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文化的繁荣昌盛,既需要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也需要互学互鉴、从外来文化中汲取有益滋养。”在第四届文博会 “一带一路”与中西方文化互学互鉴论坛上,中国文联副主席郭运德开宗明义,道出论坛主题的重大意义。
郭运德表示,面对资本的全球流动和日益一体化的世界市场,传统上各自为政的民族经济疆域已完全打开;面对着日益加剧的信息爆炸,人际沟通和文化交融的氛围与情景正空前活跃;面对着日益严峻的经济科技竞争,没有技术含量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商品已无法赢得市场;面对着日益扩展的国际合作,人类社会必将产生越来越多全球治理的国际规范和价值准则……互学互鉴、携手并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要实现这个伟大梦想,在郭运德看来,一要靠经济的强盛,二要靠文化的复兴。
那么如何实现文化复兴呢?郭运德概括为三点:一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二是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三是推动文化的当代创新。
他分析,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这是民族复兴的基本支撑。今天,我们要推动的文化复兴,既不能简单理解为儒家文化的复兴,更不是西方文化的中国式复兴,而是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站在新的历史高度,用现代观念重新诠释传统,对传统文化加以比较、分析和综合,理清其精髓与要义,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要开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从传统文化的自身逻辑中寻找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和社会理想,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要切实发挥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复兴中的重要作用,既要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现代化建设征程的精神支撑,也要让传统文化不断从现代生活和时代精神中获得新的思想资源,重铸文明古国的现代辉煌。
互学互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为民族复兴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郭运德认为,文明的进化离不开学习借鉴,中华文化自身就不是在封闭中完成的,而是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思想文化不断兼收并蓄、吸收整合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不能在封闭中发展。中华文化只有广泛参与世界多种文明对话,以善学替代独善,以交流替代推销,才能不断丰富中华文化内涵,在交融互鉴中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
郭运德最后表示,继承不是传统的简单重复,开放也不是舶来品的完全克隆,一个新时代不可能建筑在旧文化之上。中国文化只有依托自身实践,结合时代的变化和需要,对中外文化遗产加以转换、改造与提升,才能实现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全新超越,用那些能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能产生跨越时空与国度、具有当代价值与永恒魅力的文化新成果,来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现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充满活力、开放自信的现代化中国,为人类文明留下一份不可替代的文化图谱,这才算作真正的文化繁荣和民族复兴。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