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策并举 发展壮大县域特色优势产业
省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程剑
(代表省政协第一调研组发言)
平凉、庆阳两市积极适应“新常态”,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以园区建设为抓手、以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业为补充,着力打造地方特色品牌,深入挖掘县域经济发展潜力,走出了一条以品牌立项目,以项目带产业,以产业促发展的县域经济发展新路子。但受自然环境,发展水平等因素限制,两市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水平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特色优势产业差异化小,标准化、品牌化程度低,工业基础薄弱、园区建设活力不足,特色产业发展融资体系不健全。经调研组研究讨论,建议:1、统筹协调,合理布局,强化县域优势产业差异化发展。2、集中力量、优化环境,促进县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一是着力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效益,为龙头企业在土地使用等方面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帮助他们提升生产效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附加值、按照农民意愿,积极配合企业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二是加快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管护,支持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销,鼓励合作社跨区域合作。三是建立县域技术服务平台。四是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3、规划先行,突出特色,强化县域产业园区建设。4、深化改革、共建共享,优化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大环境。一是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尝试推行“土地换住房、土地换就业、土地换保障”模式。将集约出的土地发展第三产业,结合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等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保障农民有持续稳定的收入;推进集体土地向公司或经营大户集中,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按照“保底+分红”的方式分享收益,尝试推行用农村集体资产收益解决土地流转农民的养老等保障问题。二是设立省级产业发展基金,在地方产业发展资金安排方面予以倾斜;建立适合县域发展的金融机构;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大财政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以政策主导为主的农村保险体系。三是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在创业扶持等方面制定明确政策和实施细则,切实解决高层次人才事业发展、生活便利方面的各种难题;建立健全县域人才关爱机制,增强人才对落户地的归属感,形成开放、包容、和谐的人才使用环境,大力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业和宽容失败的人才发展环境。
落实政策 创新驱动
促进县域经济转型换挡提速发展
省政协委员、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 张怡静
(代表省政协第二调研组发言)
总体来看, 近年来白银市、临夏州两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各县以现代农业为方向,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以工业园区建设为平台,工业聚集效应显现;以融合发展为目标,文化旅游产业快速提升;以现代物流为重点,服务业稳步推进。但同时也存在着县域经济基础薄弱、综合实力不强、城镇化水平低、龙头企业少、产业支撑弱、各类人才缺、科技创新作用不强、社会事业短板明显、政策落实不到位等普遍问题。为此,调研组建议:1、解放思想,加强领导,完善政策,推动发展。一是召开第二次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二是成立全省县域经济发展领导协调机构。三是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出台《甘肃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指导意见》。四是深入推进省直管县改革试点。2、贯彻新发展理念,培育发展新动能。一是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二是大力培育新的经营主体。三是强力抓好新产业新业态的培育。四是营造良好的“双创”空间。五是大力倡导开放合作共赢,打造新的发展模式。3、科技引领,人才推动,用好动力。一是进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员工作机制。二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长期坚持选送优秀科技人员到县区挂职。三是加大职业农民塑造。四是将补齐医疗卫生和教育等短板问题作为县域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4、积极推进县域供给侧改革,夯实发展基础。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势产业发展投入。二是建立发展县域经济的融资担保平台。5、建立政策落实的督查督导机制,充分释放政策效应。一是要大力营造支持有力、落实到位的政策环境。二是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引力,向人才要活力。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大幅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各县要扩大开放领域,实施全民创业工程,解决政府有心插柳、企业无意栽花的问题。三是大力营造依法办事、热情服务的法制环境,从省到县逐级建立政策落实的督查督导机制,政策落实进入年终考核,对不作为、慢作为、不会作为情形严肃问责追责。
规划引领 改革创新
促进各类资源和要素在县域间自由流动
省政协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 张文礼
(代表省政协第三调研组发言)
定西、天水两市积极把握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县域经济的安排部署,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发展新理念认识不断提升;县域传统产业基础不断夯实,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融合互动机制初步建立,县域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同时,也存在县域经济规模不足、结构失衡等突出问题。为此,我们建议:1、加强统一规划和统筹管理,实现跨区域协同发展。一是统一谋划,明确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二是精确施策,促进县域协同发展。三是突出重点,集中宣传推介优势产品。2、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发展动力与活力。一是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二是加快投融资领域改革。借鉴投融资平台经验和做法,探索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积极争取国家专项建设债券,为重大项目建设和重点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创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方式,运用“PPP”等建设运营模式,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项目建设。3、不断深化农村和企业改革。加快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调整优化股权结构,推动各地优势企业在主板或新三板挂牌上市,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并购重组,打通企业与资本市场通道,形成一批骨干企业。认真抓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整省试点,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扶持发展多元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出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政策措施,切实破解“空壳村”问题,夯实农村发展的经济基础。4、大胆创新发展业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提升产业规模度和集中度、提高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扶持培育一批科技型、成长型龙头企业和创新型、战略型新兴产业。结合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工程,大力发展“互联网+”、电子商务、大数据产业,推动各类资源和要素突破行政壁垒自由流动,提高单位要素产出水平,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实现产业全面转型升级。积极发展以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现代农业、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和乡村综合体模式。5、加大对工业园区的扶持力度,实现产业聚集。在园区用地等方面制定明确优惠政策,加大对县域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力度,增强园区孵化产业的能力,促进县域工业加快发展。加大对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扶持培育力度,并在县区引进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方面给予帮助支持。
加强领导规划先行重点突破
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壮大
省政协委员、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赵鲁平
(代表省政协第四调研组发言)
武威、张掖两市对发展区域经济高度重视,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区位特点,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总量和增速显著提高,有力促进了脱贫攻坚进程。同时,也还存在县域经济整体规模偏小,产业结构发展不尽合理,特色产业发展要素聚集不够,产业发展不强、链条短、竞争能力弱,改革创新滞后、经营主体少、发展动能不足等问题。与宁夏、山西一些先进经验相比较,在发展思路、产业培育、产业层次、推进举措等方面还存在差距。对此,提出以下六个方面的建议:1、创新政策举措,加强组织领导。一是省上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二是建立县域经济产业发展行政支撑体系。三是实施强县战略。四是完善考核政策。2、加强规划引领,明确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一是明确各地县域经济发展定位。二是明确县域经济发展目标。三是明确特色产业的选择与培育。3、做优做精产业,延伸特色产业链。一是大力提高特色产业生产基地专业化、标准化、绿色化、集约化建设水平。二是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增加企业科技含量,引导发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深入实施品牌战略,促进绿色产品和地理标志认证工作,提升农业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四是建立技术人才保障机制。4、进一步提升园区建设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是通过各种有效融资渠道,加强园区基础建设。二是完善园区详规、功能区划分、产业发展重点,促进产业紧密衔接、集聚发展。三是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出台切实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驻园区发展。5、深化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县域经济发展保障能力。6、促进改革开放,增加发展新动能。一是加大 “三权分置”改革,推行“三权抵押”贷款,培育壮大农业产业新型经营主体。二是推进农村集体非耕用土地、公共用房、农户空闲房屋产权改革,促进面向城市及全社会开放,开展创业创意、休闲养老养生等经营活动,创造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三是引导市县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各项举措,并在省一级建立一批适应区域产业特色、重点突出的双创平台,推进创新创业,有效转化增加各类县域经济经营主体。四是大力提升经贸活力。进一步理顺商贸物流管理体制,促进落实相关部门保障贸易职能作用。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着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节点,加快构建陆港经济产业体系,促进与外向型经济相适应的产业建设,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切实发挥比较优势 培育壮大特色产业
省政协常委、省民盟副主委 刘刚
(代表省民盟发言)
近年来,我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但目前仍然存在县(市)在推进特色产业发展上思路不宽等问题。具体而言:经济发展实力不强,发展水平仍显滞后。产业升级步伐缓慢,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特色产业初具规模,但发展速度缓慢,产业化水平低,竞争力弱。县域工业规模效应弱,创新能力差。现代化道路网络和交通工具的落后,仍然是我省县域经济发展迟缓的地理环境因素。为此,县域经济应坚持抓特色优势产业方向不动摇,抓特色产业项目不动摇,推动县域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具体建议:1、进一步突出县域产业优势特色。引导县(市)立足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基础等要素,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贸则贸,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培育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生态与文化旅游产业、商贸物流产业,打造特色产业链。并突出县(市)间产业错位发展,争取每个县(市)重点培育发展1-2个立县特色支柱产业。注重推进与垦区、林区、矿区、油区、边区、牧区合作发展,实现地企协作、产业共谋、项目共建、互利多赢。2、加快县域优势产业规模化发展。应建立完善项目、资金向县级倾斜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整合各类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集中力量支持特色产业的发展,集中财力打造一批特色县域经济强县。要推广借鉴金昌市永昌县经验,利用出租、转包和代耕等方式,加快推进土地流转,打破土地传统经营格局,确保流转的稳定性、长期性和契约的法律保障,鼓励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为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向城镇和工业园区集中和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土离乡创造条件。3、创新县域项目园区建设举措。建议省直相关部门加大县域园区基础设施和节能环保设施的资金扶持力度,提升县域园区承载产业能力。4、注重新业态、新技术对县域发展的拉动作用。应积极推广县域“互联网+特色优势产业”,抢抓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发展机遇,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融资租赁、研发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借助省内现有电商交易平台,组织县域特色产业企业参与电商合作交易。5、加快现代化道路网络建设,克服地缘缺陷。积极争取国家对我省高速公路和高铁建设投资规划,广开思路筹措资金加快在建和拟建高速高铁工程的建设速度,除兰州在建环城路以外,积极规划链接皋兰、榆中、临洮、永靖、永登、景泰、白银等地的“大兰州”外环路,以省会城市拉动周边市县。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平凉市政协副主席 陈黎萍
(代表平凉市政协发言)
近年来,平凉市深入挖掘县域经济发展潜力,加快县域经济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截至2016年底,县域经济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4.9%。但县域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政策研究不够。县域经济发展缺乏一个权威性、指导性很强的规划做引领。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考核制度办法不尽合理。对县域经济的推进上还存在“三个缺乏”。市(州)一级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存在弱化现象。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1、对县域经济发展规划进行研究完善。一是做好产业发展规划等各项规划的统筹衔接,防止各项规划单打独斗。二是立足县域实际,在“特”字上做文章,走出一条城乡统筹、产城融合、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三是增强规划的严肃性。2、重视发挥市(州)一级的作用。《甘肃省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出:“推进区域联动协调发展,按照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要求,创新区域合作体制机制,构建中部、河西走廊、陇东南三大经济区协调发展新格局。”县域经济作为全省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好市(州)一级贴近基层、靠近一线、掌握情况的优势,给市(州)一级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赋予更多的职能和权力,增添有效抓手,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壮大。3、进一步加大县域经济发展财税扶持力度。建议省市联合设立县域经济产业发展基金,引导各县(市)大力发展县域特色优势产业,给县域经济发展给予相应的财税扶持。同时,积极协调国家有关部委,充分考虑我省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的实际,对中央和省投资建设项目取消市、县(区)配套资金。县(区)级财政因财力有限,配套资金往往落不实,最后被迫出现违规。结合正在开展的以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为重点的财政体制改革,将财力进一步向县(区)一级倾斜。4、对县域经济发展在指导考核上建立差异化制度。建议制定出台《甘肃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实施办法》,比如:将86个县(区)分别划分为工商经济主导类、农业经济主导类和资源环境保护主导类等三个类别,分设三套监测考评指标体系进行考核,这样分类比较符合县(区)实际,同类县(区)之间可比性强,考核的结果更加真实,令人信服,指导性强。建立分类考评体系,也更加有利于引导县域经济朝着特色化、差异化方向发展。
大力促进改革创新 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省政协常委、省农工党副主委、兰大一院副院长 郭顺林
(代表省农工党发言)
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滞后,面临“四个现实问题”,即:一是县域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二是农业特色产业初具规模,但发展速度缓慢,产业化水平低。三是基础条件相对滞后,且大中城市带动能力弱,产业聚集程度低。四是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力度小,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中小微企业发展难。存在“三大制约因素”,即:一是职能转变不到位,发展缺乏动力。二是体制机制不健全,发展缺乏活力。三是人才保障不充分,发展缺乏潜力。对此,提出五点对策建议:1、全面深化改革。实施小微企业减税减费措施,落实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转变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推动建立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体系,促进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的有效融合。2、提高开放水平。继续扩大开放领域,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扩大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对外开放,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建设学校等。大力实施全民招商行动,启动中小企业孵化园建设,发挥县(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创新金融发展模式,完善融资担保和财政贴息制度。3、推进创业创新。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载体,突出扶持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尽快改变县域民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的状况。4、完善体制机制。省(市)层面要完善县域经济考核机制。县(区)一级要规范管理行为,着力解决部门职能交叉多等问题,促进政策集成、资金集合、力量集中,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5、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突出现代农业产业开发抓调整、增优势,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在强化农业传统食品保障功能的同时,从特色农业定位出发,进一步调整优化县域农业布局结构。突出地方工业抓改造、促提升。利用辖区内自然资源,发展技术含量高、效益好、市场前景广阔的特色优势产业,特别是推动工业经济向资源深度开发和低碳、循环转型的产业集群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持之以恒扩张工业总量,增加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
以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撑 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定西市政协主席 陈尊峰
(代表定西市政协发言)
尽管定西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中医药产业、马铃薯产业、草牧业、果蔬产业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为此建议:1、培植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基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做好特色优势产业大区域规划,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基地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就定西而言,水利制约因素非常突出,建议省上进一步加大对引洮工程水资源综合高效利用的支持力度。建议加快定西市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先行先试和马铃薯主食化战略先行试验示范区建设。2、挖掘产业发展潜力,延伸产业发展链条。针对特色产业加工特别是精深加工不足的问题,加大扶持力度,补齐产业短板。建议省上支持定西加快中药材精制饮片加工、配方颗粒生产、养生保健品生产、现代制药4大基地建设。同时,加快中药材仓储物流、马铃薯仓储物流集散交易中心和专业畜禽交易市场建设,建立健全特色优势产业市场运营体系。3、做大做强产业品牌,提升市场竞争能力。设立绿色生态有机农业发展专项资金、草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绿色生态有机农产品基地、良种肉羊繁育基地、优质牧草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品牌创建等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和激励。逐步改革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补贴办法,对“三品一标”达标基地由补贴改为奖励,形成正向激励机制。4、强化产业科技支撑,促进产业提质增效。面对中药材产业科技研发薄弱的现实问题,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加强中药材品种繁育、标准研究等基础性科研工作,扶持在定西市建设国家级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药材检验检测中心。5、拓宽金融支持渠道,确保资金有效供给。广开农业投融资渠道,加大对特色优势产业的项目倾斜力度,既要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增量,又要支持特色优势产业提质。从省级层面加强政府与金融机构的合作,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在担保金、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方面的投入力度,降低信贷抵押门槛,解决企业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
促进非公经济转型发展 打造县域经济动力引擎
省政协常委、省工商联副主席 柴绍豪
(代表省工商联发言)
我省县域经济的市场主体是非公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立足发展壮大县域非公经济,倾力打造县域首位产业、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一县一品”的优势产业发展格局,使县域经济真正成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引擎和稳定脱贫的根本支撑。1、引导非公企业转型发展,挖掘县域经济内在潜力。我省县域经济普遍存在发展意识不足,科技创新少、含量低,技术改造缓慢,产业链条不健全,品牌建设不重视等诸多问题。必须把引导非公企业转型发展和培育县域特色支柱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帮助非公企业摸清县域资源禀赋,找准县域首位产业、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定位,引导非公企业将自身市场、资本、技术和管理优势与县域土地、劳动力、特色资源等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拉长和完善产业链条。同时,要注重在创新和应用新技术、引进和培育新品种、创建和培育新名片上做文章,培育壮大一大批县域龙头企业,带动县域中小微企业走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之路,不断提高县域非公企业生产力、提升特色产业附加值、增强特色品牌竞争力。2、立足特色开展精准招商,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我省县域经济产业布局缺乏精细规划,招商项目分布不够合理,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等问题依然较为严重。必须要紧紧抓住东西扶贫协作这个重要机遇,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思路,强化产业链招商、市场化招商、结构性招商,主动加强同东部发达省份的合作,精准定位招商地区、精准引进招商项目、精准打造特色产业,吸引东部地区的资金、产业、技术、信息、人才和管理向我省县域汇集,努力为增强我省县域经济市场活力、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大企强企、发展特色产业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3、做大做强县域产业园区,提升产业集群承载能力。发展县域经济,基本的依托和载体是各类园区。目前,全省共有各级各类工业园区近130个,共入驻各类工业企业12000多家,对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客观地讲,依然存在园区空间布局与县域产业布局不协调,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低,主导产业不明确,带动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必须坚持“布局合理、用地集约、特色鲜明、产业集群、循环发展”的原则,采取产业差异化发展策略,从省、市层面对各类园区进行统筹调整,优化各类园区空间和产业布局,集中力量和资源打造配套完善、功能强大、特色突出的优质产业园区,引导符合县域特色产业定位、创新能力强、具有同类性质、上下游产业链互补的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争相进入园区发展集群经济,带动形成具有甘肃特色的县域支柱产业。4、加大政策扶持,完善服务体系。对涉及县域非公企业在项目申报、资质认定、税收优惠等政策落实上给予特殊支持,在用地、用工、用电、融资、科技等生产要素上重点保障,在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上优先配套,为引导非公企业发展县域特色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建设工业园区 壮大县域经济
武威市政协主席 周晓红
(代表武威市政协发言)
近年来,武威市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有效整合资源,优化调整园区布局,引导企业入园,促进了工业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工业园区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园区入驻企业层次不高。在工业园区入驻的企业,中小微企业多、骨干企业少,初级加工多、精深加工少,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不强。二是工业园区功能定位不清晰。产业关联度和集中度不高,发展特色和聚集效应不明显,投入产出比低。三是园区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建立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只占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0%,产学研结合不紧密,创新能力弱。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偏低,仅为0.7%左右。四是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不畅。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园区融资能力和融资可利用资源十分有限,融资不畅。五是人才紧缺。各园区内规划建设、工业经济、生态环保、科技管理方面的人才缺乏,与园区的建设规模和产业结构极不适应。
为了切实发挥工业园区的作用,促进区域新型工业化进程,现提出以下建议:1、做实做优工业园区。对各类工业园区进一步评估论证,明确功能和产业定位,优化布局结构,完善配套条件。着力促进生产要素聚集和产业集群发展,使园区土地等产生最佳效益,实现企业增税、财政增收、就业增加。强化对企业建设用地的跟踪监管,建立退出机制,坚决清理“圈而不建”、“圈大建小”项目。针对市县支持工业园区财力不足,特别是基础设施投入能力弱的实际,在省上安排国家和省级预算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时,对工业园区予以倾斜。2、全力支持传统工业改造提升和转型升级。引导支持企业大力实施创新驱动,通过技术改造、产品研发、管理创新等方式,延长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做大做强做优,促进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积极推动绿色循环发展,各类企业严格做到环保和安全达标,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推广使用节能环保等工艺,实现资源、技术和设备的高效利用。切实落实“三去一降一补”措施,对环保、安全不达标的企业全面关停整治,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坚决清理“僵尸企业”。目前大多数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处于成长阶段,新兴产业自我发展能力不足,需要省上对战略性新型企业在科技创新、技术改造、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等项目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扶持。加大交通、通讯、物流等基础建设,创造工业经济发展良好环境。3、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瞄准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药、信息技术等领域,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大企业、大集团,建设一批高、精、尖、新的大项目,好项目,打造竞争新优势。省上积极帮助谋划、引进一批特色性强、规模大、效益好的项目,不断完善和延长园区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4、加大园区项目建设进度。对园区内已建成工业项目,加大要素服务保障,促其尽早投产。及时协调解决在建工业项目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快建设进度,确保早日建成投产。同时,抓好“小升规”培育工作,建立各工业园区计划入规企业清单管理制度,抓好规下转规上企业培育计划落实,对列入培育计划的企业,实施动态监测,促进企业成长,帮助企业尽快入规。5、全力帮助企业做好融资工作,提升园区融资能力。进一步强化政银企合作,积极向金融部门推荐园区重点企业和新开工项目,帮助企业加大贷款融资力度,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盘活园区闲置资产,将各类有效资产特别是已储备的土地、房产等进行评估融资,提升园区融资能力。
创新发展葡萄酒产业 繁荣河西走廊县域经济
省政协常委、甘肃伎乐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 段建玲
葡萄酒产业是一个传统而又富有很强生命力的全球性产业,我省河西走廊地区是国内酿酒葡萄种植黄金区域的核心区,有其他产区无可比拟的产地环境优势、历史文化积淀优势、良好的产业基础优势。目前,我省周边经济、生态环境等相似省份新疆、宁夏、陕西都在大力推进葡萄酒产业发展、抢占国内外市场,我省葡萄酒产业面临严峻挑战,要进一步推动葡萄酒产业创新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发挥葡萄酒产业联动复合效应。建议实施“五个一”工程:1、建设一个葡萄酒产业国际智库和国际交流中心。2、建设一个商标管理和产业服务体系。我省急需打造一个河西走廊地理标志葡萄酒品牌,建立严格的甘肃产区冠名机制,严格界定符合地理标志的产品标准。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把产区葡萄酒做成中外驰名的地理标志产品。同时,我省要向邻省宁夏学习,政府要集中资源为打造葡萄酒产业发展聚力助力,提供包括金融、信息、宣传、营销、多渠道推广等配套服务平台。3、建设一批葡萄酒研学基地。重点依托甘肃农业大学迦兰美地酒庄和其他各名酒庄及酿酒葡萄种植基地的丰富资源建设一批葡萄酒研学基地,通过专家讲学,实地考察、学术研讨、技能培训等方式在全省中小学和大学生中推广葡萄酒教育,培育社会基础和行业高端人才。4、创建一个葡萄酒人才培养高地。以甘肃农业大学食品工程学院为载体,创建我省第一个以专门培养从事葡萄与葡萄酒生产、销售、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为主的教育培养高地。在我省河西走廊设立实习基地,构建完善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与国外知名葡萄酒学院合作办学,建立一批国际对口学习交流基地,确立互派留学生机制,送出去一批酿造、品鉴和品牌运营人才学习,请进来一批国际著名酒庄专业人才指导交流,形成完整的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学科体系。5、构建一条“河西走廊葡萄酒特色小镇旅游”联动发展道路。在河西走廊地区,依托市场需求,形成葡萄酒个性化产区,并在周边打造多个以葡萄酒元素为吸引物的健康生活方式体验及休闲度假的旅游目的地。以酒促游,以游促酒,实现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另外,要推动葡萄酒产业的融合发展,我省应在河西走廊酿酒葡萄产区扶植一批农场式“小酒庄”,“小酒堡”从酒庄单元,到酒庄集群,进而形成葡萄酒的城镇功能区,以葡萄酒为基础来复合发展各种业态,推动河西走廊县域经济的融合发展、复合发展和联动发展。
加快发展功能农业 推动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省政协委员、张掖市政协副主席 袁斌才
我省区域气候土壤条件差异较大,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农业立地条件相对较差。干旱少雨、山大沟深,山地、旱地、坡耕地面积占比大是制约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和劣势。这些瓶颈和劣势,制约着甘肃农业做“大”,但这可能恰恰利于我省农业做“特”做“优”并进而做“强”。针对我省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就加快发展功能农业提出如下建议:1、把功能农业列入现代农业新兴战略方向重点支持培育,为我省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和做“特”做“优”做“强”提供政策保障。制定我省功能农业发展专项规划。力争在功能农业发展上实现突破,进而促进我省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为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奠定坚实基础。2、把功能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重大战略来推进。建议优先实施功能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战略,坚持“以旅带农、以农促旅、功能融合”的发展思路,以“大旅游、特农业、新业态”的思维,围绕旅游文化资源和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培育发展集“乡土风情、田园风光、农耕文化、绿色环保、农业科普、绿色或功能性农产品展示、休闲观光、体验消费和健康养生”为一体的休闲农业产业园(带)或田园综合体,拓展农业和旅游业功能,丰富产业产品业态,发展“特色+精品”的旅游功能农业,促进农业和旅游业深度融合。3、加大对功能农业方向的科研支持。建议加大对功能农业方向的科研支持,为加快功能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技术保证。4、选择适合在我省发展的功能性农产品,加大试验示范推广力度。对我省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农产品进行筛选鉴定分析,选择一定数量的品种,如兰州百合、藜麦、富硒小杂粮(如富硒小米)、岷县当归等扶持开展试验示范推广。5、把功能农业作为精准扶贫的精准产业来培育。适于发展功能农业的区域目前许多还是扶贫的重点地区,通过把功能农业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探索形成功能农业精准扶贫新模式,有助解决贫困地区特色产业长远发展的问题。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