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会议

常委会议/

当前位置:首页 > 各类会议 > 常委会议

政协甘肃省十二届二次常委会议材料省政协“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监督性调研各调研组分报告

政协甘肃省十二届
二次常委会议材料省政协“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监督性调研各调研组分报告


2018年6月目录

  1、赴陇南市开展“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监督性调研报告省政协第一调研组(1)
  2、赴定西市开展“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监督性调研报告省政协第二调研组(12)
  3、天水市开展“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监督性调研报告省政协第三调研组(20)
  4、平凉市开展“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监督性调研报告省政协第四调研组(29)
  5、庆阳市开展“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监督性调研报告省政协第五调研组(43)
  6、赴临夏、甘南州开展“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监督性调研报告省政协第六调研组(56)
  7、赴西和县开展“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监督性调研报告民革甘肃省委员会(66)
  8、赴东乡县开展“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监督性调研报告民盟甘肃省委员会(75)
  9、赴积石山县开展“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监督性调研报告民建甘肃省委员会(84)
  10、赴宕昌县开展“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监督性调研报告民进甘肃省委员会(91)
  11、赴环县开展“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监督性调研报告九三学社甘肃省委员会(100)
  12、赴古浪县开展“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监督性调研报告农工民主党甘肃省委员会(109)


赴陇南市开展“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监督性调研报告省政协第一调研组
(2018年6月)

  按照省政协“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监督性调研统一部署,第一调研组由省政协农业委牵头组织,会同省财政厅、农牧厅、扶贫办等部门负责同志和省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于4月10日至15日赴陇南市礼县、成县和武都区开展了监督性调研。欧阳坚主席在部署整个监督性调研的同时,亲自带队到西和、武都等县区开展调研,并对调研报告的起草等有关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调研组先后深入8个乡镇9个村7户电商企业、物流园及专业合作社,通过实地查看、入户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对照“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任务,了解“一户一策”脱贫计划及各项政策落实情况,总结评估帮扶实效,研究分析发现的问题和基层干部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对陇南市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现报告如下: 一、陇南市脱贫攻坚的主要做法和成效从调研的情况看,陇南市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最大的民生工程,紧盯2020年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时间节点和“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任务,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深入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脱贫攻坚决策部署,脱贫攻坚取得了明显成效。2017年,全市减贫1247万人,全市贫困人口减少到317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34%。主要做法是:1对照脱贫指标,加快补齐突出短板。陇南市将5个深度贫困县区、10个深度贫困乡镇和1154个深度贫困村作为扶贫工作的坚中之坚,划定25个特困片区,打捆安排脱贫攻坚项目,集中资金资源和精力,加快补齐突出短板和明显弱项。农村安全饮水、危破房改造、农村环境整治等重点建设有序推进。2017年全市硬化通村道路12万多公里,行政村通畅工程实现全覆盖,今年在贫困村大力实施通组路和巷道硬化工程,大部分建设任务将于下半年完成。深度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公共服务保障水平短期内发生了明显变化。2制定“一户一策”脱贫计划,进一步精准施策到户到人。陇南市制定了《“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明白册》,先行试点,分级培训,靠实责任,巡回督查,3月底前基本完成了“一户一策”计划的制定。从126份调查问卷来看,贫困农户对“一户一策”的制定工作基本认可。3强化资金保障,稳步推进金融扶贫。陇南市认真落实财政支持脱贫的政策举措,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将市县区财政增量资金和盘活的财政存量资金重点用于精准扶贫,将90%以上的财政扶贫资金和80%以上的涉农资金集中向特困片区倾斜。陇南市2017年在国开行融资100亿元,用于贫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落实到位贷款资金572亿元。武都区制定出台《涉农资金整合使用管理办法》,规范资金整合拨付程序,2017年整合涉农项目资金21570万元。陇南市积极开展“三权”抵押贷款试点,探索完善贫困村互助资金管理办法和“村帐乡管”模式,涉农资金贷款余额、“三权”抵押贷款发放额、扶贫互助资金总规模均大幅增加。 4拓展群众增收渠道,加快推进产业扶贫。陇南市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加快培育核桃、花椒、油橄榄、中药材、生态养殖、苹果、苗木、乡村旅游等多元富民产业。设立了产业发展资金,扶持引导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以短期增加收入为切入口,大力发展劳务、中药材、中蜂养殖等投资少、见效快的产业。以构建长远产业体系为支撑点,重点发展经济林果、畜牧养殖等一次投入、长期受益的产业。围绕实现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全覆盖目标,大力支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能人大户,引领贫困群众农特产品生产与市场对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礼县出台了专门的扶持办法,对在特困片区创办特色产业基地、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带动贫困户增收的实行奖励扶持。全县累计创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657个,贫困村实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全覆盖,参与合作社的贫困户达22761户。5持续加大扶持力度,不断推进电商扶贫。陇南市采取以奖代补等形式,加强贫困村“一村一店”建设,支持引导开发适销对路网销产品。加大贫困村信息、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起了顺畅、便捷的信息网络和物流配送体系,着力解决电商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探索形成了切合实际的电商带贫模式。截至2017年底,全市网络销售收入累计达90多亿元,电商扶贫对贫困群众人均增收贡献达到720元。6注重调动各方帮扶力量,形成脱贫攻坚合力。省市县三级1358个单位帮扶陇南市2547个村,对1365个建档立卡村和345个非建档立卡深度贫困村选派了驻村帮扶工作队,为每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户确定了帮扶责任人,实现帮扶全覆盖。西和县以县为单位,整合帮扶力量,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帮扶单位优势互补。陇南市与青岛市签订了东西扶贫协作框架协议,通过“引企入陇”、项目援建、干部挂职培训、产业劳务协作、项目推介、农特产品展销等,推进东西协作深度开展。截至目前,青岛市累计落实协作帮扶资金9610万元。全国妇联等7个中央单位在陇南市开展定点帮扶工作。陇南市贫困村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脱贫步伐明显加快。二、陇南市脱贫攻坚存在的主要问题1基础设施建设欠账比较大。截至2017年底,陇南市贫困人口为317万人,贫困发生率134%。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深山林缘、高寒阴湿、半山干旱等自然条件艰苦、产业基础薄弱的特困片区,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如,礼县仍有9242户C级危房,1224户群众需要易地搬迁,73个深度贫困村需要配建便民服务中心和文化广场,136个村需要配建村级幼儿园,补齐发展短板需要大量的项目资金投入。调研中普遍反映,一些筹措资金措施因中央政策调整而无法实施,支持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改善、D级危房改造贷款等政策尚未落实。2精准脱贫计划不够精细。调研中发现,礼县盐官镇西沟村和桥头乡菜花村未制定“一村一策”脱贫计划,一些已脱贫户未制定“一户一策”巩固提高计划。部分“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制定不够完善,尤其在脱贫措施上存在大同小异甚至雷同的情况,措施比较单一。按照“一户一策”计划说事写实的要求,不同程度存在填写比较粗放、简单等问题。如,在礼县桥头乡菜花村石安组走访的4户贫困农户,其“一户一策”计划中有进行技能培训的内容,但无培训工作种类,在帮扶措施上也没有如何对接输转、何时输转、就业地点、预计收入等内容。3扶贫资金整合使用不到位。市县尚未构建起整合顺畅、管理规范、运转高效的资金整合管理使用机制,县级层面整合资金还缺乏实际操作性。扶贫资金不足与滞留现象并存。陇南市扶贫办、市财政局认为,造成资金整合不到位的原因主要是各行业项目资金下达到位时间不尽一致、各级对资金整合跟踪督查不够到位、纪检监察和审计衡量标准与资金整合政策规定不相匹配等。2017年陇南市整合资金58亿元,实际真正实现整合使用17多亿元,约占三分之一。武都区滞留未拨1年以上的项目资金近亿元,滞留未拨1年以下的项目资金2000多万元。4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近年来,陇南市加大力度培育形成了一批农业特色产业,但多数贫困村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差,技术含量低,优质农产品规模小、数量少。虽有一批农副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但龙头企业较少,深加工能力不足,农产品市场体系很不完善,辐射带动作用较弱。以礼县苹果产业为例,产业链相对完善,但产业化程度比较低,深加工产品比较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劳务收入仍是贫困户的主要收入来源。同时,由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很难为贫困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技术等全程服务,致使各生产要素不能有效对接,特色产业仍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武都区隆兴乡提出,龙头企业产业贷款政策难以落实,企业产业发展资金短缺。5健康扶贫问题较为突出。调研走访发现有的贫困户对医疗报销中哪些项目可以报、怎么报、能报多少,不尽了解。到外地就医报销比例较低,交通费、陪护费等负担较重。礼县白关乡提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18年缴费标准为180元/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自2018年将最低缴费档次提高到200元/人(贫困人员仍然保留现行最低100元缴费档次),两项缴费逐年递涨及调整变化,加之部分新农合门诊账户费用余额年底清零统筹,既加重了贫困户的经济负担,又影响了缴费积极性。武都区扶贫办提出,按照贫困验收和退出机制规定,贫困人口退出后,在攻坚期内可继续享受原有扶贫政策,原有支持力度不减,确保脱贫人口稳定度过缓冲期,但在具体政策落实中,只要当年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户,一些医疗保障政策不再进行补助,造成因病返贫。6在脱贫攻坚中积极性创造性发挥不够充分。部分干部工作主动性不强,面对许多难题,有的感觉无能为力,缺乏敢死拼命的精神;有的存在等政策、等项目、等资金的心理,在主动研究落实政策、研究贮备项目、争取扶持资金上下的功夫不大。陇南市委农办提出,按照《甘肃省贫困退出验收办法》,深度贫困村比照建档立卡贫困村进行管理,目前全市为非建档立卡深度贫困村选派了驻村帮扶工作队,但5000元的建档立卡贫困村工作经费未纳入非建档立卡深度贫困村保障。2017年礼县有73个非建档深度贫困村省财政没有下拨工作经费,有些帮扶单位对帮扶干部的交通费、生活费不能及时解决,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帮扶干部的积极性。7帮扶工作还存在重复考核现象。陇南市委农办提出,目前省上对市州、县区党委和政府考核,帮扶工作均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同时,每年省上就帮扶工作都要专项组织考核,帮扶工作一项在考核中出现3次,而且对市州考核都要在各县区进行,客观上造成重复考核的现象。三、几点建议1进一步加大扶贫资金整合力度。陇南市扶贫办、财政局建议,进一步完善扶贫资金整合顶层设计,细化可以整合的项目资金范围,从政策上保证最大限度发挥资金作用。以县为单位,制定年度项目目录,项目资金切块下达,给县级更多的资金整合权力,减少部门的干预,让县级结合自身实际用于脱贫短板,切实做到有限的资金解决有限的问题、完成有限的目标。省直相关部门加大监督力度,对下放的整合资金实施有效监督。2全面摸排和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根据三年实现脱贫目标的时间节点,当前迫切需要对全省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一次“大摸排”,按照“今年全面启动,年底基本完成,明年完善扫尾”的思路,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建什么”的原则,凡是涉及到要解决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危房改造、易地搬迁、安全饮水项目,力争今年内基本完成。对部分贫困户反映的村巷道硬化联通还有死角、安全饮水不能有效保证等问题,在摸排中一并加以解决。陇南市扶贫办建议,省上协调解决贫困群众D级危房改造5万元贷款问题。武都区扶贫办建议,目前危旧房改造标准户均1—2万元,区内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运输费用较高,进一步提高危旧房改造补助标准。3扶贫产业培育应长打算、短安排。当前,应紧盯脱贫的时间节点和贫困人口,立足现有基础,把培育投入少、周期短、收益有保障的富民产业作为稳定增收的主抓手,确保培育的扶贫产业在2020年前能发挥效益,让群众在短期内收到发展产业带来的实惠。在此基础上,不断推进培植新型产业、引进壮大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教育扶贫、生态扶贫等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尤其在推进产业发展上做好政策设计,加大跟踪服务,提前谋划2020年之后的巩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长效机制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阶段性重点工作。陇南市农牧局建议,重点围绕“一户一策”谋划产业,减少其他不必要的产业规划。加大农业保险覆盖面,降低自然灾害对产业增收的影响,增强农民增收的稳定性。尽快落实龙头企业产业贷款,加快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推进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进程。4对各级帮扶力量进行整合。明确脱贫帮扶以帮扶单位为主、干部帮扶为辅的思路,最大限度发挥各级帮扶单位的专业特长,实现“1+1>2”的效果,提高帮扶质量。在贫困县以县为单位,强化帮扶单位责任,帮扶单位积极配合帮扶县,把全县来自国家部委、对口省市、国企以及省内的帮扶单位整合起来,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制定“三年帮扶规划”和年度行动计划,按各自优势、特点来分配帮扶任务,使每个单位都来做最擅长的事,特长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短处弱项得以规避,实现优势互补,使各帮扶单位同心同向开展工作。陇南市建议,将非建档立卡深度贫困村帮扶工作队纳入全省统一管理,落实5000元工作经费,保障帮扶工作,并督促帮扶单位落实帮扶干部各项补贴,关心关爱帮扶队员。5合并减少帮扶考核,注重考核结果共享。陇南市委农办建议,将帮扶工作考核作为脱贫攻坚考核的一个子项,由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实施,对各帮扶单位和驻村帮扶工作队的考核与对市州、县区党委政府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同步开展,不再单独开展考核。省市两级对县及以下的考核每年原则上总量不超过2次。陇南市扶贫办建议,国家和省上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完善脱贫验收标准,在指标设置上,根据贫困程度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6进一步强化政策扶持。一是着力解决健康扶贫存在的问题。加强政策宣传,提高政策知晓率。提高农村一线医疗服务水平。武都区扶贫办及部分贫困户建议,取消新农合门诊年内未就诊而年底清零统筹的规定,对新农合参保缴纳的180元按门诊、住院、大病保险的比例进行合理的划分,对全年未曾就医报销过药费的可按比例对部分费用结转到下年度累计使用,或者下年度缴纳费用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减免贫困户医疗保险费,衔接落实贫困人口退出后在缓冲期继续享受优惠政策,对已脱贫户患病人员继续进行医疗补助,对贫困户的医疗保险参保缴费实行省市县三级按照一定比例分担补助。二是对“一户一策”计划进一步做好细化完善工作。对照扶贫政策和梳理的帮扶措施,因户因人确定帮扶项目,确保“一户一策”计划落实。三是研究解决省上已出台政策但又中断执行的问题。调研中普遍建议,对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特色产业发展、D级危房改造贷款等资金,积极向中央衔接,争取相应的优惠政策,并研究出台相关后续政策,解决遗留问题。四是设立乡镇扶贫工作站。陇南市扶贫办建议,乡镇一级扶贫工作任务重、工作量大,在乡镇设立科级或者副科级建制的扶贫工作站,配备专职扶贫专干,统筹基层扶贫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五是省财政设立陇南市生态保护专项资金。陇南市政协建议,省财政支持陇南市设立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给陇南市增加1万名公益性生态保护岗位,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促进生态扶贫。六是进一步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礼县桥头乡建议,对明年实施的扶贫项目,今年要完成立项审批,年底完成招投标工作,明年初即开工实施,加快项目进度。对项目的审计工作与相关部门项目实施要求相一致,确保政策相互衔接连续,推进工作落实。七是加大易地搬迁支持力度。目前陇南深度贫困地区大约有5万人生存在林缘核心区、自然保护区等区域,自然条件严酷,不具备生存条件,无法培育群众致富产业,“挪穷窝”是唯一有效的办法。建议省上加大陇南深度贫困地区群众异地搬迁的支持力度,在县内搬迁和向新疆移民方面给予项目和资金倾斜。7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充分利用电视、电台、报刊、杂志和乡村墙壁广告等形式,大力宣传脱贫致富典型经验、典型家庭和先进事迹,营造“等靠要”可耻、勤劳致富光荣的舆论氛围,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扶持政策上,加大对典型家庭、先进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激励,树立明确的脱贫导向,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赴定西市开展“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监督性调研报告省政协第二调研组
(2018年6月)


  根据省政协常委会2018年工作要点和《省政协“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监督性调研方案》安排,第二调研组由全国政协常委、省政协副主席、省工商联主席郝远带队,带领省政协无党派界别和工商联界别委员,于4月12日至17日先后深入定西市所辖临洮、渭源、漳县、通渭四个县10个乡镇12个行政村,采取实地察看、随机走访、查阅资料、问卷调查(共收回问卷135份,其中受访农户填写70份、乡村干部和帮扶工作队干部填写65份)等方式,对定西市开展精准脱贫情况进行了监督性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定西市脱贫攻坚主要做法及成效定西市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积极优化思路、创新方法、协调推动,集全市之力开展脱贫攻坚战,2013年以来,全市累计减少贫困人口4771万人,贫困人口由2013年底的8424万人下降到2017年底的3653万人(其中2017年脱贫101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17%下降到1391%,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同时,在结对帮扶、资金整合、基础建设、社会保障、精神扶贫、制度机制等多个方面形成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具体如下:1创新模式抓帮扶。总结推行了“四跟进”产业扶贫模式(资金项目跟着贫困村户走、贫困户跟着合作社走、合作社跟着龙头企业走、龙头企业跟着市场走),全市1829个村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9508个、908户帮扶企业与5800多个合作社、869个贫困村、9万户贫困户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引导贫困户以土地、原材料、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等资金和生产资料入股企业参与分红,让贫困群众在种养、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各环节实现增收,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以上来自产业收入。光伏扶贫、电商扶贫,建成3万千瓦光伏扶贫试点项目、6427户贫困户受益,电商网上年交易额突破10亿元。2协同筹资育项目。建立了脱贫攻坚财政投入逐年增长机制,市级财政每年将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的10%以上、各县区将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的20%以上增列专项扶贫预算,并逐年提高支出占比。2017年市级安排专项扶贫资金7891万元、较上年增长1716万元,七县区安排专项扶贫资金29496万元、较上年增长5001万元,全市财政综合投向扶贫领域资金174亿元。近三年,全市累计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6595亿元、互助资金贷款923亿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461万户;落实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资金982981万元,与福州市签订招商引资协议31项、签约资金5643亿元;7个中央定点帮扶单位累计实施帮扶项目119个、投入资金96891万元。3夯实基础补短板。研究制定“七个一批”及危房改造和安全饮水“九个清单”管理年度计划和推进措施,制定自然村道路硬化等4个三年实施方案,加快实施贫困村动力电提升工程,全市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3%,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16%以上。累计改造农村危房189万户(D级危房已全面消除,剩余19万户C级危房力争年内完成改造),实施易地搬迁53万户261万人。行政村通光纤宽带率达到97%,建成农村公路8098公里、硬化自然村道路3331公里,实现行政村水泥(沥青)路全覆盖、贫困自然村动力电全覆盖。4优化服务促保障。教育扶贫方面,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36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89%;落实全面改薄项目资金1753亿元改造薄弱学校1726所,1000人以上有需求的行政村幼儿园实现全覆盖。文化扶贫方面,去年新建“乡村舞台”115个、“一村一场(篮球场)”250个、乡镇体育健身中心10个,覆盖率分别达到100%、90%、80%。卫生扶贫方面,将已在健康促进模式改革中发挥积极作用的“4+1”团队充分运用到疾病预防和慢性病管理中,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保人口住院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5精神帮扶添动力。探索制定了《定西市精神扶贫实施方案》,启动建设了县、乡、村三级新时代农民脱贫攻坚讲习所,通过大力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树立并宣传脱贫攻坚典型、组织脱贫户与贫困户面对面恳谈等举措,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6机制创新增实效。市、县(区)委农工部和扶贫办合署办公,在全省率先成立了精准扶贫办公室,并在全市119个乡镇组建副科级建制的乡镇扶贫工作站,工作人员按10至15名配备,为脱贫攻坚任务有效落实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制定出台了《定西市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工作实施方案》等制度性文件,特别是推行的“四个一”工作机制,市县区主要负责同志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每周深入贫困县、乡镇、村督查调研1次,每月召开1次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每季度召开1次脱贫攻坚调度会议,每年召开1次脱贫攻坚工作安排部署会议,扎实推动脱贫任务落实。二、定西市脱贫攻坚存在的主要问题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户一册”表填写、扶贫政策宣传、精神扶贫引导、扶贫政策配套、产业发展创新、乡村环境整治等六个方面。1部分“一户一策”表填写不详实。一些干部扶贫政策不熟悉、指标理解不准确、统计口径不统一。有的表册填写存在不严谨不完整、致贫原因分析不准、预增计划与实际不符和没有动态帮扶管理机制。比如,对通渭县碧玉镇南岔村王沟社王旺旺的致贫原因分析中,教育年支出为224200元,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有些受访贫困户认为帮扶措施不切实际,落实难度大;有些对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因素所导致的收入减少或返贫情况没有应对措施。2群众对扶贫政策活动知晓度不高。虽有成套的政策资料,但受教育程度、群众意愿、宣传方式的影响,有的受访群众甚至不知道我省“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绝大部分贫困户不知道省上正在开展的“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活动,有的对所在村扶贫项目落实和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情况不清楚,部分受访户对“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底线不了解,特别是对退出验收的11项指标及程序知之甚少。3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结合不紧密。扶贫工作缺乏正向激励机制,部分贫困户缺乏脱贫底气和进取心,“等靠要”思想严重;有的虽有脱贫想法,但畏难情绪较多,要么根本不积极行动,要么一遇到困难就放弃。如漳县石川镇三眼泉村某贫困户年富力强,当帮扶干部提出帮其介绍外出务工计划时,该贫困户明确表示想待在家中而不愿外出务工。4实现稳定长效脱贫缺乏产业支撑。部分贫困村主导产业还不明晰、传统粗放产业多、现代高效产业少,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占比较少,导致二产不优、三产不活的连锁效应,如漳县石川镇目前尚未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富民产业。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工作滞后,难以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脱贫机制,带贫能力较弱。5乡村环境治理工作存在薄弱环节。部分村庄环境治理距离新农村标准还有较大的差距,绝大部分农户院落和房间都收拾的很干净,但村道、公共场所脏、乱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大部分乡村对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排放没有进行统一管理,加之群众环保意识不强,导致生活垃圾随处可见。6扶贫队伍负面情绪一定程度存在。乡村干部特别是驻村干部普遍反映工资收入低、生活保障不足、晋升空间小,加之各类考核频繁,精神压力大,有的情绪低落、顾虑多,有的受家庭原因精力分散、难以安心工作,还有的正在考虑其他工作出路。三、几点建议结合平时的了解,调研组认为以上问题不仅仅存在于定西市,甚至在全省其他各市州也不同程度存在。针对以上存在问题,现提出如下几点建议:1完善“一户一策”脱贫计划。组织力量分层分批对驻村第一书记、驻村队长、帮扶干部等人员进行培训指导,确保基层帮扶人员吃透中央、省上和各自市县的脱贫政策、清楚本乡村的产业优势、弄准贫困户的实际困难。采取随机抽查和实地核查的方式,逐县开展“一户一策”脱贫计划核查工作,认真清理“一户一策”中存在的各类问题,督促各地进一步完善脱贫计划,确保“一户一策”符合脱贫实际。同时,要完善“一户一策”动态管理机制,及时修正帮扶计划和脱贫措施。2加大扶贫政策宣传力度。创新丰富扶贫政策宣传方式,采取图片、漫画、顺口溜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替代文字材料宣传,使扶贫政策更加简单、通俗、易懂。扶贫干部入户帮扶时要注重将扶贫政策和拉家常、摸实情结合起来,提高政策宣传的现实性。将扶贫政策的宣传工作纳入扶贫考核的辅助内容,探索考核方法,建立考核体系,督促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加大扶贫政策宣传力度。3注重补齐精神扶贫短板。更加重视精神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学校教育阵地作用,加强对贫困学生的心理辅导。开展“聚焦脱贫讲故事”活动,组织已脱贫的群众代表为贫困群众讲故事、鼓志气、树信心。健全乡规民约、村民理事会等制度,推进婚丧礼俗整治,开展贫困家庭文明家庭评选活动,教育贫困地区群众抵制陈规陋习,引导贫困群众转变脱贫思维,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4加强扶贫产业培育扶持。对贫困地区参与涉农产业开发的龙头企业,在税收优惠、项目支持等方面出台倾斜支持政策,引导发达地区龙头企业到贫困地区开发和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在马铃薯工业化产品、主食化产品和中药饮片、中药标准提取物、中成药、保健品等高科技精深加工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通过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不断增加贫困户收入。从政府层面加大“互联网+”社会扶贫推广力度,把“互联网+”社会扶贫作为促进社会帮扶资源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平台,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进一步拓展扶贫工作广度。5构建农村环境整治体系。加大环保教育力度,将环保教育和扶贫教育结合起来,不断增强群众的环保意识。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垃圾收集处理的运作机制,增加农村垃圾投放设施数量。完善乡(镇)长、村主任、组长负责的农村三级环保责任机制,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促使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走上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鼓励有条件的乡村设立专(兼)职乡村环卫人员,担负一定范围的保洁和环境卫生监督职责。积极探索农村保洁有偿收费制度,采取政府投、乡镇帮、村级为主的方式,确保农村环卫整治和保洁工作有经费保障。6加强扶贫队伍正向激励。出台鼓励贫困村大学生到村任职的相关政策,把部分贫困村大学毕业生吸纳到本村担任村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将工作能力好、表现突出的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中优先考虑,既解决贫困村村干部能力不足的问题,又能激发扶贫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设立扶贫激励专项基金,对工作实绩突出的扶贫干部进行表彰奖励,对家庭生活困难的扶贫干部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对在帮扶工作中涌现出来的村干部,要优先提拔使用,并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广泛宣传报道,为帮扶干部建立荣誉感和正能量,逐渐形成帮扶工作正向激励机制。


天水市开展“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监督性调研报告省政协第三调研组
(2018年6月)


  4月中旬至5月初,省政协第三调研组由省政协副主席、天水市委书记王锐带队,市政协牵头,邀请省、市部分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组成两个调研组,深入天水市秦安、张家川、麦积、秦州等县区部分贫困乡、村和贫困户,采取随机进村走访、座谈交流、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等形式,认真开展了“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监督性调研。一、天水市脱贫攻坚开展情况天水市是国家和省列重点扶贫开发地区之一。2013年底,全市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034个,贫困人口9208万,贫困发生率2992%。近几年,天水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坚持精准方略,聚焦深度贫困,举全市之力推进脱贫攻坚“一号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止2017年底,全市剩余贫困村975个(含131个非建档立卡深度贫困村),贫困人口2569万,贫困发生率839%。四年累计减贫6639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2153个百分点。在省级脱贫攻坚年度考核中,2016、2017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好”等次。1健全工作机制,强化攻坚责任。成立了全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及11个专责小组,建立了市有监测中心、县有指挥部、乡有工作站、村有工作室的纵向组织体系。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实行市级领导干部联县包乡抓村制度,市四大组织主要领导分别包抓1个县区和1个贫困程度较深的乡镇、2个深度贫困村,有关市级领导分别联系包抓1个县区、1个乡镇,联系2个深度贫困村。选优派强帮扶队伍,整合加强特困乡镇帮扶力量,实现贫困户干部结对帮扶、深度贫困村第一书记或驻村帮扶工作队全覆盖。2培育富民产业,拓宽增收渠道。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推进产业扶贫紧密结合起来,加快发展六大特色优势产业,贫困村新建果园85万亩,种植蔬菜47万亩、中药材61万亩、马铃薯171万亩,贫困县区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726万头、77万只,实现了主导产业贫困村全覆盖。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市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达到378家、5151家和736家,其中贫困村成立农民合作社1870家。注重市场培育,建成农副产品批发市场63个、农村集贸市场108处、产地批发市场76个、微型果蔬保鲜库528座。大力推进电商扶贫,建成县区电子商务平台7个、乡镇电商服务站113个、村级电商服务点1795个。3坚持因户施策,抓实“一户一策”。围绕贫困人口脱贫的11项硬性指标和“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要求,紧扣《2018—2020年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和贫困人口脱贫时序计划,全面了解掌握贫困户的实际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贫困户脱贫帮扶措施,全市已完成577万户未脱贫贫困户“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和281万户已脱贫贫困户“一户一策”巩固提升计划的制定工作,正在积极有序组织实施。4全力落实政策,补齐短板弱项。劳务输出脱贫方面,输转农村劳动力6925万人,创劳务收入1285亿元。生态补偿脱贫方面,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选聘生态护林员2051人,发放补助资金1641万元。教育脱贫方面,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普通高中学生免(补)学杂费政策实现全覆盖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园幼儿享受免(补)保教费政策实现全覆盖。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方面,为贫困人口新农合报销459万人次,新农合提高优惠报销金额92573万元。低保兜底脱贫方面,为农村低保对象1107万户382万人发放农村低保金6323943万元,实现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兜底全覆盖。饮水安全方面,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00多处,解决了全市6242万户23947万农村人口和受益区295万名师生饮水不安全问题。易地扶贫搬迁方面,建设安置点509个,累计搬迁446万户2163万人。完成农村D级危房改造15万户,基本消除了农村贫困户D级危房。5创新工作举措,提高脱贫实效。创新设置村级“八大员”服务性岗位,在全市2491个行政村设置农村“八大员”公益性岗位13456个,解决了有劳动能力、但“无业可扶”“无力脱贫”且不属于社会兜底范围贫困户的增收难题。创新实施扶贫互助资金“双助贷”工程,全市扶贫互助资金总量达到21亿元,发展会员1798万户(贫困户1097万户),累计发放借款151亿元,有效破解了贫困群众发展富民产业及危房改造等资金投入不足难题。推行“三户一孤”人员大病救助保险全覆盖,今年全市共承保6901万人,已赔付704人次,赔付金额12351万元。这一做法为贫困人群提供了托底式医疗保障,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6突出问题导向,狠抓作风整治。对帮扶工作不实不力的,实行“召回”制度,去年以来共召回帮扶工作队员159人,问责55人。严格落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规定,结合“两保两查”专项行动和扶贫领域专项巡查,深入查处脱贫攻坚领域违规违纪问题,建立整改台账,落实整改措施,办结“12317”扶贫领域投诉举报案件37件,办结率100%,确保了扶贫资金的安全使用和脱贫攻坚的顺利进行。二、困难和问题1精准脱贫攻坚总体任务依然艰巨繁重。截止2017年底,全市有建档立卡贫困村975个,贫困人口2569万人,贫困发生率839%;深度贫困县区3个(秦安县、张家川县、麦积区)、深度贫困镇5个(秦安县中山镇、王铺镇,张家川县刘堡镇、胡川镇,麦积区五龙镇)、深度贫困村581个,深度贫困人口153万,占全市贫困人口的596%,占全省深度贫困人口的123%。深度贫困地区贫困发生率2838%,比全市贫困发生率高近16个百分点。2“一户一策”脱贫计划还需下大力气推进完善。个别县区和乡镇对农户实际意愿、收入核算、发展规划等需求信息掌握不准确,造成部分乡镇制定的“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帮扶措施不够精准、可操作性不强。一方面,主要是在制定“一户一策”过程中有些贫困户对种养业收入、务工收入和已享受的惠农政策性收入等事项有意隐瞒,不如实说出真实情况;有些贫困户家中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和小孩对自己家里的需求反映不清,给核算家庭收入、制定发展规划带来困扰。另一方面,一些贫困户对自身如何发展没有明确目标和具体规划,只想通过政府和社会帮扶让自己过上好日子。也存在工作不到位,甚至临时突击,闭门造车的问题。3落实脱贫政策有不及时不到位的地方。一是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支付进度缓慢。工程建设类项目因招投标程序繁杂、项目资金滞后等因素的影响,部分项目实施周期长、进度慢。同时由于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可用于自主扶贫的项目资金受限,对村庄整治、河道治理、乡村文化等公共服务项目的资金投入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二是执行健康扶贫政策还不完全到位。医疗机构“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即时结算落实不到位,住院先交押金问题突出。三是教育扶贫政策落实有遗漏。存在贫困户脱贫后不能继续享受普通高中教育免除学杂费、书本费、提供助学金和中职教育免除学费、提供助学金等相关特惠政策问题。4产业扶贫力度还需持续加大。一是产业基础比较薄弱。全市90%以上的耕地是山旱地,农田灌溉率远低于全国50%的水平,基础设施不配套是全市扶贫产业开发的最大瓶颈制约。与此同时,全市干旱、暴洪、冰雹、冻害等自然灾害发生较为频繁。今年4月,全市普遍遭受了严重的低温冷冻灾害,7县区108个乡镇1817村3895万户16644万人受灾,受灾面积21064万亩,成灾面积1522万亩,绝收面积6456万亩,对农业产业发展和贫困群众增收造成巨大影响。二是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步伐缓慢。贫困村特色优势产业和扎根性支柱产业普遍规模小、发展慢,有些村目前仅处于起步阶段,带动农户致富的能力不强。三是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困难。一部分龙头企业和合作社规模较小,带动能力较弱,与基地、终端市场连接不紧密;部分产地交易市场设施简陋,服务机制不健全,保鲜贮藏能力较弱。5脱贫攻坚动力需要进一步激发。一是在基层党建方面,存在部分基层党组织不硬气,基层干部带领群众脱贫攻坚能力不足,第一书记工作不实等问题。有个别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履职能力较弱,后继乏人,需要进一步优化班子结构,提高落实脱贫攻坚政策的能力。二是在驻村帮扶工作队和帮扶工作队员的考核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管理不严格、考核不扎实的问题,致使个别帮扶队员仍有“两头晃”“走读”等问题。三是在扶贫与扶智、扶志结合方面,存在着对贫困群众政策宣传和思想发动不到位的问题。部分贫困户仍把享受国家政策扶持当做一种习惯,“等、靠、要”思想没有完全消除,主观上缺乏脱贫摘帽的心理准备,“造血”功能和内生动力不足,还没有真正实现“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6脱贫攻坚作风建设还需不断加强。个别干部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仍存在形式主义的问题,对贫困村、贫困户情况不了解不熟悉,制定的帮扶计划不切合实际,登门入户开展帮扶工作不细、不实,对贫困户的帮扶措施不到位。个别乡镇帮扶责任体系还没有压实,个别帮扶队员缺乏敢死拼命精神,坚决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思想还没有真正形成。少数驻村干部不熟悉基层工作。在协助村“两委”班子理清发展思路等方面作用发挥不够,帮扶措施针对性不强,推动发展方面办法不多。扶贫领域违纪问题仍有发生,基层“村霸”“蝇贪”“微腐败”问题还未禁绝,2017年全市共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122件。7社会帮扶体系亟待进一步完善。东西部扶贫协作推进不力,个别县未选派干部到东部挂职,部分县区没有充分发挥挂职干部作用,安排挂职干部分管或协管计生、招商、农业等工作,聚焦东西部扶贫协作主业不够。一些部门在推进帮扶工作中,缺乏主动意识和责任担当,扶贫力量整合不够,扶贫效果未能实现最大化。一些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感不强,对扶持贫困户发展经济、壮大产业信心足,有的把参与公益事业当做扶贫行动,缺乏对贫困户发展经济的针对性扶持。三、意见建议1关于进一步加大深度贫困县政策支持的建议。在国家和省上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优惠政策中,张家川县是我省唯一未被纳入国家“三区三州”和省上“两州一县”支持的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县。建议参照国家重点支持“三区三州”政策,将张家川县纳入全省“两州一县”同等优惠政策支持范围,加大对政策和资金倾斜支持力度,为民族地区深度贫困县如期实现脱贫摘帽创造良好条件。2关于因户因人精准施策的建议。对贫困户和贫困对象可以分为三大类精准施策:一类是自身没有劳动能力,必须依靠社保政策进行“兜底”的,应当全部纳入农村一、二类低保“兜底”范围;一类是自身有劳动能力,但文化素质低、缺少致富技能的,可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在贫困村设立治安、保洁、防火、护路、巡河、保护生态等公益性岗位,既能帮助其稳定就业,又可促进农村治理。还有一类就是自身既有劳动能力也有致富技能,有想法有干劲但缺少发展资金的,可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加大倾斜支持力度,帮助其通过发展产业稳定脱贫致富。3关于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建议。一方面,要正向激励,对帮扶成效明显、贡献突出的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广泛宣传先进事迹,授予不同层次荣誉称号,在信用贷款、财政贴息、税收减免等方面优先享受相关扶持政策,甚至还可以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优先推荐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候选人。另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引导各类社会主体发挥优势,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对拒不履行社会责任的,应采取一定的约束。4关于强化帮扶工作责任与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建议。要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既要靠实帮扶责任、做实帮扶工作,更要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者缺一不可。要从根子上摆脱贫困,必须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建议在制定精准脱贫计划时,更加重视贫困群众的教育培训,在贫困村广泛开展励志教育,建立起能够激发内生动力和创业活力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作用。5关于建强基层组织强化脱贫保障的建议。精准扶贫政策措施能不能落到实处,关键取决于有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村级党组织和敢于担当的带头人。村党组织书记承担的任务量大面宽,但是待遇报酬总体上还是偏低。建议按照职业化方向打造一支信得过、靠得住的村党组织书记队伍,提高中央财政对村干部待遇补助的转移支付标准;同时,按照新修订党章中基层党组织任期3—5年的规定,尽快明确乡镇党委、村级党组织的任期年限,使之在推动脱贫攻坚中更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平凉市开展“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监督性调研报告省政协第四调研组
  (2018年6月)


  按照省政协“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监督性调研统一部署,第四调研组主要分两个层面对平凉市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一是从3月上旬开始,由省政协副主席、平凉市委书记郭承录同志带队,深入平凉市七县区开展随机走访和督查调研,每个县区安排两天时间,共走访19个乡镇、30个贫困村、50户贫困户、20个专业合作社、18户龙头企业,召开了7场专题调研座谈会,通过走访了解、实地查看、座谈交流等方式,对“一户一策”方案及扶贫政策落实、特色富民产业培育、农村危旧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等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二是坚持调研与视察相结合,由市政协组织市县政协委员深入贫困县、乡、村和贫困户家中,实地了解掌握情况,听取群众意见建议,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从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建议,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向纵深推进,确保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通过调研,全面了解平凉市在脱贫攻坚方面的主要做法、取得成效、存在问题及基层群众的意见建议,形成了客观全面的调研报告。一、平凉市脱贫攻坚开展情况通过调研,总体感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7年6月全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召开以来,平凉市能够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紧紧围绕“六个精准”,以解决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为关键,以实现乡村振兴为目标,着力在总体战略、重点区域、富民产业、短板弱项、帮扶力量五个方面聚焦发力,采取超常规办法推进精细精确精微的“绣花式”扶贫,全市扶贫开发呈现出精细化管理、精准化帮扶、深层次推进、全方位攻坚的良好态势。2017年底,全市农村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406万下降到1723万,贫困发生率下降了1175个百分点。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用“五个聚焦”破解“六个精准”的脱贫攻坚模式。1聚焦总体战略,明确了攻坚拔寨的思路举措。按照“聚焦再聚焦”的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和实干导向,把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党建统领、‘四化’统筹,交通先行、产业支撑,决战脱贫、决胜小康,建设绿色开放幸福美好新平凉”总体发展思路的重中之重,把全市的工作重心聚焦到脱贫攻坚上,把扶贫工作的重点聚焦到深度贫困地区,把脱贫的目标聚焦到“两不愁三保障”上,实现从注重减贫进度向更加注重脱贫质量转变,从注重完成脱贫目标向更加注重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转变。工作中注重把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起来谋划,以改善基础条件、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重点,补齐小康短板;以工业化思维推进农村产业集约发展;以“三变”改革聚集发展要素、激发发展活力;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乡村治理能力。这些思路举措很好地贯彻了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契合了平凉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性特征,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认同,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在全省2017年度市县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中,平凉市综合评价为“好”的等次,整体工作位居全省前列。在走访调研中,我们深切感受到,这几年平凉发生了可喜变化,干部群众精神状态饱满,老百姓脱贫致富信心明显增强,也印证了市县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抓得紧、落得实。2聚焦重点区域,瞄准了深度贫困的发力方向。平凉市目前尚未脱贫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干旱山塬区、关山林缘区、黑河流域和少数民族乡村四个区域。2016年底,四个贫困区域尚有贫困人口205万人,占到全市贫困人口的84%,贫困发生率高达24%。在脱贫攻坚中,市上善于抓关键、抓重点,精准施策,聚焦发力。一方面,抓实攻坚举措。紧扣破解制约深度贫困地区群众稳定脱贫的主要问题,倒排时间节点,突出精准方略和到村到户,采取“上下联动、条块结合、逐村调研、逐户对接”的办法,分级编制了平凉市深度贫困地区和2个深度贫困县4个深度贫困乡401个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脱贫攻坚的时序表、路线图、任务书。围绕六大重点,制定了25条聚焦深度贫困乡村推进脱贫攻坚的《政策措施》,明确了主攻方向和政策举措,把资金、项目、帮扶力量向深度贫困片带集中倾斜,推动脱贫攻坚举措精准“滴灌”、落地见效。另一方面,抓实“一户一策”。坚持因地因村因户制宜,由市上主要领导带头,示范引导各级党员干部深入联系村户帮助指导、制定完善“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全市剩余的472万户未脱贫人口中,因病致贫8112户,占18%;因残致贫4835户,占11%;因灾致贫159户,占1%;因学致贫5058户,占11%;缺技术123万户,占26%;缺劳力7992户,占17%;缺资金6598户,占14%;自身发展动力不足1876户,占4%;其他致贫原因371户,占1%。其中缺技术、缺劳力、因病致贫是剩余贫困人口的主要致贫原因,也是今后脱贫攻坚的重点。针对每个贫困户的现状,都制定了种养殖、劳务培训、电商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易地搬迁、护林员及农村公益性岗位等详细具体、符合实际的“点穴式”帮扶措施,做到了务实管用。3聚焦富民产业,夯实了稳定脱贫的增收基础。从平凉实际来看,脱贫攻坚的难点在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核心是培育发展富民产业。市上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进一步理清产业发展方向,确定红牛、苹果、劳务三大产业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和首位富民产业,注重统筹解决贫困群众短期增收与长远发展问题,坚持“远抓苹果近抓牛,当年脱贫抓劳务”的产业扶贫思路,推行一个产业一名责任领导、一套工作班子、一个规划实施方案、一个运作平台、一套运行机制的“五个一”产业推进机制,相继出台了加快果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牛产业发展、劳务助推精准脱贫的实施意见,组建产业联盟,创新产业推进模式,全力突破提升,探索形成了赶着红牛奔小康、栽好苹果奔小康、务工经商奔小康的产业脱贫模式。去年三大产业收入占到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0%以上,全市18万户67万贫困人口依靠发展产业摆脱了贫困,占到了年度脱贫人口的79%。一是以农村“三变”改革助推产业发展。通过建立资本运营平台、技术服务平台、市场营销平台,把产业和资本、市场联结起来,大大加快了产业的聚集度;通过建立股份合作经营机制,把贫困农民和公司化、规模化经营结合起来,形成了利益共享的链条,解决贫困户缺资金、缺劳力、缺技术和缺市场的问题。庄浪县按照“整体工作党委政府推动、产业发展公司化运作、组织生产专业合作社实施、贫困群众入社入股分红”的发展思路,建立了“党组织+国有公司+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民群众”经营体系,组建了县农业产业扶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县级财政注入5000万元资本金,设立1000万元的风险补偿金,对接国开行、甘肃银行贷款授信17亿元,落实产业发展贷款21亿元。在各乡镇设立分公司,全县293个行政村每个村都建立种植、养殖、林果业3个类型的专业合作社,帮助贫困户算清脱贫的时间账、增收账,为有养牛意愿和能力的贫困户每户投放1头基础母牛,为郑河、盘安两个深度贫困乡镇的贫困户投放2头基础母牛,引导全县贫困户新植补植苹果35万亩、投放基础母牛176万头,发展种薯652万亩、输转劳务68万人(次),实现了富民产业贫困村、贫困户全覆盖,让脱贫有了实实在在的支撑。二是以脱贫时序倒逼产业发展。今年,全市4个县要实现脱贫摘帽,苹果已远水解不了近渴,牛产业也有一定局限性,只有劳务是最有效最快捷的途径。灵台县在落实“一户一策”行动中,针对留守人员不能外出务工、龙头企业季节性用工难的问题,从供需两方面摸清县内输转劳动力的底子,把劳务产业作为全面脱贫的有力抓手,在全县范围内探索推广“党组织+劳务公司+龙头企业+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在创新产业运行机制、完善组织体系、带动贫困群众增收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初步见到了成效,今年前4个月,县上就地就近输转劳动力4000多人,人均月收入达到1600元左右,这不失为在有限时间内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办法。三是以新技术新模式引领产业发展。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组建产业联盟,支持海升、东都等国家级龙头企业在平凉投资开发,示范推广先进的经营理念、生产技术和栽培模式,促进产学研、供产销及加工转化全链条开发,引进中国果树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教授指导果产业发展,成立全市蔬菜产业院士专家工作站,与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开展院地合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2017年全市新建龙头企业32户,发展农民合作社1212个、家庭农场124个,出栏肉牛473万头,新植果园228万亩。灵台县上良镇北张村采取“国有公司+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由县绿源投资公司以债权投资的方式注资300万元;整合财政扶贫资金125万元,投放基础母牛250头,将全镇148户无产业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加入合作社,以基础母牛入股;将村集体资产折资入股,以这三种形式投资由村支部书记领办的盛丰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带动发展肉牛产业。企业对入股贫困户采取基础分红+效益分红的方式,每头牛每年可分红2000元;对国有平台债权投资每年分红3万元,对村集体每年保底分红不低于5万元;对农户散养的肉牛以高于市场价10%价格收购,带动74户村民养牛284头,企业集中养殖512头,取得了贫困户稳定增收、村集体经济发展、国有资本增效和企业发展壮大的多赢效果。4聚焦短板弱项,突出了普惠共享的根本要求。平凉市能够坚持实事求是,不贪大求洋,不造盆景,注重普惠共享,重点解决深度贫困片带基础设施、教育、文化、卫生等短板弱项,使各类项目资金、惠民政策更多惠及贫困群众。在推进中,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对各级财政预算安排的涉农资金和政府帮扶资金进行归集整合,向深度贫困片带集中倾斜,做到“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突出路、水、电、房、网,实施了一批建制村通畅、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电网改造升级、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等民生工程,全市贫困村水泥(沥青)路、饮水安全、动力电实现全覆盖。改造农村危房55万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790户,农村D级危房基本消除,全市光纤通村率达到996%。开展农村全域无垃圾治理工作,全市环境整洁村达到80%以上。公共服务方面,加大贫困村幼儿园、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等重点项目建设,有需求的行政村幼儿园、标准化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全面落实学前教育免除保教费、普通高中、中职学生免除学杂费、发放助学金、生源地助学贷款等教育扶贫政策,全国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现场会推广了平凉静宁教育扶贫的经验。社会保障方面,全面推行农村低保和五保供养提标,一类低保提高到3720元/人·年,二类低保提高到3480元/人·年,集中供养对象补助标准提高到6432元/人·年,分散供养对象补助标准提高到5178元/人·年,实现了低保线与脱贫线“两线合一”。医疗救助方面,针对因病致贫的突出问题,加强新农合、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的衔接,建立重病患者医疗费用兜底保障制度,将贫困人口大病保险起付线由5000元降至3000元,住院费用不足3000元的,由县(区)政府按同等比例予以报销。危房改造方面,对享受了现有补助和优惠贷款政策后仍然盖不起房的特困农户,由政府统筹资金“兜底”解决。易地搬迁方面,争取让贫困群众享受保障性住房政策,引导群众向中心城镇集中,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群众进城就业居住,做到“挪穷窝”与“拔穷根”并举、搬迁与脱贫同步。5聚焦整合力量,集中了各级各方面的优势资源。深度贫困地区发展底子薄、增收门路少、投入缺口大,仅靠农民自身的力量和政府的扶持远远不够,必须调整优化帮扶力量,最大限度调动各类资源、集中各方面的力量统筹帮扶。平凉市在这方面注重发挥了三大作用:一是发挥东西协作对口帮扶作用。主动加强与天津市河西区、武清区、津南区和南开大学的对接洽谈,深入推进产业、就业、教育、人才等方面的扶贫协作,共投入帮扶资金1700多万元。去年11月,市上主要领导带队,在天津市河西区和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举办了平凉“金果红牛旅游”走进津京系列推介活动,现场签约1304亿元,切实扩大了扶贫协作成效。二是发挥帮扶部门和驻村工作队作用。统筹调配各级帮联力量,实行市级领导联县包乡抓村制度,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包抓贫困程度最深的庄浪县和静宁县,坚持脱贫攻坚逢会必讲、调研必看、下乡必查,一有时间便采取不打招呼、不作安排、随机抽查的方式直接到深度贫困片带进村入户,看实情、查原因、找对策,督促基层抓好工作推进。全市最贫困的68个村由市级领导包抓,市县区管钱、管项目的部门、单位全部向深度贫困村集中。全市59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06个贫困发生率高于17%的非贫困村都派驻了5人左右的驻村帮扶工作队。各帮扶单位从帮助贫困群众多栽一亩果、多养一头牛、多输转一名劳务、多办一件实事抓起,累计投入资金745亿元,落实帮扶项目6322个,帮办各类实事69万件。三是发挥党建统领作用。在全市部署开展了以“强化‘四个意识’和政治担当,推进组织创先、机制创新、作风创优”为主要内容的党建统领“一强三创”行动,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度贫困村共培养党组织带头人342名、占853%,党员致富带头人1121名、占66%,群众致富带头人1508名、占06%,共同帮带贫困党员群众9923户。积极探索“党建+”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等路子,推行支部推动、党员带动、能人引领、结对帮扶等党建助推扶贫模式,各级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得比较到位。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调研过程中,通过与贫困群众和党员干部座谈交流,大家普遍认为,平凉市虽然在脱贫攻坚上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依然比较突出。1脱贫时间紧迫与任务重难度大的矛盾。脱贫攻坚是一场时间有限、目标具体、任务明确、务求胜利的硬仗,是一项严肃的重大政治责任,目前仅剩不到1000天时间,平凉仍有172万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2个深度贫困县、4个深度贫困乡、401个深度贫困村,深度贫困村人口占到558%,老弱病残特定贫困群体占到50%。这些地方大多立地条件和居住环境差,基础设施落后,致贫成因复杂,低保兜底和易地搬迁任务重,解决这些村和人口的贫困问题,成本更高,难度更大。2政策措施落实不够与思路工作摇摆不定的问题。一些乡村和部门在对接落实中央、省市政策上还有一定差距,打硬仗的准备不足,存在工作推进不力、思路举措摇摆不定的问题。如果这一问题解决不好,就会造成一些地方不能如期实现脱贫,直接影响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大局。3自身动力不足与“等靠要”思想严重的问题。贫困人口大多受教育程度较低,思想观念落后,部分贫困户“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把争当贫困户当作占便宜,存在依赖政策不愿脱贫的现象。少数基层党组织致富带富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干部特别是村干部作风不佳,存在优亲厚友、推诿扯皮、不作为等问题。一些帮扶工作队作用发挥不充分,帮扶对接不够,措施不够精准,群众知晓率和满意度不高。下一步,要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和中央、省委部署要求,咬定总攻目标,补齐短板弱项,进一步夯实精准帮扶基础、产业脱贫基础、各方责任基础、基层队伍基础,以敢死拼命善作善成精神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一是以更高的站位抓脱贫攻坚。站在百年目标、全党使命、全国大局的高度抓“一号工程”,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举一反三,对省上督查反馈的各类问题,制定整改方案、问题清单和责任清单,建立台账,认真整改,下更大功夫推动脱贫政策和帮扶举措落地见效。二是以更优的举措抓产业脱贫。继续完善“一户一策”,持之以恒抓好牛果劳三大脱贫产业,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坚持“五个一”机制,健全产业体系,培育壮大助农增收、稳定脱贫的富民产业。三是以更大的力度抓弱项补短板。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大力改善贫困村、贫困户路、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基本消除农村C级危房。全面落实教育、医疗、卫生等扶贫措施,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上得起学、住上安全房。四是以更强的力量抓责任落实。科学摆布工作力量,完善工作机制,解决好责任不落实、工作任务“空转”、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更加关注老年人、残疾人、重病患者等特困群体的脱贫问题,确保小康路上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五是以更实的扶志激发内生动力。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充分发挥贫困群众主体作用,教育引导他们摒弃“等靠要”思想,树立脱贫光荣、勤劳致富的理念,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新风正气,着力解决农村彩礼高、人情礼重、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陈风陋习,以乡风文明助推进精准脱贫。三、几点建议1建议对标习近平总书记扶贫战略思想和中央要求,进一步梳理我省扶贫政策。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脱贫攻坚政策举措,对打赢脱贫攻坚战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推动作用。但从工作实践和这次的调研情况看,有些政策特别是脱贫退出方面与基层的实际结合得不够紧密,落实起来有难度。比如,在“十不脱”方面,省里规定“家庭成员患大病未治愈的”“易地扶贫搬迁刚刚入住的”当年不予退出。而有些像恶性肿瘤之类的大病基本治愈不了,还有像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药,一时难以治愈;易地扶贫搬迁达到入住条件的,说明贫困群众安全住房已得到保障,只要收入和其他指标达标,应该可以退出。在“十不算”方面,贫困户的养老金、残疾人补助金不计入脱贫收入,这本身是一项群众的稳定收入,不像三、四类低保金是动态管理的。在贫困村退出标准方面,村卫生室要求“三室分设”、村文化服务中心要求有表演戏台、文体广场、多功能活动室,这对人口较少、居住分散、位置偏僻的村来说,标准偏高,造成资源浪费。去年,国家第三方评估调研时,认为我省“十不算”“十不脱”有拔高标准的问题,建议对贫困退出指标和验收办法等脱贫攻坚政策进行进一步梳理、修改和完善,使之更加符合基层实际、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2建议把平凉市列为全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相衔接的试点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财政转移支付、地方政府融资、基础设施建设、优势资源开发、重大项目核准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平凉在思路目标融合、政策机制创新、富民产业开发、基础设施改善等方面先行先试,为全省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方面探索路子、创造经验。3建议加大对平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平凉交通基础设施滞后,没有机场,不通高铁,7县区只有3个县通普通铁路和高速公路,已有的宝中、西平、天平铁路均是单线铁路,宝兰、银西客专建成后,平凉将成为高铁时代的交通“孤岛”,特色农产品出不去,游客和项目进不来,交通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建议支持加快推进平凉机场、高铁连接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尽快改善交通滞后现状。4建议加大对平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扶持力度。平凉是农业部划定的苹果最佳适生区和全国优质肉牛优势生产区,泾汭河川区是省上划定的优势蔬菜产区,全市果园面积265万亩,牛存栏762万头,蔬菜面积947万亩,具有发展现代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建议将静宁县列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将泾汭河川区国家级蔬菜产业园列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在政策资金项目方面给予倾斜扶持。


庆阳市开展“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监督性调研报告省政协第五调研组
(2018年6月)


  按照省政协的部署要求,2018年4月下旬,省政协第五调研组在省政协副主席、庆阳市委书记贠建民同志的带领下,组织部分省、市、县政协委员,对庆阳市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监督性调研。调研期间,调研组深入深度贫困县镇原县的8个乡镇11个贫困村,现场查看产业发展、基础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项目21个,随机走访贫困户30户,召开县乡村干部和各方面群众代表座谈会2次,认真了解实际情况,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贠建民同志亲自主持起草了调研报告,并组织在不同范围内讨论,力求客观公正地评价庆阳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效,实事求是地反映存在的困难问题,研究提出了一些比较具体的工作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庆阳老区脱贫攻坚富有成效近年来,庆阳市深入贯彻习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和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省委林书记对庆阳提出的“五个走在前列”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精细精确精微“绣花”式扶贫方略,紧盯深度贫困区域,以敢死拼命的精神,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阶段性显著成效。2013年—2017年,全市实现109万户、4579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649%下降到925%。1站位发展全局,脱贫攻坚政治责任扛得牢。庆阳市各级党委政府能够始终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自觉担负政治责任,推动形成了决战决胜的强大合力。研究谋划科学实际,市上先后制定下发《庆阳市“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庆阳市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庆阳市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细则》等一揽子指导性文件,有效强化了政策支撑和组织保障,做到了脱贫攻坚思路谋划到位、措施跟进到位、责任靠实到位。在脱贫攻坚进入倒计时1000天时,市委、市政府和主要领导分别致信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贫困群众,引导激励各级干部群众携起手来和时间赛跑、向贫困进军,起到了较好的引领推动作用。帮扶力量调整及时,按照贫困程度倒排序,由市、县、乡党政主要领导分别联系帮扶最穷的村和户,重新确定联县包乡抓村市级领导43名,为贫困村调整帮扶单位902个,为207万名帮扶干部确定帮扶贫困户504万户,调整优化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队537个,选派工作队长531名、队员1847名,下派贫困村第一书记537名,把帮扶力量集中倾斜到了深度贫困区域贫困人口。攻坚举措精准到位,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和制约群众脱贫的瓶颈问题,按照“六个精准”要求,坚持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市县乡村编制了各级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和“一户一策”精准脱贫方案,实现了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有效转变。2紧盯“一户一策”,贫困群众帮扶举措落得细。庆阳市坚持把“一户一策”作为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在创新开展“六查三问一细化”( 查吃饭、查住房、查饮水、查用电、查取暖、查就医,问困难、问想法、问建议,细化“一户一策”方案)活动的基础上,扎实推进“一户一策”方案的制定和落实。具体工作中,他们注重发挥领导引领作用,今年春节假期后,庆阳市集中安排两周时间开展“一户一策”精准脱贫方案的制定,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率先垂范、蹲点调研、解剖麻雀,带动引导全市帮扶干部深入所联贫困户开展工作。注重扶贫政策有效对接,突出政策多方供给和群众自主选择,创新建立了针对所有农户的“政策清单”( 涉及14个部门54项惠农政策)和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扶贫超市”( 涉及7个方面27项),给贫困群众上墙张贴。这种政府配菜、农户点菜的方式,实现了党的政策与群众需求的有效对接,解决了群众政策知晓难、干部帮扶无抓手的问题。注重方案质量把关,实行“一户一策”方案分级审核、领导调阅、签字备案制度,市委书记调阅审核市委常委、县区委书记,市长调阅审核副市长、县长,市委常委、副市长调阅审核分管部门一把手,部门一把手调阅审核班子成员,各县区、各部门也按照相应层级逐级进行审核审查。注重帮扶措施落实,坚持边制定边完善边落实,抢抓春耕生产重要时机,积极对接落实“一户一策”方案。特别是遭受严重春寒灾害之后,在全市迅速部署开展了脱贫攻坚“夏秋攻势”行动,组织各级帮扶干部及时深入农户,调整帮扶计划和产业项目,落细落实了工作措施。镇原县制定了畜禽养殖、设施瓜菜、林果产业、技能培训等七大到户奖补扶持政策,开展了“走千村进万户抓落实”行动,累计为群众帮办实事9186件。3突出改革创新,产业扶贫路径找得准。庆阳市始终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根本举措,按照塬区苹果、山区草畜、川区瓜菜、林缘区苗林的总体布局,不断探索产业扶贫与“三变”改革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创新实施“331+”农业产业化扶贫模式(第一个“3”,就是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三方联动的利益共同体,创新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第二个“3”,就是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创新资源配置和经营方式。“1”,就是建立统一科学的品牌化质量管理体系,创新扶贫产业发展方式。“+”,就是“+党建”,选派优秀党员干部担任龙头企业、合作社党建指导员,以党建引领脱贫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采取股份合作办法,通过村集体领办项目,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提升村级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产业扶贫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目前,已引进中盛、海升、天士力、居立农业、北国春等龙头企业,在全市53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230个深度贫困村建立各类专业合作社1810个,加入贫困户497万户,占贫困户总数的645%。截止2017年底,全市通过产业脱贫的贫困户8250户356万人,占脱贫人口的50%以上。环县大力发展肉羊扶贫产业,引进中盛公司建成100万只肉羊屠宰加工生产线,扶持建成养羊专业合作社、标准化羊场及养殖小区227个,采取“户托社养”、“公司代养”、农户自养“三种带贫模式”,贫困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很高。镇原县屯字镇闫孟村以农村“三变”改革为牵引,整合流转土地1031亩入股庆阳北国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成千亩矮化密植有机苹果示范园,为贫困户增加了土地流转金和劳务工资“两份收入”,解决了土地撂荒、劳动力短缺、经营效益低下“三个问题”,户均增收4000元。4加大建设力度,农村基础设施支撑夯得实。庆阳市始终把消除基础瓶颈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着眼解决农村公路不通畅、不达标问题,开展了交通扶贫攻坚大会战,累计新修农村公路8409公里,2016年底全市行政村水泥(沥青)路覆盖率达到100%。着眼解决农村群众安全饮水问题,综合采取塬区集中供水、川区小电井、山区集雨场窖等多种措施,新建各类饮水工程1193万处,受益群众229万人,其中贫困人口30多万人。着眼解决贫困群众安全住房问题,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44万户1096万人,实施危房(窑)改造项目88万户, 45万贫困群众住上了安全住房。着眼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大力实施土地复垦整理和基本农田建设,全市累计修建标准化梯田70108万亩,人均达到3亩。镇原县屯字镇陈畅村实施的土地增减挂钩整理项目,计划将包括旧老庄院、废弃工矿企业等在内的3240亩建设用地进行复垦,既可以解决生产建设用地不足问题,又可以通过跨区域调剂节余土地指标增加县级财政收入,弥补脱贫攻坚资金缺口。着眼提升扶贫产业发展的供电能力,实施动力电全覆盖工程,目前全市所有自然村都通上了动力电。着眼改善贫困群众生活环境,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动贫困村巷道硬化、入户道路硬化和农户庭院硬化“三化”工程,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对新建大门、围墙、硬化院坪“三位一体”设施的农户,每户补助3000元;改造厨房每户补助500元;新建厕所每户补助500元;旧窑涂白每孔补助500元。同时,注重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整治“天价彩礼”、薄养厚葬、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改变落后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镇原县平泉镇洪河村探索建立了脱贫攻坚讲习所,通过“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增强了广大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自觉。着眼提升贫困乡村公共服务水平,紧盯贫困村、贫困户公共服务需求,累计改造薄弱学校1365所,建设行政村幼儿园1112所,实现了标准化村卫生室全覆盖,建成行政村“乡村舞台”1261个。5强化督查问责,扶贫领域突出问题查得严。庆阳市高度重视扶贫领域违纪违规及作风建设问题, 2017年全市检察系统立案查处扶贫领域职务犯罪49人;纪检部门查处扶贫领域违纪违规问题132件,给予党政纪处分212人,组织处理78人,分5次对44起扶贫领域侵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和违纪违规问题典型案例进行了通报曝光。今年,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活动,重点查处贪污侵占、虚报冒领、截留私分、克扣挪用、挥霍浪费扶贫资金等违纪行为,坚决整治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对待扶贫工作的人和事。市上成立了常态化督查工作组,专门就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开展常态化的督查巡查。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采取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定路线的方式,深入乡村、随机入户,开展暗访督查活动,确保了脱贫攻坚任务的落实。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1脱贫任务依然艰巨。目前庆阳全市还有582万户2148万贫困人口,其中2个深度贫困县、3个深度贫困乡镇和230个深度贫困村的深度贫困人口就达303万户1147万人,分别占比5206%和534%。现剩余的这些贫困群众,大多居住在边远山区和塬边咀梢,发展基础薄弱,2267%的缺技术、1872%的缺资金、1123%的缺劳力、651%的缺动力,因病、因残、因学、因灾致贫的高达3816%,贫困程度深,帮扶措施少,按期实现脱贫难度较大。镇原县庙渠乡现有贫困户1170户,其中188户无发展意愿、46户无劳动能力、85户整户外出难以落实帮扶措施。镇原县屯字镇有162户561人无发展产业意愿,也未组织劳务输出,占全乡贫困户数和贫困人口的10%左右。2增收产业发展缓慢。富民增收产业发展方向虽已明确,总体布局基本形成,但由于龙头企业少,且大多处于成长壮大期,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缓慢,没有对产业发展形成强有力的带动辐射效应。镇原县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进天士力集团、正大集团、广州立达乐公司和白银今日阳光公司等现代化龙头企业,但大多数还停留在土地流转层面,产业推进缓慢。镇原县新城镇孙庵村因地制宜发展养牛产业,打造养牛专业村,成立了养牛协会和3个养牛专业合作社,但只带动发展规模养殖户53户,占10%左右;吸纳贫困户164户,占一半左右。同时,一些贫困户或因文化程度低、思想观念落后,或因欠大账缺资金、患大病缺劳力,主动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不高,没有很好地融入到产业体系当中,产业扶贫效果不够理想。镇原县孟坝镇现有贫困户1496户,依靠产业增收脱贫的只有918户,占61%。镇原县武沟乡现有贫困户752户,其中无力发展产业的182户、完全依靠全膜粮食种植等增收的138户,发展种养殖产业的只有446户,占59%。3基础设施仍有欠账。全市尚有7986个自然村不通硬化路,124万户农村群众没有安全住房,42万户饮水安全不稳定。镇原县整体交通条件滞后,等级公路较少,通组道路硬化率低,群众住房条件没有彻底改善,全县还需新修村组道路602公里,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2017处,改造农村C级危房1516户、不达标彩钢屋面2506户、不安全窑洞983户。庙渠乡慕塬村共7个村民小组,其中5个为纯山区,仍有4个组为砂石路,12户贫困户需进行危房危窑改造。另外,在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中,一些项目中央和省上补助标准较低,市县政府和群众压力较大。比如,贫困户危房改造每户补助2万元,但按标准新建三间45平方米砖木结构房屋需6万元左右,部分贫困群众无力筹措缺口资金,只有放弃扶持指标,仍然住在不安全房屋或窑洞里;修建农村公路,国家给深度贫困县每公里补助50万元,其他县补助40万元,而实际需要80万元以上,全市市县两级政府目前为此负债高达36亿元。“十三五”期间全市需修建4194公里的通组道路,按照国家现行补助标准,资金缺口更大。如果没有更多倾斜支持,市县财力难以承担。4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不强。随着精准扶贫特惠政策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有相当一部分贫困户不愿脱贫、不肯认账,等靠要思想严重,主动性较差,全市低保贫困户占比高达5567%。还有一部分贫困群众过度依赖国家惠农政策和社会各界捐助,有的甚至故意分户享受低保和救助,各地均程度不同地存在与子女分户生活、子女已脱贫、老人被确定为贫困户的现象。镇原县屯字镇有108户,占贫困户总数的6%;庙渠乡有46户,占4%。同时,随着扶贫到户措施的细化和丰富,部分非贫困户因无法享受精准扶贫政策而觉得反差太大、吃亏太多,引发一些新的矛盾和上访问题。今年以来,全市脱贫攻坚方面的群众来信、来访及政策咨询共91件,同比上升120%。5社会保障水平和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弱。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群众贫困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偏远山区贫困户中因病致贫的占到30%以上,有的甚至超过40%。农村大病患者住院虽然最高可报销80%费用,但群众住院期间的路费、住宿加上药费个人自付部分,仍是一笔不少的开支。门诊疾病报销种类偏少,一些农村多发病、常见病未纳入保障范围,还有部分群众因不知晓政策该报销的费用而没有报销。这次调研走访的镇原县屯字镇闫孟村贫困户孟自昌,他妻子患类风湿病已经瘫痪在床10多年,每年都要花去数千元医药费,由于不懂慢性病医药费报销政策,一直没有报销过门诊药费。因婚致贫现象仍然比较突出,高价彩礼依然存在,一些偏远贫困乡村彩礼高达15—20万左右。高额彩礼加重了贫困户经济负担,迫于生活压力,部分过门时间不长的媳妇或离婚或出走,致使贫困群众人财两空,由此引发的矛盾纠纷时有发生。这次调研走访的30户贫困户中,有6户就是这种情况。另外,一些贫困村社会治理能力低下,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加强农民教育、低保评定等方面,基层党组织的职能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6帮扶机制还需完善。目前,虽然各方面各层次帮扶力量较多,但整体性、融合性不强,大多各自为阵,没有将帮扶工作与贫困乡村产业发展、基础建设、社会治理等重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难管理、难统筹、作用难发挥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帮扶效应不明显。有些乡村对帮扶干部依赖性较强,一些本应由乡村干部做的基础工作也推给了帮扶干部,影响正常帮扶工作开展。三、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几点建议1加大财政投入和金融扶持力度。庆阳这几年财政十分困难,尤其是县级财政自给能力严重不足,脱贫攻坚缺乏足够的财力保障。经初步测算,全市“一户一策”涉及的产业扶贫、危房改造等11项到户项目,三年资金总需求7386亿元,平均每年2462亿元。按照2017年中省市县四级财政预算安排1696亿元的投入额度推算,平均每年缺口达766亿元,深度贫困县资金需求和缺口尤为突出。2017年,镇原、环县两县小口径财政收入分别为187亿元和313亿元,而要实现2020年整县脱贫分别需186亿元和2181亿元。因此,建议省上比照全省“一区一州”政策,出台具体的政策文件,对庆阳老区脱贫攻坚给予特殊倾斜和大力支持,进一步加大省级财政投入力度,全面落实免除地方配套资金政策;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衔接,协调各金融机构开发更多符合贫困地区实际需求的,支持基础建设、“三农”工作和产业培育的金融产品,进一步降低投资门槛,解决脱贫攻坚资金难题。2调整产业扶持政策。产业发展必须要有规模效应,发挥区域带动作用,仅靠几家几户是形不成产业的。目前,产业扶持政策仅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但实际上贫困户大多缺劳力、缺技术,单靠贫困户是难以把产业做大做强的,贫困户也难以在产业中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建议将产业扶持政策范围逐步扩大到所有农户及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其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在贫困户增收中的带动作用,壮大集体经济,富裕贫困群众。特别是要在省级层面出台政策,从财政奖补、金融贷款、技术改造、人才引进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发展更多产业链条长、带富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做大做强扶贫产业,夯实群众增收基础。3调整农村危房改造扶持政策。现剩的危改户一部分是发展信心不足、对危房危窑无力改造的农户;另一部分是修建了比较牢固的砖墙彩钢屋面房屋的农户,大都装修入住,群众不愿意改造现有住房。建议省级层面进一步提高危房改造补助标准,并将安全坚固的彩钢屋面房屋认定为安全住房,有效减轻贫困群众建房压力和负担。4扩大门诊特殊疾病保障范围并提高报销标准。目前,在农村大部分群众只有患重特大疾病才住院,一些地方病及常见病、多发病只在门诊接受治疗,好多贫困家庭仅门诊药费一年下来就得花费三、四千元,但报销病种有限,群众门诊医疗负担仍然较重。建议结合地方实际,进一步扩大门诊特殊疾病保障范围,并逐步提高报销标准,切实解决“因病返贫”恶性循环问题。5加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协调支持力度。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是中央针对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实施的倾斜扶持项目和特殊照顾政策。目前,庆阳共向省国土资源厅申请2018年—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交易指标8259379亩,其中镇原县4258984亩,环县4000395亩。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约指标跨省域调剂管理办法》,由对口帮扶省份全额落实调入节余指标任务,调出价格为复垦为一般耕地或其他农用地的每亩30万元,复垦为高标准农田的每亩40万元。这一项目的实施,将有效缓解镇原、环县两个深度贫困县脱贫资金不足的问题。我市2018年可复垦用于交易规模为27445亩,建议省上在分配下达2018年跨省交易指标时,对我市给予倾斜和照顾,争取该项目及早落地见效。6加大农村社会治理力度。从省级层面出台相关政策,完善农民教育管理机制制度,加大对农村“坐等靠要”和闲散慵懒人员的激励约束,以政策引导贫困群众提升脱贫动力、增强致富信心,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对与子女分户生活、且子女家庭条件较好的贫困户,以及举家外出务工、长期联系不上的贫困户等,建议省上出台相关政策性文件,按程序予以剔除退出。7加强对口帮扶力量。创新社会参与机制,统筹各方帮扶力量,争取安排更多的发达省市、央企对口援助,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参与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推动老区全面加快发展。


赴临夏、甘南州开展“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监督性调研报告省政协第六调研组
(2018年6月)


  第六调研组在十一届省政协副主席黄选平的带领下,于4月18日至24日,先后到临夏州及永靖县、积石山县,甘南州及碌曲县、临潭县等2州4县,就精准脱贫工作进行监督性调研。通过入户走访、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等形式,认真了解州、县两级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扶贫领域作风整治和基层干部作风建设情况,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对策建议。坚持问题导向,自主开展调研,总的感到,州县两级党委、政府行动快,决心大,干劲足,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两州”脱贫攻坚推进力度大、措施实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州、县两级紧紧围绕脱贫攻坚这一政治任务,凝心聚力,集中攻坚,呈现出强劲的推进势头。1各级党委政府政治站位高,领导主体责任靠得实。甘南、临夏两州党政组织把工作目标聚焦到脱贫攻坚主战场,通过层层动员、部署和签订责任书,实现了目标聚焦、措施聚焦,精准发力。把今后三年脱贫计划确定的到村到户到人项目总投资的505%、671%的资金放在2018年内完成;永靖县新寺乡计划70%的贫困户、积石山县计划602%的贫困户在2018年脱贫,碌曲县提出剩余的148户551名贫困户全部在2018年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9%以下。2多年扶贫开发成效为脱贫攻坚奠定了良好基础。通过实施一系列交通、水利、危改、教育、卫生等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有了很大发展,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4个县贫困面均下降到14%以下。3坚持精细精准方略,“一户一策”基本得到落实。永靖县对“一户一策”脱贫计划样表进行扩展,通过叙事写实的形式对2014年以来贫困户享受的各类项目资金进行详细记载,做到政策到户、资金到户,群众满意。4产业开发思路新、机制活,扶贫成效大。永靖县从2014年开始,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菜单式”“套餐式”“入股分红式”扶贫政策,提供五类项目供贫困户选择,产业扶持资金户均达3万元以上,产业收益占家庭总收入52%以上。积石山县借鉴庄浪经验,探索提出“123+N”(户均就业1人、养2头牛、3亩中药材或油菜+特色种植、草食畜牧、林果育苗、劳务、旅游等)的产业扶持模式,促进贫困户稳定增收。临潭县引进天士力中天药业集团投资1亿元建设中药材加工、仓储、物流中心项目,引进天士力中天羊业有限公司投资15亿建设20万只肉羊加工项目,带动12000多户(贫困户3000多户)养殖户扩大养殖规模,拓宽增收致富渠道。5凝聚各方力量,整合帮扶资源,帮扶成效明显。州、县两级发挥各自优势,主动加强与中央和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城市的协调和沟通,对接项目,争取支持,帮扶力度不断加大,厦门市、国侨办、中石化等8个国家定点帮扶单位和33个省直帮扶部门对临夏州落实帮扶资金318亿元;甘南州自2012年以来共争取到位中央和省级帮扶单位项目资金154亿元,有效缓解了资金缺口大的矛盾。二、存在的问题通过调研,我们感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1帮扶政策落实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帮扶政策落实存在打折扣现象。中央、省上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是在落实过程中存在不到位、打折扣现象。《甘肃省“两州一县”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经国扶办备案后,于4月份下达了3年总计1145亿元的扶持资金,除天祝县按照《方案》全额下达外,“两州”都是差额下达,各项脱贫攻坚项目的资金缺口较大,《方案》中“两州”3年估算总投资19303亿元,仅下达101亿元,后续所需项目资金,国家和省上都没有明确资金来源和投入规模,对完成直接到村到户到人的帮扶项目带来极大困难。以临夏州为例,初步安排帮扶资金总计5452亿元,但今年计划安排实施的脱贫攻坚项目所需资金就达8146亿元,所列的大部分项目建设资金,国家相关部委和省直部门至今未明确专项投入,部分项目补助标准无法足额落实。甘南州除了《方案》的落实情况和临夏州类似外,一部分针对藏区特殊扶持政策,如牦牛藏羊种公畜良种、油菜良种、马铃薯原种、特色产业保险、纯牧户转场设施和一些生态奖补、物价补助补贴等政策均没有落实。二是“脱贫不脱政策”的承诺没有兑现。永靖县反映当地2017年底脱贫的贫困户,2018年—2020年2万元的产业到户帮扶资金就不发了,脱贫户意见很大,帮扶干部工作也很被动,其他各县也有类似的情况;有些脱贫户2014年以前得到小额产业扶持资金,2016年后为了巩固产业发展成果进行过二次扶持,符合脱贫实际,但是扶贫审计时认为重复扶持,不合规,要求脱贫户退还扶贫款,群众意见很大,帮扶干部也很难做群众的工作,也影响了当前贫困户按期脱贫的决心和意愿。 三是中央和省上政策相互打架,直接影响脱贫攻坚成效。今年省上确定的1000亿元的产业扶持专项贷款和1000亿元的基础设施专项贷款,由于受到中央化解政府债务政策限制,导致各县实施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扶持项目停滞、等待和观望,亟待省上协调解决。四是基层民生项目仍有县级配套。中央“两办”《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厅字〔2017〕41号)文件中明确“在‘三区三州’严格落实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级和地市级配套资金政策”,但在实际工作中,基层的配套资金并没有取消。“两州”在教师周转房建设、义务教育“全面改薄”工程、道路建设等项目完成过程中都需要大量配套资金,州、县财力所限使配套落空。五是危改贷款有政策,无贷款,直接影响危改进度和政府公信力。永靖县反映省上承诺的建档立卡户5万元D级危房改造贷款和省政府办公厅《甘肃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提出“与建档立卡户同居住地同步搬迁的非建档立卡群众须落实开发行政策性户均10万元长期低息贷款”均未落实。六是激励奖励政策没有落实到位。省上对优秀帮扶干部优先提拔的政策没有兑现,很大一部分帮扶成绩突出的干部没有提拔使用,更有部分干部在帮扶结束后返回原单位工作,连以前的工作岗位都没有了,用人导向没有体现出脱贫攻坚工作优先,影响了干部到一线扶贫工作的积极性,也对后续派驻帮扶干部产生消极影响。2“一户一策”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填写还不够精准精确精细。个别帮扶干部在填表过程中不够细致认真,贫困户基本情况、致贫原因等填写内容与贫困户实际情况存在出入,有些表册内容相互衔接不紧密,或者脱节。如,临潭县某户的“一户一策”脱贫计划中住房安全一栏写的“现住房为砖木结构,2001年修建”,实际情况是2011年修建;某户“一户一策”脱贫计划2018年脱贫,但实际该户在2019年脱贫。二是贫困户对“一户一策”内容掌握不清。由于存在贫困户文化水平较低、家中青年人外出打工仅有老人留守在家等情况,所走访贫困户对自己家中“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了解不够,一些关键内容不能准确回答或回答比较随性。如,积石山县某户对调研组说“你们看着啥时候脱贫就脱贫,现在脱贫也行,五年六年也行。”3完成“两不愁三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安全饮水全覆盖尚未实现。临夏州尚有79万偏远群众不通自来水,“两州”均存在人饮工程水源不足、供水不稳定、季节性缺水等情况,维修维护资金缺口较大,从源头到用户水龙头的安全饮水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二是教育扶贫任务艰巨。临夏州部分县(比较突出的是东乡、积石山、广河等县)存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际年龄与户籍登记年龄不符,有的外出打工、有的结婚生育,使户籍适龄人口全部上学难度很大。一些普惠政策不平衡、不协调、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两州大部分农村公立幼儿园附设在小学,小学生有营养餐补助,幼儿没有。三是医疗卫生短板明显。“两州”村级标准化卫生室至今没有实现全覆盖;医疗卫生技术人员严重短缺,甘南州农牧村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26人,临夏州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26人,医疗基础设施欠账较大,每千人拥有病床数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两州”因病(残)致贫返贫发生率均高于20%。4其他方面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一是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部分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精神贫困问题凸显,“等、靠、要”思想严重,越帮越懒,不求进取。自身“造血”功能缺失,个别贫困户只想要扶贫资金,不愿意发展产业,对精准扶贫贷款使用不当,存在偿还风险。婚丧嫁娶攀比、大搞封建迷信活动等农村陋习难以根除,大量花费导致返贫的问题突出。二是部分基层干部作风不够务实。与习总书记讲的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和绣花式的功夫,林书记讲的敢死拼命打硬仗的尽头衡量,上热中温下冷、干部急贫困户不急的现象还普遍存在,驻村干部跑冒走读、部分乡村干部不会干,村情户情掌握不准,作风漂浮,沉不下,蹲不住;上级检查考核太多太滥,扰乱基层秩序和节奏,忙于应付,某种程度上分散了帮扶工作的精力。三、今后工作的建议1在目标任务上要向脱贫攻坚主战场再聚焦。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一系列部署和要求,深刻认识到我省脱贫攻坚战只能打赢、不能失败,只能前进、没有退路。各级各部门各项工作要向脱贫攻坚战再聚焦,从认识上再进一步深化,从资源上要再进一步整合,各级工作部署置于脱贫攻坚这一总任务、总目标之下,清理平均摆布工作力量的现象,所提口号、措施要突出脱贫攻坚。安排再进一步细化,作风再进一步转变,能力再进一步提高,措施上再进一步落实。2在工作重点上要向落实“一户一策”再聚焦。针对存在的问题,各级干部要再精准、再精确,下足绣花功夫,按照“一户一策”六方签字画押的要求,做到“六对口、六见面”,对原来的底册不精准而做了更正的,要保持所有表册一致,清理档案内容前后矛盾的问题。要让贫困户真正知情理解,明白记住“一户一策”里面的内容,确保填写内容与实际情况完全一致,经得起各种明察暗访,经得起脱贫验收。帮扶干部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帮扶工作中要紧紧围绕“一户一策”所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开展工作,细化工作措施,明确时间节点,按期保质完成各项脱贫计划。脱贫增收帮扶措施要紧紧依托乡、村产业扶持政策,不能纸上谈兵,不切实际。贫困户和帮扶干部要形成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抓好落实,使“一户一策”的价值真正落在实处,发挥出实效。3在主攻方向上要向产业扶贫再聚焦。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把主攻产业促增收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和首要任务,工作重点上还要进一步向产业扶贫再聚焦、再落实,把发展产业的好思路、好政策、好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依托可靠产业确保持续增收。省直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两州”企业的扶持力度,出台专项的扶持政策,注重培育龙头企业,充分发挥企业对当地群众的带动作用。要依托“三变”改革、“庄浪模式”“公司+农户”等好的工作经验,让主导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链条进一步延长、效益进一步提高,实现产业化、市场化,把富民产业做强做大,以富民产业增加贫困户收入。4在脱贫举措上要向落实兑现各项政策再聚焦。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脱贫攻坚政策不落实”专项清理工作,省上有关部门对扶贫政策进行一次大清理,对有政策,没落实的,一一梳理,建档成册,对出台政策不合适的该怎么改进完善,拿出明确意见;对落实有障碍的,拿出明确计划,逐条逐项抓好落实,对人为造成不落实的情况,要严肃问责,不能给群众和基层干部画饼充饥。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落实机制,要做实功,不做虚功,在真抓、实做、落实上下功夫。省直相关部门要加强向有关国家部委的请示汇报力度,对已经明文出台确还没有落实到位的政策,不能“不管不问”,要主动衔接,盯住不放,确保政策的落地。要坚决杜绝政令不畅的情况,把出台的帮扶政策停留在纸面,变成一纸空文。市、县两级政府要确保政策执行过程中不打折、不走样,保证党的惠民政策生根落实,落在实处。帮扶干部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把党的惠民政策广泛深入宣传到贫困户每一个人,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知晓,确保贫苦户能主动的去利用政策,真正享受到党的惠民政策带来的实惠。5在工作作风上要向真帮实扶靠实责任再聚焦。各级干部要把思想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战略思想上来,以敢死拼命的精神冲锋在前,以更加统一的思想,坚决的态度,扎实的作风,真实的感情,抓扶贫、真扶贫、扶真贫。要落实帮扶主体责任制和问责制,按照省委明确的脱贫攻坚帮扶工作责任清单要求,层层抓好落实,完成不了就要层层问责。省级组长单位要与所在帮扶贫困县的中央、省、市帮扶单位签订帮扶责任书,明确每一个帮扶单位职责,发挥部门优势、行业优势,整合资源,进一步形成帮扶工作合力。要进一步整合帮扶力量,把最强的力量、最好的干部选派到特困村当队长,帮扶工作做得好的,回去就提拔,做得不好的,进行召回、进行问责,进一步传导压力,督促干部真帮实帮,以更加扎实的作风,更加务实的工作,更加精准的措施,打赢脱贫攻坚战。


赴西和县开展“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监督性调研报告民革甘肃省委员会
(2018年6月)


  根据省政协统一部署,民革省委会于4月底和5月初,由主委霍卫平和专职副主委袁斌才分别带队,分两次共计9人赴西和县开展为期5天的“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监督性调研。调研组深入蒿林乡蒿林村、大桥镇上下味村、十里镇何沟村、苏合乡孟庄村、卢河乡草关村五个乡镇,有针对性的对中央和省上各项决策部署的落实情况,“一村一策”“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的制定和落实推进情况,开展“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活动安排情况,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村人才队伍建设问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及农村“三变”改革推进等问题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先后走访了15户贫困户家庭,入户查看 “一户一策”等各类建档立卡资料和具体帮扶计划,详细了解贫困户的生产生活状况,通过面对面交谈,了解群众心声。与西和县、乡、村部分干部围绕当地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情况,存在困难和问题等进行了广泛交流。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西和县脱贫攻坚取得的主要成效西和县辖8乡12镇、384个行政村、10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4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95万人。总面积186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0万亩。受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制约,西和县发展基础薄弱,社会发育程度低,是全国189个深度贫困县、全省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截至2017年底,全县还有贫困村222个,贫困人口下降至164万户67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69%。通过调研,我们看到今年以来中共西和县委、县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及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系列决策部署,把2018年作为脱贫攻坚“大头年”和“关键年”,把握正确方向,集中精力攻坚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以下举措值得肯定:1制定完善“一户一策”。西和县把“一户一策”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集中力量进村入户,按照“写实述事”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深入分析贫困村和贫困户的致贫原因,一户一名帮扶干部、一户一套帮扶措施,今年3月底前全面完成了164万户贫困户“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制定工作。同时,组织开展专项督查,查漏补缺、纠正偏差,确保扶贫措施到户到人精准落实。2集中攻坚基础设施。西和县在集中攻坚46个深度贫困村的同时,全面启动了111个村的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其中新建26村,维修提升改造85村),涉及243万户1092万人,将在年内解决贫困村饮水安全问题;实施危房改造3958户、易地搬迁678户,实现基本消除农村危房和有需求的贫困户应搬尽搬;实施30户以上的自然村村组道路硬化砂化953公里,贫困村主巷道硬化164公里、入户路硬化40万平方米,贫困户庭院硬化85万平方米,年内贫困村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实施23个自然村农网改造工程,实现贫困村自然村动力电全覆盖;全面完成73个幼儿园、26所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任务,配齐123个村卫生室医疗器械;新建维修贫困村村民服务中心44个,开展贫困户改厕1万户、改圈3350户,购买垃圾清运三轮车110辆。3全面推进产业培育。按照“一主多辅”到户产业发展思路,西和县今年计划扶持贫困户种植花椒47万亩、核桃26万亩、苹果033万亩、中药材05万亩,发展畜牧养殖1288万头(只)(其中养牛015万头、养羊028万只、养猪035万头、养鸡121万只)、养蜂09万箱。筛选确定200家带贫能力强的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采取“产业扶贫公司+合作社(企业)+贫困户”的模式,将财政产业扶持资金量化为贫困户股金,投入到带贫合作社或企业,年底为贫困户按股保底分红。县上制定出台“双扶双带”奖补办法,2018年计划为100个专业合作社或企业注入扶持资金5000万元,其中20%作为合作社或企业的奖补资金,80%量化为贫困户的股金(每股1万元),合作社或企业年底按不低于10%的比例为入股贫困群众保底分红。4努力拓宽增收渠道。针对西和县人多地少、劳动力富余的现状,坚持“内强产业、外抓劳务”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大劳务培训和组织输转力度,三年计划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163万人(今年完成培训12万人),年均输转贫困劳动力33万人次。加大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招录新职工的动员引导力度,争取更多贫困群众转移就业,目前已输转就业94户331人。大力推进公益岗位扶贫,计划开发就业扶贫专岗3890个(每人每年补助6000元),安排生态护林员732人(每人每年补助7000元),让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人口就近就业。着眼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在全县384个行政村中,以贫困家庭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为主,每村选拔2名参与村务管理(每人每年补助12000元),培养高素质的村级后备干部,截止今年5月10日已试用考核200人。二、调研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和不足1“一户一策” 跟进落实还需加强。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部分乡村两级干部和驻村帮扶工作队与贫困户对接制定的“一户一策”后续跟进还不够到位,落实的办法也还不多,有干部着急而贫困户不急的现象,加之群众的产业需求、增收措施等方面也存在动态变化的情况,“一户一策”需要及时更新,落实力度需进一步加大。2农民专业合作社扶贫带动能力还不强。此次调研的5个村共成立了17个合作社,但能正常运营的只有5个,且普遍存在运转能力弱的问题,一些合作社种植的中药材、核桃、花椒等产业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产业链条短、抗风险能力差、经济效益低、产业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合作社带贫效果不明显,示范带动能力不强。例如苏合乡孟庄村鑫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7年6月,流转贫困户土地300多亩,种植玉米、马铃薯及中药材,但由于经营不善及自然灾害的影响,收益不高,对贫困户的土地租金尚未如数落实,无法实现带动贫困户脱贫的目标。3个别贫困户因住房面积略低于脱贫验收标准无法脱贫,给基层干部工作带来一定压力。依据住建部《农村危房改造最低建设要求》(建村〔2013〕104号)的标准,贫困人口退出验收时人均安全住房面积要达到13㎡以上,个别贫困户自建房屋结构安全,可满足正常使用要求,但人均住房面积略低于13㎡。由于现有住房不符合危房改造条件无法实施危房改造项目,群众也无自建房屋增加人均住房面积的意愿,所以在贫困退出验收时,因房屋面积不达标无法实现脱贫。以十里镇何沟村村民路小兵一家为例,全家共计3口人,路小兵在外打工,妻子赵女儿在家务农,儿子路亚平在西安上大学,家中共有房屋三间约35㎡,属安全住房,可满足一家人日常生活需要,但该户因差4㎡而无法脱贫。4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有待加强。随着“十二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的全面完成,西和县基本上解决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但通过入户调查,5个乡镇目前实施的人饮工程,由于没有专门的管护队伍和经费,致使管道在损坏后无人维修。还有个别村由于水源干涸,无法发挥作用,农村供水保障程度有待提高,管理维护需加强。5 部分群众参与新农合意愿不强。按照《甘肃省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甘医改办发〔2017〕3号)规定,对群众个人缴费资金实行统筹管理,群众参加合作医疗当年如果不看病,新农合保费不结转到下一年,年底全部清零,返回到新农合医保的统筹账户内。目前群众健康投资和共济观念不强,为了不浪费自己交的那部分钱,到年底只能到门诊取药,这些药品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大多数不经常生病的群众认为政策的吸引力不大,参与合作医疗的意愿不强。由于合作医疗非强制收缴费用,实际操作中,乡镇干部收缴工作困难较多,存在干部替群众垫付的情况,加大了基层干部的工作压力。6 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发展不平衡问题凸显。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国家对贫困村的扶持力度逐年加大,政策资金人力等都向贫困村倾斜,贫困村人居环境和产业得到了很大发展,教育、医疗、卫生设施明显改善,扶贫成效明显。而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不如贫困村,产业发展、帮扶力度等方面与贫困村差距较大,给乡村两级干部开展工作带来难度和压力。西和县2017年至2018年通过国开行贷款及整合各部门资金共计1336亿元,全部用于223个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发展,而160个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很大,还需投资41亿才能补齐短板。以西和县非贫困村长道镇大寨村为例,该村地理位置好、交通便利,在八年前实施了整村推进扶贫项目,村内小巷道硬化率达到30%,在过去属于好村。近年来由于该村没有“贫困帽子”,各种专项扶贫资金无法顾及,导致基础设施建设仍停留在八年前,30%的小巷道硬化因年久失修破烂不堪,村内无综合性村民活动场所,美化亮化工程为零,引发群众不满情绪,造成群众之间新的矛盾和不平衡。7 各类会议和部门单项检查过多。基层干部普遍反映,各类会议和检查过多,很多时候都在忙于填表、写报材料,占用了很多精力,使基层干部疲于应付,忙得“脚都没时间沾泥”,难有心思和余力去扎实进村抓落实,认真入户问疾苦,影响了脱贫攻坚任务的推进和落实。三、主要意见建议1重点在落实“一户一策”上精准发力。建议进一步抓紧抓实到户帮扶工作这个关键,夯实“一户一策”这个基础,要求各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定期入户了解贫困户生产生活情况,对致贫原因发生变化、脱贫措施变化、收入来源变化等方面的动态情况要准确掌握,及时更新“一户一策”相关内容,切实做到精准施策。不要把工作停留在纸上,要重点在帮扶措施落实上谋良策、出实招、下功夫。2把合作社培育壮大作为产业扶贫的重中之重。建议结合当地主导产业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实施产业扶贫,扶持壮大扶贫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及电商实体等经营主体,把合作社培育壮大作为产业扶贫的重中之重,建立健全合作社运营和监督机制,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实现生产专业化、经营品牌化、运作市场化、管理规范化。 3建议人均住房标准验收能够立足实际、综合考量。建议省上在脱贫验收严抓面积控制的同时,对于人均住房面积接近但未达到13㎡的贫困户,能考虑其现实状况,依据群众个人意愿和对实际住房的满意程度进行综合考量,合理处置,避免出现贫困户为凑足人均13㎡而再度返贫的情况发生。对于家庭成员长期在外务工或读书上大学的贫困家庭,虽户口未迁,是否考虑按实际居住人口进行测算和验收。4建立完善农村饮水工程管理运行机制。建议“十三五”时期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为重点,进一步健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效运行管理机制,研究出台进一步加强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的实施意见,加强对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的监管,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养护资金的投入,确保工程管得住、用得好、长受益。5建议对现行的新农合相关政策进行适当评估调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建议省上相关部门对现行政策实行情况开展调研评估并适时调整,对国家补贴部分的资金进行统筹,建议设立个人账户,将群众自主缴费部分的资金纳入个人账户,次年累计使用,提高群众参合的积极性。6建议对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发展不平衡问题引起重视,及早进行规划。针对目前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发展不平衡问题,建议省上相关部门关注和重视非贫困村存在的实际问题,及早开展前期调查研究和谋划规划,为2020年后开展工作打好基础。7持续转变作风,减少会议和部门单项检查,把精力集中到具体任务推进和落实上。建议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持续转变作风,克服形式主义,尽量减少会议、文件和各部门对基层的单项检查,集中精力抓帮扶、抓落实。


赴东乡县开展“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监督性调研报告民盟甘肃省委员会
(2018年6月)


  根据省政协统一部署,4月16日至4月18日,我们邀请省动植物检疫局调研员汪杰、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杨晓明、省扶贫办西北办事处副主任袁宝林、民盟临夏市委副主委兼秘书长祁昌才等组成调研组,由盟省委专职副主委杨枝良带队赴东乡县高山乡、赵家乡、县教育局及县扶贫办等乡、村、社及行业部门开展了脱贫攻坚民主监督专题调研。调研工作采用走访乡、局(办)机关,召开小型座谈会,了解情况、交流意见、探讨问题,深入村、社、农户实地查看了新农村建设、农村医疗卫生、专业合作社建设、“一户一策”、控辍保学等以“两不愁、三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开展情况。一、对东乡县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总体认识东乡县是全省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辖8个镇、16个乡、229个行政村、1893个社,总户数597万户,总人口3094万人。总面积151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78万亩,其中山旱地占873%,境内山大沟深,干旱缺水,植被稀疏,自然条件十分严酷,发展基础薄弱,经济社会发展滞后。2013年全县核定贫困人口1092万人、贫困发生率为3874%;2017年底,全县共有贫困人口15450户、74044人,贫困发生率为2528%。今年以来,东乡县严格落实省委林铎书记视察东乡工作时的指示精神,下足“绣花”功夫,精准制定“一户一策”,狠抓脱贫攻坚各项任务落实。通过调研,我们对当前东乡县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有以下几点基本认识:1坚定信心,凝聚共识。全县广大干部特别是一线脱贫攻坚帮扶干部,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省、州关于加快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进程的重要决策部署,深化对县情民情、脱贫攻坚形势的认识,深入乡村农户,知民情、解民忧,与贫困群众一起努力探索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全县上下形成了合力攻坚脱贫战役、决战决胜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思想共识。2聚焦重点,突破难点。为确保今年预脱贫对象精准退出,顺利实现脱贫,东乡县盯住夯实基础、促进增收、激发内生动力三个关键环节,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目标和“五个一批”的脱贫举措,确保贫困村、贫困户精准退出、持续巩固。3精准对接,完善措施。东乡县坚持把“一户一策”作为实现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坚持与群众意愿相结合、与户情实际相结合、与群众自身动力相结合、与扶持政策相结合的原则,突出摸清基本情况、分析致贫原因、制定脱贫计划和细化帮扶措施等关键环节,加强与贫困群众的沟通交流,帮扶措施有很强的针对性,确保“一户一策”符合户情实际、符合群众意愿、利于群众发展、如期实现脱贫。4创新举措,控辍保学。东乡县高度重视控辍保学工作,全县上下逐级动员,层层落实责任,“学生不入学、动员不停止”,整治、清理非法雇佣童工、早私婚等现象,采取举办法制培训班、巡回法庭公开庭审等措施强化学生家长履行义务的法律意识,全力推进控辍保学工作。截至目前,对648名家长进行了法制培训,公开庭审5起,强制入学5人,劝返历年失辍学生4983人。二、在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1部分贫困户“一户一策”帮扶措施存在模式化的现象。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户一策”大部分措施针对性是比较强的,安排扎实,落实有力,与群众意愿和脱贫政策精准对接,填写规范,措施可行。但也有部分帮扶措施与贫困户实际情况不能有效衔接,措施难以落实,致使贫困户难以如期脱贫。主要原因我们认为是:部分帮扶干部在对贫困户调查走访中存在不深入,对贫困户家庭、生产生活了解不够充分,“致贫原因”分析得不够透彻,“脱贫计划”没有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帮扶措施”有些模式化。2乡镇干部作用强,村社干部作用弱。总体来看,乡镇一级的干部对脱贫攻坚工作积极性主动性比较高,较好掌握了乡情民意,心中有一本帐,在落实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比较强。但也有个别乡镇干部对自己所分管的工作还有不熟悉、不掌握的现象;部分村、社干部由于文化程度偏低,普遍对脱贫攻坚帮扶工作能力不足、缺乏实招和激情,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处于被动地位,作用发挥相对较弱。3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内生动力不足现象普遍存在。我们在走访农户过程中,发现贫困户对自身原因避而不谈,历数困难,极力强调客观原因,普遍存在“等、靠、要”思想、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现象。4农民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的作用不明显。从两个乡几个合作社的运行模式和经营状况来看,缺乏良性体制机制监管,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转不良,各个种植、养殖合作社名为合作社,实为个体户,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对带动贫困户发展种植、养殖等产业的作用发挥不明显。5由于脱贫惠农政策不连续、不稳定,造成扶贫工作难度加大,矛盾突出,存在群众对脱贫攻坚工作满意度下滑的现象。比如,2014年的建档立卡户,由于当时执行政策不规范,考核监督机制不完善,有当年进入当年就脱贫的现象,致使当年脱贫的贫困户没有享受到任何的扶持政策;危房改造补助政策从2009年开始,对存在的危房改造补助性政策进行完善,补助标准分别为4000元、6000元8000元和2017年的2万元(补助)加5万元的贷款政策(尚未落实),这种循序渐进的补助方式,有效解决了脱贫攻坚的困难和问题,但也造成群众之间的矛盾和不平衡;2016年给予建档立卡户精准扶贫贷款5万元,2016年下半年、2017年新纳入的建档立卡户和2014年当年纳入当年就脱贫的贫困户没有享受到这项政策。以上脱贫惠农政策不连续、不稳定,造成了贫困户与脱贫户、老贫困户和新贫困户乃至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享受脱贫惠民政策的差距,造成群众之间新的矛盾和不平衡,引起群众新的不满情绪,干部帮扶工作难度加大,群众对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存在满意度下滑的现象。6医保报销制度设计与群众诉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根据省医改办《关于2017年城乡居民医保个人参保费用征缴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甘医改办发﹝2017﹞30号),2018年基金构成情况为:中央财政补助324元,省级财政补助116元,市、县财政补助10元,城乡居民个人缴费180元(其中:大中专院校(包括技工学校)学生及中小学在校学生参保缴费标准为100元/人)。个人缴费和财政补助全部归入社保基金专户。按照《甘肃省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办法》(甘医改办发〔2017〕3号)和《甘肃省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指导意见(试行)》(甘医改办发〔2017〕6号)精神,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划分为门诊统筹基金、住院统筹基金两部分。其中门诊报销要求控制在60%左右。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医保政策门诊保报销实行以户封顶、单次限额和年度不结转(认为群众年度缴纳的费用跨年作废),对群众个人缴费资金实行统筹管理,不设立个人账户,由于东乡县群众生活普遍困难,加之个人缴费资金逐年增多,给群众造成了负担,部分群众特别是建档立卡户缴费积极性不高。一是乡镇在收缴参合金时难度越来越大,已成为基层乡镇年度工作中一块难啃地“硬骨头”;二是导致年底群众突击报销门诊费用(买药),造成了医药资源浪费,给基层医疗机构带来很大的压力,加之单次处方日封顶限制金额低(45元/日),激化了基层医患关系,影响了基层医疗机构正常运转。7乡镇基层政府替贫困群众代缴医保,形成新的地方政府债务。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有20%以上贫困户不愿缴或缴不上医保金,各乡镇为完成脱贫攻坚绩效考核目标,无奈之下就由政府代缴。2017年,赵家乡代缴医保30余万元,东乡县全县代缴医保共计1710万元。这样下去有可能形成地方政府新的债务,不利于地方政府良性发展。三、几点建议一是“一户一策”工作方面,着力解决部分帮扶措施与群众意愿和家庭情况没有有效衔接的问题,帮扶干部尤其是驻村工作队要认真履行帮扶责任,切实加强与贫困户沟通协商,因村因社因户因人细化完善帮扶措施,做到精准施策,精准脱贫。二是大力开展村、社干部脱贫攻坚工作能力提升培训工作,逐步提升农村基层干部服务脱贫攻坚工作的思想意识和能力水平,进一步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和奖励措施,激发农村基层干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切实做好“扶贫先扶志”工作。切实研究新形势下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中的新问题和突出矛盾,从政策设计、工作部署、干部培训、督促检查、追责问责等五个层面建立健全完善的脱贫攻坚工作机制和激励措施,做到“物质脱贫”和“思想脱贫”并重。加强舆论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比如,开展“星级文明农户”“五好文明家庭”“致富能手”等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帮扶干部入村入户宣传脱贫惠民政策”、“农技专家下乡村”等脱贫攻坚帮扶活动,从思想入手,帮助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全面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剔除“等、靠、要”思想,让贫困群众从“要你脱贫”的被动脱贫方式转变了“我要脱贫”的主动脱贫方式上来。四是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注重挖掘民族地区自身资源和优势,用好用足国家扶贫惠民政策,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和监督管理机制,确保合作社扶持项目、资金真正投放到运行规范、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合作社,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建议在省、市财政、农牧、供销、农机、农综办等部门申报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共同讨论确定申报对象,使有限的扶持资金发挥更好的扶持效果,帮助、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选好用好“领头羊”,鼓励和支持农村种植养殖专业户、返乡创业农民工、大学生村官、基层农技员和退休农村干部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领办、创办合作经济组织或到合作经济组织中兼职。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宣传报道,做到电视、广播、报刊、网络齐上阵,影像、声音、文字、图片广覆盖。特别要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条例政策宣传,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条例和地方配套政策的宣传纳入“六五”普法内容,采取专题讲座、宣讲团、报告会等多种方式进行大力宣传,让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条例深入人心,扶持政策家喻户晓,切实调动贫困户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正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和渠道。五是全面梳理完善脱贫惠农政策,严格落实“脱贫不脱政策”。历年享受过危房改造补助政策的群众,由于补助资金较少,目前房屋仍然处于危房的群众,继续可以再次享受危房改造补助政策。对有产业发展愿望但没有享受精准贷款的群众,协调解决精准贷款5万元。对于没有享受任何发展生产奖补政策已脱贫户协调解决1万元的补助政策。对于没有落实危房改造5万元贷款的群众,协调解决贷款问题。对于建档立卡户之外的部分户,在风貌提升项目实施中,是否可以享受相同的资金补助(例如:旱厕改造、庭院硬化项目)。六是建议对医保政策进行调整,参照干部医保政策,在城乡医保基金中设立个人账户,将群众缴纳的资金纳入个人账户管理,主要用于普通门诊报销和支付住院自付费用结算。七是做好“义务教育法”普及工作,努力探索“控辍保学”长效机制,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上学的权利。同时要根据劝返学生年龄、学龄、心理、生理等不同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措施,切实保证劝返学生顺利完成义务阶段的学业,且有一技之长。


赴积石山县开展“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监督性调研报告民建甘肃省委员会
  (2018年6月)


  按照省政协统一部署,2018年4月17日至18日,全国政协委员、民建甘肃省委会主委宁崇瑞带领省民建脱贫攻坚民主监督调研组,赴积石山县调研。调研组采取抽查访问、现场调研、召开干部群众座谈会等形式,深入积石山县三个乡镇,进村入户,走访抽查杨金荣等十家建档立卡贫困户,与农户交谈、查看了“一户一策”填写及落实情况,并与乡、村干部群众进行了座谈,对村民生产生活和春耕、外出务工等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调研了金川公司正在寨子沟乡寨子沟村实施的养牛及种植中药材合作社项目,对“土地入股,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形成和发展有了直观、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调研了癿藏镇中学及该镇麻坝村幼儿园,对该县控辍保学情况掌握概要。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积石山县对脱贫攻坚工作认识到位,措施有力,“一户一策”落实扎实,推进有序1抓政策培训,明确工作任务。按照省委省政府“精准再精准,聚焦再聚焦”的要求,全面落实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通知精神,和州上指导意见和样表,结合县上实际,认真制定“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上墙表)、巩固提升帮扶计划(上墙表)、巩固提升帮扶计划模板。先后对全体县级干部、驻村工作队队长、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县直各部门负责人、乡镇扶贫工作站专职副站长、145个村党支部书记、各级帮扶责任人开展专题培训36期4200多人(次),详细传达解读省州要求,具体讲解如何制定、由谁制定的问题。2抓督促指导,强化工作责任。县上成立2个指导组,深入各乡镇指导“一户一策”制定工作,帮助解决存在的困难问题。组织行业部门加强服务指导,确保“一户一策”既符合农户的意愿和实际,又符合行业政策和标准。组织业务人员在多次入户调查的基础上,制作“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模板,供各乡镇、各驻村帮扶工作队参考和借鉴。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和贫困人口退出11项指标,精准对接全县脱贫攻坚实施方案、乡村脱贫规划和行业政策标准。坚持户为单元,建立县乡主体、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综合协调、行业部门全程指导服务、各类帮扶力量共同参与的责任体系,明确任务,强化责任。由乡镇包村干部牵头,组织村“两委”班子、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共同入户,与农户充分协商沟通,制定脱贫计划、脱贫措施,承担起脱贫计划真实性的签字背书责任,做到干部签字负责、群众签字认账,确保任务落到实处。同时由县上分管领导、包乡县级干部带队,经常性深入各乡镇督促指导。3抓巡查督查,严明工作纪律。由县纪委牵头、乡镇纪委配合,组成17个巡查督查队,一个巡查督查队负责一个乡镇,定期不定期进行全方位巡查督查,重点督查包社干部、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到位情况,“一户一策”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反馈督查发现问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闭门造册的现象,保证按纪律要求进村入户开展工作,确保“一户一策”制定工作顺利推进。4抓审核验收,保证工作质量。认真制定“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验收方案,从各乡镇单位抽调142名业务骨干,分成7个审核验收小组,由县级干部担任组长,明确验收对象、标准和内容,对全县2068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进行县级核查验收。每个乡镇抽取总户数的30%以上,其中未脱贫户占所抽户数的80%以上,入户核查占总户数10%以上,未脱贫户入户核查80%以上。制定入户核查记录和“一户一策”审核记录,对发现的问题一一登记记录,由乡镇签字确认,限期整改。对贫困户基本情况内容填写不规范不完整、与实际情况不一致的、脱贫计划与群众意愿不相符的、所抽户数5%以上不合格的,实行一票否决,严肃问责。5积石山县始终坚持把发展教育作为“挖穷根”的根本,强化措施,靠实责任,扎扎实实狠抓控辍保学工作。截止目前,共排查出6—16周岁少年儿童失辍学生2406名,已动员入校2307名(其中女生1219名,适龄幼儿85名,小学生781名,中学生1441名;建档立卡户学生1012名,残疾学生20名),劝返率959%,其中建档立卡户劝返率100%。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1告知农户有漏洞。从抽查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情况看,“一户一策”简表全部上墙,基本情况、帮扶措施等一目了然,对党和政府脱贫攻坚惠民政策基本知晓。但是制定帮扶措施一般都和户主即男人商量,如在寨子沟乡麻沟村麻沟二社九号,户主乔忠玉外出不在,他妻子对“一户一策”不太清楚。还有一部分贫困户因文化水平低等原因,对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一知半解。2帮扶措施显雷同。从调研督查情况看,基本是外出务工、养殖牛羊、种植中药材等。这些措施在积石山县基本符合实际,但是如果没有充分的市场需求,将来随着经济增速放缓、需求萎缩,市场竞争激烈,将使务工者和养殖种植户难以持续增收。3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还贷压力大。积石山县属于少数民族深度贫困区,自然条件艰苦,农民增收渠道少,脱贫难度极大。建档立卡贫困户大部分有扶贫贷款三至五万元,这些贷款有相当部分用于治病上学修房子等,还有一部分农户有扶贫贷款就是国家白给的钱不用还的思想,虽然还贷期限已延期2020年左右,但是照目前贫困户的自我发展情况看,届时很多农户无法按期还贷,有些因病因灾农户根本无力偿还贷款。4帮扶措施产业支撑能力不强。我们调查的寨子沟乡寨子沟村有金川公司大力投入,采取“公司+产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以养牛和中药材合作社带动农户脱贫增收。由于有国企雄厚的资金、成熟的管理和稳定的销售市场保障,“一户一策”脱贫帮扶计划应可如期实现。但是该县大部分乡镇属于深度贫困山区,虽然有好的措施想法,如果后续没有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保障,“一户一策”脱贫帮扶计划较难落实。5控辍保学还需加大力度。虽然在政府有力措施下,今年劝返上学成效显著,但当地尤其是少数民族,对教育历来重视不够,普遍有读书无用不如早早出去挣钱的思想。另外,失学青少年中有部分聋哑残障等,积石山全县却没有一所特殊学校,这部分青少年无法上学。三、意见与建议1继续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户对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应知尽知,特别是制定的“一户一策”帮扶计划,应该让建档立卡贫困户全家成员共同参与,得到广大农户理解支持,在脱贫攻坚进程中取得更好的效果。2做好产业扶贫的县域规划。“一户一策”帮扶措施大多相似,建议县政府对全县的牛羊养殖业、中药材种植业等精心组织,详细调研,做好市场评估,统一规划,稳妥发展,防止一哄而上,大起大落,以达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效果。3提早预防化解还贷风险。在政府大力主导,与金融主管部门多联系协商,多争取优惠减免政策,扶持发展乡村主导产业,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高度重视惠农贷款还贷风险工作。大力倡导诚信守法、信用为先意识。对贷款户更要加强守法诚信教育,必须说明还贷是法律义务,树立还贷光荣、赖账可耻的风气。4做好做实“一户一策”产业支撑。没有产业支撑的帮扶措施一般不会持久有效。近年来金川公司在积石山县的帮扶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成效显著,主要原因是有产业支撑。虽然很难复制,但是对他们的一些具体做法,比如对市场的分析、种植养殖全环节管理、公司加农户的订单模式、贫困户土地或资金入股分红等方面的成功做法,建议县上予以总结学习推广,千方百计把贫困户“一户一策”纳入当地产业,以利长远持续发展。5关注教育,加大“扶智”“扶志”的工作力度。建议政府更进一步宣传发动群众,坚定群众脱贫的信心,点燃群众致富的理想,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贫困除了自然条件外,最大的问题是教育和思想,只有思想解放,文化素质、技能提高,脱贫致富才有希望。积极引导鼓励农民认识到教育是挖穷根的最根本手段,消除“读书无用论”错误影响。大力提高普通义务教育及职业培训教育水平。建议尽快建立一所特殊学校,解决残障青少年上学难问题。6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是一项崭新的工作,任务艰巨持久,需要我们不断探索、长期努力。我们要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广泛动员会内外力量,多方争取协调民建中央和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帮助。加强与民建中央、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的联系,争取帮助,使“思源移民班”“思源救护中国行”等项目尽快落户积石山县,进一步做好科技智力扶贫。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发现了解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发挥民建专家学者的作用,就其中的重要问题深入研究分析,提出对策建议。积极组织会内专家学者,就产业扶贫开展专项调研。开展产业扶贫考察,帮助总结、提升产业扶贫工作经验,查找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并试点推行“企业+农户”模式,种植中药材。此外,依据民族地区特点,调整农民家庭增收结构,大力发展养殖业,使牛羊养殖规模化、产业化,形成完整的产业链。7协助积石山县上办好乡、镇一把手产业培训班。帮助协调联系积石山县17个乡、镇一把手赴外地观摩学习产业发展情况,学习外地乡、镇在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方面的经验,取长补短,解决积石山县产业发展瓶颈,提高自身发展能力。


赴宕昌县开展“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监督性调研报告民进甘肃省委员会
(2018年6月)


  根据省政协统一安排,民进甘肃省委员会于4月14日—16日,由省政协常委、副秘书长,省委会专职副主委兼秘书长温艳带领调研组赴宕昌县就“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进行监督性调研。民进脱贫攻坚民主监督专家副组长、省人大常委、省委会副主委、兰州交通大学教授、博导梅元贵,专家组成员甘肃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研究员鲁清林、甘肃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评估中心副主任唐占彪一同调研。调研组一行先后深入宕昌县5个乡镇,8个贫困村,3个专业合作社,走访了30余户贫困户,填写入户问卷调查50份,与县、乡、村干部进行广泛交流,重点围绕宕昌县2017年度贫困人口精准脱贫情况,“一户一策”制定、驻村工作队开展情况,国家和省上扶贫政策宣传、知晓、落实和执行情况,贫困村基础设施、危房改造、异地搬迁建设、产业发展情况、金融支持扶贫情况等进行了实地调研。听取了县委县政府脱贫攻坚情况汇报,与县直17个部门负责同志进行了座谈交流,了解了该县近年来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和遇到的主要问题。同时进行日常调研。根据中共甘肃省委邀请民主党派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的要求,民进省委会选派了机关一名处级干部挂职宕昌县副县长。我们充分发挥好挂职副县长作用,调研收集脱贫攻坚一线有关信息,就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提出意见建议。目前,挂职干部在走访的16个乡镇中遇到的有关脱贫攻坚中突出问题,向省委会进行了汇报反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梳理分析。一、宕昌县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宕昌县是全国189个深度贫困县和全省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经济社会发育程度低,县域经济实力弱,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艰巨。2017年宕昌县脱贫3093户共14186人,贫困发生率从4141%下降到207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287元增加到5732元;完成了150个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脱贫攻坚取得了一定成效。宕昌县在解决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中,认识到位、工作扎实、成绩显著,对其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充满信心。1思想认识到位。宕昌县深刻领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战略思想和省、市关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政策精神,牢固树立“一号工程”意识;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加强领导、完善体制机制、精准投入、重点突破等,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精心谋划部署;健全完善县级领导包抓深度贫困村制度,在落实方面加强组织,完善制度,各级各部门责任明确,形成合力。2措施制定到位。宕昌县紧盯建档立卡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统筹安排交通、人饮、易地搬迁、危旧房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整体工作进展良好;认真落实“七个一批”清单管理,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聚焦稳定增收,培育壮大富民增收产业,“十条路”增收行动提质增效;根据省第二次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精神,扎实开展了建档立卡贫困户“一户一策”脱贫计划完善工作;按照省市“回头看”文件精神,把握“精准再精准、聚焦再聚焦”的工作要求,对全县建档立卡户进行了“拉网式”核查。3政策衔接到位。宕昌县按照项目资金整合机制,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配套、管理保障等提出了涉农资金整合方案,整合涉农惠农资金255亿元,集中用于贫困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帮助中小微企业获得融资贷款,破解融资难题;认真学习借鉴贵州省六盘水市农村“三变”改革经验,三变”改革有力推进。4整合帮扶力量到位。宕昌县加强东西扶贫协作,积极与青岛市市南区对接沟通,签订了战略框架协议;狠抓驻村帮扶,选派干部组成驻村帮扶工作队,充实和凝聚脱贫攻坚工作力量,积极开展培训,提高能力水平,加强日常管理,落实工作任务;加大社会帮扶力度。动员县内外更多机关单位、企业和群众团体等社会各界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加快脱贫攻坚步伐。二、调研中发现的问题1深度贫困地区配套资金负担过重。近年来,中央和省上出台扶持政策:新增脱贫攻坚资金、新增脱贫攻坚项目、新增脱贫攻坚举措主要用于深度贫困地区。按照事权与财政支出责任相适应原则,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建设项目属于各级政府共同职责和事权范围,都应承担一定的支出责任,相应地需要地方各级政府安排一定的配套资金。但当前,配套资金政策较多,管理不规范、不统一等问题,加剧了市县级财政收支矛盾,造成了“扶贫项目越多,配套资金越多,地方财政越紧张”的现象,使得财力本来十分困难的县级财政“雪上加霜”。以宕昌县为例:2013—2015年中央和省上下达项目需宕昌县级配套近13500万元。2016年,县财政共安排扶贫领域项目配套资金5103万元,占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3394%,2017年,县财政共安排扶贫领域项目配套资金6471万元,占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3989%。同时,宕昌县级财政负担的职工医疗保险配套、人员增资等增支需求加大,以上刚性需求只增不减,县级财力未增还减,使得新增收入和转移支付增量被各种刚性增支政策“吃”掉,财力增长远远赶不上增支的需求。降低或者取消贫困地区的配套资金,是解决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财政负担的一个途径。通过降低或者取消贫困地区的配套资金,一是有利于消减贫困地区政府债务。二是有利于合理规划项目建设。由于贫困地区财力不足,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往往不能到位或全部到位,最终造成项目实施方案在落实不及时,导致项目实施的效果打折扣,项目建设质量难以保证。三是有利于提高项目落实效率。贫困地区地方政府资金有限,大都需要采取借贷、寻求赞助等方式筹措资金,一般须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筹备过程方可使资金逐步到位,以致项目在落实过程中不能按照方案中计划进行,严重影响了项目建设效率。2扶贫资金整合中存在问题。为了有效解决当前精准扶贫财政资金使用分散、社会资金整合力不强、扶贫开发效益不高等问题,集中资金实施精准扶贫和脱贫,中央和省上出台了以县为主体全面统筹,创新贫困县资金整合机制。省上先后研究出台了《甘肃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省级资金整合使用管理办法》,《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实施意见》等,在我省58个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开展试点,着力构建财政资金整合使用的长效机制。在对扶贫资金整合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资金整合难度大。扶贫资金的整合涉及的单位多、项目多、环节多,既要实现资金的整合,发挥资金的聚力作用,又要兼顾项目的固有属性,造成工作量大,难度大。例如:中央拨付给宕昌县中央林业改革发展资金1952万元,但最终只整合到334万元,用于宕昌县181个深度贫困村产业发展,中央林业改革发展资金用于森林资源管护、森林资源培育、生态保护体系建设、国有林场改革、林业产业发展等支出等固有属性,各部门整合意愿不高。二是资金统筹整合分散使用,未能体现“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中央和省上拨付给宕昌县用于中央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资金150万,整合后用于宕昌县181个深度贫困村养殖业发展,在安排使用时分散到每个深度贫困村资金不到1万元,这些资金的分配使用不仅未体现整合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同时人为增加了工作量。三是资金整合后拨付程序没有改变,资金使用进度慢。资金整合后,资金拨付程序不仅没有减少,而且还增加了拨付程序。例如对上年结存的资金财政纳入整合后,项目单位在申报使用时,必须作为新的资金计划进行重新申报,导致资金年年积压,有些资金积压长达 2—3年。同时还出现了“需要的项目列不上,给的项目不欢迎”现象。四是扶贫贷款聚焦不精准,精准扶贫户贷款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实施过程中过分强调“谁审批、谁签字、谁负责”。加之县级贷款风险基金没有按规定的数额足额建立,把扶贫贷款混同于一般商业贷款的问题,严评级、紧授信、少放贷,造成精准扶贫户贷款规模产业发展受限。五是部分涉农资金项目实施不力,资金使用效益不佳。出现管理薄弱、建设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并且项目完工后验收责任不清情况。3深度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短板问题依然突出。在出台的《甘肃省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2017—2020年)》中规定,58个贫困县1500人以上行政村设立幼儿园。在调研过程发现,有些深度贫困地区由于行政村人口达不到1500人,不能享受学前教育发展政策,但是这些地方正好也是急需要学前教育的地方。农村家长陪读现象日益加剧,一方面造成城区学位不足,增加家庭负担,加重脱贫难度,一方面导致出现农村学校“空心化”现象。4“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制定主体存在问题。甘肃省《关于完善落实“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的通知》规定,“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制定主要有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配合乡镇包村干部、村支书和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和队员制定,但是在真正的制定实施过程中,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成为“一户一策”主要制定人,制定主体在落实过程中存在问题。三、几点建议1贫困地区县级配套资金实行分类指导,区别对待。一是建议上级在安排和实施项目时,降低或取消贫困地区地方配套资金。国家投入项目时,在配套资金的安排上不搞“一刀切”。要适当调整和完善现行的财政体制及财政政策,对已经出台的相关政策要进行完善,对贫困地区和非贫困地区,实行分类指导,区别对待。二是中央、省级要加大对贫困县的转移支付的力度,特别是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缓解县级财政负担。三是扩大“三保”(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支出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标准。建议上级部门能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分地域制定保障范围和标准,对贫困县区从政策上给予倾斜。四是制定政策缓解县级政府性债务。贫困县面对庞大的债务目前普遍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作法。建议省上研究制定有关政策,缓解贫困地区县级政府性债务的压力。2完善我省扶贫资金统筹整合制度。一是进一步提高资金整合的认识,强化资金整合的制度建设,突破资金整合的行业界限和项目界限。要将贫困地区的特色资源、优势资源及闲散资源进行整合与利用,吸收更多的社会扶贫资源并进行统筹规划,使扶贫资源更为充足,同时将扶贫对象与扶贫资源紧密对接,对需求量较大且具有良好帮扶效果的资源应当重点进行统筹并优先予以安排。二是完善操作程序,规范资金整合的内容。省级财政部门应制定统一的操作指南,规范资金统筹流程。建议统一各类资金统筹的指标口径,资金类别、范围等,建立资金统筹的正面清单,明确中央、省、县专项资金统筹的项目、范围、内容和相关要求。建立规范化的资金统筹考评统计和检查指标,让各级各部门在资金检查、审计、三方考评等方面口径和要求统一,简化设计,简化内容。三是加快资金拨付进度,确保资金到位。年度资金指标应当及早下达,加强不同渠道、不同种类资金的有机衔接。资金实行按进度拨付,以便基层对照资金来源额度制定方案,落实项目,报备实施。四是强化金融扶贫的监管力度,强化跟踪问效,提高贷款投放贫困户的比重。扶贫金融系统应进一步完善金融扶贫的制度和实施办法,从强化建档立卡户的比重、规模、利率政策的执行等方面进一步规范。对整合的项目,不能放任自流,要强化跟踪问效。加强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带动扶贫户效益的考核,按照帮扶绩效投放贷款,尽可能为精准扶贫户提供产业资金支持。3加强推进深度贫困地区学前教育。深入贯彻落实《甘肃省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2017—2020年)》要求,大力推动学前教育向行政村延伸,完善对有需求的58个贫困县1500人以上行政村幼儿园的覆盖,使得学前教育在解放农村劳动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方面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同时对于特困地区,给予学前教育的倾斜,一是对于有需要的特困山区农村,人口达不到1500人以上的行政村,政府给予特殊的政策,建设学前教育点;二是加大贫困地区学前教育配套设施的建设,为贫困家庭解放劳力,减轻家庭负担;三是关注边远山区学前教育发展,乡镇中心地区和偏远山村地区在经费投入与师资配置等方面须保持适度均衡,防止农村地区享受扶贫教育资金支持与不享受的学校发展差距拉大。4进一步明确“一户一策”的制定主体。深化对“一户一策”的思想认识,抓好“一户一策”的制定和落实工作,发挥好“精准滴管”的作用,按照省上要求,将完善市州主导、县乡主体,各级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综合协调、行业部门全程指导服务、各类帮扶力量共同参与的责任体系放在首要位置。将真正熟悉贫困村和农户实际情况的乡镇、村两委和第一书记以及驻村工作队为“一户一策”帮扶计划的制定主体责任人,使制定的“一户一策”计划更具有操作性。


赴环县开展“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监督性调研报告九三学社甘肃省委员会
(2018年6月)


  按照省政协统一部署,4月下旬,九三学社副主委张鸣实带队赴环县,重点对环县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落实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各项脱贫攻坚政策措施情况,“一村一策”“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落实情况,脱贫攻坚体制机制建立情况,落实《全省脱贫攻坚帮扶工作责任清单》情况,开展“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活动情况,产业扶贫情况,以及县里对“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意见建议等方面开展了为期3天的监督性调研。调研组深入洪德、耿湾、四合原3个乡镇(管委会)12个行政村的建档立卡户,走访中盛养殖和民欣养殖等专业合作社,查看了乡村及贫困户软件资料、工作台账、项目进度,面对面听取贫困群众诉求愿望,召开座谈会,听取县里的困难问题及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工作进展及成效近年来,环县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及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系列决策部署,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下足“绣花”功夫,集中精力攻坚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1组织领导到位,集中主要精力抓任务落实。一是在组织领导上,环县不断探索完善工作推进机制,进一步明确脱贫攻坚工作责任,31名县级领导包抓47个预脱贫村,与21个乡镇签订了脱贫攻坚责任书。实行定期研究制度,先后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以及脱贫攻坚汇报推进会,对“七个一批”“四类特殊群体”等重大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出台了具体措施。二是在工作力量上,县上通过整合帮扶干部、乡镇包村干部、驻村干部、村组干部四支干部力量,将省市县乡四级225个单位、6563名干部对口帮扶251个行政村、20510户贫困户。三是在作用发挥上,推行支部推动、能人引领、党员带动、结对帮扶四种党建模式,组建产业党组织42个,创办合作社995个,吸收贫困户145万户;选派215名第一书记,实现贫困村全覆盖。近两年从脱贫攻坚一线提拔的干部占全县的58%。四是在资金争取上,2017年共争取各级各类扶贫资金2417亿元,各级帮扶单位累计争取帮扶项目721个,落实帮扶资金6937万元,解决急事难事954件,化解矛盾纠纷1726件。2018年已落实到位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34亿元。2工作措施到位,做实做细“一户一策”计划。把制定完善“一户一策”精准脱贫方案作为推进脱贫攻坚的关键举措,采取“三实(方案编制坚持做到户情底子实、发展计划实、帮扶措施实)五细(帮扶干部入户对接坚持做到细看、细谈、细查、细议、细算)四审(县委书记、县长审定县级干部、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和县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帮扶方案;县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审核本单位干部职工帮扶方案;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审定所在乡镇干部帮扶方案;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和“村两委”审核所有贫困户帮扶方案并签字背书)”的办法,省市县乡225个帮扶单位6687名帮扶干部集中利用40天时间,多次进村入户对接,制定贫困户“一户一策”方案33522个(其中:贫困户精准脱贫方案16820个、脱贫户巩固提升方案16702个),占任务的100%。不断强化以“清单超市”模式为主的政策保障,将中央省市县现行73项(产业9项、社会保障17项、教育19项、卫生医疗12项、生态环境6项、村组干部待遇6项,其它4项)惠农政策归类梳理,制成墙画,张贴到户,宣传到人,并将《环县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规划实施的35项扶贫项目梳理成清单,逐一明确扶持方式、扶持条件,由贫困户根据需求自由选择、任意搭配。3目标任务到位,着力改善基础设施短板。环县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进脱贫攻坚的重点工作和民心工程牢牢抓在手上。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着力改善房、水、电、路、田等基础设施。2018年规划新建易地搬迁安置点22个,搬迁安置373户2499人,实施C级危房改造4466户,新建集体公租房229间,年内争取实现所有农户住房安全,新建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集中供水工程19处、分散供水工程1588处,14条994公里扶贫砂砾路和200公里自然村砂砾路项目已全面开工,135万亩梯田已开工建设。实施17所学校校舍“全面改薄”工程,开展因病致贫返贫情况摸底调查,全面完成“一人一策”健康帮扶计划制定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4产业谋划到位,群众脱贫增收保障有力。环县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揽,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现代肉羊业为突破口,探索出了符合当地实际的“331+”(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三方合作,实施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建立农业产业统一科学的质量发展体系)现代产业扶贫新模式,计划2020年底全县年出栏优质商品肉羊可达到100万只以上,实现年产值15亿元,产业带动脱贫户1万户以上。一是通过“中盛公司+合作社+三无贫困户”的运行方式,公司与合作社签订订单养殖收购合同,让无劳动能力、无增收渠道、无发展资金、有致富愿望的贫困户入股合作社购买种羊进行“户托社养”,鼓励有务工想法的群众实行中盛公司代养模式,每年可固定分红15万元。二是鼓励贫困户以闲置耕地、圈舍和基础羊入股,通过产业扶贫贷款“债转股”、财政扶贫到户资金“拨改股”、社会帮扶资金“赠入股”等方式入股合作社,让贫困户有了固定的收入渠道。三是加大投入保障、风险补偿、技术培训和科技支撑力度,设立500万元的防疫奖补基金,按照3元/只的防疫标准,购买社会化防疫服务。县上为每村列支专项扶贫资金10万元,用于购置牧草种植收割机械和饲草料加工机械,从专项扶贫资金中为每个贫困村列支5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金,以30万元入股合作社经营,每年固定分红5万元,稳定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目前,环县有35家合作社参与“331+”模式,700多户贫困户与合作社签订了“户托社养”合作协议,48户贫困户与中盛公司签订代养合同,1500亩机平耕地、6270平方米闲置圈舍、3058只基础湖羊入股经营,435万元产业贷款、290万元财政扶贫到户资金、340万元社会帮扶资金入股合作社(企业)发展。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实地调研我们看到,环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1贫困程度深。目前,全县有深度贫困村117个,贫困人口168万户、665万人,占庆阳市的30%以上。在今后三年攻坚期,平均每年需脱贫22万人以上,任务艰巨。2特殊困难家庭多。经调查分析,到2020年全县需要社会保障兜底的有4377户11461人;“四类特殊群体”占到全县农村人口的18%。3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强。大部分贫困群众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陈旧落后,安于现状,一心想着吃低保,享受国家救助,“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4现代肉羊脱贫增收产业体系需进一步完善。产业良种化程度不高,全县存栏羊中湖羊和以湖羊为母本的杂交优质肉羊所占比例还很低。产业扶贫资金筹措难,“一户一策”中肉羊产业扶持政策和具体事项还不够明确,存在贫困户等米下锅的现象;贷款“门槛过高”,部分群众无法落实扶贫贷款;扶贫专项资金不能完全注入产业,扶贫资金的造血功能发挥不明显。合作社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全县35个湖羊合作社只占236个养羊专业合作社的13%;个别合作社设施设备不完善,影响带动能力和带动效益。贫困户产业化素质低,如小南沟乡天子渠、丁寨柯村尚无肉羊养殖合作社,贫困户习惯于放牧式经营,效益不高。科技支撑和研发不够,县上没有科学论证出台肉羊产业发展规划,缺少对湖羊杂交父本及杂交利用方式的研究,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5“一户一策”推进不平衡。2018年一些实施项目的行业部门之间对接不充分,实施方案未落实,贫困户等的多、行动的少;一些村对到户增收项目确定时前期调研不够深入、动员组织能力弱,贫困群众参与项目实施的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强,有些项目也还浮在面上、没有落地开工。此外,到户脱贫措施不具体、针对性不强、类同现象严重,缺乏必要的劳动力技能培训或组织化输转。三、工作建议现场调研结束后,我们及时召开反馈座谈会,将调研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环县县委、县政府,并提出以下意见建议:1强化精准管理,夯实脱贫攻坚基础。一要进一步健全动态管理机制,在贫困人口识别纳入和贫困人口精准退出方面下足“绣花”功夫,严格按照“两公示一比对一公告”等程序开展贫困人口动态调整工作,真正做到应进则进、应退则退,确保精准识别准确率达到100%。二要进一步做细做实“一户一策”精准扶持计划,突出“一村一品”产业体系,打破传统产业和低水平结构,在求新、求变、求效益上下功夫、找路子,着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通过新的生产方式,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2紧盯稳定脱贫,实现群众持续增收。一要坚持“定位高端、规划先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坚持把现代肉羊脱贫增收产业发展作为调优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破题之举,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快产业规划布局,科学论证出台现代肉羊产业发展规划,研究解决优质高效羊肉生产途径的难题,加快各类先进装备的推广使用和重要科技成果研究转化应用。二要全力打造设施完备、综合生产能力强的现代肉羊产业体系,加快中盛公司3万只肉羊繁育场扩建,洪德镇、毛井镇、车道乡、山城等乡镇万只肉羊繁育场和合作社肉羊繁育场的建设;以饲养量2万只的示范村为依托,以千只规模合作社、百只规模养殖户为骨干,不断扩充全县肉羊养殖规模,力争2019年底全县湖羊养殖突破10万只,辐射拟带动周边贫困户800户,每户固定收入1万元,依托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稳步脱贫。进一步做细做实“一户一策”中肉羊产业扶持政策,采取菜单式扶持措施,让贫困户对扶持条件、扶持方式、扶持标准、联系领导、实施单位一目了然,心中有数,积极响应。三要全力打造质量效益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经营体系。完善肉羊养产业的标准化体系,建立涵盖生产、加工、储存、包装、运输、流通等环节的标准体系。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推行订单生产、直供直销、农超对接营销模式。大力发展肉羊产品加工业,开展综合利用和加工技术的创新,提高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实现从产品生产到品牌价值的转变。提升肉羊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构建覆盖产品生产、收购、储藏和销售、运输等各环节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产品追溯管理的全覆盖。四要千方百计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探索到户扶贫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监督办法,发挥造血功能。推进金融扶贫方式创新,对贫困户有陈贷或征信不良的记录,探索多种形式的抵(质)押贷款, 3强化措施落实,全面补齐脱贫短板。一要着力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进一步改善农村通行条件,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实施力度,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和产业增收措施,加快实施贫困“三化”工程、农网改造升级、农村宽带网络建设。二要着力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全面落实各类助学政策,完善保学控辍机制,加快和农村幼儿园、中小学校硬件建设;加快医疗卫生、健康教育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实现大病集中救治覆盖所有深度贫困村。社会救助方面,构筑“覆盖全面、救助解难、托底有力、持续发展”的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在政策、对象、标准、管理、机制等方面的相互衔接,确保应扶尽扶、应保尽保。三要全面提升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以“扶智”、“扶志”为核心,着力转变贫困群众“等、靠、要”的思想,补齐贫困群众“精神短板”,防止政策养懒汉和“福利陷阱”,真正实现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转变,增强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和信心决心。四要加强宣传培训,大力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国家、省里脱贫攻坚政策,教育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通过宣传推广群众身边的脱贫典型,形成引领示范效应。同时,加大对乡村干部和各级帮扶干部的政策培训力度,切实提高脱贫攻坚工作能力。4加大政策支持,提升脱贫攻坚水平。环县贫困程度深、财政困难,省里在脱贫攻坚项目和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扶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并取消县级自筹部分。其次,中央、省、市下达到各行业的专项资金,都是相关部门通过调研、筛选后编制完成可研报告、规划、初步设计等前期工作并经过专家评审后上报相关主管部门审批的项目,县级再次统筹整合势必会形成行业部门既定的项目无法落实,建议省级财政和相关主管部门直接将资金整合后切块下达到县级财政,县上根据脱贫攻坚实际需求统筹安排使用。


赴古浪县开展“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监督性调研报告农工民主党甘肃省委员会
(2018年6月)


  按照省政协统一部署,2018年4月19日省农工党组织调研组赴古浪县开展“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监督性调研,就易地扶贫搬迁中富民产业培育发展情况、健康扶贫情况、金融支持扶贫情况、“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落实情况等进行调研。通过调研认为,古浪县广大干群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以“绣花”功夫和敢死拼命精神,全力以赴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尤其是在贫困地区易地搬迁、富民产业培育方面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先后共搬迁移民147万户594万人,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确保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不拖腿、不掉队。一、古浪县脱贫攻坚进展情况1易地扶贫搬迁富民产业发展情况。古浪县是农业大县,发展现代农业、戈壁农业是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近年来,古浪县大力实施农牧业建设、特色林果业建设、旱作农业推广等扶贫项目,累计建成设施农业1988万亩,特色林果业3794万亩,年均发展旱作农业25万亩以上,培育县级以上龙头企业48家,建成冷链仓储库容727万吨,富民产业100%覆盖到贫困村,累计受益建档立卡贫困户数259万户。2017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597亿元,增长607%,其中种植业增加值1081万亩、林业增加值029亿元、畜牧业增加值47亿元,实现农民可支配收入6341元,同比增长894%。古浪县将2018年确定为脱贫攻坚“产业培育年”,全面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大力发展“戈壁农业”、特色经济林和肉羊、肉牛等特色种养业。组建成立了古浪县扶贫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注入资金5000万元,下设众源新兴产业综合开发公司,兴盛种羊繁育公司和漠缘林业产业开发公司,带动扶贫产业培育。目前,黄花滩移民区日光温室、万只种羊繁育基地、富硒肉牛养殖基地、高原有机蔬菜种植基地、观光农业基地和中药材种植基地等均已开工建设,德青源金鸡产业扶贫项目和光伏扶贫项目也已签约和开始招投标。2健康扶贫现状。古浪县定期组织开展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摸底调查工作。截至3月底,全面入户核实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家庭户数1334户。为了实现“户户拥有家庭医生,人人享有健康生活”的目标,古浪县在全县范围开展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采用“三级四师,协同共管”的服务模式,形成了“1+1+1+1”组合签约服务模式。累计签约城乡居民2468万人,签约率达635%,已签约一般人群1444万人,签约率32%;老年人、0—6岁儿童、孕产妇、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人群605万人,签约率65%;建档立卡贫困户签约366万人,签约率100%;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签约29人,签约率100%。3金融扶贫现状。古浪县共设人民银行和六家银行金融机构,有保险业金融机构12家,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各1家。2018年3月底,全县银行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92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7782亿元,月末存贷比8403%。2012年以来,全县累计发放各项惠农贷款944亿元。其中,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144亿元,向贫困户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26910户132298万元,企业、农民合作社带动贫困户贷款2399户12025万元。古浪县探索推出了“协会+企业+农户+银行”和“协会+合作社+农户+基地+银行”的金融服务新模式,重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养殖业大户和全县支柱产业,助推精准扶贫有效开展。引导协调保险公司发挥在脱贫攻坚中的保障作用,开展了母猪保险、玉米制种保险、枸杞自然灾害及价格指数保险和基础母羊保险,还有针贫困户因病、因学、因意外伤害造成返贫的精准扶贫保险,都取得较好的成果。4“一户一策”工作进展情况。古浪县对照贫困人口脱贫退出11项指标,组织各级帮扶干部和驻村工作队逐户了解致贫原因、算好收入支出账、商讨脱贫路径、靠实帮扶举措。到目前,完成入户走访36995户,占建档立卡贫困户的100%;制定“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9975户,占未脱贫户数的100%;制定巩固提高计划1760户,占应制定户数的100%,目前正在汇总分析致贫原因、脱贫需求和扶持措施。古浪县精准扶贫巡察组按照不少于20%的比例抽查脱贫计划2560户,对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整改,保证了脱贫计划务实管用。古浪县“一户一策”制定工作中乡镇干部、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长等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制定的帮扶策略非常详实,有些贫困户的帮扶措施正在完善之中,今后的重点应在落实上下攻夫。二、存在的问题1易地扶贫搬迁中富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是现代农业基础条件较差。农业基础条件差、设施薄弱、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高、科技支撑能力较弱等问题依然存在,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尤其是干旱、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等长期制约古浪县农业发展。二是稳定增收的产业基础不稳固。设施农牧业作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支撑性产业整体效益不高,特色林果见效周期长,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对新技术接受程度低,标准化、精细化管理不到位,农业增收效果不明显。生产模式粗放、农产品品质和效益不高等问题仍然存在,结构性供需失衡、市场化率低等问题日益突出,在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的双重挤压下,农业比较效益持续下降。三是农业投入不足,产业化程度低。古浪县属典型的“吃饭”财政,财政支农绝对投入远远满足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加之农产品储备、农业保险等扶持措施和农业投融资机制尚不健全、不完善,导致现代农业投入不足,缺乏后劲,发展比较缓慢。与农业紧密相关的二、三产业比重相对较小,缺乏大型骨干龙头企业支撑带动,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水平低,农产品基本以初级产品进入市场,提质增效效益不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尚未形成“种养、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市场优势。农业品牌培育创建不足,整体推介宣传和品牌打造工作薄弱,缺乏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带动力强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品牌效应发挥不明显。2健康扶贫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新农合报销制度设计与群众的愿望有差距。新农合每人每年缴费180元,以保住院保大病为主。群众反映意见主要有:一是如果当年未曾就医报销,缴纳的费用第二年就会自动清零。二是村卫生室就诊报销金额少,且村级卫生室不能输液,偏远村群众就医不方便。新农合规定在村卫生室及村中心卫生室就诊报销60%,每次就诊处方药费限额10元,卫生院医生临时补液处方药费限额50元。镇卫生院就诊报销40%,每次就诊各项检查费及手术费限额50元,处方药费限额100元。在药价普遍高涨的情况下,10元以内的处方药很难买到,村卫生室基本无中药可用。三是大部分村医文化水平低、卫生室网络不健全,而新农合报销要求在网上提交,没有网络报销就成为空话,不能满足农民就近就医的需求。二是健康档案信息互联互通有待进一步完善。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中部分功能不全,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由于古浪县移民搬迁,部分城乡居民流动性大,健康管理和服务难度大。另外,古浪县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健康档案无法按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提供管理服务,成为死档。医院HIS系统与电子健康档案系统未实现互联互通,省级部门正在对接当中,患者就医信息不能及时上传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系统。三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落实情况存在的问题。以乡、村医生为签约主体的家庭医生服务人力、财力都不到位。乡、村医生总体数量少,服务范围广、人口多,职业技术水平不高,签约服务质量得不到保证,对签约服务对象没有吸引力。签约服务对象面广量大,一味要求签约率对签约服务质量有影响。签约服务收费保障政策对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和新农合医疗保险予以经费保障,除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外的城乡居民只能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保障,新农合医疗保险不予经费保障,由居民个人承担,对家庭签约服务工作增加了难度。3金融扶贫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金融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从古浪县目前的金融网点布局来看,大量的营业网点均集中在县城或中心乡镇,农村金融网点存在结构单一、覆盖面窄的突出问题,与农民群众办理金融业务的需求差距较大。二是农业和农村信用担保体系缺位。一是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滞后。古浪县现有担保机构1家,且存在资产规模较少,担保能力较弱问题,难以对更多农户贷款提供足额担保。二是农村有效抵押担保不足。由于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处于起步阶段,普遍生产经营规模较小、固定资产少而缺乏可供抵押的资产。三是精准扶贫专项贷款贫困户未实现全覆盖。目前,古浪县仍有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未获得精准扶贫专项贷款,虽然省财政厅下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额度185亿元,由于贷款政策调整,这部分贷款额度尚未下达拨付。三、意见建议1易地扶贫搬迁中富民产业发展的建议。一是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品牌。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村进步,农业产业的发展必须有品牌支持,用品牌效益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继续做好日光温室、养殖暖棚、经济林建设三大产业,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新格局,全方位提升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效益。二是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加快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学习借鉴六盘水“三变”改革经验,全面启动清产核资和确权登记颁证,扎实做好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和规范运行,力争实现所有贫困村特色产业合作社全覆盖,贫困户应纳尽纳。多措并举发展村集体经济,全面消除村集体经济“空壳村”。2健康扶贫工作建议。一是调整新农合部分政策,调动农民参合的积极性。一是取消每年缴纳费用清零的规定。对新农合参保缴纳的180元按门诊、住院、大病保险的比例进行合理的划分,对全年未曾就医报销过药费的可按比例对部分费用结转到下年度累计使用,或者下年度缴纳费用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二是提高乡镇、村级医疗机构门诊就诊处方药品限额。三是加大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实现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全覆盖。加强村级卫生室网络建设的力度,提供便捷高效的报销手续,调动农民参合的积极性。二是加大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业务骨干培训工作,提升服务能力。家庭医生签约的主体是乡、村医生。无论是分级诊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还是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执行,都需要一定的医疗技术做保障,而现有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人员所掌握的知识构架与新形势下对医疗卫生工作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且老龄化问题严重,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为方便农民就近就医,保证服务质量,加强对乡、村医生的培训,提升乡、村医生的待遇和服务能力迫在眉睫。三是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大病医疗实行全面免费。医保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费用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大病保险再报销后个人负担合规医疗费用超过3000元的人口,由民政部门通过医疗救助政策全部兜底解决。建议省上出台政策,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大病住院医疗费用全部兜底,免去个人负担的3000元,实现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大病医疗全面免费。3金融扶贫方面建议。一是协调引导金融机构服务下沉,在乡镇和行政村增设营业网点,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对符合条件的县级分支机构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限,优化审贷程序,简化审批程序。二是建立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整合现有担保机构、融资平台资源,通过省财政补贴注入一定资金,拓展担保融资业务范围,提高融资承接能力。三是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坚持“谁举债、谁偿还”,加大对逃废债务的小微企业和赖债不还农户采取强硬措施,严厉打击,不断加强诚信环境建设。4完善“一户一策”方面建议。按照“精准再精准、聚焦再聚焦”的要求继续抓好“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的落实。对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的精准脱贫计划进一步修改完善,自下而上汇总分析致贫原因、脱贫需求和扶持措施,完善县乡村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实现县乡村户四级方案有效衔接。根据“一户一策”脱贫计划,抓紧对接帮扶项目,做到种植计划、资金落实、牛羊进栏入圈,各项增收措施早启动、早受益。 四、古浪县需要省上协调解决的问题1对水资源短缺问题予以协调。古浪县黄花滩移民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移民区群众脱贫致富和长远发展的主要瓶颈。2018年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完成后,移民区农业人口将达到624万人,按人均175亩产业用地测算,需发展灌溉面积约11万亩,共需生产用水4100万立方米、生态用水400万立方米,共计4500万立方米。为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引黄济石精准扶贫生态移民供水工程,已委托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编制完成了《工程规划》,规划年调水量154亿立方米,概算投资35亿元。恳请予以协调争取。2对黄花滩移民区道路穿越干武铁路事宜给予协调。古浪县计划在干武铁路黄花滩段北部开发土地65万亩用于移民产业培育,现已开发35万亩。由于干武铁路黄花滩段未预留满足移民群众生产所需的通道,亟需新建移民区阳光新村、兴民新村至产业区2条道路。按照工程设计,2条道路均需穿越干武铁路,需新建高63米、宽14米的下穿通道2处,估算总投资3288万元。由于县级财政筹资能力有限,恳请予以协调支持。3协调对古浪县同步搬迁的非建档立卡户给予政策支持。古浪县山区整村整组搬迁的群众中,共有同步搬迁的非建档立卡户2698户9188人,已申请省发改委列入2018年易地扶贫搬迁计划。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意见》(甘政发〔2016〕68号),对同居地同步搬迁的非建档立卡农户给予长期低息贷款,但此项政策一直未落实。恳请予以协调帮助。4对自然村组道路硬化工程资金给予协调。为进一步改善贫困村居住和出行环境,2018—2019年,古浪县计划实施自然村道路硬化工程项目,对842个自然村1176公里道路、巷道进行硬化,其中2018年实施自然村道路556公里、村内主巷道210公里,2019年实施自然村道路300公里,村内主巷道100公里,共需补助资金52400万元,截止目前无任何资金下达计划,正在列入人居环境二期申请国开行贷款,恳请予以协调支持。5对冷链物流项目建设给予支持。根据日光温室建设规模和布局,2018年,古浪县规划在黄花滩生态移民区五道沟、六道沟产业区新建2万立方米冷藏库1座,配套10吨冷藏车5辆,概算总投资3350万元。由于县财力薄弱,无力筹资建设,恳请予以协调支持。

上篇:

下篇:

相关内容

    本网站访问总人数: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办公厅 技术支持:宏点网络

    最佳分辨率1920×1080 IE8以上版本浏览

    陇ICP备06000885号

    77-77
    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