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动态

积极探索和建立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长效机制

   
侯生华副主席在平凉、张掖、天水指出: 
积极探索和建立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长效机制 
    根据省政协的安排,8月2日至8月28日,省政协侯生华副主席带领部分省政协委员和水利部门负责同志一道,先后深入到平凉、张掖、天水就“民办公助” 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开发建设现状、运行情况以及存在问题进行广泛调研。

    我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重要的农业基础设施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密切相关。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不仅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性环节,也是夯实农业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切入点,应该给予高度重视。长期以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一直处于弱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旧的政策体系被打破,新的政策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使得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面临更多困难和矛盾。近年来,我省各地围绕建立新的农田水利政策体系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如何进一步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是省政协研究全省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课题。自8月2日起,侯生华副主席一行,先后深入到平凉市崆峒区、泾川县、灵台县,张掖市甘州区、高台县,天水市麦积区、秦州区、清水县、秦安县的小型水利工程灌区,调查了解开发建设情况以及工程效益,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查看农作物长势及农业结构调整现状,先后五次召开农民代表、基层干部、技术人员参加的座谈会,听取有关部门的情况介绍,倾听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意见建议。  

      侯生华认为,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2005年至今,连续四个中央一号文件就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政策举措。其中一项核心内容,就是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同负责,不断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根据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具体情况,中央财政提出“民办公助”的建设思路,并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试点。“民办公助”围绕探索和建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长效管理机制这一中心,以统一规划、尊重民意为前提,以财政补助为引导,以农民、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村组和基层水管单位为载体,建设与管理并重,投资与投劳并举,在增加投入的同时,通过机制创新,妥善解决了以往管护缺位的难题,大大加快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步伐。从各地调查的情况看,试点成效显著,不仅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推动了农田水利工程产权改革,使工程效益得以持久发挥。随着项目区灌溉用水效率的普遍提高,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生态效益也得以初步显现。工程建设中的民主管理、民主议事,以及建后工程的自主管护方式,在有效避免以往农忙争水纠纷的同时,还密切了干部群众关系,提高了管理效率。不仅如此,平凉、张掖、天水的试点区通过“民办公助”方式新建或改造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更是成功经受了近年大旱的严峻考验。据典型调查和粗略估计,在近年特大干旱中,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区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单产,比同等条件非项目区高出30%至40%,减少经济损失超过50%。试点的成功充分证明,以“民办公助”形式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理念是准确的、模式是可行的、成效是显著的,不仅初步探索了新形势下建设农田水利的新途径、新机制,也为新农村建设中的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侯生华指出,各地要根据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 积极探索和建立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长效机制。当前,大力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共识已经初步形成,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新办法也已初步成型。我省应当积极把握这些有利条件,顺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进一步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步伐。并就进一步扎扎实实做好这项重要的工作提出意见建议。 

    一是要扩大“民办公助”试点范围,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拓宽筹资渠道,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是要突出重点,分清轻重缓急,以干旱地区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和小型灌区灌溉节水改造为重点领域,同时确保粮食主产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优先改善,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效益; 

    三是要强调规划的指导性与约束性,通过规划摸底排查,使规划成为安排财政补助的重要依据,克服项目安排的盲目性,并注意将水源、骨干工程和田间工程配套建设,水利措施与农业措施相结合,共同发挥工程效益; 

    四是要积极探索和创新工程建设与管理机制,确保工程效益长久发挥。在建设上,强化工程质量管理,推行公示制、业主负责制等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做到建设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并加强对项目资金的检查和审计,确保资金使用规范安全。在管护上,则要通过催生和培育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落实运行维护责任,并注意总结和继续探索各地涌现的新的管护模式,切实解决农田水利工程管护缺位的问题。 (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 张强)

上篇:

下篇:

相关内容

    本网站访问总人数: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办公厅 技术支持:宏点网络

    最佳分辨率1920×1080 IE8以上版本浏览

    陇ICP备06000885号

    77-77
    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