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动态

加大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力度 为防灾减灾提供强有力支撑



省政协调研组
(2009年5月)

    根据部分政协委员和民主党派同志的提案,依照省委刘伟平副书记的批示精神,省政协农业委于2009年4月8日至25日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就我省加大人工影响天气这一专题深入到武威、张掖、嘉峪关、定西、天水、临夏等市州,通过听汇报、座谈、走访、查看、问卷等方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我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在为工农业发展和生产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在认识重视程度和体制、机制、机构、编制、人员、经费、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作业指挥能力等诸多方面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现将调研情况和建议报告如下。

 
一、我省“人影”工作基本情况和成效


 1、“人影”基本概念。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简称“人影”工作。“人影”工作是指为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人们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在适当条件下通过科技手段对局部大气的物理、化学过程进行人工影响,实现增雨雪、防冰雹、消雨雾、防霜冻等有目的的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的科技实践活动。

 
2、“人影”的主要方式。目前我省主要以冬春季增雨雪、夏秋季防雹增雨作业为主,一般采用飞机和火箭、高炮、焰弹、地面燃烧器等五种作业方式进行催化剂播撒作业。目前,全省拥有高炮270多门,高炮作业点250个,火箭发射架80个,地面燃烧器一座。形成了可针对不同天气条件、不同云系,一年四季都能开展作业的综合作业体系。已初步建立起由省、市(州)、县(区)政府领导、气象主管部门承担组织管理和具体实施的“人影”管理体系,形成了一支初具规模的专业技术队伍。

 
3、加强“人影”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贯主张。“十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人影”工作。

2002 年5月1日,国务院颁布实施了《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为“人影”的发展奠定了法规基础。2004 年4 月,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曾培炎副总理、回良玉副总理对“人影”工作都做出了重要指示,要求总结经验、科学论证、完善机制、提高效益。2005年和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级气象部门积极开展“人影”作业。省委、省政府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人影”工作的指示精神,适应新形势下“人影”发展的需要,在2004年8月24日成立了甘肃省“人影”领导小组。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认真贯彻落实〈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的通知》,并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了贯彻落实条例的五条要求。2007年,省财政厅和省气象局共同制定下发了《甘肃省省级“人影”专项资金管理办法》。2007年10月9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通知》, 并于2007年12月17日主持召开的全省“人影”领导小组会议,2008年4月18日的全省气象防灾减灾大会,今年4月21日的全省气象工作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建设会议上,以及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的《甘肃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均对“人影”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
4、“人影”工作成效显著。一是增加了祁连山降雪、增加了流域水量,减缓了雪线后退。2004-2007年夏季,省气象局与中国气象局气科院、大气探测中心、气象中心、青海省气象局、兰州大学等科研单位院校联合,在祁连山区搭建了地形云探测、研究平台,开展地形云探测研究试验,取得了一批第一手资料和研究成果。试验研究和连续三年实施人工增雨(雪)作业试验表明:祁连山区水汽含量并不大,但水气密度大,降水(雪)量大,黑河、舒勒河的流量增加了20%,同时减缓了雪线后退。二是有效缓解了旱情。“人影”作业范围主要在张掖以东的所有地区,作业时间为每年8个月,催化方式采用飞机携带AgI溶液或焰条燃烧和液氮播撒。仅“十五”以来,实施飞机人工增雨作业195架次,增加降水约60亿立方米,有效地缓解了大范围旱情。三是减轻了冰雹灾害。冰雹是我省第二大气象灾害,主要冰雹路径有20多条,每年约有12万公顷的农田遭受冰雹的危害。“十五”以来,我省共实施地面人工防雹作业7600点次,发射人工雨弹14万发,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四是可利用天气协助人工扑灭森林火灾。1997年9月10日我省利用飞机人工增雨扑灭腊子口持续数日的森林大火, 2003年4月利用增雨飞机,在迭部达拉实施了火情勘测,并协同地面火箭作业实施增雨灭火,为扑灭大火起到了重要作用。五是深得百姓拥护。人工增雨和防雹工作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防雹高炮点作业时,农民群众经常齐聚炮点为大炮披红挂彩,燃放鞭炮。逢年过节,当地百姓自带清油、鸡蛋,慰问炮手。他们说:“大炮是我们一方平安的保护神,求神拜佛没有用,大炮才是真正的‘铁佛爷’!” 


二、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省属于比较典型的气候变化敏感区和生态环境的脆弱区,干旱、冰雹、沙尘暴、局部暴雨等气象灾害频发。全省气象灾害占自然灾害的88.5%,高于全国平均值18.5个百分点。干旱冰雹灾害又是气象灾害之首,全省年均降水量为300毫米,是全国平均降水量的47%,各地农作物受旱几乎每年都发生,损失惨重。祁连山雪线上移,有的专家预言,按照现在的速度,50年后河西走廊的绿洲将不复存在。仅2008年,庆阳等六个市(州)44个县出现冰雹灾害,受灾面积超过14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10亿元,而一次性直接经济损失超过千万元的就达19次之多。特别是近年来,气候变暖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河西几大河流水量减少,民勤绿洲退缩,甘南草场退化,设施农业受损,粮食、果树、中草药、马铃薯等作物被砸等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趋严重。这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更关乎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问题。调研发现,虽然我省的“人影”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和成绩,但其科技水平和服务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仍不相适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不够,职责不清。经调查,部分市、县政府人员特别是有关主要领导同志对“人影”工作重视不够,研究较少,发生气象灾害时,想起并着急起来,灾害过后又无人关心;有的同志则认为“人影”纯粹是气象部门本身的事情,忘记了“由各级政府领导,气象主管部门负责业务指导”的明确要求,而气象部门要协助政府各相关部门和实施对下管理,又显得力不从心;有的市、县“人影”体系管理松散,运行不畅,有的县则由水务局或农业局管理,互相扯皮,职责不清。

 
    2、机构编制未落实。目前,省、市、县虽然大都设立了“人影”办挂靠当地气象部门,但除个别市县区核定部分编制外,绝大部分都没有落实人员编制。省“人影”工作机构(甘肃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挂靠甘肃省气象局,省编办核定7个编制,但没有核拨人头经费,而且现有的17名工作人员全部挤占甘肃省气象局的其它事业编制,这与周边省份或“人影”工作规模相当的省份相比,不仅人员极少,而且管理不顺。


    3、人员素质亟待提高。目前全省现有“人影”工作人员1100人(其中正式职工231名、临时工869名),其中专职人员29名,兼职和临时聘用人员1071名;年龄45岁以上734名,占总人数的67%,而45岁以下仅366名,占33%;本科学历仅15名,作业人员基本上都是雇用当地的农民工,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

 
    4、经费短缺,运转困难。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省政府对“人影”工作给予了大量的经费支持,而且逐年有所增加,但仍难保证我省“人影”工作的正常开展。特别是各市、县在经费投入方面不够平衡,差别较大,造成我省“人影”工作进展不平衡,影响整体效益的发挥。一是增雨飞机的飞行小时费由原来的每小时3500元涨到了7500元,“三七”人雨弹由原来的每发50多元涨到了83元,等等。二是由于空军总部增雨作业任务划片调整,增雨飞机减少,协调工作量加大,相关费用增加很多。三是除省级以外,大部分市、县的“人影”经费一直未列入财政预算,或虽列入财政预算但不能足额拨付,造成炮弹款赊欠;炮点工作人员的工资偏低且无力支付,作业人员流失严重,队伍不稳定。四是炮点基础设施不完善、不规范。目前大多数县“人影”机构没有专用的弹药库,人雨弹、火箭弹存放不规范,有的县在“人影”作业结束后长期将人雨弹滞留在炮点没有统一收集管理;有的将弹药库设置在生活区;有相当一部分作业点未达到规定标准,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部分市县存在有炮点而没有高炮的现象,有些县炮点稀少,不能形成防雹作业规模,不能有效保护全县的农田面积。


    5、设施薄弱,监测手段少。我省 “人影”设备大部分陈旧落后,性能优良的飞机作业平台和先进的探测装备不足,缺乏满足大范围、高强度作业的专用飞机,现有的气象监测站网和手段还不能适应人工影响天气的要求。由于我省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局地强对流天气过程非常多,“人影”工作的时效性非常强。因此,利用有效的“人影”监测设备,在有利天气过程来临时发出预警,提前做好作业准备,是成功进行“人影”作业的前提。“人影”监测设备非常少,虽然目前已建的五部多普勒雷达,理论上覆盖了我省的大部分地方,但由于高山地形的阻挡,很多地方仍处于雷达的盲区。气象卫星虽可覆盖全省,但受其空间分辨率的限制,仅可用于“人影”作业的宏观指导。


    6、布局不合理,作业能力不强。省级层面上缺乏总体规划,在工作思路和工作布局上缺乏长远考虑。各地也往往重视应急型的人工增雨抗旱作业,与水资源利用、生态建设和保护特别是对祁连山冰雪水源的增雨保护等重大建设工程结合不够,缺乏对空中云水资源长期开发利用的科学规划。省、市、县相协调的业务技术体制还未建立,统一协调的指挥和作业系统还未形成。深入系统的科学研究不够,重作业轻科研与技术开发的问题普遍存在。

 
三、加大工作力度的对策和建议


“人影”工作是一项公益性很强的民生工程,更是一项战略性的高科技前沿工作。为此,针对此次调查中所反映出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组织协调。“人影”是科技型、社会公益性事业,应该由各级人民政府负总责,气象部门负责业务指导,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定期检查指导,实行目标责任考核。“人影”同时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气象、民政、空军、民航、财政和地方各个部门,可与地方各级民兵预备役的武装部门结合起来,统一组织,协调配合。干旱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由于突发性强,往往具有跨县、跨市、甚至跨省的特点,也需要各方配合和各层次间的协调,才能凑效。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人影”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使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开展“人影”工作是实现农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赢的科学选择,使各相关部门形成共识,顾全大局,密切配合,协同作战,真正建立起“人影”工作的长效机制。


2、加强机构编制和队伍建设。依照“人影”条例,加强法规建设,依法规范管理,健全省、市、县、乡四级管理制度,理顺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职责,健全“人影”机构,核定人员编制,精心部署,周密安排,认真研究解决“人影”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人影”工作的正常开展。按照核定的编制,公开选拔高素质的人才,建立稳定可行的“人影”专业管干队伍。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稳定“人影”作业人员队伍。要提高作业人员的工资待遇,可比照村社干部,解决其医疗、养老保险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可聘用复原、退伍军人担任炮手,还可让乡镇富余干部经过培训后担任炮手。要加大业务培训,提高“人影”业务、科研、管理、指挥人员的整体素质。


3、落实投入机制,拓宽工作领域。各级政府一定要进一步完善“人影”工作经费投入机制,将“人影”经费列入正常的经费预算,按时足额拨付,保证“人影”工作的正常开展。另外,还要增加配套投入,完善炮点基础设施建设,达到规定标准,消除安全隐患,确保作业安全;增加炮点,更新设备,添置高炮,增大高炮覆盖面,形成防雹作业规模,提高防雹作业能力。在加强炮点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大“人影”监测设备的建设力度,特别是要通过《甘肃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系统工程》项目的实施,加强业务能力建设。开展保护自然环境的森林人工增雨、天然草原人工增雨抗旱、森林防火与火灾扑救人工增雨、减轻城市污染的城市人工增雨、减轻沙尘暴的沙尘源地的人工增雨作业以及河流源头增雨雪等,想方设法扩大地面增雨防雹的规模,扩大增雨区域范围,及时加大作业工作量,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


4、统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作业点。要统筹考虑,制定我省“人影”工作长远科学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全省作业点布局,进行作业点标准化改建,建设市、县“人影”指挥系统,提升移动作业的监测和指挥能力,建设县乡级的“人影”作业信息传输和发布电子显示屏,建设人工增雨效果评估雨量监测点等,最终形成集空中、地面和省、市、县、乡于一体的现代化的、规模化的、科学化的、多领域的立体作业体系,不断提高“人影”作业指挥和作业方法的科技含量,大力提升抗旱减灾的服务能力。


5、努力抓好国家项目的落实和新项目的争取。2008年国家气象局、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了《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2008-2012)》。我省祁连山地区人工增雨(雪)工程项目被列为国家级“人影”示范区项目,国家投资2.1亿元;甘南地区被列入三江源地区示范项目的一部分,投资3000万元。中央财政在2009年气象部门预算中安排了“人影”专项资金500万元,先期在包括我省在内的13个省(区)开展试点工作,以探索和逐步完善全国“人影”投入机制。建议我省加大项目落实工作,争取中央财政支持与扶持的力度。要根据我省的实际条件,做好科学的统筹规划工作,合理布局全省“人影”作业系统,形成协作能力强、机动性能好的人工增雨(雪)网。要精心组织实施好祁连山人工增雨(雪)示范项目,同时要发展和完善省内中部干旱区、东部干旱半干旱区域的“人影”项目的立项和争取工作。积极引进环保效果好、技术含量高的人工增雨和防雹的设备、技术。


6、抓好内部科学管理。安全是“人影”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影”部门要强化内部管理,通过技术培训来提高人员素质,通过对作业设备的检测来保障“人影”作业的顺利进行,确保在任何情况下“人影”作业的有序开展。要建立健全安全岗位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度,确保不发生“人影”安全责任事故,做到一年四季不放松,有雨增雨、有雪增雪、有雹防雹,不放过任何一次作业机会,为抗旱减灾夺丰收、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做出新的贡献。

 

上篇:

下篇:

相关内容

    本网站访问总人数: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办公厅 技术支持:宏点网络

    最佳分辨率1920×1080 IE8以上版本浏览

    陇ICP备06000885号

    77-77
    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