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服务

文化博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服务 > 文化博览

奋斗70年 昂首向未来|由一张老照片想起舞剧《丝路花雨》的故事

在我家中珍藏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这是1983年7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视察甘肃时,在兰州宁卧庄宾馆观看舞剧《丝路花雨》后,与舞剧《丝路花雨》演职人员及甘肃地方戏曲陇剧演员的亲切合影,当时父亲作为陇剧演员有幸参加演出并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大型经典舞剧《丝路花雨》以中国唐朝极盛时期为背景,以源远流长的丝绸之路和敦煌壁画为素材,主要讲述了老画工神笔张和女儿英娘救起了波斯商人伊努斯,继而发生的亲人悲欢离合、友人患难与共的感人故事。该剧将许多抽象存在于史料记载中的文字、图画,化为优雅灵动的舞姿,成为了中国古典舞蹈的最杰出代表。例如剧中英娘所展示的“反弹琵琶舞”就出自莫高窟第112窟,“S”形舞姿将东方女性的优雅妩媚表现到了极致。最为经典的舞段“千手观音”,所有的舞者共同振臂舞动,刹那间金光万道,古乐悠扬,整部舞剧节奏明快,剧情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小时候,经常听父亲讲起经典舞剧《丝路花雨》,因为粉碎‘四人帮’后艺术界翘首以盼新气息。1978年,艺术家们近10次前往敦煌学习,希望突破教条,创作出遵循艺术规律的文艺作品。七易其稿后,一个以丝绸之路为背景的故事轮廓形成。

1979年5月,舞剧《丝路花雨》在兰州诞生,第一次把绚丽的敦煌壁画搬上舞台。在大包容、大开放的背景下,这部由中国西部舞蹈艺术家演绎的舞剧,成为“改革开放的报春鸟”,并前往海外巡演。

这样一部不说话不唱歌、在今天看来似乎没有什么出奇之处的舞剧为何能够如此风靡?它的独特之处在哪里?《丝路花雨》在上海演出时,《解放日报》专门发表评论员文章《〈丝路花雨〉给我们的启示》,文中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丝路花雨》的故事不算奇特,为什么却能如此轰动艺坛?”这篇评论员文章是这样分析的:“甘肃艺术家们的可贵之处,是发挥了他们的艺术创造能力,把一个看似寻常的主题,赋予新颖的构思、独特的风格,创造了一个以敦煌飞天为依据的英娘艺术形象,使沉睡千年、深藏洞窟的敦煌壁画活生生地欢舞在人们面前,再现了中华民族这一古老文化的精华。”

除了主题创新,舞台上的细节也多有突破。露脐装、喇叭裤,这些源于敦煌壁画的演出服在当时称得上“暴露”。所幸,当时的艺术家和地方干部思想解放,顶住压力,使第一代英娘衣裙飘飘、反弹琵琶的造型,成为《丝路花雨》的经典瞬间。

1979年,新中国成立30周年之际,《丝路花雨》在京演出大获成功,成为当时舞台艺术的一股新风。随后,演出团队频频应邀前往广州、香港、上海等地演出。

《丝路花雨》是世界认识中国舞台艺术的一个窗口,它让世人看到,中国的色彩不是‘一片蓝一片绿’,而是缤纷多彩的,中国艺术是博大精深的。

此后40年里,《丝路花雨》带着浓郁的敦煌印迹、独特的甘肃符号,在祖国大江南北演绎经典,书写了中国舞剧史上的一段辉煌传奇,成为甘肃乃至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同时,以“复活”了的敦煌开启了一条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崭新道路。该剧先后赴朝鲜、法国、意大利、美国、西班牙等30多个国家演出,作为特殊的“文化使者”,穿越千山万水,传递和平、友谊和梦想。

《丝路花雨》曾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发的“中国首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吉尼斯总部认定的“中国舞剧之最”,更有着“中国民族舞剧的典范”“东方的《天鹅湖》”等美誉。该剧得到常书鸿、段文杰、沈从文、吴晓邦等一批专家的指导。

2019年《丝路花雨》创演40周年,琵琶伎乐,捧花飞天,霓裳羽衣。千年前的舞姿,今夕依然飘逸飞扬,整整40年过去了,依然熠熠生辉。

(作者系兰州市政协委员、民革兰州市参政议政委员会副主任)

来源:协商报

上篇:

下篇:

相关内容

    本网站访问总人数: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办公厅 技术支持:宏点网络

    最佳分辨率1920×1080 IE8以上版本浏览

    陇ICP备06000885号

    77-77
    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