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是关键。近日,记者在通渭县采访时看到,近年来通渭县紧紧扭住贫困人口持续稳定增收这个关键,围绕光伏发电、金银花、果品种植做文章,全县拉开架势发展产业,全力以赴推进产业扶贫。
在通渭广袤的大地上,有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绵延的群山中,一座座村级光伏电站星罗棋布散落其间,一排排光伏电板颇为壮观,远远望去犹如一片蓝色的湖泊。
站在通渭县榜罗镇四新村的山梁上向下俯瞰,山谷间铺满了光伏板。“原来,这里是一片荒滩,现在建成光伏电站,不仅利用了土地,而且增加了群众收入。”当地干部指着山下一大片光伏组阵说,四新村级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4.72万千瓦,年发电量约5664万千瓦时,实现发电收益4248万元。“这些收益全部归村集体所有,全县贫困村每年有40万元的稳定收入,可辐射带动9000多户贫困户实现脱贫。”记者了解到,这些村级光伏电站收益主要用于支付电站运维、困难家庭补助、公益性岗位扶贫、特色产业开发、村级基础设施建设等。
一座座光伏电站不仅是贫困户增收的钱袋子,也是通渭县脱贫攻坚的里程碑。从2015年试点建设200户共600千瓦户用分布式电站,到目前实现总装机容量16万千瓦,覆盖198个贫困村,通渭“光伏 ”产业扶贫效应正在日益凸显。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17年,平襄镇张庄村依然是全县出了名的贫困村,由于缺乏产业支撑,群众增收困难,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变化源自2018年,这一年,张庄村建成了总装机容量为600千瓦的光伏电站,采取“光伏+大棚”的建设模式,充分利用光伏板下闲置土地,配套建设高标准塑料大棚27座,标准暖棚圈舍4座,实现农光互补、畜光互补,打造成了光伏农业综合示范基地。其中,光伏电站总收益的60%用于贫困户分红,按照每年不低于3000元的标准,带动108户贫困户稳定增收。
事实上,在通渭县广大农村,许多群众都在借光致富,有的将光伏板架设于自家房前屋后的空地,有的通过土地流转取得分红收入,有的在光伏扶贫产业园就近务工,有的通过村级光伏电站运维等公益性岗位获取劳动报酬。
马营镇油坊村户用分布式电站自2015年建成并网发电以来,村民张晓峰已经收到来自太阳的“汇款”近万元。张晓峰将自家户用光伏板安装在门前空旷的场院,以便让光伏板尽可能多地晒上太阳。每天清晨,只要天不下雨,他总会将光伏板细心擦拭一遍,这样才能更多生产电量。“如果不是雨雪天,每天至少能发10度电,一个月平均收益300元,日常家庭开销基本够了。”依托光伏电站,张晓峰已经成功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如今,遍地开花的光伏电站,成为了老百姓增收的“铁杆庄稼”,近2万户贫困户依靠扶贫光伏电站,一年四季有了稳定收入,2000多名贫困农民有了电站运维的新职业。在通渭这个传统农业大县,因为有了光伏产业,一条绿色发展与产业开发相宜相长的精准脱贫新路子正在延伸开来。
通渭自然条件差、生态脆弱,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但这里土地面积大,梯田化率高,劳动力富裕,为发展现代寒旱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金银花,是一种耐寒耐旱、药用成分高、经济效益好的中药材,非常适合在通渭县的自然环境下生长。
近年来,通渭县把金银花作为中药材产业的主导品种,通过农户土地入股(或流转)进行保底分红、农民劳务收益分红、超产奖励分红等产业扶贫模式,增加农户收入,巩固脱贫成果。
这几天,在通渭县李店乡的田间地头,当地群众抢抓农时,正在金银花地里紧张有序地进行栽苗、补苗等春季田间管理工作,为今年扩大金银花种植规模做足准备。李店乡姚川村脱贫户陈海环告诉记者,她家的金银花是2017年种的,一共种了8亩,去年收入有3万多元,今年已经施肥抹芽了,枝也剪了,今年估计能收入4万元。
李店乡扶贫站站长李有福说:“近年来,乡上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动员农户积极参与种植,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指导,着力打造金银花标准化种植基地,最大限度发挥金银花产业的带贫效应。2020年将指导523户贫困农户继续种植金银花1071亩,贫困户户均增收达到3万元以上。”
通渭县清凉沅金银花产业扶贫开发有限公司采取“土地入股、租金保底、收益分红”模式,与农户结成紧密的利益联结,在通渭县李店乡李店村、襄南镇黑石头村以村集体土地入股到公司,建立金银花种苗繁育基地150亩,培育种苗1400万株、在李店乡流转土地1000亩,新建金银花标准化示范基地787亩,实现了本土化育苗、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公司负责人翟玉生告诉记者,目前他们在全县有11个烘干厂,每个烘干厂下设3到5个收花点,老百姓采了鲜花后就可以在家门口上交收购,现款现货。公司去年直接带动贫困户856户,分红金额1600万,间接带动1.7万户种植户,每家种3亩地,一亩地至少收入5000元以上。
2020年,通渭县分区域打造总面积10万亩的金银花标准化种植示范园区,种植业总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全县参与种植金银花农户2.3万户10.3万人,其中贫困户1.7万户7.8万人,贫困户户均种植3亩以上金银花,年可收益1.5万元。
几年前的通渭东北部,和定西的大部分地方一样,以小麦、洋芋、玉米等粮食作物种植为主,一望无际的黄土地上,“绿色”在深浅浓淡的变化中来了又去、去了又来。
如今,驱车行进在通渭东北部,从山梁到川地,不时有大片的苹果林映入眼帘。这种变化,是近年来通渭县把发展林果产业作为提振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科学规划、大力投入的结果。尤其是苹果种植,从自发试种的零星点点,到大规模推广的成林成片,再到成为特色产业的满山遍野,苹果园在增加了群众收入的同时,也装点着曾经单一色调的黄土地。
在陇川镇,寨子村果农南国庆说:“我一共种了十几亩苹果,最多的一年卖了10万元左右。从往年的情况来看,今年的收成也不会差。”
陇川镇金牛河畔金果专业合作社现有果园3000亩,带动农户180户,其中贫困户65户,建成标准化示范基地800亩,形成了以“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合作社负责人郭振军说:“我们合作社的苹果于2017年达到产品认证和产地认证,2019年3月份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和追溯,受到省内外果品客商的青睐。”
近年来,寨子村以发展苹果产业为抓手,通过政策扶持,全村苹果种植达2300多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93%,户均种植10亩以上、人均2.3亩,户均收入2万元,人均收入5600元以上,苹果种植极大地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路子。
陇川镇寨子村村支部书记杨甫文说:“今后,我们主要以引树上山、引水上山、老果园改造、增加新型优质品种为主,发展新思路、新理念,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早日打赢脱贫攻坚战。”
如今,在通渭县东北部的陇川镇、新景乡、鸡川镇等乡镇,以果为生、以果为荣、以果脱贫、以果致富的格局已经形成,通过优化种植结构,培育新型主体,强化科技培训,壮大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增加经济收入,苹果已成为当地群众家家户户欢喜的“致富果”。
来源:协商报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