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理论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聚焦 > 理论研究

政协甘肃省十届十一次常委会议大会发言摘登





  为编制“十二五”规划出招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献策——政协甘肃省十届十一次常委会议大会发言摘登


  对我省后十年扶贫开发纲要的建议
  省政协常委 葛正芳


  在新形势下,今后10年扶贫开发工作应注重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过去分户分散扶持向集中扶持能带动一方群众致富的区域性主导产业转变;二是由整村推进同时向特困片带的整体推进转变;三是由单一解决温饱问题向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转变。确保到“十二五”末稳定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温饱问题,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围绕这“三个转变”,建议:一、集中力量打好特困片带扶贫攻坚战。一是将宕昌、岷县、漳县、临潭、卓尼、舟曲、和政、渭源等8个县作为扶贫开发连片整体推进的主战场,另外将东乡、积石山、张家川、康县、文县、环县、会宁等7个县作为集中攻坚重点县,由省上统一编制规划,优化整合50%以上的财政扶贫资金用于这些区域的规划实施,确保这些区域生产条件与生活水平到“十二五”末有显著变化,到2020年底根本改善。二是建议对其他扶贫县的重点贫困片带和乡镇,实施专项扶持战略,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由市县制定五年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省上审核监管,分年度实施。三是对因自然条件严酷无法脱贫的农牧民,由省、市、县、乡各级协调移民安置点,实行生态移民工程。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道路进行整体规划,优先安排,分年实施,争取“十二五”末50%以上的建制村通油路,自然村基本通砂石路。适宜于修建梯田的地区,争取在“十二五”末实现梯田化,人均有2—3亩梯田。突出抓好引洮工程一期和二期等重大项目建设和前期工作;做好中小型水利工程的维护和加固,力争有灌溉条件的地方人均达到1亩水地。抓好人饮工程建设,确保“十二五”末人人喝上干净水。三、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结合全省“四个千万亩”农业产业计划,进一步做大做强马铃薯、玉米、草食畜、中药材、林果、瓜菜等区域性主导产业,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和专业示范村镇建设,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四、加大劳动力培训输转力度。进一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灵活多样的技能培训,争取到“十二五”末实现户均输出一个劳动力,一半以上劳务人员有一技之长,提高稳定就业率。五、加快贫困地区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重视乡村两级卫技人员的培养,争取“十二五”末村村建起卫生室。省内高校要扩大贫困带片区内招生比例,建立贫困大学生扶助基金。六、切实落实各项扶贫措施。积极探索“两项制度”的衔接办法,建立合理的农村低保和贫困人口识别办法与动态监管机制,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尽扶。扶贫开发的职能要逐步转向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和扶持壮大主导产业。


加快秦王川综合开发 增强兰白经济区带动能力 
  省政协常委 杜孟嘉


  就目前兰州市发展空间现状来看,把秦王川作为新区优先开发,是推进兰白经济区发展的突破口和战略选择。与黄河北部和榆中盆地相比,秦王川盆地具备优先开发的优势:一是土地面积大,集中联片较为平坦的土地有433平方公里,与此相邻高差在75米以下的土地还有150平方公里,紧邻的皋兰还有200平方公里可开发利用;二是人口少,开发安置难度小;三是有一定的水源保障,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引大入秦工程供水结构优化调整方案》调整了供水结构,可满足城乡115万人的供水需要;四是已形成一定发展基础,空港循环产业园已完成部分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供排水已初具规模。为此建议:一、明确秦王川新区的定位。应按照集聚现代产业、建设现代化兰州空港经济区的发展思路,把秦王川新区建设成为全国性循环经济示范区、甘肃新的经济增长极、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和对内对外开放的示范区。二、搞好秦王川新区建设总体规划。采用国内外招标的办法确定规划编制单位,大手笔科学编制秦王川新区建设总体规划,并将秦王川单独作为一个新区纳入兰州市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和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加强秦王川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市区通道要求,由省市政府共同出资建设兰州至中川快速公路通道、白银至中川高速公路、景泰至中川高等级公路,尽快开工兰州至张掖铁路三、四线兰州至中川段,加快两市与秦王川之间的通道建设。四、稳步推进秦王川新区产业发展。大力招商引资,引进产业链长的龙头企业和中间产品生产企业,形成一批有发展前景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承接老城区具备搬迁条件、符合新区建设要求的工业企业出城入园,促进优势产业成链、成片、集聚发展。五、成立秦王川新区综合开发管理委员会。可参照陕西西咸新区建设的模式,成立秦王川新区综合开发管理委员会,由兰州市管理并为建设责任主体,实行以兰州市为主、省上全力支持、白银市参与建设的投资方式,建设成果由两市按照投资比例分享。六、应采取强有力的资金和政策支持。设立秦王川新区建设专项资金,并争取各金融机构的配套,专项用于秦王川新区重大或标志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新区建设用地指标纳入省级土地调控计划,由省政府统一进行调剂。七、处理好秦王川新区开发与兰州新区及其他区域开发的关系。优先开发秦王川新区,要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统筹兼顾,分步实施,梯度推进,搞好其他区域的开发。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可以确定兰州新区就是秦王川新区,或者包括秦王川新区和皋兰县、榆中县、景泰县、白银区的部分。


  省政协常委 盛世高
  结合我省实际,“十二五”期间,建议我省在小城镇建设方面:一是科学规划布局,突出发展重点。要发挥比较优势,创新发展思路,坚持分类指导,推动科学发展。要坚持规划先行,大力推进工业强省战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快城乡结构调整步伐,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完善城镇服务功能,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二是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要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民间参与等筹资方式,拓宽投融资渠道。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积极探索社会资本参与小城镇建设的机制,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引民间资本等各种社会资金参与小城镇建设。抓住国家加大甘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有利时机,加快项目对接和资金争取力度,以提高连接市镇道路等级为重点,加快市、镇、村公路体系建设。加快城镇供水、供气、供热、垃圾和污水处理、路网电信、商贸市场、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体系。实现与中心城市同步发展。三是培育特色产业,增强产业支撑。立足资源优势,培育一批支撑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创造各类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要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要切实做好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吸引省内外转型企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新兴产业入驻小城镇。积极有序地引导大中城市二三产业向小城镇转移,促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引导特色产业、优势项目向小城镇集聚,带动资金、人才、信息等各种要素向小城镇流动,增强小城镇综合吸纳能力。四是强化政策扶持,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探索有利于推进小城镇建设发展的财税体制,不断增强小城镇发展的“造血”功能。积极推进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建立健全小城镇土地储备出让机制,探索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城镇人口增加相挂钩制度。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以转让、租赁、作价入股等方式进入土地流转市场,提高小城镇自我发展的能力。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和制定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衔接的途径和办法,形成城乡统一的社保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 薛映承 
  我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缓慢,差距在认识,掣肘在环境,而根子则在机制。建议:一、统筹整合贯通我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职能管理和政策措施,制定出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扶持措施,加大政策落实力度,营造有利于其又好又快发展的机制环境。以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相应的实施意见为契机,尽快细化配套措施,制定《甘肃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的实施细则、《甘肃省融资性担保机构审批管理暂行办法》和《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意见》等,创造我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二、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建立阳光透明的信息公开制度、责任追究奖惩制度和服务监督举报制度。建议吸取国务院“非公经济三十六条”实施中因落实不到位被称之为“玻璃门”、“弹簧门”的教训,进一步提高关于扶持企业发展政策信息的透明度和稳定性,采取各种方式扩大政策宣传,让国家和省区县市的优惠政策深入人心,完善政策执行体系建设,建立责任追究和综合协调机制,对企业有关扶持政策的兑现要明确责任,目标细化,事前有规划,事中有监督,事后有考核,总结有奖惩。三、完善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具体政策,扶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跨越式发展。建议改变金融资本不合理流向,建立公平公正的金融服务体系,努力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所有制企业的信贷需求。改进政府投资方式,充分吸收和有效带动民间投资,正确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向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转移,尽可能减少民间资本集聚涌入股市、房市风险造成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大力发展民营银行,成立省属地方银行,并明确规定用于扶持民营企业发展放贷比例及优惠政策;建立扶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的专项基金,成立为民营企业提供贷款的担保基金和专门机构;逐步加大财政专项扶持资金规模,提高政府性资金的使用效益;尽快调整企业有关财务管理制度,加大企业培训经费的税前列支和提取,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培训,加快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变;将有一定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用地纳入政府统一规划,解决用地矛盾。实行“一企一策”的特殊政策,妥善解决我省普遍存在的过去乡镇企业和中小企业改制过程中遗留的土地问题;采取适度调控和补贴措施,解决我省尤其是兰州市工业用地价格偏高的问题。


 省政协常委 贾笑天 
  经过多年发展,我省基础原材料产业重要产品的产能不断扩大,培育和发展新材料产业势头良好。但也存在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高精特产品少、产业聚集度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投入不足、新材料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重视不够、产学研合作有待加强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我省发展新材料具备较好的产业基础和潜力,应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着力抢占新材料产业的制高点。一是完善产业链,实现基础原材料与新材料一体化发展。要抓好现有的基础原材料产业有优势的重点产品的深加工,快捷高效地进入新材料产业,拿出与国家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重点方向和目标相衔接的项目,积极争取国家资金的支持;设立甘肃省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和“产业化专项基金”,推动基础材料与新材料产业一体化发展,构建特色突出的材料产业体系。二是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基地建设,实现企业集群发展。应加快建设兰白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基地,酒嘉高性能精品钢材、高附加值铁合金、优质不锈钢、金属基复合材料生产基地,金昌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平庆煤、油、化工研发生产基地。三是加强创新能力建设,突破关键技术。通过着力培养人才,充分发挥在甘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校相关专业学院的作用;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与国际知名的研究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把握世界新材料发展趋势,高起点开展联合攻关,在金属材料、能源材料、高分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环保节能材料、纳米材料等领域的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四是实施资源控制战略,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加大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投资、技术和商务合作,扩大我省在国外铁、铬、锰、铜、镍、铅锌、稀有金属等矿产资源的拥有量。鼓励企业加大对低品位金属矿物采选技术的研发,开发利用贫矿资源,提高贫矿利用率,延长矿山服务年限,提高我省重要产品的原料自给率。加大在省内成矿区带地质找矿的力度并积极参与省外、国外地质找矿,提高我省矿产资源领域的竞争力。五是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挥其骨干和示范作用;深化省属科研院所改革,整合科研力量和科研条件,建设我省产业创新的公共技术平台;加强对企业的分类指导,防止低水平、不合理的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鼓励相同类型企业间的兼并重组;支持有发展前景的企业上市融资,对于中小企业上市的前期费用,应该由财政给予补贴,帮助其迅速发展壮大,实现规模化发展,尽快占领新材料领域的制高点。


 省政协委员 卜彦杰 
  针对我省新医药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一、建立健全真抓务实的领导系统和服务系统。建议成立医药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制定产业中长期发展综合规划及实施措施,重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畅通政、研、校、企的沟通协调,争取建立国家、地方联动工作机制,形成国家、地方共同推进产业发展的局面。二、尽快制定加快发展新医药产业的优惠政策。建议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财政支持、人才流动、成果转化、宣传推广、产品终端等方面给予有力的政策支持,明确在本省范围优先使用本省企业产品,尽可能多地保证本省企业产品能进入医保目录和基本药物目录。三、建立完善多元化投资体制,加大对新医药产业培养发展的投入。建议整合现有相关扶持资金,设立产业发展专项基金,通过园区科学投入,保证资金在产业重大项目、基地建设、检测认证、新药研发和技术改造等关键环节有效使用。大力推进新医药产业领域省级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扶持、孵化一批具有创新活力的小型优势企业。四、研发新药品品种,创造新的品牌。政府应设立新药研发扶持基金,加大对新产品研发的投入,以新产品带动上项目,推动我省医药产业快速发展。五、加快建设兰州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建议加快“兰州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项目”建设,申请在定西建设“国家级中药材生产加工工业园区”,发挥基地、园区的聚集效应,形成国家、省、市三级共建机制,推动产业升级。六、转变观念,调整思路,使中药发展转向以品质取胜、以效益取胜。建议进一步推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建立中医药加工园区,建设陇西中医药孵化基地,“唤醒”闲置中药品种和中药验方,鼓励中药批发企业联合协作增强实力,扩大话语权和市场定价权。尽快建立药材数据库,成立甘肃省中药研究院,解决中药种植、加工、生产等方面的问题。七、引导企业强化营销理念,以销促产,扩大市场。建议政府采取补贴引导等措施,促使企业尽快转变落后观念。利用各种机会和媒体,广泛宣传和推介本省医药产品,努力构建专家、企业、政府协力推广产品的机制,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扩大产品在市场中的份额,提高企业效益和知名度,以销促产,提高效益。八、完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靠人才推动我省医药产业快速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 郝树声 
  近年来,我省旅游产业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但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建议:一、树立高层次发展旅游产业的理念。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全社会的发展,在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满足精神文化的需求,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二、坚持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一是科学编制规划,确立高远的发展目标。打造几个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统筹策划出高品质的大项目、核心景区,带动全省旅游产业的大发展。着力打造五大板块:河西文化观光游板块;天水寻根祭祖文化游板块;以南梁为主的红色游板块;陇南、甘南生态民族风情游板块;兰州都市休闲游板块。同时,建立有效的区域合作机制,通过积极开展与周边省份的游线对接、资源共享以及联推促销,实现甘肃旅游业跨越发展。二是要着力培育大旅游产业体系。三是注重政策扶持。积极协调推动现有涉游政策和价格政策的落实,并从财政、税收、价格、金融等方面制定出台扶持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探索专项政策扶持,为旅游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四是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我省旅游业尚处在初级阶段,强化政府对旅游业的投入,是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要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域外资本、海外资本进入旅游投资领域,积极参与我省旅游产业的开发。组建全省旅游产业发展投融资集团,组建旅游集团公司,搭建全省旅游项目开发和融资平台。三、突出抓好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支持旅游交通、通讯、电力、给排水和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四、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成立旅游执法部门和游客投诉中心,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市场管理。五、着力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建立相关部门协调合作机制,共同支持和参与旅游业的发展。合理调整配置相关部门的职能,逐步实现景区属地化管理。六、积极开展营销宣传。加大省级财政在旅游营销宣传方面的投入,整合市州、县区和旅游企业的营销宣传资金,并加强策划包装,统一全省旅游品牌、形象,在央视等主流媒体开展有声势的集中宣传,扩大景点知名度,提升旅游整体形象。七、重视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要让著名的历史人物、重大的历史事件、中西文化在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与碰撞、让古代多民族在甘肃大地上威武雄壮的活剧从史学家、文学家的学术殿堂中走出来,让那些凝结大量历史信息的文物、遗址、遗迹“动起来”,走进人们的旅游消费之中。



 省政协常委 卫孺牛 
  近年来,我省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产品产量不断增加。但农产品物流市场的发展还缺乏整体规划,基础设施和服务手段滞后,农产品流通主体发育和组织化程度还比较低,经营方式单一落后等等,已影响了我省特色农产品的进一步发展。建议:一、把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纳入“十二五”规划的大盘子,抓紧做好总体规划。针对我省农产品现代物流发展的功能定位、战略目标,结合农业产业布局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公路、铁路和航空等多方式交通运输网络为依托,以农产品综合物流园区、区域物流中心和专业物流中心为主体,各类市场、配送中心中介经济组织为网络的多层次的物流网络体系,并与全国农产品物流网络体系形成有机对接的格局。二、加大以农产品冷链物流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形成农产品出省外销的低温保鲜体系。在城市开展“生产基地+配送中心+超市”冷链物流试点和“生产基地+大型批发市场+配送中心+超市”试点。并切实解决好农产品特别是鲜活农产品的铁路运输问题。三、整合资源,培育流通主体。要集中力量加快培育一批省级或国家级的龙头企业。在此基础上,通过联合重组、对外扩张,培育一批大型涉农商业企业集团。要鼓励龙头企业对内对外开展跨所有制、跨部门、跨地域的专业联合、合作、收购兼并,构筑自身的经营网络,进一步做强做大,增强经营实力,扩大辐射范围,提高带动能力。切实落实好国家和省上对龙头企业的各项扶持政策,重点培育2-3家省级重点龙头流通企业,力争在近五年内实现年产值30亿元交易额。扶持10-12家市级龙头企业,力争在近五年内实现年产值10亿元交易额。选择一批基层条件较好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通过企业自筹、多元化投资、政府扶持、加快升级改造步伐,逐步由初级市场向设施先进,具有交易、信息发布、质量检测、产品加工配送、电子结算等多功能服务的现代市场转型。四、加快推行现代经营方式和经营业态。大力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和农产品物流配送,推进“农超对接”,加快农产品进超市的进程。培育第三方物流市场,建立农产品现代物流信息网络平台。建立完善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和货物跟踪系统。大型批发市场要率先推行网络交易、代理交易、期货交易、拍卖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强品牌建设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市场影响。网络编辑 梁俊琦

上篇:

下篇:

相关内容

    本网站访问总人数: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办公厅 技术支持:宏点网络

    最佳分辨率1920×1080 IE8以上版本浏览

    陇ICP备06000885号

    77-77
    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