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动态

政协要闻/

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政协要闻

张贤亮与通渭

张贤亮与通渭



  2004年深秋的一个上午,宁夏西部影视城悬挂着一幅醒目的条幅,上书“热烈欢迎中国书画艺术之乡通渭县的艺术家莅临西部影视城!”这是影视城开业20多年来第三次为游览者悬挂欢迎标识,小小条幅,饱含着张贤亮对通渭人民的深情厚谊。
  2005年初秋,在“通渭第一届农民书画艺术节”期间,张贤亮亲自撰联书写匾牌“人间繁华在长安,世上书画数通渭”,派人专程从银川驱车500公里到通渭恭贺。
  通渭是全国书画艺术之乡。如何将艺术与工艺对接,将事业过渡到产业,是各界人士共同关注的话题。对此,张贤亮说:“一是理念,现在整个文化生态比较脆弱,文化人群比较浮躁。文化产业的母体是文学艺术,没有深厚的文化去支撑文化产业就无产可挖。二是策划。我国目前的文化产业,缺少的是大文化策划上的创意。《红高粱》里的月亮门,经历文化演绎,它已经不是具像的门,已成为一个文化载体,成为一个特定时期、地域和层面的文化遗存。要在产品中注入文化内涵。三是用人。中国的专家太多,但缺少干实事的人。应该善于吸收身边每一个人的智慧和闪光点。”
  宁夏西部影视城的牛尔惠是通渭人,他出口成章,落笔成诗,张贤亮常与这位通渭人切磋书法艺术,他还诙谐地作诗一首书赠牛尔惠:“六十学书方知难,况经劳改半臂残。墨猪涂鸦呈法眼,请君点评供笑谈。”
  张贤亮是一位从苦难中浸泡过来的作家,是苦难毁灭了他,也成就了他。从1980年开始,其作品先后被译成29种文字介绍到世界各地,有9部小说被改编搬上银幕,多部小说获国家级大奖。他用自己70万元海外版税抵押贷款创办的西部影视城年利润过千万元,固定资产上亿元,被评为中国文化产业十大杰出项目之一。用他自己的话说:“一不小心就当上了一个农民企业家。”但我从不相信,一个充满诗意与哲理的优秀作家,一个经历苦难且具有独特精神的智者,会为了钱而去“出卖荒凉”。充其量他的下海挣钱,是种果树顺便扫些树叶,养牛羊顺手剪些绒毛而已。
  我不在乎张贤亮命中经历的酸甜苦辣,却在乎他随处可见的真诚和感动。李进林 

上篇:

下篇:

相关内容

    本网站访问总人数: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办公厅 技术支持:宏点网络

    最佳分辨率1920×1080 IE8以上版本浏览

    陇ICP备06000885号

    77-77
    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