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动态

政协要闻/

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政协要闻

环境保护:应加快改革完善法律强化指标健全机制


  当前,我国的环境形势相当严峻,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会要求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呼声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速度赶不上污染和破坏的速度,环境质量得不到有效改善,环境保护面临巨大的压力。对此,全国政协委员高度关注,并就环境保护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让环境保护成为一种“国家意志”

  [现象] 新年伊始,国家环保总局再次掀起了波及22个省市,席卷钢铁、电力、冶金、化工等12个行业的“环保风暴”。环保总局不仅通报了投资额1123亿元的82个严重违反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项目,而且首次使用了最严厉的行政惩罚手段——“区域限批”。但遗憾的是,这次“环保风暴”在一片叫好声中开场,最后又在环保监管部门的无奈中默默收场。

  [观点] 全国政协委员陈守义:要解决环境问题,仅靠“风暴”是不够的,最要紧的是加快体制的改革与法律的修订,让环境保护成为一种“国家意志”。建议建立环境诉讼和司法审查制度,让法律法规条文更符合现实情况,使违法者难逃其咎;建立包括信息公开和法律问责在内的公众参与机制,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公益性的事业,不应该是政府环保部门的孤军作战,而应该变成社会各界共同的呼喊,人大的司法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都应成为环保监督的利器。

  全国政协委员秦大河: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更科学的方法,长期坚持不懈地走科学发展道路、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开发利用气象能源和可再生资源,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加强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工程建设、城市发展等的气候影响评估,引导整个社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进而走上人与气候系统和谐发展的道路。

  约束性指标要硬起来

  [现象] 据统计,目前,全国固体废物堆存累积已达80亿吨,占用和损毁土地200多万亩;仍有近三分之一的江河监测断面为五类水质,40%的城市空气质量低于国家二级标准;土壤、水体和大气的严重污染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好转。过去一年中,重大环境污染和突发事件不断发生,达到161起,平均每两天一起;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建设项目频繁出现,共查处163件,平均每两天一件,涉及投资资金7700多亿元。

  [观点] 全国政协委员马培华:首先,摆正"约束性"指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位置,处理好"约束性"指标同其他指标的关系。当经济增长与环境制约这对矛盾发生冲突的时候,应当采取"环境保护优先"的政策。我们建议尽快修改1989年制定的《环境保护法》,将其修改为"环境法",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关系的根本大法。这是在指导思想上迫切需要明确的,也是发挥其约束作用必须解决的。要尽快落实"十一五"环保规划及其相配套的单项规划,这是确保完成"十一五"环保目标的根本保证。"十五"环保目标完不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环保投资不到位,因此,建议要尽早组织实施包括污染治理、环保能力建设等投资规划并确保资金到位,及早发挥效益。目前的环境污染问题是多种深层次因素造成的,表面看是一些企业,其实根源在政府,不破除地方和部门分割,要解决好环保问题难有进展。

  全国政协委员李利君:建立环保前置审批机制。将环保审批作为工商登记、税务登记和用地审批、采矿许可、项目审批等的前置条件。凡是未经审批、不符合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建设项目,发改委等部门不得审批或核准立项,国土资源部门不得批准用地和发放采矿许可证,规划部门不得发放规划选址意见书,建设部门不得发放施工许可证和进行竣工验收,安全监管部门不得发放安全生产许可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得办理工商登记,电力部门不得供电,金融部门不得给予贷款。

  环境政绩亟须纳入政府官员的考核指标

  [现象] 为了保证首都北京的大气环境,更新设备和节约能源,国家发改委2005年2月正式发文,同意首钢搬迁。现在,首钢已开始大规模的搬迁行动。有社会舆论认为,决策的官员是勇敢和明智的,因为首钢的搬迁需耗费庞大的财政资金,如果单纯追求短期效应、只顾眼前政绩,政府官员是下不了这样的决心的。

  [观点] 全国政协委员赵玉芬:政绩指标是政府官员工作方向的指挥棒,目前,绿色GDP指标尚在研究中,环境政绩考核指标就是不欠新账,多还旧账,就是一项良心工程。各级政府官员,应承担起绿色责任来,做保障环境健康和国土安全的使者。

  全国政协委员张卓元:当务之急,首先是要求各级政府和政府领导转变观念,转换指导思想,把注意力更好地集中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把节能减排工作真正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而不再把追求GDP的高速增长放在首位,用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制约各级政府盲目攀比GDP的行为。要认识到,为使经济真正转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的轨道,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个代价一是要适当放缓经济增速。二要增加节能环保投入,使产品成本增加。三是要调整政策。现行的一些政策不是鼓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是鼓励大家粗放扩张。政府管制下土地价格低,能源资源价格低,水价低,资源价格低,资源开采不收费或低收费,污染环境不收费等等,都是在进行逆调节。国内外实践表明,运用市场机制,运用价格杠杆,能最有效地做到节能减排。因此,必须尽快调整有关政策,特别是尽快提高能源资源等价格,对排污坚决收费。只有这样,才能迅速扭转浪费能源资源、随意排污的局面。(蒋志臻) 
 

上篇:

下篇:

相关内容

    本网站访问总人数: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办公厅 技术支持:宏点网络

    最佳分辨率1920×1080 IE8以上版本浏览

    陇ICP备06000885号

    77-77
    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