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服务

文化博览/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服务 > 文化博览

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俗名麦积崖,五代天水人王仁裕撰写的《玉堂闲话》中说“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岗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块石,高百万寻,望之团团,如民间积麦之状,故有此名。”这当然有些夸张,但形象地说明了麦积山得名的缘由。它位于秦岭西段的北麓,周围群峰环抱,麦积一秀崛起,高142米,距天水火车站30公里。

 


  麦积山景区松竹丛生,清流遍地,山峦叠翠,自古有“秦地林泉之冠”的美誉。春来一片苍翠,夏日山花烂漫,秋季白云红叶,冬天玉树琼枝,颇有四季皆景的南国风光。“麦积烟雨”为秦州十景之一,那如仙如幻的美景使游人为之陶醉。清翰林邑人吴西川在《麦积烟雨》诗中赞曰“最宜秋雨后,兼爱暮时烟”,可见烟雨之撩人。登上麦积山石窟的“散花楼”俯瞰,方圆百里林海茫茫,如诗如画,满目生碧,气势磅礴。如将色彩缤纷的花瓣腾空撒下,随着气流缭绕而上,可出现“天女散花”般的迷人景象,使人顿生飘飘欲仙的感觉。麦积山石窟是麦积山景区的主要游览点,它开凿在距地面80米的悬崖绝壁上,洞窟“密如蜂房”,栈道“凌空穿云”,其惊险陡峻为世罕见。杜甫有诗赞曰:“野寺残僧少,山圆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乱水通人过,悬崖置屋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麦积山石窟是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从十六国后秦(公元384年至417年)时期开始营造的。谚云:“砍尽南山柴,堆起麦积崖。”可见建造时的工程浩大与艰辛。据梁《高僧传》载,南朝宋年间,高僧昙弘禅居麦积山,不久名僧玄高继至,二人共住寺院,常有学徒三百余人,可知当时佛事之盛。西魏刚刚立帝时,在这里“再修崖阁,重兴寺宇”。魏文帝原配皇后乙弗氏在此戴发修行,赐死后“凿麦积崖为龛而葬”。北周保定、天和年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其亡父造七佛阁,大诗人庾信为此写了一篇《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隋文帝仁寿二年,杨坚在全国敕葬“神尼舍利”时,秦州使将舍利葬在麦积山顶上,现在山顶还有高九点四公尺的隋代舍利塔巍然屹立。唐、五代、宋、元、明、清都不断开凿或重修。历史上虽遭多次地震、火灾的破坏,现仍保存窟龛194个,泥塑、石刻造像7800多尊,壁画千余平方米,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

 

由于多雨潮湿,壁画大多脱落,但泥塑基本完好,有的泥质如新,坚如烧陶,可见古代艺术匠师们制泥技艺之高超。在艺术造型和特点上,泥塑生动优美,石雕技艺精湛,壁画古朴素雅,不论足北朝的“秀骨清像”,还是隋唐的“丰满圆润”,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温婉可亲,极富生活气息,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这种“形神兼备”的传统技法,充分体现了上集六朝精华,下启唐宋新风的民族艺术魅力,不愧有“东方雕塑陈列馆”的美誉。麦积山石窟艺术具有深厚的民族传统和强烈的民族意识,体现了中国艺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传统手法,赋予作品强烈的世俗化倾向和浓厚的生活情趣。作品上彩不重彩,或者直接用素泥表现佛像质感的独特手法,也是麦积山石窟艺术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麦积山石窟艺术极为重视。一九五二年西北局,一九五三年中央人民政府先后派专家组成考察团,对石窟进行了全面勘查。一九六一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更好地保护这座瑰丽的艺术宝窟,国家于八十年代又拨巨款,历时八年,对山体进行了维修加固,使麦积山石窟面貌焕然一新,吸引了更多的海内外游客。

上篇:

下篇:

相关内容

    本网站访问总人数: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办公厅 技术支持:宏点网络

    最佳分辨率1920×1080 IE8以上版本浏览

    陇ICP备06000885号

    77-77
    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