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履职

脱贫攻坚/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脱贫攻坚

到最远的村,帮最穷的户 ——定西市政协驻村帮扶工作队纪实

  人一生能有多大概率与贫困遭遇?有人不期而遇,一出生就背负了贫困的标签;有人衣食无忧,却义无反顾地主动选择与贫困相斗,从春到夏,从秋到冬。
  从个人集资买辆桑塔纳,一年用掉6条车带,到为了走村串户方便更亲民,买一辆摩托车,到大雪封山车辆侧翻徒步前行……一个个镜头都像是在演电影,但却实实在在在市政协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的每一天里上演。
  他们翻山越岭,风雨兼程,用脚步丈量贫困,用奋斗践行初心;他们精准把脉,力拔穷根,用真情温暖民心,用实干赢得信任。尽管他们只占到了这个身份群体的几百分之一、几千分之一甚至上百万分之一,尽管他们战贫人生的打开方式各不相同,然而奋斗的底色却是一样的。定西市漳县最贫困最偏远的乡镇村社因他们从荒芜走向多彩,因他们由绝望到迎来新生。
  “你把群众当朋友,群众就把你当亲人”
  直沟村,地处漳县、武山、岷县三县交界处,是漳县最偏远的一个村落,距离乡政府东泉乡80公里,村民住茅草房,吃“望天水”,贫瘠的土地上只能种蚕豆、燕麦和洋芋,是个名副其实的“落后村”。
  2019年5月,带着不服输的劲,市政协的小伙子们踏上了这片他们从不曾涉足的土地,开始了他们的驻村帮扶工作。“第一感觉就是很不舒服。”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郑天旺谈到当时踏进村庄的感受:赤焦的黄土地千沟万壑,犹如火星表面一样毫无生机;牛粪满地,连下脚的地都没有;人畜共居,火盆上炕,听不进任何劝阻,性子就像村名“直沟”一样执拗……“就像打足了气的皮球一下子被扎瘪的那种感觉,我们来时带的自信被眼前的一幕彻底击垮。”“这怎么可能脱得了贫?”
  精准脱贫要找准致贫病因。小伙子们看得明白,这里的人因地处偏远,一辈子走出大山的也没几个,他们观念陈旧、思想滞后,那就先从内因入手。为尽快熟悉村里情况,他们有事没事就往农户家跑。“刚开始,真得是没有一个好脸色,闭门羹是家常便饭。”郑天旺回忆起不被村民认可的场景,他说他们能理解,“这里的人们太苦了,从一月到十二月,二牛抬杠、耕作不断,一年下来也没几个收入,仅有的一条水泥硬化路常年铺满牛粪,下雨天出行都是问题,我们打心眼里心疼他们。”这是驻村队员在这个‘与世隔绝’村做扶贫工作的执着。
  劝了东家劝西家,磨破嘴皮也还是改观不大。为此,帮扶队为村民规划建设了7个晒粪场,根据远近划分区域,环境卫生问题解决了,他们总算打赢了到村的第一场硬仗。
  “在解决视觉贫困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这个村的主导产业就是养殖,但规模小,效益甚微。”王海鹏告诉记者。
  出生于1989年的王海鹏是3名小伙子中最年轻的一位,对于村里的养殖产业,他们达成了共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里有16平方公里的草山,属于半农半牧区,养殖成本低,可搞大规模养殖脱贫致富。
  “以前想发展,没钱,现在好了,有了5万元的无息贷款,我能大干一场。”龚新平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他告诉记者,今年他家养了15头牛、80几只羊,再加上今年牛羊行情好,前段时间他40几只羊卖了将近4万元,“这真的要感谢他们。” 龚新平指着一旁的帮扶队员说。
  原来,除了驻村帮扶工作队帮他联系贷款的事以外,让他更感激的是,驻村队帮他联系找回来了他家之前走丢的14只羊,“别看14只羊,那是村民的‘宝贝疙瘩’。”另一名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景阳说,这个村常住人口178户701人,今年,我们经过联系帮扶贷款等等一系列举措,像龚新平这样的养殖大户发展到了六、七十户,脱贫致富不成问题。
  就像牛羊是村民的“宝贝疙瘩”一样,村里的五保老人也成了这些驻村队员的“宝贝疙瘩”。
  在村头马路边上,一排整齐干净的房屋分布错落有致,今年70岁的王明义老人的家就在其中。“活了70年,赶上了好政策,遇上了好心人呀。”老人紧紧拉着郑天旺的手不舍又带心疼地说,他们几个这么年轻,来这种地方就是受罪的,舍不得他们离开,但又盼望他们早点出去,我要留着他们的电话号码,一直知道他们过得好不好。老人朴实的话语中饱含着对驻村帮扶工作队的深情。
  “老百姓朴实,只要能帮他们解决问题,他们就待你如亲人,他们就是我的‘宝贝疙瘩’。”郑天旺略带玩笑的话道出了驻村帮扶工作队对五保家园倾注的心血,这也是他们对解决好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问题最生动的诠释。
  “帮助家乡父老富起来”
  与直沟村不同,走进胭脂村,映入眼帘的是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是遍地盛开的鲜花,是胭脂村民勇于勤劳致富的精气神,这也给予了在直沟村驻村一年之后转战到胭脂村的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张辉莫大的信心。
  “只有产业兴旺,百姓才能真正富裕,输血要发展成造血才能从根本上脱贫致富。”驻村帮扶工作队对于胭脂村的产业发展有着清晰的思路。
  他们在木耳基地成功的经验上,结合胭脂村的实际情况,在帮扶单位的组织和带领下,实地考察了漳县殪虎桥乌龙头基地生产模式,经过认真比对、仔细分析,帮扶队决定率先在胭脂村谢庄社进行示范种植,现已选定种植带头人,落实种植地块多亩,划定实验种植乌龙头的区域,为下一步打造胭脂乌龙头种植基地夯实基础。
  相比工作上的“轻车熟路”,胭脂村3个年轻人的生活就显得有点手足无措。帮扶队员曹雪萍和段秋利是为数不多的“女将”,干起工作得心应手的她们,面对打虫子、生炉子这种小事,就退缩了,“现在与刚来不一样了,与虫子相处久了也了解了它们的脾性,处成了‘朋友’,生炉子这基本技能我几天也就学会了。”面对记者的采访,两位女队员的回答让我们感到心酸和心疼。
  她们是曾因生活优越被认为吃不得苦、缺乏责任感的“80后”,在亲人眼中是“不顾家”的爱人,是孩子心中“老出差”的父母,也是父母口中“瞎折腾”的孩子……但在贫瘠的乡野、穷困的深山,她们拥有一个共同的“使命”:扶贫,她们将成功定义为“帮助家乡父老富起来”。
  “骑着摩托车入户,乡亲们更认可”
  在漳县盐井镇高峰村,只要看到骑着摩托车走村串户的小伙,那肯定就是市政协下派到村的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张亚雷。
  记者见到张亚雷时,他正忙着梳理材料,人如其名,干净利落。他所在的村与前两个村不同之处就在于这个村是个名副其实的“空心村”,全村132户在村上的有33户,大部分在新疆种地、在河北服装厂务工,少部分农闲时在县城附近建筑工地、超市打零工。
  “去年刚到这的时候,真的是不习惯,因为年轻人大多都外出务工了,剩余的老人小孩工作不好做,骑个摩托车入户,一来是山区方便,二来比起小汽车,摩托车更显亲民。”张亚雷谈及驻村工作,已经总结了自己的一套经验。
  山庄门社是高峰村最偏远的一个山村,张随兴一家六口就住在该社一户只有两间房子的院子里。一家六口、三代人、两间房子,一间还属于危房,张亚雷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找政策、跑路子、想法子,两间新房终于被张亚雷跑成了。
  “单位下派我们到这来工作,就是来解决问题的,苦点累点都不算什么,只要工作能被群众认可。”张亚雷谈及群众感激送洋芋的画面,他说,值了。
  再后来,所有群众工作他都带头去,谁家有点大事小事他也跟着凑,看看病人、拉拉家常,一桩桩实事之后,这个第一书记走进了村民的心里,大家对他的称呼,变成了“张队”“张哥”,渐渐来找他咨询政策、琢磨路子的人也越来越多。
  经过张亚雷与众多村干部、村民共同努力,2019年高峰村整村脱贫21户105人,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894元,剩余12户44人将于今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人口全部脱贫,昔日空心村俨然成为大山里的现代化新农村。郑天旺   张莉芳)
      来源:定西市政协

上篇:

下篇:

相关内容

    本网站访问总人数: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办公厅 技术支持:宏点网络

    最佳分辨率1920×1080 IE8以上版本浏览

    陇ICP备06000885号

    77-77
    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