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议政

议政建言/

当前位置:首页 > 协商议政 > 议政建言

视点 | 发展中医药产业 助力脱贫攻坚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医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和同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是具有独特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医学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振兴发展中医药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中医药的一系列论述为中医药创新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从法律层面明确了中医药的重要地位、发展方针和扶持措施。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建立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协调推进中医药工作。全国政协多次组织委员实地调研,提出提案建议,开展协商,督促中医药政策落实。经过各方面不懈努力,中医药发展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甘肃是中医药发展的重要省份,也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主产区之一。甘肃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提出的“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健康甘肃”建设总体布局,在营造中医药产业发展环境,打造创新平台,完善市场体系,助推脱贫攻坚,深化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2017年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甘肃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这是对甘肃中医药发展成就的充分肯定,也对甘肃将中医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西部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寄予厚望。希望甘肃把握“天时、地利、人和”的历史机遇,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将得天独厚的中医药资源优势,创造性转化为维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生态保护和文化繁荣的重要优势。

第一,坚持先行先试,努力打造中医药产业与中医药事业同步发展的示范区。中医药发展集一二三产业、低中高端服务于一体,既包括中药种植、加工、仓储交易等环节,又包括中医诊疗、康复、养生保健等服务,吸纳就业能力强,拉动消费作用大。加快中医药产业与事业同步发展,可以为经济增长增添新动力,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作出独特贡献。甘肃省现有中药资源2500多种,人工种植养殖中药材200多种,年产量120万吨,部分大宗道地药材的产销量在全国举足轻重,已建成4个规模较大的产业园区,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建设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必须坚持产业完善与服务改善双轮驱动,才能行稳致远。产业发展方面,要坚持全链条创新,加大对中药材大品种、大品牌、大企业的扶持和培育力度,从科学规划种植面积和品种开始,进行全产业链开发,努力建设从田地到诊所,农业、工业、服务业同步发展的中医药产业链。事业发展方面,要把重点放到基层,着力提升服务能力。甘肃率先将中医“治未病”内容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绝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当前,要更加精准对接新时代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发展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健康养老、养生保健、健康旅游等新业态。平台建设方面,要以建设国家综合试验区为契机,以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为有效平台,建立健全制度机制,按照“一业一策、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的要求,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向试验区集聚,创造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政策环境。

第二,坚持民生优先,推动中医药助力脱贫攻坚。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刚性目标,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扶贫开发高度重视。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瘠苦甲天下”的甘肃定西考察,看望慰问父老乡亲,研究部署扶贫开发。定西人民在这片土地上,苦了千百年,奋斗了千百年,从来不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不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的脱贫意愿,缺少资金可以通过国家、社会和个人多元投入来解决,缺少技能可以组织学习培训来解决,关键是要找出一条不过度消耗资源、不污染和破坏环境,贫困人口参与度高、能够更多分享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的特色产业,找到这样的产业并不容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引导各地发展长期稳定的脱贫产业项目”“建设一批特色种植养殖基地”“实施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鼓励中医药企业到贫困地区建设中药材基地”。中医药产业是成长性、关联性和带动性都很强的产业。从甘肃的实际看,全省75个贫困县中有43个县将中药材种植作为脱贫增收项目或主导产业,覆盖1300多个贫困村,主产区中药材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60%以上。建设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要把发展中医药产业与打赢脱贫攻坚战紧密结合,吸引更多贫困人口参与到中药材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千方百计提高收入,“一人参与,撑起贫困家庭一片天空;一家参与,基本摆脱贫困并避免返贫”。要达到这个目的,关键是提升中药材的综合利用率和附加值。要在现有100多家规模以上中药企业的基础上,更多引进深加工企业,争取把附加值尽可能留在当地。加强对发展中医药扶贫行动的支撑保障,建立健全金融支持产业发展与带动贫困户脱贫的扶持政策。还要在产销对接方面下功夫,不能认为“酒香”就“不怕巷子深”,要注重发挥中药材销售电商服务中心的作用,发展“互联网+中医药”,主动开拓市场。形成产业、培育市场都要下长期功夫,不能急于求成,要不断总结经验,探索中医药助力扶贫脱贫的有效机制,长久惠及甘肃人民。

第三,坚持科学标准,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质量安全是中医药发展的基础。受种植方式、生态环境、产业结构、监管体系等影响,中药质量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其中,中药质量标准不完善是阻碍中药产业走向现代化与国际化的重要障碍。近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ICD)》首次将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传统医学列入分类体系。我们要把握中医药接轨国际标准与统计体系的机遇,秉持科学中药、标准中药、质量中药的理念,实施中医药标准化工程,健全完善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强化中药炮制、鉴定、制剂、配方颗粒以及道地药材的标准制定与质量管理,推动更多地方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中国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要从中药材标准化种植、规模化加工入手,形成产地药材品种优势区域,推进认证管理,让道地药材更具有公信力和竞争力。还要制定、推广与应用一批中医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和疗效评价标准,实现良医与良药相辅而行,制药和医疗齐头并进。

第四,坚持传承创新,促进中医药现代化。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承发展中医药,关键是坚持中医药的本源和灵魂,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产生原创性成果。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深化辨证论治方法、经穴及针灸治疗机理、药性与方剂配伍理论、复方药效作用机理等研究,建立完善理论框架体系。要加强中医药防治疾病研究,开展重大疑难疾病、重大传染病联合攻关和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中医药防治研究,形成一批防治重大疾病和“治未病”的重大产品和技术成果。要加强中药研发,重点加强中药持续利用与生态保护技术,抓好中药材优良品种选育、饮片炮制等,创新药物研发技术,发展新药材、新药用部位、新有效成分研发技术等。注重中成药二次开发技术,研发显著改善中成药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均匀性的工艺技术。推广中药质控及有害物质检测技术等,减少中药农药和重金属残留。希望甘肃继续支持开展中医药综合防治重大疾病研究和中药新产品研发,整合省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采取内引外联等多种措施,发挥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的创新作用,完善科技创新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让中医药研发成果更多更快造福人民。

第五,坚持开放合作,推动中医药国际化。随着中医药在世界各地的广泛传播,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中医药已成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促进对外人文交流、增进民心相通的亮丽名片。近年来,中国不断深化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及政府间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规则、标准的研究制订,全面参与全球中医药各领域合作与竞争,为中医药海外发展创造了越来越有利的环境。甘肃是古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也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参与省份,希望甘肃立足中医药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推动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打造传播推广中医药的国际化平台。坚持“以文带医,以医带药、以药兴商、以商扶贫”的思路,推动中医药技术、药物、标准和服务走出去,把以中医药为重要代表的中华优秀文化传播和弘扬到全世界。

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和中华文明的结晶,中医药理论及技术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经过了漫长历史实践检验,与现代医学交相辉映,我们要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释放中医药产业潜力和活力,彰显中医药的多重价值,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李斌

全国政协副主席

本文刊登于《中国政协》2018年第23期

上篇:

下篇:

相关内容

    本网站访问总人数: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办公厅 技术支持:宏点网络

    最佳分辨率1920×1080 IE8以上版本浏览

    陇ICP备06000885号

    77-77
    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