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履职

脱贫攻坚/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脱贫攻坚

育产业 挪穷窝 提信心 ——镇原县脱贫攻坚一线见闻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在镇原县广袤的黄土地上,粉白的杏花开满枝头,轻风拂过,花香沁鼻。近日,本报记者在镇原县采访时了解到, 近年来镇原县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通过做大做强扶贫产业,加快易地扶贫搬迁步伐、倾力实施精神脱贫工程等方式,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努力改变贫困面貌,绘就了一幅群众幸福生活的新画卷。
特色产业助农增收致富
在镇原县殷家城乡北岔村,王伟是这里远近有名的养羊大户。走进他家一排排干净整洁的圈舍,湖羊个个膘肥体壮,正悠闲地吃着草料。“原来我养小尾寒羊,2017年我更换了品种,养了50只湖羊,现在扩群到280多只,一年的净收益就在12万左右。”王伟笑着说,“说实在的,刚开始有点不太愿意,但没想到效益这么好。”
在寺山村,贫困户白生广将2万元产业扶贫资金入股到村里的众鑫晟养殖专业合作社,并在里面打零工。“我离这个养殖场很近,一叫我干活,我就去了,一年能挣1万多元。”白生广说。同村的贫困户杏治海也依托当地发展的湖羊产业,自种了20多亩紫花苜蓿,每年向养殖场供应草料收入8000多元,同时种了2亩多药材,再加上村里安排的公益性岗位,终于有了稳定的收入。
镇原县委副书记王凤龙说:“为了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镇原县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大力发展湖羊产业,带动贫困户发展湖羊养殖,破解群众增收难题。”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镇原县紧盯市场需要,聚焦群众增收,以中盛公司为龙头,不断扩大湖羊养殖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带动贫困户发展养殖产业。同时,采取入股统养,引导企业和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让贫困户分享企业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环节利润及分红。在此基础上,县上还设立了风险防控基金,所有养殖的湖羊均购买养殖保险,最大限度降低养殖过程中出现的不可预测风险。
在平泉镇洪河村贫困户慕贵琪家中,一排排兔笼内,一只只可爱的兔子让人禁不住伸出手去摸一摸。“养兔轻松、投资少,不到两个月就可出栏,从种兔的购买到商品兔出栏,都有技术指导和服务。去年仅养兔我就收入了9000元。”慕贵琪说。
平泉镇景家村贫困户景海子身患重病,生活困难。在全县推广发展肉兔产业时,他养殖了100只种兔。景海子告诉记者:“在外面打工没有什么手艺,挣不了多少钱,现在养兔子,100只种兔一年养好的话,可以收入五六万块钱。”
如今在镇原县,像慕贵琪、景海子一样的养兔散户已经有560余户。肉兔养殖作为助农增收的“短平快”项目,坚持集约式发展、产业化经营,以公司为引领,带动贫困户抱团发展。
在镇原县,养殖业只是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镇原县支持贫困户发展以草畜、瓜菜、林果为主的主导产业,以万寿菊、中药材、小杂粮为主的特色产业,以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为主的“五小”产业,实现了贫困户产业全覆盖、产业经营性收入占到家庭总收入三成以上的目标。
易地搬迁“挪穷窝” 
镇原县是全省8个未脱贫县之一,面对贫中之贫、坚中之坚,镇原县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整县脱贫的关键举措,并在搬迁后持续强化就业帮扶和产业帮扶等措施。目前已有4081户17454人通过易地搬迁实现了安居乐业。
今年65岁的路等学是镇原县临泾镇毛头村的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住了大半辈子窑洞的他不久前搬进了新家。他说:“我们8口人交了2万块钱,就得到了这套造价28万元的楼房,如果用商品楼计算的话,应该接近40万元。这里坐车方便,不远就是中医院和菜市场,生活质量提高了。”
镇原县山大沟深,很多建档立卡贫困户住在依山而建的窑洞里,交通不便成了影响他们稳定脱贫的最大因素。从2016年开始,镇原县开始有计划地搬迁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从根子上解决他们的贫困问题,路等学老人就是其中之一。搬进了新家,还要有产业,老路就把自家20多亩地流转给了村里的花椒合作社,自己则在小区当保安,有了双份收入。他说:“每年流转费将近8800多元,我一年再挣上24000元,加起来就有3万多元。3个孩子在外边打工,每年还能挣上几万元,一年下来全家收入过了10万,全家不但脱贫了,往后还要过上小康日子。”
搬家后,路等学下班几步路就能到家,空闲时间多了,他便重拾起年轻时最喜欢拉的板胡,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他说:“过去每天要干农活,根本没有时间玩这些,现在休闲时间多了,可以说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这是做梦都没想到的,感谢国家的扶贫政策让我过上好日子。”
据了解,镇原县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工作目标,对全县4126户存在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的山区群众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既要让贫困户搬得出,还要让贫困户住得稳,镇原县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通过培育增收致富产业,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村、专业村,并充分利用街区企业、扶贫车间等,引导贫困户向服务行业转移,稳定就业,增加收入。
扶志扶智催生脱贫动力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一些贫困户存在着安于现状、甘于贫困、缺乏信心、不敢尝试的“穷根”思想,这些成为了脱贫路上的“绊脚石”。
如何有效提升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如何打破“越穷越要,越要越懒,越懒越穷”的恶性循坏?镇原县转换工作思路,将扶志扶智、扶技扶勤与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有机结合,制定了《镇原县扶贫扶志工作实施方案》,重点开展精神扶贫“十大工程”,引导群众提振精气神,增强内生动力,让群众在劳动中富起来,把日子过得好起来。
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镇原县坚持立德树人,持续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为全县脱贫摘帽蓄势助力。组织推动了“道德模范”“感动镇原人物”“镇原乡贤”“镇原好少年”等各类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开展了道德模范学习宣传活动,建立了“网络好人榜”,激发了贫困群众的脱贫动力。
同时,充分发挥各级帮扶干部贴近群众的优势,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党的惠民政策讲清楚,把国家扶贫政策讲明白,把脱贫典型故事讲透彻,让群众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扶贫惠民政策带来的巨大变化,增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和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育和增强“造血”功能,是实现贫困户和贫困村稳定脱贫的关键。镇原县因势利导,依托党校职教、定点机构、龙头企业的资源,全面整合人社、就业、农技等相关部门培训资金,“定制化”“菜单式”培训贫困群众。
2019年全县培训贫困劳动力人数6557人,完成劳动力输转10.09万人,劳务收入共计14.79亿元。以“自身造血”巩固“外部输血”成果,使脱贫攻坚工作更见效、更有效、更长效。
在建立“早干早支持,多干多支持”的帮扶激励机制上,镇原县同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八个一”示范工程、“六评一创” 、文明志愿服务等创建活动,加大村级“一约四会”自治组织建设,持续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移风易俗、扫黑除恶等主题实践活动,狠刹道德滑坡和陈规陋习,以“精神脱贫”战胜现实贫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
来源:协商报

上篇:

下篇:

相关内容

    本网站访问总人数: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办公厅 技术支持:宏点网络

    最佳分辨率1920×1080 IE8以上版本浏览

    陇ICP备06000885号

    77-77
    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