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服务

文化博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服务 > 文化博览

奋斗70年 昂首向未来 ▎熠熠闪烁的红绿灯

说起红绿灯,现在已是普通而又普遍、人们习以为常的交通信号设施了,“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的交通规则也早已成为车辆和行人的自觉行为。每天上下班,路过街道什字,看到交替闪烁的红绿灯,看到在红绿灯变换瞬间依次停止、行驶、行走的车辆和行人,我想起了自己作为政协委员第一次提交的那份提案——《关于启用古浪县城红绿灯的提案》,一种自豪与骄傲油然而生。

2004年8月,我调任古浪县政协办公室主任,这件提案是在2005年3月召开的古浪县政协六届四次会议上提交的。不知不觉中时光已过去十多年了,我也从担任县政协办公室主任到县政协秘书长再到调任县政协教科文史委主任,虽然工作岗位几经变换,也曾提出过十几份提案,多次参与过参政议政活动,但我始终对这一件提案难以忘怀。这件提案看似微不足道,但却促使古浪县城第一次正式启用了交通信号灯。

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初的古浪县城,虽经改革开放十几年洗礼,但人们的思想解放程度依然不够高,城市建设发展速度依然不够快。当时的古浪县城长约2公里、宽约1公里多,人口不足2万人,最显眼的建筑便是修建时间不长的古浪一中教学楼、县委人大和古浪水泥厂等屈指可数的几幢楼层不超过5层的建筑,全城只有两条大的主街道和几条居民小巷,街道两旁矗立的商店铺面大多数是砖混结构的平房。虽说是一个县城,却与大一点的乡镇集镇没啥两样。县城虽小,但在两条主街道交汇的“十”字中心,修建了一个正方形水泥底座、中间竖一水泥杆的设施,在杆头架设了红绿灯。这个红绿灯设施,看起来十分简陋古拙,却是古浪县城当时唯一的一处红绿灯设施。

由于县城人流少、车辆少,街道设置的交通标志也很少,因而这处红绿灯多年也未启用。它静静地站立在那儿,注视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车辆,见证着这个县城的发展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古浪县城也加快了建设发展步伐。在九十年代末,县委、县政府根据县城所处地理位置,几经酝酿讨论,重新修编了《古浪县城总体规划》,提出了“三纵九横,东扩北延”的县城发展总体思路和目标,同时还出台了招商引资等相配套的许多优惠政策。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许多商人、房地产开发商等企业家纷纷来到古浪,多方投资参与古浪县城建设,还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农民工也加入了建设大军。小小的县城随之热闹了起来,街道上人多起来了、车多起来了、摆摊设点搞经营的也多起来了,特别是建设工地更是机声“隆隆”,一片繁忙景象。短短几年,县城有了大变样,一幢幢新楼拔地而起,街道两旁的平房商铺少了,单位办公室上楼了,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住上了楼房。

县城在建设中,规模逐渐扩大,街道上的车辆、行人也在悄然增多,但部分居民逛街串巷、无视交通规则的散漫行为并没有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变化,依然习惯于三五成群、随意乱穿马路,交通事故发生率随之上升。2004年8月的一个下午,就在那个装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车辆和行人相撞,造成一死两伤的惨剧。

当我听到这起交通事故后,久久不能释怀,每天上下班路过那个红绿灯,总要多看几眼,心中也多了几许期盼。一天过去了,两天、三天……那个红绿灯始终没有闪亮。于是,在那年年底,经过多方考证和认真分析,由我撰写的《关于启用古浪县城红绿灯的提案》在县政协全委会上进行了提交。提案转办后,相关办理单位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进行了办理和回复,不仅开通了红绿灯设施,还强化了交通宣传和安全管理,在县城所有路口、学校、商场门前安排了执勤交通警察,引导、教育车辆、行人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人们的交通意识明显提高,县城交通秩序有了明显好转。

党的十八大以来,古浪县城建设更是迈入了快车道。这一时期,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古浪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发展最快的时期。古浪县城规模也从原来方圆只有2平方多公里发展到了近30平方公里,人口迅速增长到了接近8万人。

如今,古浪县城楼房林立、街道宽敞、绿化成景、花卉娇艳。白天,人声鼎沸、车辆川流不息;夜晚,灯火璀璨,星光交辉。一个充满活力、具有现代气息和魅力的新城以全新的风貌展现在了世人面前。而那架设在各个路口、日夜闪烁的红绿灯,不但是街道的一道靓丽的风景,更像一位慈祥的老人,不知疲惫地、静静地是守护着这里的安宁,守望着这片热土。

(作者系古浪县政协文史委主任)

来源:协商报

上篇:

下篇:

相关内容

    本网站访问总人数: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办公厅 技术支持:宏点网络

    最佳分辨率1920×1080 IE8以上版本浏览

    陇ICP备06000885号

    77-77
    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