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建言数据库栏目

发言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建言数据库栏目 > 发言材料

发言材料

多措并举  统筹推进
加快我省装备制造和军民融合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马艾武(省政协常委、省政协经济委主任)

  要深入贯彻省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充分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结合我省实际,努力做大做强我省装备制造和军民融合产业。(一)深化思想认识,明确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二)打造优势行业和主导产业,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1.做大做强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和著名品牌。2.坚持配套互补,壮大行业集群化发展效应。(三)突出国防科技工业优势,开创军民融合发展新局面。1.成立专门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尽快成立由省委主要领导担任主任的甘肃省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作为省级层面军民融合发展重大问题的决策和议事协调机构,统一领导我省军民融合发展工作,并指导各市州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2.配套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着力打造涵盖铀矿勘探、采冶等方面的全产业链,深入挖掘港空航天、特种化工、军工电子三大基础产业潜能,推动新材料、智能制造等六大新兴产业集群深度军民融合。3.积极搭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平台。(四)坚持创新驱动,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1.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2.制定落实留才聚才的优惠政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3.推动企业股份制改革,加快市场化进程。4.深化国际合作,加快国际产能对接。(五)聚焦问题导向,精准施策解决企业突出困难。1.细化问题清单,及时研究解决。2.加大企业互保共建力度。(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1.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提高办事效能。2.建立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干部履职担当。尽快出台《甘肃省领导干部干事创业容错纠错实施办法》,将领导干部工作失误与明知故犯、无意过失与违纪违法、探索实践与有规不依的情况进行严格区分,“允许试错,宽容失败”,消除领导干部帮助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畏惧心理。对表现优秀、实绩突出的干部,给予表彰奖励、优先提拔任用;对出现“弹簧门”“玻璃门”等现象的责任人员,责令整改;对执行不力、人为设置障碍的,及时诫勉谈话,着力解决政策够用不管用、“空头支票”不兑现等问题。

畅通信息渠道
建立军民融合产业集群
高俊峰(省政协委员、兰石集团能源装备工程研究院院长)

  存在的主要问题:1、信息渠道不通畅。军民两大领域之间信息交流渠道不畅,成果转化、技术转让、项目投融资、项目合作等方面信息不对称,企业和军工单位彼此不了解、不清楚对方的需求信息,军地需求信息对接困难,企业研发机构很难通过正式渠道了解军方需求,科技成果相互转化困难。2、产业规划不完善。军工产品、项目的需求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加之目前军民融合相关规划、补偿机制和定价机制的不完善,给民口企业安排生产带来一定的困难,有时还会造成一定的风险。3、资源分散,利用率低。军民两个系统自成体系,各自为政,封闭运作,标准规范不统一,资源分散,难以形成聚集效应和倍数效应。
  建议:1、畅通信息渠道。建议政府与军队协调,按需求确定军民融合产业技术发展指南和项目目录,提出相关需求信息,以一定渠道发布给企业。2、设立军民融合项目库。建议政府每年在军民融合项目库中凝练一批项目,列入省级重大专项计划,扶持省内龙头装备制造企业快速进行成果转化。3、完善计划和定价机制。4、人才交流。通过共同参与项目、联合组建研发机构等方式,进行技术人员的双向交流。建立军地人才培养协作机制和共享机制。着力打造相互支持、相互依托、资源共享、军地协同、互惠共赢的军民融合人才培养新格局。建设军民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构建军民两用人才培养基地。5、建立军民融合产业集群。一是建立军地资源统筹利用机制,统一法规、技术标准,促进国防和民用领域技术、人才、资金、信息、实验室等要素的流动,形成双向扩散、交流融合。二是政府协调省内相关企业开展军民融合产业合作,以省级双创平台、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为主要依托,通过国家、地方、企业共建军民融合示范基地,形成以核心企业带动周边配套企业的产业群,打造具有行业特色优势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三是强化军民研发、制造、服务全流程、全系统的融合。

军地协同 统一部署
推动军民融合制度建设
徐冬梅(省政协委员、天水华天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一、华天集团军民深度融合的几点经验:1、持续加大投入,研发新兴产品。2、把落实重点项目作为发展军工产业的抓手。3、建立完备的军工资质。4、重视人才队伍建设。5、规划建设军用塑封生产线。
  二、意见建议:1、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协调,尽量缩短军品免税清单审批周期,使企业能尽快拿到审批清单;同时参照其他省份对军工企业的政策,给予军工企业缴税的一定延缓期,比如一年,如果在延缓期内企业通过了免税审批,将不用再缴税;如果免税清单没有通过审批,企业再补交应纳税。2、建议省委省政府出台对军民融合产业人才特殊的优惠政策,再结合企业的特殊待遇,来吸引和留住人才。在重视引进人才的同时,一定要加强对本土人才的重视,政府要为企业留住人才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可以参考其他省份的政策,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军民融合产业从业的技术人员,年薪达到一定数额的,按比例给予个人所得税奖励。这项政策将对留住人才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另外,建议省委、省政府对以往出台的人才政策进行梳理,分析没有落实的原因,认真抓落实,不能有头无尾,特别是影响重大的政策一定要落到实处,所以我们认为,政策不在出台的多少,而在于落实了多少。政府的人才政策是一项暖人心工程,同时是否落实也关乎政府的公信力。3、军地协同、统一部署。打破军地各成体系、自我封闭的格局,不能简单依靠自发自觉,迫切需要在国家层面的立法和统一领导机制,打破各自分离的局面,发挥二者协同效应。努力在全要素、多领域实现军民高效融合,既要充分发挥国防建设中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在效应,同时也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国防效应。4、推动军民融合法制化制度化建设。一方面要确立军民制度深度融合的理念,法规建设不能人为增加麻烦、制造分离,另一方面要坚定不移的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引导高新技术的军民双向转移。政府和军队要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把需求信息渠道建立、综合保障拓展、动员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健全作为首要的工作目标,制定与之适应的、成体系化的、完善的法律与政策法规体系。

创新引领 抢抓机遇
打造甘肃工业经济新增长极
韩少平(甘肃省机械科学研究院院长)

  甘肃省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引进、培养、用好、留住人才方面,应当结合用人单位特点和实际需求,出台我省有突破性、针对性、实效性的人才政策,为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培育核心资源。
  转制科研院所是由部分原省属行业科研事业机构转制为国有独资企业性质的科研院所,十多年企业化运营,造就了转制科研院所成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中最具活力、最接近市场的创新主体兼创新载体,是支撑和加速产业技术进步的核心创新源泉,是创新链中既要创制成果又要转化成果的中坚力量。但是转制科研院所处境尴尬,改革进程停滞,发展定位模糊,生存和发展缺乏顶层设计,体制机制僵化严重束缚了转制科研院所功能作用的发挥和应有的发展。希望政府不要将转制科研院所等同于一般企业,应该从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度出发,重点培育、重点支持转制科研院所,为我省产业经济发展壮大培育自己的产业技术创新机构和人才团队,使其在推进甘肃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建议我省坚定不移的支持转制科研院所深化改革,尽快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针对性强的改革政策和措施,纳入兰白试验区建设,结合各转制科研院所自身诉求,实行一院一策,最大限度激发转制科研院所创新活力。我院愿意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先行先试单位,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示范,为全省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改革试点经验。
  抢抓市场机遇、政策机遇,充分发挥甘肃省发展草牧业机械产业集群区位竞争优势,抓紧在兰白试验区规划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园,打造以草牧业机械为主的高端农机装备产业链,培育甘肃省装备制造业新的增长极。

共建军民融合基地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张伟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510研究所所长)

  作为在甘央企,510所已经清醒的认识到军民融合发展是不得不走的必由之路。
  军民融合发展规划:1、坚持走“创新驱动、军民融合”的发展道路,加强与地方企业、科研院所的交流互动,发挥央企科技创新和科技扶贫中流砥柱作用,成为“央地协同、创新驱动、军民融合发展”的样板和典范。2、力争在“十三五”中后期完成位于兰州东部科技新城的兰州航天军民结合产业园一期建设工作,正式投产,快速提升510所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制造能力。3、坚持发展高端真空装备,按照《甘肃省“十三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要求,以兰州真空设备有限责任公司为主体,持续注入优质资源,同步开展行业并购重组,全力打造中国真空装备产业集团,建立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要的先进真空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带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
  对甘肃省军民融合工作的建议:结合甘肃实际情况,深化与军工集团或公司的合作,共建军民融合基地,促进科技与产业的对接,形成协同发展效应,合作点可围绕科研平台,重大项目、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等方面。
  充分发挥甘肃“一带一路”区位优势,紧抓装备制造产业向西部转移机遇,用好用足国家相关优惠政策,在“一带一路”西部区域形成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装备制造产业聚集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整合资源 统一规划
推进军民融合产业转型升级
郑立英(中核四O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措施及建议:
  协调省市地方政府支持。建议省上给予军民融合项目政策支持,通过联合、并购或入股等方式加大产业推广力度,引导相关企事业单位开展相关业务合作。
  整合甘肃省产业资源,统一规划。建议以甘肃省优势产业为牵引,辐射带动其他装备制造、军民融合产业统一规划、协同发展。
  优化体制机制,促进地区产业发展。建议大力推广甘肃省有优势、有前景的军民融合产业,并鼓励甘肃乃至全国的社会资金、技术等入股共创,促进有优势、有前景的军民融合产业快速发展;探索建立混合所有制,促进产业发展和地方社会经济进步。依托主要优势产业群,辐射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合理形成。
  对接市场经营体制,建立满足市场要求的管理体系。结合甘肃省军民融合产业特点,优化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之间协调推进机制。进一步细化内部非核心业务外包方式转变项目实施方式,强化项目经理制管理,通过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输出,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市场化为导向的职业化从业、市场化选聘的选人用人和管理机制,积极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完善企业选拔、培养、评价、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一支懂经营、会管理、善决策、能创新的企业经营队伍。完成市场化经营改革,建立成本倒逼机制,产品价格基本实现与国际市场接轨。
  深化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探索试点人才特区,建立特殊人才“薪酬特区”,对引进的领军型人才、稀缺型人才等参照市场水平实施协议工资、分红激励等措施;完善薪酬管理体系,建立与单位业绩和贡献相符的、存量调剂和增量激励相结合的薪酬调控措施。

协同创新 推进军民双向融合建设
李卫平(甘肃长风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协同创新,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智能制造、快速研发,全面提升传统武器的信息化水平和管理水平,降低军工成本,适应现代战争和市场的一体化发展需求,提升军工装备市场竞争力。
  建立军民融合合作平台,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在军民融合中实现供给侧结构改革,提升供给能力对市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因此政府充分利用政府影响力,搭建平台,提供信息、凝聚合作资源,消除地域造成短板,通过平台拉近需求,达到供需双方的互需互求,实现资源整合与利用、优势互补、创新驱动、合作共赢。
  企业继续破除自我封闭,发挥军地协同效应,建设军民高效融合。军民融合在企业建成内部军民融合改革的前提下,继续破除自我封闭,积极主动,努力依靠当地政府牵引,配置资源整合,发挥自己的军工技术及行业优势,地方发挥自己的引导和统筹作用,协同创新,努力在全要素、多领域实现军民高效融合。
  加大军民融合融资方式、渠道,推进军民双向融合建设。军民融合建设中,企业继续依托企业核心技术,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军民两用高新技术,并通过多种形式融合,推进军民技术的市场化,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融合形式包括控股、融资、投资、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

发挥我省装备制造业技术优势
打造核领域军民融合产业
刘胜(兰州长城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核级产品研发周期长,投入巨大,投资回收期长。建议省政府出台中核产业园建设“互保共建”政策,从政策层面支持甘肃企业在基地项目招标中同质同价下能被优先采用。其次,希望省政府设立研发基金或相关的项目奖励获补贴资金,为中标企业进行奖励或补贴,减轻企业研发负担,鼓舞企业为军工及核工业建设做贡献的热情。
  认证程序严格,门槛高,一般企业难以企及。建议相关部门官网上对此类产品的认证程序进行解读,或举办相应的培训,为企业能取得认证创造条件。在我省审批权限内的项目(如保密资质)简化程序,缩短审批周期。
  有严格的供货业绩要求,目前多为合资品牌,国内企业难以突破准入要求。建议利用此次核基地的建设,为省内骨干企业创造供货机会,提供业绩证明,提升我省企业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的竞争实力。为甘肃装备装备中国创造条件。同时,建议对同一产品分次招标的项目,首单中标后,后续项目可采用议标方式进行续标,这样可以减少招标程序和招标成本。
  合同承接后需要大资金投入,对企业资金压力极大。建议政府和银行协商,将已中标合同做抵押,为中标企业提供短期贷款,解决执行合同时的资金需求。

上篇:

下篇:

相关内容

    本网站访问总人数: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办公厅 技术支持:宏点网络

    最佳分辨率1920×1080 IE8以上版本浏览

    陇ICP备06000885号

    77-77
    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