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动态

政协要闻/

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政协要闻

助调江水济苍生 ——全国政协关心南水北调工程建设

助调江水济苍生 ——全国政协关心南水北调工程建设 
2007-05-28

   林大吉 

  2007年以来,一连串振奋人心的喜讯从南水北调东线、中线飞出。调南水济苍生,几代中华儿女魂牵梦萦的宏伟蓝图,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1月1日,国内首个南水北调治污法规——《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区域水污染防治条例》正式实施。
  3月8日,丹江口水库加高混凝土工程开始浇筑。
  6月1日前,湖北省关闭丹江口库区所有排污不达标企业。
  12月31日前,南水北调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将全面完工,从2008年4月起每年向北京应急供水4亿立方米。
  ……
  水道绵延,宛如巨龙。今朝建设,如火如荼。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进展顺利,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体现,也是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结晶;她凝结着众多建设者的创造和汗水,也凝集着人民政协和广大政协委员的智慧和心血。翻开近年来全国政协《国是建言》、《可持续发展建言集》、《把握人民的意愿——全国政协提案及复文选》等文献,有关南水北调的提案、调研报告和发言有50多件次,参与委员多达300人次。
  一号文件:南水北调工程宜早不宜迟
  南水北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规划建设东、中、西线,到2050年调水总规模为448亿立方米,规划总投资约5000亿元。兴建后可使北方44座大中城市摆脱缺水制约,改变受水区内700多万人长期饮用高氟水、苦咸水和其它含有害物质的地下水的局面。
  从20世纪50年代提出“南水北调”设想,到2002年12月27日正式开工建设,南水北调工程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研究论证。这么宏大的工程该不该上?何时上?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南水北调工程研究论证过程中,全国政协和广大政协委员充分发挥智力密集、人才荟萃,位置超脱、视野宽阔等特点和优势,广集民智,深入调研,客观及时地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意见和建议。从异议和反对意见中汲取合理内容,完善工程设计及施工方案,助推工程尽早上马,成为当时人民政协参与南水北调工程论证的首选目标。
  1998年,刚成立的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就把“我国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作为重点调研课题。调研组经过多次实地调查和大量分析研究后提出了课题报告,深刻指出我国水资源“既患寡又患不均、不洁、不节”,“北方面临水危机的挑战”。报告明确提出应加紧实施南水北调,抓好江河治理、农业节水、水环境建设、水源拓展、工矿企业节水治污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五大工程建设。研究成果得到了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南水北调开始从“幕后”走向“台前”。
  2000年12月,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组织委员,兵分两路,沿计划中的东线、中线实地考察调研,足迹遍及五省二市,对南水北调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优化施工方案、调整水资源使用和水价政策、妥善处理各方利益等建议。“南水北调,耽误不得,也耽误不起了!”委员们的大声疾呼赢得了各方关注。
  在2001年3月举行的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陈邦柱就“尽早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议”第一个作大会发言。南水北调成为当年“两会”热点话题中的热点。
  2001年3月11日,九届全国政协第29次主席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尽早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议》,并以全国政协2001年1号文件的形式上报中共中央、国务院。这份沉甸甸的建议有力地助推了工程筹备进程。
  调研建议:中线工程宜采用管道输水方式
  南水北调中线输水干线1246公里,从加坝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引水。按初步规划拟采用明渠自流输水。
  用明渠好还是管道佳?对于一项绵延千里、惠泽百年的特大调水工程来说,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选择问题,必须权衡利弊,慎重抉择。
  为党中央、国务院正确决策当好参谋、提出建议,是人民政协和广大政协委员的使命所在。全国政协委员们经过调研后认为,城市供水采用明渠输水,虽有水量大、能自流、施工简单等优点,但存在着易污染、损耗大、难管理,还要占用沿线大量土地、动迁大量人口等缺点。随后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分别约请有关设计研究单位和专家进行了研究论证,并组织专题调研组赴利比亚、埃及、意大利等国进行了实地考察,经反复论证比较,于2001年8月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宜采用管道输水方式的建议》,指出管道输水具有安全可靠、减少损耗、少占地少动迁人口等优势,明确提出:“中线工程宜采用先管后渠、逐步扩大的输水方式”。
  这份建议引起了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与采纳。现在,中线一期工程局部采纳了建议方案,二期工程拟按建议方案建设。
  生态补偿:实现“调受两利、南北双赢”的长久之计
  南水北调工程跨越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计划每年从东线调水148亿立方米,中线调水130亿立方米,西线调水170亿立方米,调水总量相当于增加了一条黄河。如此大量调水将使四大流域的流量、流态、流质发生显著变化,而且不可避免地对调出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及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取水源头,其水源涵养区、保障区范围涉及陕西、河南、湖北3省所辖的40个县,其中有26个国家级贫困县、8个省级贫困县。南水北调工程的兴建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但为了确保水源区生态良好和水质优良,这些地区不得不限制和关停并转一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与此同时,丹江口库区周边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仍然是威胁水源质量和持续调水的大问题。
  既要保证一库清水长流北上,又要统筹兼顾调水区和受水区人民群众共享工程建设的成果,这是国家在作出南水北调工程重大决策之初即确立的重要目标。为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2004年5月底至6月初,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组织了南水北调中线水源保障专题调研组,赴湖北、陕西、河南三省,实地考察水源地水土流失和生态治理等情况,形成了《关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障问题的建议》,提出在水源区尽早实行生态补偿,推动建立保障水源安全的长效机制;在水源区对国家现行的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建设、水土保持和治理等政策进行"打包捆绑",发挥政策的综合效用;探索调水区和受水区之间的对口援建办法,鼓励北京、天津等大城市技术、人才与库区优势资源相结合,真正实现"调受两利、南北双赢"等对策,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门的进一步关注。
  防污北调:东线重在治污、中线重在保护
  南水北调东线从经济发达的江苏省三江营和高港取长江水,沿线工业污染集中;中线从丹江口水库取水,库区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如果污染得不到有效治理,南水北调将会引起污染跨流域泛滥,后果不堪设想。
  如何阻止这种从工程论证始就极力预防的事件发生?这是前所未有的大挑战。这是对各级党委、政府执政能力的考验,也为人民政协履行参政职能提出了新的课题。
  2006年11月,全国政协组织南水北调东线水污染防治专题调研组,沿输水干线实地考察,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提交了《关于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水质保证的调研报告》,提出应加快截污导流等骨干工程的审批和建设进度、尽快落实各类防污治污补助资金、研究推广先进治污技术、完善环境监测网络和实行水质监测定期公报等建议。温家宝总理,曾培炎、回良玉副总理对此件都作了重要批示,要求有关部门认真研处落实,确保南水北调工程的质量、进度和效果。
  2007年4月,已是七十高龄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原局长温克刚又带领南水北调中线水质保障专题调研组,深入丹江口水库干、支流腹地,上垃圾处理场,进污水处理中心,看企业排污设施。许多委员已是多次到同一个地方,但他们的热情和责任并没有因这次找"臭"寻"污"而减退。经过十多天的调研,委员们发现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任务依然较重,如水库总磷、总氮浓度均超过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II类标准。回京后,心急如焚的委员们撰写了《关于南水北调中线水质保障的调研报告》,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应加快编制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抓紧在水源区开展国家生态补偿试点等意见建议。
  南水北调工程在继续,全国政协和广大政协委员对工程的关注也将同时延续。 
  
 

上篇:

下篇:

相关内容

    本网站访问总人数: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办公厅 技术支持:宏点网络

    最佳分辨率1920×1080 IE8以上版本浏览

    陇ICP备06000885号

    77-77
    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