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服务

文化博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服务 > 文化博览

【《南梁红色故事》选登】活跃的南梁集市

 

  当年,南梁集市曾经是一个热闹的去处。
  南梁地区因为盛产羊皮、羊毛、大烟等土特产,所以一直有集市贸易的传统,外地商人也有来南梁进行交易的习惯。但是,历史上的集市都是一些简单的实物和商品交换,还不具有调剂余缺、互通有无的功能。这样的集市,在清朝同治年间之后就逐渐消失了。
  在陕甘边苏区设立集市,是从照金根据地开始的。1933年4月初,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在照金成立后,为了解决红军吃粮问题,革命委员会便在薛家寨下面的亭子沟设立了集市。在集市上,红军坚持公平买卖的原则,实行“先让群众买”的规定,很受群众欢迎。每天到了散集时,红军就把剩下的粮食、蔬菜全部买下。这样,不仅为山寨上的红军解决了吃饭问题,也极大地方便和活跃了根据地的经济。
  战斗在第一枪打响之前是由军需官、粮草官决定的。自古以来,战争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后勤战、补给战和装备战。南梁集市是刘志丹、习仲勋等人着眼发展根据地经济,解决穷苦群众生活困难和军事斗争需要而大胆实践、成功探索的产物。
  1934年2月,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在南梁恢复成立后,为了繁荣根据地的经济,刘志丹、习仲勋等人在南梁的荔园堡设立集市,设法与白区通商,规定农历每月初一、十一、二十一为集日。刘志丹说:“打仗为了和平,有了和平环境,就要建设,就要帮助农民搞好生产。”
  为了把集市巩固下来,边区政府组织秧歌队、社火、皮影戏班子在街道演出,宣传群众,扩大影响,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每逢集日,南梁荔园堡方园几十里的群众纷纷前来赶集,买卖牲畜、家具、山货、布匹、鞋、粮食、鸡蛋、小吃及其它生活用品,农村日常生活用品在集市上基本都能买到,集市贸易呈现出一派生机繁荣的景象。习仲勋经常带着蔡子伟等人到集市上与群众聊天,了解交易情况,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当时,边区政府采取休养生息的安民政策,不向老百姓征收任何捐税,群众买卖自由,集市秩序受到红军的维护,群众的物资交流又方便又安全,集市贸易真正起到了促进边区经济流通的作用。
  集市刚设立起来后,白区商人来赶集做生意的不多,只是少数过去在这一带做买卖和在苏区有熟人的商人前来交易。习仲勋摸清情况后,指示边区政府对白区商人实行欢迎保护的开放策略,吸引他们来南梁做生意,将苏区的山货和畜禽等廉价卖给他们,又通过他们把苏区缺少的布匹、纸张等物资想办法运进来。习仲勋主动与白区来的商人交朋友,请他们到刘志丹的家里吃饭做客,商谈边区和他们做生意的事。通过多种措施,白区来的商人渐渐多起来。逢集之日,根据地人民主要是卖熟米、细粮、马料,并出售用蓝布做的鞋,每双可卖1块大洋。白区商人运来各种布、纸、油墨、盐等物品。据估计,经常活动于陕甘边界及南梁地区的外地商人约五百多人。这样,既保证了部队、机关的供给,也满足了当地群众调剂余缺和购买生活用品的需求。
  有一个白区商人,第一次来到南梁做生意,见了一个站岗的红军战士就塞纸烟和钱,红军战士把钱摔到地上,气愤地说:“糟蹋人!”商人吓得不得了,心想是给得少了?刘志丹和习仲勋闻讯后,赶快派干部去向这位白区商人道歉,说明道理,并当着商人的面批评战士不懂礼貌,说:“应该讲明红军的纪律,再退钱,这样鲁莽是不好的。”商人连连说:“我不知道红军纪律这样严明,这样我们商人还怕啥哩。”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白区,无形中起到了宣传红军的作用,许多白区的商人因此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逐渐变得同情革命,一些商人甚至冒着杀头的危险为苏区送货。红区与白区间的经济交流一天比一天活跃,也带动了根据地的生产。敌人虽然企图封锁边区,但封锁不住,商人还是千方百计地到苏区来交易。一些进步的商人甚至还设法把钱塞进国民党有关当局的腰包,打通来边区的关卡,为白区商人来苏区做生意提供方便。
  有一段时间,荔园堡的集市交易活动冷落了下来,出现了一个低潮,集市来的人不少,但做生意的却不多。习仲勋通过调查,摸清了原因:“原来,群众吃够了国民党钞票的苦头,今天到手的票子明天就不顶用了;那时,我们边区政府还没有自己的货币,银洋和实物又不便携带,这就给经济流通带来了困难。”为了稳定市场,繁荣边区经济,刘志丹、习仲勋决定在寨子湾附近的东沟设立政府银行,在张岔的油房沟设立造币厂,印制发行货币,建立南梁政府自己的金融货币体系。没有印刷机器,就刻制木版印刷货币;没有纸张,就用粗布代替,制成布币。为防止布币退色,在印刷好的布币上刷上桐树油,又柔软又透亮又耐磨。缺乏技术人员,刘志丹就大胆起用弃暗投明的原国民党庆阳县第四区区长高名山。高名山带领其他2名工人就地取材,用手工制成了精美的布币,用木板刻制货币的面额、图案,再套色印在白老布上。票面分为一角、二角、五角和一元四种,印鉴有红色、蓝色。共印制了5000元,发行了3000元,群众称布币为“苏票”。
  为了打消群众和商贩的顾虑,边区财政委员会在集市设立了四个兑换处,一元“苏票”兑换一元银元。开集时,群众和商贩拿银元换成布币;集散时,再拿布币换回银元。苏票虽然发行数量不大,但价值很高,花一角钱能买到很多东西,而且币值十分稳定,有着良好的信誉,受到了老百姓的赞赏和拥护。行军打仗的红军战士更愿意兑换苏票,缝在衣角里好保管携带,回家的时候交给父母。在国民党的钞票不时贬值的情况下,苏票在市场上渐渐站稳了脚跟,集市又活跃起来,同时还让国民党的货币逐渐退出了边区市场。习仲勋高兴地说:“有了货币,经济搞活了,物资广为交流,干部用上了手电筒,战士用上了洋瓷碗。”苏票的发行,促进和繁荣了苏区的集市贸易,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使苏区内部所需的物资源源不断地从白区运进来,也使根据地内部的土特产品及时地运往外地。当时,南梁集市有“西北第一集”的美誉。
  就连国民党的报纸也称:“刘匪子丹,在所谓陕甘边革命区内,十分注意恢复经济,解决穷人吃饭问题。用军保民,用民养军。我们剿共,如忽略了经济,即一切组织,均不能确立。有好的斗士、好的办法,亦不能发挥效力。”《大公报》记者范长江也著文说:“分大地主的土地与羊子给农民,反对捐税,反对派款。因此,在消极方面,取消了民众的负担,积极方面增加了民众的所有。以实际利益为前提的民众,当然赞成刘志丹的主张,而愿为之用命。再加以刘志丹之组织,使民众更不得不为之用。更经数年来赤化教育之结果,民众心中,只有苏维埃、瑞金、莫斯科、列宁、斯大林等,而不知有西安、兰州、北平、南京等名词。某县长曾在合水以东召集民众训话,数次申传,到者寥寥。而苏维埃召集开会,则二十四小时之内,可以立刻齐集数百里以内之民众。”
  设立集市、发行货币、实行搞活的经济政策,是南梁革命根据地得以发展、巩固和扩大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也为我们党局部成功执政、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本书由欧阳坚任编委会主任;陈青、贠建民任编委会副主编,本文由杨维军撰写)
  来源:《南梁红色故事》节选

上篇:

下篇:

相关内容

    本网站访问总人数: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办公厅 技术支持:宏点网络

    最佳分辨率1920×1080 IE8以上版本浏览

    陇ICP备06000885号

    77-77
    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