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一个地方、一个企业,要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我省来说,以创新促发展尤为重要。近几年,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创新,实施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取得了显著成绩。
然而,目前促进创新的政策、资源、资金、精力主要放在了科研院所、高校、高科技专业人才和大学生等新型创业者身上,没有看到企业职工特别是一线技术工人是万众创新的主要群体,工人们的创新活动长期未得到重视。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包括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一线职工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缺乏明晰认识,对一线职工技术创新缺乏必要的投入扶持,一线职工技术创新成果缺乏有力的肯定奖励和相应的激励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职工创新潜能的发挥,影响了企业创新发展。为了推动我省职工创新活动走深走实,我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推动职工技术创新需要认知革新。所谓认知革新,就是对职工技术创新的作用要有明晰的认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体是“众”,主要力量是职工。职工技术创新,主要指企业一线技术工人如技师、高级技师等技能人才领衔承担的围绕解决一线生产难题而开展的技术攻关、技术革新、技术发明、操作法改进等活动。这类技术创新实用性强,符合企业生产实际,能够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难题,在短期内对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直接效益。相对于建制内科研机构科技人员从事的专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企业一线技术工人的创新是前一类创新的必要补充,基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通过操作层面的改造革新才能实现,理想化的理论创新成果落实到实际生产一线常常需要生产一线技术工人的不断打磨和完善。
第二,推动职工技术创新需要提高站位。职工是万众创新的主要力量,职工创新参与人数众多,只要调动起积极性,不仅可以产生大量的创新成果,对于在全社会营造创新氛围、增强创新意识、培育创新文化,建设创新型企业、创新型国家也极为有利。我省许多企业一线技术工人开展的各类技术创新活动,产生了大量创新成果,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观察这些企业创新发展的实践可以发现,职工技术创新,无论从创新的热情、积极性、潜能看,还是从创新的成果看,都是一个蕴含巨大宝藏、值得大力挖掘的领域。职工技术创新是整个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之一。
第三,推动职工技术创新需要久久为功。所有的创新都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长期积累最终“爆发”的结果,“大跃进” “造盆景”的想法对创新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职工技术创新活动的蓬勃兴起和持续推进,需要从文化塑造、行动推动、成果激励等多个方面切入,有必要实施“职工技术创新工程”。可由科技、工信、财政、工会等部门联合制定工作方案,在全省组织开展职工技术创新工程。制定甘肃省创新型班组(车间、工段)创建标准,认定和管理办法,每年命名和奖励100个达到标准的创新型班组(车间、工段),以班组(车间、工段)创新为起点,在企业形成创新文化、创新观念、创新氛围。每年扶持企业建立50个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组建创新团队,搭建职工创新平台,孵化和孕育更多创新成果。设立职工技术创新项目扶持资金,每年选择30个有潜力的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在省科技进步奖中增设工人农民组奖项,每年奖励一批拔尖创新成果。提升目前由工会、科技部门组织开展的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评选表彰层次,加大奖励力度,调动更多职工开展创新活动的积极性。省财政每年列支专门经费支持职工技术创新各项活动。
第四,推动职工技术创新需要强大合力。我省单位就业人员有300多万人,具有技术职称和技术等级证书的有100余万人,分布在各行各业。由于拥有的行政职能、资源、手段不同,任何一个部门要把分布在不同行业的技术工人组织起来开展创新活动都不太现实。为此,必须多部门联动,形成合力。鉴于科技部门专业性强、负有制定技术创新政策的职能,工信部门具有促进技术进步推动重点产业发展的职能,财政部门具有统筹安排财政经费的职能,工会作为群团组织,具有广泛联系职工,能够发动职工广泛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优势,建议科技、工信、财政、工会共同组成职工技术创新协调促进小组,推动职工技术创新持续健康发展,并协调促进小组设立办公室,建立相关制度,负责日常事务。(作者包俊宗系省政协委员、省总工会副主席)
来源:协商报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