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履职

脱贫攻坚/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脱贫攻坚

扑下身子沉下心 全力奋战助脱贫——来自省政协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和队员的心声(二)

 

  虚心向基层干部学习
  西和县蒿林乡杨魏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 曹兆平


  受单位委派,来到蒿林乡杨魏村已经500多个日夜了,和村里的干部群众朝夕相处,在大山中尽力帮扶,于无声处参悟学习,收获颇多。
  我喜欢历史,也读过不少古书,观史以明今,方知今日中国农村发生的一幕幕是何其罕见,完全可以这样说,中国的脱贫攻坚行动,前无古人。现代农村,不但取消了农业税收,国家还不断地注入补助资金,粮食直补、产业补助等等,也就是说,种地不但不交税,还有补助。此外,看病、上学、交通、饮水等方方面面都投入大量的资金,与农民息息相关的这些事,基本全覆盖,甚至维修房屋都给予补助,这在以往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静下来和同事、村民朋友们闲聊农村变化时,大家最喜欢用的一个词就是“翻天覆地”,也只有这一个词能准确地表达农村剧变,尤其是西北落后农村的变化。
  随着国家扶贫资金的持续投入,农村项目越来越多。钱有了,关键在于落实。这个关键环节的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到了乡村干部的身上,乡村干部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脱贫攻坚战役的胜败。在驻村的500多个日夜里,时常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所激励,作为长期在政协机关工作的干部,都应该补上基层这一课,向他们好好学习。
  学习他们的坚守。杨魏村有几个明显特点,第一个是大,作为蒿林乡最大的行政村,全村11个社1200多人,分散在11个山头,从对角线的九社到十一社,车程需要40多分钟,步行需要3个多小时,和我老家的一个乡镇面积差不多一样大,乘坐村里唯一的一辆七座公交车去县城,需要近3个小时。就在这样偏远的乡村,活跃着一群负责任的村社干部,他们世代生活在大山之中,坚守在大山深处,以不屈的韧劲,在石头上凿路、在陡坡上劈山建房,在高山中开荒植树,在绝望中开辟希望。
  学习他们的吃苦。第一次到杨魏村,是在两年多前的夏天,从县城乘坐单位的中巴车,一路越走山越大,越走心里越没谱,终于在颠簸了近三小时之后来到了村里。进村后发现除了一条主干道以外,村内基本没有像样的路,都是村民长期踩出来的羊肠小道,雨天泥泞不堪。我们一行人在返程的车上都比较沉默,大家心里可能都明白,让这样的村子脱贫奔小康,无疑是要让石头开花。可历经一年多的艰苦奋战之后,石头还真开花了。拦路的石头被砸碎,一条水泥马路贯穿全村,巷道全部硬化,旧房子该拆的拆,该修的修,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而这些变化的背后,村社干部付出了多少,大家有目共睹。他们长期以党员活动中心为家,起早贪黑,有时候几天都回不了家。他们以最团结的面貌,哪儿有难题就到哪儿,不喊累,少抱怨,抱团发展,拧绳作战,才有了大山新颜。杨魏村的先天条件,在全乡属于较差的,村大,人多还分散,但目前各项工作都走在前列,与这支讲团结、有韧劲、能战斗的村社干部队伍密不可分。
  学习他们的温情。十社有一个特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名叫蔚顺艮,一家五口。男主人多年严重的白内障,儿子尿毒症,两个孙子年龄还小,全家生活极其艰难,是村里有名的困难户。脱贫攻坚伊始,通过乡村两级干部的多方努力,将儿子送医院透析,给老人联系医院,免费治疗,手术成功双目复明,给他家多方争取民政项目,搬迁项目,目前新房竣工,举家搬入。老人家非常懂得感恩,每次见人就说:“共产党好,没有共产党,没有乡村干部,我早已经入土了。”孙子出生后,他一直不知道两个孙子长什么样,双目复明后,他终于不再通过双手触摸来猜想孩子的样子了。每次见到我们,他都要专门去地里找一点新玉米或蔬菜,让我们带上,然后含着泪水,絮絮叨叨说一堆感谢话,每次都是这样。
  在脱贫攻坚伟大工程中,村社干部是最可爱的人。


  此生无悔 永远铭记
  西和县洛峪镇关坝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 段振鹏


  习总书记说:“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对于每个负重前行的人来讲,“硬核人生”都满含着汗水和泪水,都浸透着酸甜苦辣,就像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有滚石上山时的艰难,也有爬坡过坎后的喜悦;有抬头无路的迷茫,也有委屈困惑的泪水。重重过往心头萦绕,但心中的信念坚如磐石、勇往直前!
  我帮扶的西和县洛峪镇关坝村有4个自然村和6个村民小组,共174户840人,目前全村安全饮水全覆盖,人居环境整洁,没有适龄辍学儿童,教育扶贫政策分类分项全部落实到户,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收缴100%,危旧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全部按时完成。
  这样的成效正是“统筹整合帮扶力量,聚焦强大攻坚合力”的“西和模式”在村级扶贫中的充分体现。省政协领导和帮扶部门通过联系、协调、统筹、对接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已落地实施的资金和项目达800多万元,力度之大、覆盖之广是关坝村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截至2019年10月县级脱贫验收结束,全村贫困户数、人口数和贫困发生率分别由2013年底建档立卡时的110户、544人、60%降至31户、109人、12.98%。
  关坝村的脱贫工作能有今天,与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省政协领导、社会爱心人士的关心关怀密不可分,与乡镇派出的包村干部和前任第一书记打下的基础息息相关,与从城关区远道而来的两位队友默默奉献不无关系,更饱含着村“两委”班子各位同志的辛勤劳动。关坝村2020年底就要实现整村脱贫,虽然底子打得比较扎实,但对照“3+1”清零冲刺和“拆危治乱”回头看暴露出来的问题清单,有的虽然不是验收“硬伤”,但也不能盲目乐观、坐等验收。下一步要切实抓好稳收增收工作,继续稳定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拓宽收入渠道,以“一户一策”动态管理为基础,及时调整更新兜底户,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必退”,降低兜底占比。对在近期验收、督查、暗访和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积极配合镇党委、政府,即知即改,责任到人,挂账销号。总之,就是多做添加心里底气、腰杆硬气的脱贫质量提升工作……
  驻村以来,我深深地被大家起早贪黑、无怨无悔的工作劲头感动着,对大家为了工作而放弃休息的奉献精神感动着,对大家饿了啃口馍、喝口茶就是一顿饭的吃苦精神感动着。加班加点,从来没有喊苦叫累,安守清贫,从来无怨无悔。不是基层帮扶干部傻,而是他们知道自己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中坚力量,要用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员初心是什么、责任在哪里、使命如何担当的生动内涵!脑海里仍然清晰地记着几次入户时与个别不配合工作的群众之间的争吵,手机中仍然保留着个别群众讽刺和挖苦的微信截图,甚至还有群众把我堵在去开会的半道上追要“照顾政策”……但俗话说得好,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中练。这些小插曲都不足以影响这两年多的充实生活,反而为我们思考问题、处理矛盾纠纷提供了帮助,也让我们深刻感受了贫困地区基层干部的工作现状,加深了我们与困难群众的切肤感情,更加坚定了我们怀揣初心、砥砺前行的信念和决心。
  还记得来驻村时,一对不满5岁的双胞胎女儿对我的百般不舍,如今她俩6岁多了,成了幼儿园里的“大姐姐”;父母有慢性病,每次发作都一再叮嘱妻子和孩子不要告诉我,电话里总是报喜不报忧;妻子更是任劳任怨地担负起了一大家子的生活重担,每次回家的奢望就是想让我多陪陪她。两年多的时间,说短不短,说长也长,期间虽然舍家别子,面对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危险,但作为一名党员和政协扶贫干部,深知汗水比泪水更有营养,奔跑始终充满希望。能在新时代参加脱贫攻坚这场特殊的战役,此生无悔,永远铭记!


  做好贫困群众的“贴心人”
  西和县洛峪镇清水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 王植本


  到西和驻村一年多来,我严格按照工作队队长和第一书记的职责使命要求自己,紧紧团结村“三委”和驻村工作队一班人,聚焦突出难点问题,抓班子带队伍,理思路出实招,为清水村基层党建、脱贫攻坚等工作贡献了自己的绵薄之力。
  心有定力情怀深。面对农村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如何能够耐得住寂寞扎下根来,并开展好我们的工作?我认为,就是要靠我们的为民情怀。初到村里,人生地不熟,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不把自己当外人、当选派干部,而是要迅速实现角色转换,迅速和群众、村干部打成一片,做到在生活上、思想上把家安到村上。只要我们真心为村民着想,村民都是能感觉到的。我的体会是,只要把村民关心的事做好了,做到了村民的心坎上,那么后续开展一些重要工作也就能打开新局面。比如,村民家里有红白事,我们就主动过去帮忙,这样一来,既和村民拉近了关系,又能借机宣传反对铺张浪费、抵制高价彩礼等文明新风,何乐而不为?比如一些村民文化程度低,我们主动帮助他们书写一些文字材料。这样的一些小事做得多了,村民也就慢慢对我们有了信任感,之后在做矛盾纠纷化解、危旧房拆除等“大”的工作时,也就能够更为顺利。
  了解和掌握政策,是我们做好帮扶工作的前提。为此,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并结合实际,采取了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加深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在召开支委会、党员大会和主题党日时,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为抓手,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工作队成员集体学习关于脱贫攻坚的各项政策。鼓励党员干部个人,通过“学习强国APP”、“甘肃党建APP”等平台自学,达到政策先学一步、工作先干一步的目的。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入户走访就是一个调查村情民意的过程,我们做好驻村帮扶工作的根本就在于入户。户内详情的了解、惠农政策的宣讲,还有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等等,都不是待在办公室就能解决好的。为此,我们帮扶工作队结合村内实际,每月拟定出详细的走访计划,优先从未脱贫户走起,从困难大、矛盾多的户走起,逐步扩大到所有建档立卡户,直至全村所有农户。对于村上建档立卡的78户贫困户,我们确保做到了每月入户走访全覆盖。入户次数上去了,和村民的关系自然也就拉近了,这时候你就会发现,一些农户以前不愿谈、不敢讲的话,也会对你倾心相告了。
  “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工作生活中,我们工作队时刻以更严的标准要求自己,严格遵守驻村工作各项制度,按时考勤打卡,及时请销假。在平时工作生活中,互相关心互相包容,共同营造和谐愉快的工作氛围。科学规范使用工作队工作经费,任何人都不能用工作经费报销个人花销。不接受群众和村干部请吃,确因工作原因,吃了便饭的,也要按规定交付餐费。
  农村工作中的很多问题是比较复杂的,往往牵涉面很广,协调难度大,必须运用巧妙的方法去灵活处理。我认为,首先,要善于倾听群众意见。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很多“张家长李家短”的事,往往在听取了各方意见建议后,我们才能有较为正确的判断,才能在调处这些矛盾纠纷时,抓住问题的“牛鼻子”,确保处理得当。其次,要善于向乡村干部学习,一定要加强与他们的沟通衔接,学习他们处理问题的好方式方法。最后,就是要重视发挥乡贤的作用,他们都是德高望重的人,说话做事,在村上都有一定的权威性。所以,我们召开党员大会、群众代表大会时,都会定期不定期地邀请他们来参会,并征询他们对村里事务的意见建议,特别是在处理一些复杂棘手问题时,乡贤都能发挥重要作用。
  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俯下身子扎根农村,把脱贫攻坚责任扛在肩上,把精准扶贫工作抓在手上,撸起袖子加油干,就一定能够做好贫困群众的“贴心人”和脱贫奔小康的“领路人”,就一定能够在农村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让青春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焕发光彩
  西和县蒿林乡赵沟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 张楠


  2018年8月1日,我赴西和县蒿林乡赵沟村任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在省政协的大力帮扶下,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赵沟村已于2019年12月实现整村脱贫。
  从省级机关到农村工作,从繁华都市到偏僻山区,我做足了“硬着陆”的准备。虽然14年的从军经历让我一向轻视困难,但从小在城里长大的我,对农村还很是陌生,心中不免忐忑不安。果不其然,农村生活的焦点首先从满足基本需求开始。习惯于食堂快捷打饭的我需要算着农历日期赶集买菜做饭。西汉水边湿冷的空气,连绵不绝的大山更是让我本就有伤的膝盖吃足了苦头。不过我想,哪怕用些笨办法,都要克服这些困难,不“熔”化自己,就“铸”不成赵沟人,过不了生活关,更谈不上开展工作。于是,虽然听不懂西和话,但每次见村民还是要主动问一句“吃了没有”,哪怕一开始相互之间不知所云也能慢慢传递友好和热情。无法洗澡就等夜深人静时用湿毛巾擦洗,冬季水龙头冻住就靠桶装水凑合,旱厕常年生蛆就定期撒点石灰。名字与人不能对号入座,就先把全村人名打印出来贴在桌上。村里情况不了解,就坚持每隔几天绕村一圈,走完所有田间路和农家院。村民反映问题多,就把每项诉求、建议列成表格一一处理。坚持写日志,让每天的大事小事怪事难事以及感悟反思成为自我提升的源泉。长此以往,村史村民村事渐渐熟悉,我这个外来人员也逐渐赢得赵沟人的接纳和信任。
  住在村庄里,置身于这样的环境,“必修课”有很多。除了向《梁家河》《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寻求精神共鸣,也在《一个村庄里的中国》《出梁庄记》里把握一个典型村庄的兴衰沉浮,还要从《脱贫攻坚政策读本》《农村工作手册》中掌握基本的“术”与“道”。就赵沟而言,村民的衣食起居、劳作经验、贫困原因、致富途径等都是我要学习掌握的,甚至诸如邻居占地盖房引起纠纷、因鸡毛蒜皮引起亲兄弟反目等麻烦事,其中的来龙去脉和解决方法都是需要我深入探索的。
  在赵沟村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我真切感受到了基层干部的辛酸和不易,也对“为人民服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千头万绪的工作如何开展,需要能力和方法,但更需要一颗赤诚的心,才能让繁琐的工作不扰乱初心,对群众饱含深情才能让所有的付出更有意义。赵沟六社贫困户李英是村里的五保户,儿子患有精神疾病,一直在武都精神病医院封闭治疗,2016年老伴去世后,老人一直在一间破旧的老屋里独自生活。去年,村里为老人申请了易地搬迁项目,可房子盖好了,老人却始终不愿意搬,谁劝都不听。到村工作后,我和村里的干部去看望这个“钉子户”。可一听说我们来是让他搬家的,老人不让进门,吃了闭门羹,着实让我有些气馁。一次不行就多来几次,第三次我终于和老人家见了面,老人说话口音很重,耳朵也有些背,我们一老一小就连比划带猜,聊了好久,才让我摸清了老人的心思。原来她是怕搬了新房,儿子回来找不到家。老人一边说,一边老泪纵横,满眼的泪水深深刺痛了我的心。我抓着老人的手,跟她保证:“等小军病好了,我一定亲自去接他,把儿子交到你手上。”做通了工作,我带着乡亲们给老人搬家,自那以后,除了叮嘱监管人照顾好老人的生活之外,每个月我都要上山去看望老人,送点生活用品,陪她聊聊天,虽然我们现在交流还是比划带猜,可我能感觉到,老人抓我的手用力了很多。
  在赵沟村,每天都在战斗的路上,作为一线脱贫攻坚的战士,能够投入到这场战役,能够让自己的努力融入国家发展进步,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实乃人生幸事。我当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努力工作,担当作为,让青春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在为祖国、为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上篇:

下篇:

相关内容

    本网站访问总人数: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办公厅 技术支持:宏点网络

    最佳分辨率1920×1080 IE8以上版本浏览

    陇ICP备06000885号

    77-77
    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