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斜斜地打在西和县石堡镇石沟村王二女的身上。她一手拿着绣花针,一边看着绣样,脸上写满了认真。看到有人走近,王二女抬起头,腼腆地一笑,继续绣了起来。在王二女所在的石沟村扶贫车间里,还有五六个跟她年龄相仿的“绣娘”,正忙碌着赶制一批订单。
王二女工作的地方叫西和县花兰手工绣艺有限公司,是当地的一家小企业,成立时间不到两年,2018年公司营业额达到20余万元,像王二女这样的贫困妇女,在公司里有21人。
西和县悠久的乞巧文化,孕育出妇女心灵手巧能编善织的传统,花兰手工绣艺有限公司负责人包花兰正是一位远近闻名的“绣娘”。
自幼深受家族刺绣的遗传和熏陶,加上其勤学苦练,包花兰的刺绣技艺过人,花鸟鱼虫总是信手拈来栩栩如生,针法细腻流畅,色彩搭配艳丽脱俗。
2006年,在西和县首届仇池山歌艺术节传统手工艺竞赛中,包花兰的刺绣作品荣获三等奖,3000元的奖金是她刺绣生涯的第一桶金,这让她尝到了刺绣事业的甜头,从此她的刺绣事业一发而不可收。决心要把刺绣事业变成致富产业的包花兰2017年注册了花兰绣艺公司,刺绣事业越做越大,公司注册当年就销售刺绣产品1000余件,销售额达16万元。
致富不忘家乡人,包花兰靠一双巧手致富的同时,更决心要为家乡的妇女绣出一条致富路,在包花兰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像王二女这样来自村里的贫困户加入了包花兰的团队。
作为西和“绣娘”,王二女对刺绣并不陌生,“十几岁时就跟着家里的老人们一起绣东西,孩子的衣服、鞋都是自己绣,也没想过这东西会成为赚钱的门道。”在加入包花兰的公司后,王二女的“手艺”有了用武之地,“以前因为要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只能靠丈夫外出打工赚的钱拮据度日,现在除了家务和农活,一有空就来公司刺绣,每月收入十分可观。”谈起现在的生活,王二女笑得合不拢嘴。
“许多农村妇女打工没时间、务农没条件,而刺绣本来就是赋闲在家的家庭妇女闲暇时间的工作,我们把广大的农村妇女特别是贫困家庭妇女聚集起来,让她们的手艺能够充分发挥,不仅提高了她们的收入,也是对刺绣这项非遗的传承。”包花兰说。如今,公司生产的绣品远销全国各地,辐射带动周边300多户家庭增收,刺绣已成为当地的一个品牌一个产业。
无独有偶,在离石沟村不远的包集村,由当地女致富带头人吕小红和另外12个股东组建了包集绣艺文化产业有限公司,通过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协会+贫困妇女”的经营模式和脱贫带动机制,吸纳了36名贫困妇女以自筹2000元,全国妇联帮扶资金配股3000元的方式每人向绣艺公司入股5000元,年末保底分红1000元。目前36户贫困户已经有12户脱贫。公司除自身生产、研发刺绣草编产品外,还辐射带动周边10余村1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00多名农村妇女利用农闲时间从事刺绣、草编行业,增加家庭收入。贫困妇女利用农闲时间可以创收3000元到7000元左右。绣艺公司在实体营销的基础上,开办自己的淘宝网店,销售公司产品,还将公司打造成为网货供应平台和生产基地,与县上的7家“乞巧”文化产品销售网店签订供货协议,不断拓宽销售渠道。
干家务打工两不误,绣花针绣出好日子。西和县石堡镇的负责人介绍说,如今在石堡镇,通过将传统乞巧文化与现代妇女事业的发展融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激发了全村妇女自主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探索出了一条新途径,让村民收入大幅提升,共同脱贫致富奔小康。
来源:协商报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