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动态

充分利用雨水资源 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充分利用雨水资源   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景江


(代表省政协“121”雨水集流工程专题调研组)


(2008年11月)


根据省政协常委会的工作安排,2008年8月,在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景江带领下,组织部分省政协委员和水利部门的负责同志及专家学者一起,先后对白银、定西两市极度干旱地区的人畜饮水和“121雨水集流工程”进行了专题调研。总的感到,我省中东部黄土高原沟壑区及南部山区,山大沟深,十年九旱,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居住分散,交通不便,降水量在250—550毫米之间,涉及10个市(州)的65个县(市、区),人口1800万,该区域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十分匮乏,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790立方米,比全省人均1150立方米少360立方米,致使居住在这一区域的广大农民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状态。缺水成为我省中东部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多年来,在国家和省上的大力支持下,中部干旱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高度重视水利工程建设,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筑涝坝、修水窖、建集流场,想方设法在开发利用雨水资源上做文章,解决干旱缺水问题。截至2004年底,全省用于集雨节灌工程的总投资达到18.07亿元,其中:省扶贫、省计委以工代赈5.4亿元,省小水资金4000万元,中央财政补助2400万元,社会捐助7230万元,群众投工投劳(包括投劳折资,购置、拉运砂石料等)12.54亿元。共建成集雨水窖(池、塘)258.53万眼(处),蓄水能力8760万立方米。集雨工程除了在既无地表水,又无地下水的地区解决人畜饮水外,各地把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高效农业、节水技术、退耕还林紧密结合,抓点促面,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逐步走出了一条以集雨节灌工程为基础,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的新路子。

 
二、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取得的成效


一是解决了干旱半干旱地区人畜饮水困难。我省干旱地区不仅缺乏生产用水,城乡广大人民群众的吃水也十分困难。每遇干旱年份,各级政府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救助行动,据调查,“121”雨水集流工程实施以前,每遇干旱,政府需投入的资金在数千万元到上亿元,用于拉水、送水和抗旱生产,解决农民的饮水困难。实施 “121雨水集流工程”以来,全省修建的人畜饮水水窖达到55.62万眼,蓄水能力2004万立方米,解决了252.88万人的饮水困难;用于灌溉的水窖214.38万眼,蓄水能力6756万立方米,发展农田补灌面积470万亩。全省干旱山区人畜饮水困难基本得到有效缓解。即便在最干旱缺水的定西市,从1995年实施“121”雨水集流工程以来也没有发生大面积的严重吃水困难。

 
二是创出了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旱作农业新路子。据统计,全省每年都有近2000万亩耕地不同程度地受旱,几乎每年都动员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抗旱生产,但始终没有摆脱被动抗旱的局面。但是,从实施雨水集流工程以来,定西市到2007年底,“121工程”累计达到14万户,新打水窖22.7万眼,建成混凝土集流场1030万平方米,不仅解决了干旱山区76万人、380多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还发展庭院经济8万多处,种植经济林果及蔬菜3万亩,发展规模养殖1万多户;同时,建成30-50立方米集雨补灌水窖32.59万眼,发展补灌面积92.37万亩。白银市在38个乡镇、213个村建成“121工程”3.7万户,修建水窖3.7万眼,建成混凝土集流场323.93万平方米,解决了干旱山区10.47万人、27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建成集雨补灌水窖14.7万眼,水池1700座,蓄水容积458万立方米,发展补灌面积36.68万亩。通过集蓄雨水,解决人畜饮水,发展集雨补灌农业,逐步走出了一条“梯田+水窖+科技+结构调整”的旱作农业发展新路子。


三是促进了结构调整和高效农业的发展。甘肃集雨节灌工程的兴建不仅实现了多项农业现代技术组装配套对水的要求,提高了农作物产量,而且使种植结构的调整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当地农业种植结构从传统、单一的粮食种植向粮、经、果、菜、花等综合发展,农村产业结构从单一的种植业,向农、林、牧、副全面发展。定西市安定区西川旱作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把高质量的窖池,硬化的集流场,节水灌溉,日光节能温室,暖棚养畜等高效农业技术优化组合,靠800多眼50立方米的水窖撑起了省级科技园。园区分草木花卉,名优日光温室蔬菜,珍稀动物养殖,名贵中药材,经济林园五大区域,融科技农业,高效农业,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市场农业,观光农业为一体的现代化高科技旱作农业示范区,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4400多万元。天水市秦安县刘坪乡集雨节灌综合开发示范区,把发展集雨节灌高效农业与治旱相结合,利用集雨节灌水窖在干旱地区发展高效节能日光温室,走出了一条浅山干旱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子,平均每座种植面积0.5亩的山地日光温室,年纯收入高达8000—12000元,形成了“两眼水窖一座棚,科技致富一家人,面向市场调结构,综合开发求生存”的设施农业新格局。庄浪县苏山综合开发示范园新建800立方米涝池2座,20眼30立方米水窖,发展蔬菜温棚8座12亩,旱酥梨果园150亩,养鸡专业户12户,养鸡2400多只,年效益13万元,人均纯收入达3000元左右。静宁县城川吴庙已建成集雨、提水、节水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形成了融水土保持、集雨节灌、科技推广同步发展的丰产农业示范区。城川靳寺旱作农业综合示范点集提灌、集雨、人饮工程于一体,建成1000立方米涝池2座,发展果树节灌1000亩,塑料大棚20座15亩,新栽苹果树300亩,种植订单大白菜300亩,解决了100户400多人的饮水困难。雨水利用的突出效益,激发了广大群众以窖促农,以窖促果,以窖促菜,以窖促牧发展旱作农业积极性,纷纷要求加大投入,加快发展。据统计,目前利用水窖已发展日光温室1.12万亩,塑料大棚1.35万亩,林果63.75万亩,其它经济作物36.78万亩,合计103万亩,占农田补灌面积470万亩的21.9%。


四是加快了贫困地区的脱贫步伐。实施集雨节灌工程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典型试验表明,实施雨水补充灌溉后,大田粮食作物平均亩产可增加20%~30%,而发展设施农业的灌溉效益则更加显著,如塑料大棚蔬菜种植可达到亩收入1万元(亩用水量一般在250m3左右)。会宁县新庄塬乡罗马社,全社65户、323人,耕地2038亩,人均6亩,过去人均口粮不足300公斤,人均年纯收入600元,每遇大旱,粮食歉收,人畜饮水严重困难,从1996年实施集雨节灌工程以来,户均建成水窖6眼,部分养殖户达到9眼,养猪200多头、羊500多只,种植膜侧玉米,并进行雨水补灌,到1998年,全社粮食总产量由10.5万公斤增加到24万公斤,人均口粮733公斤,人均纯收入增长到1026元,实现了大旱之年人畜饮水有保障,粮食自给有余。景泰县芦阳镇十里沙河10户农民利用水窖采用膜侧种植旱砂地西瓜,年产量达4万余斤,产值达1.5万元。渭源县路园乡峪岭村农民李森林打水窖7眼,种植药材,利用窖水进行药材补灌,年收入1万多元,成为当地以窖致富的典型。通过集雨节灌和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高效农业,增加了农民收入。


五是减轻了群众劳动强度和开支,提高了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通过多年水窖工程建设,结束了部分山区群众长期饮用苦咸水、高氟水以及远距离挑水、拉水的历史,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减少了氟斑牙、佝偻病、肠胃病的发生,提高了农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通渭县常河镇高庄村,实施“121工程”后,该村453家农户结束了到几十里外人挑、驴驮取水的历史,同时也结束了长期饮用苦咸水、高氟水的历史,摆脱了氟斑牙、佝偻病、肠胃病的困扰。坪合村黎家坪组57户、348人,建成30立方米水窖114眼,利用窖水灌溉果园18亩,果园每亩按4000元收入计算,则18亩果园收入7.2万元,集雨补灌分摊效益按40%计算,每年可增收2.88万元。


六是拓宽了水利建设的路子,促进了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建设。雨水集蓄利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省水资源短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而且真正实现了地表水、地下水、天上水“三水”齐抓的水利建设新局面。特别是采取小型水源工程加水窖的模式,大力发展梯田灌溉,拓宽了农村水利建设的路子。“121”雨水集流工程的建设,使农民用水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普遍提高,农户庭院整洁,居舍干净,房前屋后花草争艳,果菜满园,呈现出一幅和谐的农村新面貌。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121”雨水集流工程的实施和推广,在解决人畜饮水、改变干旱、半干旱山区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此项工程目前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对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区域性规划重视不够。雨水利用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应用技术,主要包括集水、蓄水、净水、供水、用水等技术环节。雨水利用技术的推广应实事求是,建立在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利用的基础上。但从我省雨水利用技术的发展和实践过程来看,无论是人饮水窖工程,还是旱地农业补充灌溉工程,在推广利用上随意性很大,盲目建设多,缺乏科学规划。甚至有的地方出现了不少主要给领导看的“政绩工程”和没有实用性的“任务工程”。二是灌溉设施配套不够完善,灌溉效益发挥受到限制。一些地区的雨水利用工程仅仅满足于能蓄水,但在供水、用水等环节的建设上被视为受益群众自己的事情,缺乏灌溉工程配套,缺少灌溉技术指导,工程效益的发挥受到限制。三是资金短缺,补助标准偏低。建成1眼30立方米水窖, 配套100平方米集流场,一般需要3000元,我省前几年的补助标准只有200—400元。由于省上筹集补助资金的能力有限,与各地兴建集雨水窖的实际需求相差甚远,补助标准低,群众自筹能力有限,造成水窖修了,却无力配套集流场,更谈不上灌溉设施的配套,影响了水窖效益的有效发挥。


三、加强和改进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意见和建议


1、进一步提高对集雨水窖工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实践,“121”雨水集流工程历史性地解决了干旱、半干旱山区的人畜饮水困难,改善了农业生产和生活条件。这一惠民工程已得到了干旱山区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可,老百姓说:“121”雨水集流工程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是干旱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经过十几年艰辛探索,总结出的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成功之路。近几年,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种植、养殖业的不断扩大,广大农民对建设集雨水窖工程要求十分迫切。地县干部和群众普遍要求户均水窖应由2眼增加到4眼。从白银和定西的实际情况看,按户均4眼水窖的需求测算,定西还需建40万眼,白银需建33万眼水窖。群众的需要和积极性很高,但省上近几年既无政策又无资金来源,工程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从维护一方群众生计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出发,继续建设雨水集蓄利用工程非常必要。我们应在总结过去“121”雨水集流工程建设、管理和应用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巩固和扩大“121”雨水集流工程建设的成果,加大对雨水集流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一手抓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一手抓集雨水窖工程建设。应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上,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的具体行动,列入议事日程,落实责任,常抓不懈,使这一民生工程继续为干旱地区人畜饮水和生产发展发挥更大的效益。


2、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的重点是解决人畜饮水问题。在我省中东部既开地表水,又无地下水的区域,利用水窖和集流场集蓄雨水,成为解决农村人畜饮水的一种主要模式。在后来相继实施的农村人饮解困工程和目前正在实施的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中,在水源馈乏或开发利用难度较大、群众居住分散,若遇气候异常或持续干旱天气,集雨水窖仍为解决干旱山区人畜饮水的主要方式。据测算,在极度干旱山区,目前绝大多数农户户均1—2眼30立方米的水窖,按复蓄1.5次计算,每年蓄水90立方米,在降水正常年份基本能满足4—5人一年的生活用水需求。如果户均建成3—4眼水窖,每年蓄水120—150立方米,不仅能够解决农村一般家庭的生活用水,还可带动畜牧养殖、种植果园、大棚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在现有基础上,要逐步扩大规模,达到户均4眼水窖的目标。


3、要将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年度财政预算,保证有稳定的资金投入渠道。干旱山区农民除投劳自己解决外,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投入,县、乡、村三级自筹能力又很有限,只能依靠国家投入和省上列入正常的财政预算给予支持。并建议县区政府要对各类涉农资金,如扶贫开发、以工代赈部分资金,统一整合,专项用于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要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布局、整村推进的原则,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力争用3—5年时间,使极度干旱片带户均达到4眼水窖,从而彻底改变因降雨时空分布不均而带来的缺水威胁,保证人畜饮水和旱作农业生产的稳定增长。建议省上要逐年加大对干旱地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的投入额度,提高补助标准,防止因钢材、水泥和沙石料涨价而影响投资比例下降和农民负担的加重。

 
4、提高工程质量,保证工程效益。“121”雨水集流工程是从上世纪80年代末受到定西、白银等地群众历史上就用土窖集雨水的办法缓解人畜饮水困难的启示,而摸索出的一项应急救命工程。工程限于当时的资金、技术等条件,相当部分集流场和水窖存在着选址、布局不合理,工程简陋、年久失修、窖体裂缝、地基沉陷,影响了集流和蓄水效益的发挥。还有的地方为了应付检查,甚至修建了不少不切实际的任务窖、政绩窖,既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在一定程度上还造成了安全隐患。任何工程都是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管理可以出效益,要像重视当年建设水窖那样来重视雨水集流工程的管理和维护,村社一级应配备固定的技术维护队伍,落实责任制,对集雨设施进行经常性检查巡视,对存在渗漏和裂缝隐患及时排查处理,确保水窖正常蓄水,使其稳定发挥效益。

 
建议政府对科研部门提出加大对雨水利用技术的研究的要求。应以干旱半干旱地区人畜饮水、集雨节灌工程为重点,对不同约束条件下降雨量不同的地区雨水高效利用技术的模式选择进行专项研究,确定不同的作物采取不同利用雨水的最佳模式,通过对雨水利用的集水形式、蓄水方式、利用模式等方面的集成研究,对雨水利用过程的集水、蓄水、供水、用水诸环节均提出一定的要求,并按要求采取相应的工程、技术措施,从而为干旱半干旱地区人畜饮水和农田补灌提供可靠的技术和智力服务。

网络编辑:梁俊琦

上篇:

下篇:

相关内容

    本网站访问总人数: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办公厅 技术支持:宏点网络

    最佳分辨率1920×1080 IE8以上版本浏览

    陇ICP备06000885号

    77-77
    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