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动态

政协要闻/

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政协要闻

洮州618届“万人拔河”由来

洮州618届“万人拔河”由来 




  临潭县概况
  临潭,古称洮州,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农区与牧区、藏区与汉区的结合部。总面积1557.68平方公里,境内属高山丘陵地带,海拔在2200至3926米之间,全县辖3镇13乡、141个行政村,总人口15万人,有汉、回、藏等10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6%。
  临潭,曾为“唐蕃古道”、古四大茶马司之一。在旅游资源方面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著名的仰韶文化、齐家文化、辛甸文化遗址,西晋吐谷浑所筑古战牛头城遗址、李家坟墓群、明洪武十二年所建明代洮州卫城、新城苏维埃政府旧址,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以冶力关国家AAAA级风景区为代表的自然景观绚丽多彩。此外,还有载入基尼斯世界纪录的元宵节“万人拔河”活动。莲花山“六月六花儿会”、新城“端午节花儿会”,独具江淮特色的洮州尕娘娘服饰等特色鲜明的民俗风情。
  临潭古称洮州,县城原名旧城,自古为边陲重镇,临潭县城的元宵节“万人拔河”赛(扯绳)已有六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 )春正月,洮州十八族番叛,命沐英移兵讨之,英军至洮州旧城。”据记载:“英部将士之中多为江淮人。唐·封演《封氏闻见录》云:“牵钩襄汉风俗,常以正月望日为之。相传楚将伐吴,以此教战。”这里扯绳源于军中“教战”活动。当年,沐英将军驻旧城期间,在当地以“牵钩”(即拔河)为军中游戏,用以增强将士体力。后来明朝实行屯田戌边,据《洮州厅志》记载“从征者,诸将所部兵,即重其他。因此,留戌。”许多人落户于洮州,扯绳之俗遂由军中转为民间,就是古之牵钩在临潭县城一直流传下来的历史源渊。以至后来群众把扯绳作为“以占年岁丰歉”(《洮州厅志》)的象征。据考证,洮州“万人拔河”(扯绳)活动从明洪武十二年流于民间,距今已逾628年,除文革期间中断十年外,一直传承至今。
  传统的扯绳活动,在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晚上举行,每晚三局,三晚九局,规模近十万人次。据《洮州厅志》载:“其俗在西门外,以大麻绳挽作二股,长数十丈,另将小绳连挂于大绳之中,分上下两股,两钩齐挽。少壮咸牵绳首,极力扯之,老弱旁观,鼓噪声可撼岳,为上古牵钩之遗俗。”那时扯的绳,是各户捐来的麻绳,尚且“鼓噪声可撼岳”,可见当时扯绳场面之壮观……
  新中国建立后,旧城的“万人扯绳”被列为县内群众性体育活动的主要内容,政府每年给予必要的补助。尤其在近年来的元宵节,其规模之大,场面之壮观,人数之众多,更加呈现了亘古未有之盛况。临潭的“万人扯绳”不分男女老少,不分汉、回、藏民族,其场面宏大壮观,令人赞叹不已。2001年7月该活动已载入世界基尼斯纪录。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各族群众从四面八方涌向临潭县城。午后,筹办者把早已准备好的“绳”按旧俗摆放在十字街中央,由广众推荐之“少壮”担任“连手”,负责每局的胜负,并与对方联结“龙头”(即绳头),赛前各自将绳捆扎成头连、二连、三连、连尾(俗称双飞燕)。2007年,其绳长为1808米,重约10.05吨,直径为6厘米,参与人数达15万多人,拔河人数达8万多人,是洮州几百年扯绳史上绳之最重、直径最大、长度最长、人数最多的一次拔河,盛况空前。比赛开始,参赛者一拥而上,分挽绳的两端,双方“连手”将木楔子串在龙头中间,以鸣炮为号,开始角逐。此时,月华东升,皓月当空,霎时,爆竹声、哨子声、呐喊声、音乐声、观众的喝彩声融为一体,山为之震动,河为之沸腾!一根绳,一条心,向各自的方向奋力拼搏,那绳如巨龙滚动、蛟龙出水,忽上忽下,或动或静、相争相持,气势为虹。真乃“人心齐、泰山移”!

上篇:

下篇:

相关内容

    本网站访问总人数: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办公厅 技术支持:宏点网络

    最佳分辨率1920×1080 IE8以上版本浏览

    陇ICP备06000885号

    77-77
    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