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动态

关于视察我省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情况的报告

关于视察我省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情况的报告

(2007年8月)

 按照省政协常委会议的安排,我们于8月中旬,组织部分省政协委员、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和专家学者,在洛桑灵智多杰副主席的带领下,深入临夏、陇南、甘南的康乐、宕昌、迭部、碌曲四县六乡十二个行政村,对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视察。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   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起步良好,进展顺利


 从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市、州、县的党政组织把单纯扶贫攻坚的任务逐步调整纳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上来。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广泛宣传发动,营造舆论氛围。中央、省委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下发后,各级组织采取多种形式,召开各类会议,学习领会文件精神,广泛宣传动员,提高思想认识,营造社会氛围。宕昌县利用电视、广播、专栏、标语等多种手段,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统一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陇南市委、市政府还组织各县和市直部门的负责同志赴四川广元、巴中和庆阳学习考察新农村建设的经验。通过宣传发动和考察学习,提高了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认识,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初步形成了人人关注新农村建设,个个投身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是编制了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所到的两市、一州和四个县按照中央和省委对新农村建设提出的总体目标和任务,结合各地实际,经过反复论证,编制了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临夏州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坚持规划先行,注重经济实力、区位优势、土地利用、基础设施,遵循自然、经济、社会规律,按川源区、半山区、高山区的不同情况,制定了《临夏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各县及试点镇和试点村都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


三是开展了各种类型的试点。市、州及县为了通过典型示范,取得经验,以点带面,推进新农村建设,都采取领导包干、部门负责、对口帮扶、专人主抓的办法,抓了自己的试点。大多数试点工作,都从改善基础设施入手,启动各类项目,改变村容村貌和生产条件。临夏州在抓好9个省级试点村的同时,今年又确定了85个村开展试点工作。去年以来,全州共整合新农村建设资金4189万元。康乐县把整村推进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根据不同产业,确定试点任务,在全县不同类型的70个村进行了试点。


四是推进了特色产业开发。各地都从发展生产出发,深化对区域资源优势的认识,发挥资源优势,依托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特色产业的发展。陇南市委、市政府确定了“举特色旗、走富民路、建小康市”的总体思路,把做强做大特色产业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确定在“十一五”时期,建设“十百千万亿”工程。“十”就是核桃、花椒、中药材、经济林果等十个特色产业百万元工程;“千”就是实施五个“千到村”活动,即创办1000个农民专业技术学校,下派1000名科技特派员到村到户指导产业开发,组织1000名干部帮助指导到村,培养1000名科技示范户,发展1000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万”就是培养一万个特色产业重点户,“亿”就是到2010年特色产业总值达到30亿元。康乐县引进建成了康美牛业和康兴羊业两大龙头企业,在这两个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县建成规模养殖场185个,发展规模养殖户5620户,畜牧业年总产值达1.3亿元。碌曲、迭部、宕昌三县依托本地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使旅游业成了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宕昌县仅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13.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286万元.


 二、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困难很多,任务艰巨


 我省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虽然已经起步,但恶劣的自然条件和长期以来传统的生产方式、落后的生活习俗在一些地方仍然沿袭,为新农村建设造成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自然条件严酷,绝对贫困面大。所视察的县,都属国列扶贫重点县,境内山大沟深、地形复杂、高寒阴湿、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人多地少,冰雹、洪涝、低温、干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严重制约着农牧业生产的发展,有些地方几乎年年都发生自然灾害,有些山区一年有多种灾害发生。由于严酷的自然条件,脱贫工作比较艰难。宕昌县334个行政村28万农村人口中,有重点贫困村326个,绝对贫困人口6万人,低收入人口8.14万人,贫困面达21.2%。碌曲县因草场退化、人均占有草场面积少,畜牧业经济基础薄弱而导致返贫人口达6590多人,仍有12300人没有解决温饱。康乐县152个行政村中有64个重点贫困村,低收入人口4.86万人,绝对贫困人口1.26万人,因病、因残、因灾致贫2.53万人。


二是基础设施滞后,历史欠帐较多。迭部县目前有14个行政村52个自然村不通公路,17个村不通电,2万人居住在高寒阴湿的山顶,11.36万头牲畜饮水困难。有12个自然村因山体滑坡需要搬迁。宕昌县有51个村不通公路,1个村不通电,58个村不通电话,72个村不通广播,33个村不通电视,86个村不通自来水。农牧产品外运困难,信息闭塞,建设新农村的基础平台尚未搭建起来。


三是劳动力素质低,发展后劲不足。康乐县12.3万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有2.9万人,占总劳力的23.6%.宕昌县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30%,青壮年文盲率占9.3%。碌曲县农业人口26463人,其中青壮年劳力为1.4万人,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3507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4.88%.绝大多数劳动力接受农村先进适用技术的能力普遍较低,劳务输出主要以“体力型”“数量型”为主。这些乡村农民为了解决温饱和个人有点积累,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有的甚至举家外出,对推进新农村建设造成严重的劳动力缺乏。


四是地方财力困难,资金投入有限。贫困山区由于受自然条件和产业基础的制约,乡村两级基本没有积累,有些村级组织开展正常的办公都没有资金,不少乡村负债搞建设。县级财力也十分困难。以2006年为例,宕昌县全年大口径财政收入2226万元,实际支出1.2亿元;康乐县全年财政收入1980万元,实际支出2.3亿元;碌曲县全年大口径财政收入3015万元,全年实际支出1.8亿元。这些县的正常运转全靠上级的转移支付,新农村建设主要依靠省上拨付的整村推进资金和以工代赈专项扶贫资金,县级财政几乎无钱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筹措难已成为贫困县乡新农村建设中最大的困难和障碍。


三、对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1、要创新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机制,对贫困山区给予重点倾斜。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最大的困难是资金投入,靠村、乡、县三级自筹,目前看可能性不大。为此,这些地方的新农村建设还主要依靠国家投入,但就当前的投入渠道和数额,远不能适应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必须创新投入机制,扩大资金投入的渠道,增加资金投入数额。要从过去的“少取”转向“多予”,研究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以及吸纳社会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和办法,要将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在认真落实中央提出的“三个主要用于”,即国家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新增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大争取国家扶持的力度,争取中央更多的支持。用于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应重点倾斜于贫困山区,要根据各地不同实际分配资金,不能各地一个标准。各类涉农资金,应由县一级政府统一整合,捆绑使用,集中办一些有影响的实事、大事,不可撒胡椒面。列入贫困县的项目,不应要求相应的刚性配套,否则会形成拆东补西,胡拉乱用,弄虚作假。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尽快解决目前尚未“五通”的贫困乡村。由于自然条件和投入的限制,一些贫困山区基础设施还很落后,这是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尚未“五通”即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视、通电话的乡村,要逐一分析研究,采取得力措施,落实各级责任,尽快解决。各级政府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首先要保证这些尚未“五通”的地方,必要时,可实行“倒计时”,限期解决。在已实现“五通”的地方,要以“沼气”建设为切入点,分期分批解决农户能源,整理村容村貌,改善住宿条件,改变乡村环境,提高乡村文明。要增加贫困乡村合作医疗中政府投入的部分,切实解决农牧民看病难的问题,要落实贫困乡村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政策规定的各种补贴,真正实现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学。对到贫困山区任教的中小学教师,给予工资浮动,以使他们安心山区工作。对居住和生活条件严酷的高寒山区,要加大异地搬迁的力度,牧区要加快草场围栏和牧民定居的步伐,合理解决定居地方放牧草场太远的实际问题,使贫困山区的农牧民都能安居乐业。


3、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努力增加农牧民收入。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增加农牧民收入。当前一些贫困山区仍然沿袭着“靠天吃饭”,“吃啥种啥”的传统耕作方式和陈旧的生活习惯。要让贫困山区农牧民稳定增加收入,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就是要充分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县乡政府要深化对区域资源优势的认识,发展能够充分发挥当地资源的特色产业,引导农牧民摆脱传统生产模式,大胆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有当地特色、市场前景好、效益高的产业,并逐步培育壮大,建成产业基地。对已退耕还林的山区,要争取国家延长补助年限,更要培育发展接替产业。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能人大户到贫困山区兴办龙头企业和组织营销,通过他们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带动产业发展,逐步形成公司加农户,市场带基地的产业格局,充分发挥农牧民专业协会的作用,不断解决龙头企业和农牧民的各种利益关系,建立农牧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对异地搬迁的农牧民,要把改善生活条件和培育发展增收产业紧密结合,使农牧民在改善居住条件的同时,有稳定增收的途径。


4、加强教育培训,充分发挥农牧民的主体作用。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牧民,只有充分发挥农牧民的主体作用,才能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当前贫困山区农牧民的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地位还远不适应。加强对农牧民的培训,提高农牧民的自身主体意识,增强致富技能和本领,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要在现有培训的基础上,制定对农牧民特别是青壮年进行培训的计划,要由县级政府负责,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分工协作,各负其责,共同抓好培训。要拓宽培训渠道,创新培训模式,既要按需要、按产业、按季节办好实用技能培训班,也要对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壮年送到职业技术院校进行专门培训。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民培训的投入,宁可紧缩其它方面的支出,也要增加对农牧民培训的投入。除了免费组织短期培训外,对贫困山区的学生可免费上职业技术院校。通过长、短期培训,真正在农村形成一支有文化、有技术、懂管理、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新型农民。通过培训,使外出务工的农牧民,都有自己的“品牌”,留在农村的农牧民有自主创业,勤劳致富的本领。要合理组织和安排农民外出务工,做到外出务工挣钱和发展当地产业互不耽误,互相促进。

 
5、求真务实,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贫困山区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的原因,要在短期内发生根本的变化是不现实的,要靠长期艰苦的不懈努力。当前要注意纠正看困难多,怕艰苦的畏难情绪,也要注意防止不求实效,追求形式的错误做法。要围绕总体规划和发展目标,提出分阶段的工作任务和具体实施项目,一项接着一项干,一届接着一届干,一代接着一代干,既要增强紧迫感,奋力往前赶,也不能赶急图快,急于求成,更不能图形式,做表面文章。一定要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干一项成一项。只要扎扎实实地艰苦奋斗,贫困山区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网络编辑:梁俊琦

 

上篇:

下篇:

相关内容

    本网站访问总人数: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办公厅 技术支持:宏点网络

    最佳分辨率1920×1080 IE8以上版本浏览

    陇ICP备06000885号

    77-77
    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