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重视和加强
我省中部高扬程提灌工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省政协高扬程提灌专题调研组)
(2008年11月)
水利设施尤其是高扬程电力提灌工程,在我省农业基础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是灌区人民群众的生命线。最近我们带领调研组利用一周时间赴白银兴电、景电和兰州三角城、西岔等高扬程电力提灌工程灌区作了调研。
总的感到,这些工程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成以来,使当地的农业生产获得了迅猛发展,粮食产量成倍增长,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从根本上改变了灌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了沿黄灌区数百万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成长,不仅解决了当地的人畜饮水困难,且解决了数百家乡镇企业生产用水和小城镇建设供水问题,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提供了基本条件;使亘古荒漠变成了新的绿洲,为改善灌区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贡献,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可以说,这些工程是当地农业生产与农民安居生存的基础工程、保障工程,也为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全面小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实践证明,在沿黄极度干旱地区,建设大中型高扬程提灌工程是非常及时和完全必要的,是解决沿黄地区干旱贫困问题的根本举措,是开发水土资源,改善生存危机的治本之策,也是我们甘肃几十年来探索出的一条扶贫开发与干旱荒漠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成功之路。同时,调研中我们也了解到,目前这些工程在运行管理方面还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设备设施严重老化,影响工程安全。这些工程大都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有些还是“三边”工程,经过三、四十年的运行,设备严重老化,病险工程日趋增多,渠道、建筑物完好率较低,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灌区的运行一定程度上是在拼设备、拼工程。如三电工程现役的151台电机、151台水泵、280台闸阀,运行和使用时间在30年以上、早就超过报废年限的分别占63%、74%、82%。兴电工程机电设施全是高耗能产品,能耗高、安全生产隐患大,不符合国家现行产业政策要求,属淘汰产品。不少工程泵站压力管道老化破损严重,机电设备超期服役,事故频发,危及安全运行。灌溉期间,许多工程经常发生电器设备绝缘被击穿、管道爆裂、渠道垮塌渗漏或决口等事故,不仅影响到正常灌溉造成农田受旱减产,而且威胁着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还造成了水管单位和农户以及上下游之间的水事纠纷,影响到灌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
二是执行水价低、供水成本高,工程运行处于“两难”境地。经物价部门核准:景电一期成本水价为0.389元/立方米,但实际执行水价只占成本价的67.7%;民勤调水成本水价0.43元/立方米,执行水价仅占成本价的51.1%。兰州市高扬程提灌区单方水平均成本0.68元,执行水价也只能维持在0.243元/立方米。这种供水成本与实际执行水价严重倒挂的现象,使工程折旧无法提留,维修、更新资金筹集困难,导致运行艰难,工程效益衰减。但面对农业比较效益低,既要保护农民积极性,保证粮食和其它农产品供给安全,又不能按成本收取水费,使工程运行长期陷入“两难”境地。
三是提灌用电受限,影响工程整体效益的发挥。一些地方电力部门对灌区提灌用电采取了以2005年用电量为基数限量控制、超基数加价的政策。2007年,兴电缴纳2006年超基数电费75万元,估算今年还需缴纳100万元。景电灌区2005年因降雨及作物结构变化,耗电量为7.2亿度,工程设计年耗电量8.28亿度,2006年实际耗电量7.5亿度。在水费没有提价的情况下,用电量超基数加价收费,加大了提水成本,制约工程整体效益的发挥。
四是公益性经费落实难度大,工程管理单位难于可持续运行。根据国家和省上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关政策精神,绝大部分水管单位被定性为准公益性事业单位。经测算核定,白银市26处万亩以上工程管理单位,应落实公益性人员经费1145.4万元,公益性维修养护经费621.2万元。由于市县财政困难,目前分别落实了27.3%和4.9%。景电管理局测算需公益性经费2000多万元,但由于落实困难,导致水管体制改革方案一直未批。
五是职工工资待遇过低,影响队伍稳定。大部分工程运转人员为亦工亦农人员,在灌区工作已几十年,而实际工资不到档案工资的50%。据我们了解,职工月平均工资:三电550元,西电592元,兴电1200元,景电1530元,靖会1200元。2004年以来,仅西电累计拖欠职工工资1288万元,欠缴养老保险金166万元、住房公积金108万元,由于待遇过低,严重影响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导致部分专业人才流失,技术人员青黄不接,影响工程的稳定运行和长远发展
制约高扬程灌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较多,有先天不足、老化失修等历史欠账问题,也有实收水价严重倒挂、水管单位运行体制、机制滞后和扶持政策不到位等深层次的问题。由此造成多数高扬程灌区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困难重重,难以为继。解决这些问题已刻不容缓。需要认真对待,尽快采取措施。这里把我们初步形成的一些看法和意见,先送你们一阅。
一、充分认识高扬程提灌工程在我省农业乃至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甘肃省高扬程提灌区干旱少雨、水低地高、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紧缺且时空上分布不均,这种严酷的自然条件,决定了高扬程提灌是解决我省中部干旱地区”三农”问题的唯一选择,在我省农业乃至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些工程已从当初的以灌溉农田、生产粮食为主要目的发展成为提供农业生产基本条件、解决人畜饮水、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社会稳定、发展工农业生产的综合供水工程,已成为维系干旱缺水地区人民群众生存、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但由于工程限于当时的条件,且运行多年,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十分突出,若任其发展,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各级党政和水利部门应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维护一方群众生计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出发,高度重视和解决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使高扬程提水灌区尽快走出困境,继续为当地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编制规划,加快更新改造步伐
按照隶属关系,由主管部门牵头,在摸底调查的基础上,本着实事求是、先急后缓的精神,编制高扬程灌区更新改造规划与分年度实施计划。根据投资情况,分期分批逐步对全省大中型电力提水灌区进行整体改造。建议设立高扬程灌区节水改造专项基金,确保每年都有稳定的资金投入。
三、积极争取国家投资
根据水利部要求,我省编制完成了《甘肃省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十一五”规划报告》,并上报水利部、国家发改委立项。2007年全国大型泵站更新改造规划已经在南方4省以防洪排涝为主的排灌泵站中启动实施,在我省未安排投资计划。建议省级有关部门积极争取将我省列入全国大型泵站改造试点省,先期对我省大中型泵站进行更新改造,提高我省大中型电力提灌工程正常运行的保证率。
对于兰州市三电、西电两个灌区经过整合,灌溉面积可达到30万亩以上,灌区规模基本符合国家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要求。目前,两个灌区申报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应进一步加大争取力度,尽早列入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总盘子,在“十二五”能启动实施。
对于灌溉面积在5-30万亩的重点高扬程灌区,积极争取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建议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和省水利厅在项目申报时,优先考虑将高扬程灌区列入改造计划。
四、落实水管体制改革方案,从根本上解决水管单位生存与发展问题
目前,全省40处大中型电力提灌工程管理单位中,除景电外,其于39处水管单位的水管体制改革方案已经市、县政府批准,核定应落实公益性人员经费3831 万元,已落实934万元,占应落实的24.4%;应落实公益性维修养护经费1724万元,已落实113万元,占应落实的6.6%。建议市县两级政府,优先解决高扬程灌区水管单位“两费”问题,纳入政府年度预算,从根本上解决高扬程灌区水管单位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问题,对高扬程提灌工程较集中的市县,省财政应视情予以补助。建议省政府尽快研究批准省景电管理局水管体制改革方案。同时,加强监督检查,将水管单位“两费”的落实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管理考核范围。
五、稳定农灌用电价格
据测算,高扬程灌区每提1立方米水需耗电1.5度以上。即电价每提高1分,供水成本相应增加1.5分以上,如景电灌区电价每提高1分,电费支出增加720万元。因此,稳定农灌用电价格,对于灌区经济稳步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意义重大。建议:一是稳定现行农灌电价;二是农业排灌用电“基数”应按国家、省、市批准的灌区规划或可研报告中确定的灌溉面积、用水量折算总用电量为控制“基数”,实行年度总额控制。
六、强化内部管理,提高工程效益
结合水管体制改革,裁减冗员,精干队伍,全面推行全员竟争上岗及岗位聘用制度,妥善安置分流人员,落实社会保障政策。推广和使用高效节能机电产品,降低能源单耗和运行成本,提高机组运行效率。充分利用工程现有的供水能力,扩大供水范围,增加小型调蓄设施,解决工程灌水轮期长,农作物不能适时适量灌溉的矛盾。工程管理单位要立足自身优势,发展与水土资源相关的多种经营项目,努力增加收入,改善水管单位的生产、生活条件。
七、当务之急是高扬程灌区险工险段的除险加固
我省高扬程灌区多年来由于缺乏必要的维修养护资金,工程老化失修严重,要彻底解决高扬程灌区存在的问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鉴于我省财力有限,当务之急是对高扬程灌区险工险段进行除险加固,保证工程正常运行。按照工程设计规模,灌区急病险工程的实际情况,重点对中型高扬程灌区的险工险段进行改造,建议省上在三年之内每年拿出5000~8000万元的资金,先期对高扬程灌区的险工险段进行除险加固,争取在3至5年内完成除险加固任务。资金筹措方案为:省级、市级、县级及灌区水管单位,比例按0.5:0.3:0.2进行筹措。
2008年9月2日
网络编辑:梁俊琦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