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服务

文化博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服务 > 文化博览

伊妹儿都三十了,多少网事不如烟

  30年前的今天,中国第一封国际电子邮件发往德国——“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这是世界第一次通过互联网听到中国声音。其实,1987年9月14日晚间,研究组就开始进行电邮的试验发送,但几次发送都失败了,专家们只好花了近一周的时间,调试系统、检查硬件,终于在20日晚20点55分完成了发送。虽然中国全面接入互联网还要等到7年之后,但并不妨碍我们把这封电邮当作中国“网事”的开端。
  1996年,北京白颐路南端的街角处竖起一块广告牌:“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没错,向北1500米就是中关村,是许多中国互联网企业梦开始的地方。而打出这块广告牌的瀛海望公司,从代销美国个人电脑入手,播下了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的第一粒种子。

 

  种子很快发芽开花。1997年起,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网站先后创立,第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互联网企业开始崛起,打开了行业发展的新局面。评论君犹记得当年第一次上网,是在小学的微机机房,猛然发现:原来在扫雷游戏之外,还有另一翻天地!只是当时网速慢、内容少,并没有意识到网络本身的划时代意义。而随后出现的网络游戏、BBS、博客等,则很快席卷了年轻人的世界,好像这一切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作为“90后”,就这样不知不觉成了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
  2000年,百度诞生;2002年,QICQ正式更名QQ,注册用户突破1亿大关;2003年,淘宝网创立,提出“你敢付,我敢赔”的承诺……“BAT”策马扬鞭,互联网浪潮滚滚,一个更加立体的网络时代到来了。到现在还记得,高中时拿到第一台能上网的诺基亚N系列智能手机,感受到移动互联网的魅力时,心中的那份激动。到了2009年,一场“全民偷菜”的潮流,更把许多从未接触过互联网的长辈也拉了进来。“半夜起床,发现母亲在电脑前偷我田里的菜”,这是让人忍俊不禁的场景,更具有标志性意义:互联网正跨越年龄的鸿沟,开启全民上网的时代。
  2012年,“互联网+”概念首次出现,三年后,“互联网+”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意味着互联网不再只是信息的传播渠道,也不再只是人和人之间的媒介,而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础设施”。O2O、分享经济、大数据、物联网等新的经济形态层出不穷,餐饮、零售、贸易、金融、医疗等传统领域也在互联网的穿针引线之下“脱胎换骨”。
  有人问:下一批引领互联网发展的企业会是谁?“未来绝不属于哪个互联网企业,而属于用好互联网的企业”,这句话或许正点中了要害。当互联网变得跟阳光、空气、水分、土壤一样自然且必须,谁又在乎提供者是谁呢?最关键的就是如何用好它。
  今天,从当年瀛海望所在的中关村,再向北1500米,就来到共享单车ofo的发源地——北京大学。当时的瀛海望只是把美国的电脑拿来中国卖,而今天中国的共享单车,却已经走在世界互联网经济的最前沿。这1500米的距离,从“后进生”到“领跑者”,中国的互联网创业者走了22年,而整个国家,则足足走了30年。
  在科幻小说《三体》中,女科学家叶文洁向三体世界发出一个信号,引来了掌握更高维度技术的外星文明,不得不说是个悲剧。而中国30年前向世界发出的那封邮件,同样打开了一个更高维度的世界,却为我们提供了后来居上乃至弯道超车的契机,不能不让人感到欣喜。有人感慨,短短30年,中国电子邮件正值壮年却已未老先衰。但这不也恰恰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中国互联网的成长速度吗?
  这正是:踏遍青山人未老,“网景”这边独好。

上篇:

下篇:

相关内容

    本网站访问总人数: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办公厅 技术支持:宏点网络

    最佳分辨率1920×1080 IE8以上版本浏览

    陇ICP备06000885号

    77-77
    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