌舞、民俗等诸多领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些宝贵文化遗产是依附于游牧生活方式而发源和传承的,改变境内裕固族、藏族等以传统游牧为主的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必将对民族文化遗产带来冲击。因此,在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中,要统筹考虑以裕固族为主的传统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保护中华民族文化宝库完整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鉴于上述原因,建议对拟建祁连山国家公园内允许原住居民继续居住,通过多种渠道解决农牧民转产就业。

一是对国家公园内原住居民落实生态补偿机制。建议建立健全森林、草原、冰川、雪山、湿地、荒漠、水流、耕地等领域自然资源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健全国家公园生态保护补偿政策,鼓励受益地区与国家公园所在地区通过资金补偿等方式建立横向补偿关系,完善祁连山国家公园内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保证农牧民收入不降低,使国家公园内原住居民得实惠、受教育,真正让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红利。

二是对重点生态区域内农牧民转为生态管护员。建立牧民群众充分参与新体制,对核心保护区等原住居民转岗为生态管护员,发放劳务费用,就近就地开展对国家公园内的冰川雪山、河源水源、林地草地、野生动物进行日常巡护,发现、报告并制止破坏生态行为,监督执行禁牧和草畜平衡情况,开展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从事环境卫生保洁、垃圾清运等公共服务,完善绩效考评机制、激励约束机制,让牧民成为国家公园的建设者、保护者,实现生态保护与改善民生共赢。

三是在国家公园内实行最严格的草畜平衡制度。坚持保护为主、适度开发原则,通过稳定草原承包经营制度,保持祁连山国家公园内草原承包经营权不变,对传统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规范化管理,促进草原的合理使用,发展新型合作经济,推动牧民从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

四是通过多种渠道促进农牧民转产就业。支持农牧民开展多种经营、积极探索生态体验、游憩服务和环境教育等实行特许经营的领域重点向当地农牧民群众倾斜,并逐步向社会开放。鼓励支持农牧民群众以投资入股、合作、劳务等多种形式开展家庭旅馆、牧家乐、民族文化演艺、交通保障、旅行社等经营项目,促进当地第三产业发展,让农牧民群众更多地享受国家公园建设发展带来的实惠,协同推进生态良好、群众富裕、社会和谐,实现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来源:中国政协杂志

上篇:

下篇:

相关内容

    本网站访问总人数: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办公厅 技术支持:宏点网络

    最佳分辨率1920×1080 IE8以上版本浏览

    陇ICP备06000885号

    77-77
    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