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建言数据库栏目

发言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建言数据库栏目 > 发言材料

发言材料

关于加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等有关问题的建议
张文礼
(省政协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

 

  按照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指示精神,省政协将“加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长效机制”作为2017年重点调研和协商课题。在充分调研、专题研讨和集中协商的基础上,形成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整合分散的自然生态规划,构建整体生态建设格局
  以发挥区域生态功能为核心,整合分散的自然生态规划。以科学布局和定位为核心,调整各类保护区区划。以尊重自然生态规律为核心,构建整流域、整片区的生态建设格局。
  (二)强化自然生态资源管理,建立权威统一的自然生态监管制度机制
  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构建我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建立统一的环境监管机制和监测预警体系。
  (三)以重大项目和工程为支撑,大力解决当前突出问题
  河西走廊区域,实施绿色走廊建设工程。构筑江河源区“水塔”安全屏障。黄土高原区域,以水土流失治理重点,构建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产业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实施重金属污染和尾矿库环境隐患详查和治理工程。
  (四)先行先试,探索建立重点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和长效机制
  争取国家批准建立祁连山生态补偿试验区。做好祁连山矿山企业的有序退出补偿。将祁连山保护区内的林地、湿地、草地、冰川、雪山等水源地全部纳入国家生态补偿范围,合理确定补偿标准。支持肃南县建设生态补偿示范县,肃南县已经编制了《肃南县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补偿试点县规划(2016-2020)》,请省政府相关部门尽快批复落实,争取在补偿标准体系建立、资金渠道整合、权责利相配套的政策框架构建等方面取得突破,作出示范。
  在陇东油气资源开采区探索建立完善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征收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费用。出台《甘肃省石油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办法》,明确补偿标准和方式;全面落实矿山恢复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对正在开采的矿区,开发利用者应承担生态环境修复责任,征收环境生态补偿费;对年久开采乱采、无业主形成的矿区,在恢复治理和生态修复方面,给予项目支持;提高开发建设项目破坏水土保持设施的生态补偿费用。
  以渭河流域为试点,落实省区间生态补偿措施。建议中央财政设立渭河流域生态补偿基金,加大对渭河流域生态补偿试点的专项支持,用于上游地区生态保护和全流域产业结构调整、流域综合治理、水环境保护等方面;探索建立跨省际的生态补偿机制。由甘、陕两省通过自愿协商,政府财政设立共担共享生态补偿资金,通过流域各行政区签订权责协议,明确上下游水质水量要求和补偿、赔付标准,建立流域横向补偿机制。探索建立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合理确定生态资源使用权和污染排放权,征收排污费,积极探索排污权交易、水权交易、生态建设配额交易等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方式,对上游保护生态环境所丧失的发展机会成本和环境保护设施、水利设施项目等延伸投入进行补偿。
  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绿色农业和绿色化工。建立推动绿色生态有机农业的激励机制,加大生物农药、生物兽药、生物肥料的研发、推广和技术集成。绿色防控资金主要用于新型生物农药推广使用,积极开展绿色生态有机农业示范县和示范区活动。
  破除“谈煤色变”“谈化色变”的心理状态,综合考虑自然生态承载条件和资源禀赋,走产品差异化、高端化和高附加值班的精细化工之路,坚持煤炭分质转化多联产路线,鼓励采用“低价煤分质--冶金--煤气化--煤化工--建材”的先进集成技术,优化调整产业链结构,增强上下游之间的协同性,实现煤化工产业升级。
  大力推广生土熟化改良剂于土壤改良和生态修复。全面推进城市餐厨废弃物、农林废弃物和畜禽养殖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综合利用体系建设,研发适用于生态修复、草原治理、土地整治、流域治理、城市生态建设等不同应用环境下系列产品,探索适合西部地区快速、低成本的生态治理模式。

以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为契机 加快建立祁连山生态补偿长效机制
袁斌才
(省政协委员、省民革副主委、张掖市政协副主席)

  建立祁连山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是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应有之义,我们要抢抓这次历史性的难得机遇,积极配合国家相关部委开展工作,客观反映和科学测算祁连山的生态价值,科学合理地建立祁连山生态补偿长效机制,为祁连山生态保护和区域民生改善协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设立祁连山生态价值测算专项研究课题。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6〕31号)文件精神和中央深改领导小组批准的《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尽快设立祁连山生态价值测算专项研究课题,组织国内权威机构和专家团队开展研究,通过研究分析,科学测算出祁连山的生态价值,合理确定补偿范围和补偿标准,为祁连山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建立提供科学依据。
  2.呼吁国家及早启动《祁连山生态补偿条例》立法工作。在国家《生态补偿条例》尚未出台的大背景下,可借鉴国内一些地方出台相关条例的经验和做法,抢抓这次国家开展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历史机遇,呼吁国家及早启动《祁连山生态补偿条例》立法工作,为祁连山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建立奠定法律基础。
  3.建立以国家补偿为主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由于其大部分受益区地处西部,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地方财政主要靠国家转移支付维持。因此,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建立要充分考虑这一实际,建议建立以国家补偿为主的机制,目前暂不要考虑下游向上游补偿的方案。
  4.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建立可先进行试点,逐步推开。生态补偿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成熟的做法和模式,长效机制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建议先期选择一定区域,借鉴三江源国家公园已有模式和经验,开展试点工作,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开。
  5.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建立要有利于调动当地牧民的积极性。祁连山腹地的牧民世代居住在那里,不论是禁牧还草还是生态移民搬迁,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因此,生态补偿机制建立,一定要坚持尊重牧民生活习俗与科学保护生态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调动当地牧民的积极性,建立的长效机制要有利于促进区域民生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生态改善和长期保护,真正使生态保护成为当地牧民的自发行为。

加大甘肃生态安全屏障科技支撑力度
高前兆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

  将我省内陆河区、黄土高原区、甘南水源区及其三大单元的交汇过渡区--兰州-白银经济圈,简称:“三区一圈”,针对我省“三区一圈”的生态环境现状,建议各有侧重地开展下述四个方面的重点生态建设。
  一、祁连山水源涵养功能修复与河西走廊沙漠化防治:(1)流域上游祁连山水源涵养。首先,河西内陆河流域上游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生态体系的建设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河西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是首要条件。其次,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生态体系是区域生态安全的屏障。第三,流域上游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保护建设对维护民族团结、保障社会安定、巩固国防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第四,目前国内的生态灾害预警与防灾减灾工作停留在预警预案制定、对策研究和宏观指导层面,没有形成系统的生态灾害预警体系,缺乏灾害控制技术标准、灾害损失评估标准和生态修复技术规程,与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战略目标要求、指导国家生态恢复工程存在较大差距。
  (2)中游绿洲防护体系结构与功能。河西走廊平原区是经济社会活动的主要地区,8%的绿洲较之90%的荒漠背景决定了沙漠化防治是区内主要的生态建设任务。建设高效节水型人工绿洲、建设节水型绿洲生态保护系统、保护和修复荒漠生态系统是河西走廊平原区的主要目标。
  (3)流域尺度的生态系统综合管理。河西内陆河地区最终仍然需要以流域为单元,以水定发展,以水定生态保护目标,形成流域水-生态-经济综合管理体系,为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提供技术、模式和借鉴。
  二、黄土高原西部水土保持与生态产业发展。
  由于水土流失形成过程的复杂性和反复性,长期以来尽管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水土流失治理技术和模式,但多侧重于水土流失防治的生态效益,缺少考虑不同治理技术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用性以及推广的技术路线,尤其缺乏从区域生态系统的角度考虑土地利用在空间上的配置和生态平衡,加上对黄土高原区贫穷落后的经济状况认识不足,至今许多治理技术和模式依旧停留在试验示范阶段,未能在该区大面积推广,导致水土流失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黄土高原的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任重而道远。
  三、甘南江河源区水环境修复与草地生态系统保护。应将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列入了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甘南生态建设是构筑稳固的高原生态屏障、促进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对于全面保护和恢复黄河、长江水源补给区的生态环境,从根本上转变甘南州传统的农牧业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移和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城镇化和现代化步伐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四、兰-白经济圈生态修复与生态兰州建设。兰-白经济圈在甘肃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南部地区干旱少雨,北部地区与荒漠相接,生态环境恶劣,生态系统十分脆弱。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在甘肃省启动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重大工程项目,如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项目等。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省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了兰州市《南北两山大环境绿化开发总体规划》,实施了“南北两山大绿化工程”,经过多年的造林绿化,两山绿化面积已达58万亩,初步形成了绿色环城生态圈,市区生态环境和自然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局部小气候环境也得到一定改善。
  兰-白经济圈是黄土高原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区域,甘肃省历届政府非常重视兰-白经济圈生态环境建设,国家批复甘肃省循环经济示范区中的两个优化开发区兰州市、白银市均属兰-白经济圈。兰-白经济圈资源环境长期透支,生态环境退化已成为该区域发展的瓶颈,系统研究兰-白经济圈生态治理工程急需解决的雨养生态系统恢复建植技术体系,促进兰-白经济圈生态建设,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区域发展环境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先行先试 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长效机制
杨枝良(省民盟副主委)

  鉴于我省自然条件复杂,生态问题突出,系统治理任务重、难度大,我们建议精准选点、先行先试,力求在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层面取得突破。通过系统谋划、试点先行,积累经验,并逐步在全省推广,最终形成对全国具有借鉴意义的生态补偿机制和长效机制。
  在试点选择上,基于我省各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典型性,建议遵循“区域相对封闭性与生态因子开放性有机结合,行政区与功能区合理兼顾,区域内生态因子基础数据相对完备”的原则,在以下地区开展试点:1、以上下游行政交界断面水质、水量为依据,通过建立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权责机制、探索多元补偿方式等,在石羊河东大河流域探索建立跨行政区域的流域水资源补偿机制。2、着眼水源涵养补给,从有关生态因子的修复治理入手,以水源涵养区生态服务价值为依据,通过整合现有的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公益林补偿、牧民定居等项目,争取中央支持,拓展补偿渠道和方式等,在甘南黄河补给区建立以主要生态功能区综合补偿与依生态因子分类补偿相结合的补偿机制。3、以资源开采造成的环境成本为基本依据和补偿基数,在陇东油气资源开采区重点探索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资源开发生态补偿以及水土流失治理补偿,建立完善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4、以跨界断面水质综合指标、上游地区水土保持治理成本、生态环境保护的直接投入等为依据,立足中央财政生态补偿基金,通过流域各行政区签订权责协议,探索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方式等,在渭河流域探索建立流域生态保护共建共享机制。
  为了切实推动试点工作,在完善保障措施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一、在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层面:1、设立相关试验区。2、设立生态保护基金,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3、落实既有相关政策。
  二、在完善生态补偿保障措施方面:1、强化有关领导小组对试点工作的统筹协调;发挥专家智库作用。2、利用好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拓展政府、企业、社会环保投融资渠道等方面对试点区的投入。3、通过规范监测标准和方法、建立监测信息共享、科学合理评估试点区生态产品价值,区分不同生态功能区及生态因子,形成一套完整、系统的分类补偿标准体系。4、调整完善政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指标在政绩考核中的权重,对试点区进行科学考核评价;依托在甘院所、高校技术力量,组建中性评估机构,定期评估试点地区生态补偿项目实施效果,及时调整和确定补偿机制相关内容。

推进固沟保塬生态战略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张鸣实
(省政协常委、省九三学社副主委)

  固沟保塬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黄河流域生态安全、事关国家能源安全、事关国家关粮食安全、事关扶贫开发的有效实施,具有重大生态战略意义,必须从加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长效机制的高度,切实抓紧抓好黄土高原沟壑区的生态治理工作。
  一、我省固沟保塬项目存在的突出问题:1.我省对“晋陕甘黄土高原沟壑区固沟保塬综合治理专项规划”编制跟踪不够紧密。2.未能将庆城县纳入国家专题规划范围。3.土地使用资金不落实。4.固沟保塬的基础监测和科学研究工作有待加强。
  二、主要对策建议:1.加快推进国家层面“晋陕甘黄土高原沟壑区固沟保塬综合治理专项规划”的获批。2.尽快在省级层面整合水利、财政、国土、交通、林业部门资金。3.将黄土高原沟壑区综合治理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4.加强监测、科研等基础工作,提升项目建设管理水平。加强与区域国家水土保持科研机构的联系,提出符合实际的技术路线、各项治理措施和建设规模。加强重大问题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展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全面开展工程项目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站网体系和数据信息系统。依托有一定基础的科研基地、示范园区,以打造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建设各具特色的示范样板,带动和辐射面上的工作。

关于科学调整各类生态功能区区划
实现保护与开发协调的建议
张稔农(张掖市政协副主席)

  对祁连山和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划调整的建议:
  1.结合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的开展。建议省上按照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的要求和新的功能区划分,将保护区内部分人为活动较为频繁的区域调出祁连山国家公园范围之外,将生态功能重要区域、空间调入国家公园功能区域之内,并相应调整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区划。
  2.建议科学合理确定国家公园功能区划。科学合理调整划分国家公园核心保护、生态修复、传统利用、科普游憩等功能区域。同时,建议对科普游憩区和传统利用区进行细化和优化,适度扩大科普游憩区范围,借鉴其他地区国家公园建设的经验,明确传统利用区的功能定位与准入清单,适度保留肃南县生存和发展空间,实现国家公园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统筹解决好开发、保护和发展的问题。
  3.建议在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下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在国家公园内部实行分区管理,建立特许经营制度,允许采用竞标的方式,缴纳一定数目的特许经营费;在国家公园科普游憩区鼓励发展生态旅游和培育发展创意农牧业、生态畜牧业,中药材等林下经济;鼓励在国家公园外的地域建立多个层级的旅游度假区,形成全域旅游以推动地方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和促进国家公园生态功能提升。
  4.请求协调省上相关部门加强对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划调整的业务指导。目前,张掖已启动了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工作,请求协调省上相关部门在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划调整、保护区项目资金争取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业务指导,使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调整方案尽快通过省政府及国家有关部门审核并报国务院审批。
  5.建议扩大对张掖的生态补偿范围一是结合祁连山国家公园的建立,将自然保护区内的冰川、冻土、荒漠、高山草甸全部纳入生态补偿范围;二是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张掖段47.49万公顷林地、255万亩国家级公益林、253.3万公顷草原全部纳入生态补偿范围,对已经实施退牧还草的55.53万公顷草原封山禁牧、给予补偿;三是尽快启动张掖黑河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工作,将境内25.1万公顷湿地全部列为国家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范围,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加快推进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
构建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高  鹰(白银市政协副主席)

  近年来,白银市紧紧围绕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努力构建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长效机制,做了大量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面临的形势依然很严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土壤污染防治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技术体系及规范标准尚不健全,特别是缺乏针对白银市重金属污染修复以及环境风险评估等规范标准,致使土壤环境保护及污染场地利用缺乏依据和指导。二是土壤环境监测能力较弱,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难度大、基础差、历史欠账多。三是白银市组织实施黄河上游白银段东大沟流域重金属污染整治与生态系统修复5个方面的42项综合整治工程,总投资约53.6亿元。目前,先后共筹措资金16亿元,实施完成了15个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但综合整治项目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几点建议:一是尽快制定完善土壤防治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加快推进土壤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尽快出台我省配套政策措施及实施细则,明确土壤污染防治责任主体,实施严格的土壤污染责任追究机制,加大土壤环境污染防治监管执法及土壤环境日常监管执法。建立技术标准规范,完善土壤环境保护技术支撑体系,研究制定我省不同用地类型的土壤环境质量调查技术规范;制定土壤污染治理修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规范和场地土壤环境调查与修复评价标准;制定出台不同用地类型及土壤类型的质量标准。
  二是建立健全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建立重金属污染监测监控信息系统,实现在线监测监控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配齐配强重金属污染物的监测仪器设备和人员,优化监测布点,实现对点源、土壤、沟道等的全面监控和同步监测,建立健全东大沟流域的点源、面源和沟道水体等的监测体系。建立土壤环境监测体系,统筹规划、优化完善土壤监测布点,并同步监控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效果。
  三是全额拨款重金属土壤污染治理资金。建议国家和省上在土壤污染治理资金方面给予全额拨款,尽早消除重金属污染土壤对黄河水质的威胁。白银市东大沟流域还有5000多亩重金属重度污染的农田需要修复治理,还存在资金、技术等困难,希望国家将白银市列为全国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示范区,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民”治理模式
丁文广(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博导)

  “社区共管”、“生态民”、恢复传统的游牧制度、生态扶贫、优化产业结构五大策略是建立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促进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的有力措施。
  一、建议在保护区实施“社区共管”机制。“社区共管”就是保护区内农牧民与保护局进行合作、共同管理自然资源的模式,强调将保护区内的贫困农户,不再作为保护局的对立面看待,而是纳入保护的力量。
  二、建议将保护区内的原住民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生态民”。建议将保护区内的原住民,例如裕固族作为保护的核心力量看待,给予他们适当的生产生活用地,允许他们饲养少量家畜以保障生计,并将部分保护经费发给原住民作为保护补贴,通过生态补偿弥补牧民的生计收入,培训农牧民参与保护区的保护,将农牧民培训为“生态民”,让他们承担保护站森林警察的部分职能,这样既能达到保护的目标,又节约大量成本,是一个多赢的模式。
  三、建议重新认识草原围栏建设,适度恢复传统的游牧制度。建议恢复传统的游牧制度,在保护区核心区适当围栏,预留充足的野生动物迁徙通道,探索一种游牧制度与围栏保护的中间模式。
  四、建议实施生态扶贫,将生态保护与扶贫发展有效结合。在贫困地区要保护生态,一定要将贫困与生态综合考虑,政府或其他援助机构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农牧民义务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生态扶贫”模式有助于可持续保护目标的实现。

关于庆阳市油田开发生态补偿机制 和长效机制建设的有关建议
何鸿政
(庆阳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

  长期以来,庆阳市的石油资源被开发和输出,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但留给地方的却是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地方得到的补偿非常有限,因此建议:
  1、加快制定石油开发生态补偿相关法规。建议省上积极呼吁,推动省政府制定出台《甘肃省石油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办法》,作为落实《甘肃省石油勘探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修订稿)》的有力配套措施,通过进一步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逐步扩大补偿范围,合理提高补偿标准,有效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推动资源开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
  2、提高我省石油开采资源税取税标准。
  3、支持我市尽快开展老油区地下水调查评估。建议省上能够积极向国家相关部门衔接,给予我市资金支持,保障调查评估工作尽快开展。进一步加快我市老油区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评估项目和原马岭炼厂废弃场地土壤污染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进度。
  4、加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我市既是老油区,也是革命老区,在省市相关部门支持下,全市七县一区均已纳入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为进一步推进生态恢复治理进度,在我省石油开发生态补偿相关法规尚未制定出台前,请省上积极协调国家、省直有关部门,提高对我市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系数,加大省级财政对我市贫困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我市资源开发区生态恢复治理工作深入开展。
  5、加大对我市水污染防治项目资金投入力度。目前我市马莲河、蒲河等河流沿线乡镇基本上都未建成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直排现象较为普遍,要按期完成中央环保督查整改要求,尽快实现地表水环境质量目标,需要大量的项目支持和资金投入。同时,市区巴家咀、合水新村、华池鸭儿洼等一些市、县、乡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都存在居民和耕地,因缺乏资金,搬迁退出工作进展缓慢。为此,我市正在争取开展马莲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重点内容包括沿河乡镇生活垃圾收集转运、重点乡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置、中水回用工程建设、人工湿地建设及断面水质监测等内容。请省上在项目争取和资金分配方面,给予我市关心支持。

关于做好尾矿库隐患治理的对策和建议
寇景峨(陇南市政协副主席)

  陇南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建成了一批矿山企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做了积极贡献,同时矿产资源开发也给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现状:2015年底统计,陇南共有尾矿库142座,占全省230座尾矿总数的61.7%,按照等级分:二等库3座,三等库12座,四等库82座,五等库45座。按金属类分:铅锌尾矿库105座,黄金尾矿库17座,铅尾矿库13座,锑尾矿库5座,铁尾矿库2座。近年来,陇南市委、市政府把尾矿治理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多次组织开展“双查双整”集中行动,聘请专家逐库排查,对原“无主库”刨根挖底,全部找到了主体责任人,对需要治理的69座尾矿库制定了“一库一策”治理方案,明确治理目标、措施、时限和责任人,并在媒体公告,中央和省上给予了大力支持,拨付资金7100万元,市县政府和相关企业筹措4.7亿元,对69座病库集中治理,已全面完成治理任务。去年以来,省上支持了1200万元,市级筹集1000万元,依托甘肃高分中心遥感技术,结合在线监测监控,建成了陇南市尾矿监测预警平台,目前投入试运行,对23座在用尾矿库实现了实时监控,除11座在建库,30座停用库由企业负责配套安装监测系统外,还有78座闲库和尾矿库需要长期监管。
  几点建议:
  1、建议省上尽快研究制定新的尾矿库监督管理办法。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的新要求,建议省上结合实际,尽快出台尾矿库管理领域的地方性法规,厘清权力边界,明晰部门职责,为加快尾矿库监管提供法制保障。
  2、建议省协调部门尽快落实《甘肃省安全生产条例》第三章第六十五条内容(尾矿库运行到设计最高标高或者不再进行排尾作业的,应当在一年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闭库程序,完成闭库。
  3、建议省上争取多方在西汉水下游修建一座调蓄水库。距离甘陕界11公里处建设库容2200万方的水库。如上游因极端天气或不可预知因素引发尾矿溃坝、泄漏,按西汉水平均径流量计算,该水库能够赢利15天的处置时间。
  4、请求将陇南市列为国家生态补偿试点。陇南属于限制开发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请求省上协调国家有关部门将陇南市列为生态补偿试点,并针对贫困地区生态建设现状,探索建立长江上游区域性生态补偿机制。

发挥生土熟化改良和生物农药技术优势助推土壤生态修复和绿色有机农业发展
车宗贤
(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所长)

  在所有生态和环境体系中,土壤是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最基础、最根本的因素。
  建议:1、加大研发推广投入,形成生土熟化改良和生物农药技术产业优势。建议省上加大研发支持力度,尽快研发开发不同应用环境下的系列产品,形成产业优势。建议将推广使用生物农药作为建设我省国家绿色生态农产品加工基地的重要抓手,每年至少有500万亩农田基地全面使用生物农药;在农业部门开展的专业化防治工作中,将生物农药的推广和应用列入其中,将绿色防控资金的50%用于生生物农药采购。强化以政府为主导的生物农药使用补贴制度,加大绿色防控专项资金投入及使用,对生物农药生产企业或使用者给予财政补贴,在税收等方面对生物农药生产企业予以政策优惠,从政策层面引导鼓励兰州交大生物农药的推广使用。在中央及省、市、县各级政府财政农资招标中进一步加大生物农药的份额,促进生物农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2、通过项目工程推动生土熟化改良和生物农药技术产业发展。建议在全省东部、中部、西部选择合适地区,政府以购买服务形式,开展生土熟化和土地整理等项目工程,通过集成技术和产品的大面积使用,形成市场化,推动产业发展。
  3、把建立以绿色有机农业为依托的生物农药应用示范区,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

上篇:

下篇:

相关内容

    本网站访问总人数: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办公厅 技术支持:宏点网络

    最佳分辨率1920×1080 IE8以上版本浏览

    陇ICP备06000885号

    77-77
    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