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聚焦

理论研究/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聚焦 > 理论研究

政协甘肃省十届三次会议委员大会发言摘登





  献改革发展大计谋富民强省良策   
     
  深化国有重点林区森工企业改革   

     
  侯生华 委员   
  经过十年努力,国有林场实现了林地面积和森林蓄积双增长,为我省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尽管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国有林场目前仍然面临着许多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森工企业性质发生了变化,体制不顺。2.职工生产生活困难。3.投资渠道中断,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4.社保资金缺额增大,职工福利待遇难以落实。为此,提几点建议:1.明确国有林场公益性性质,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2.将国有林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全省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3.规范五项社会保险,落实职工福利待遇。4.加大改革和产业开发力度,增强发展后劲。  
     
  构建兰州西宁银川城市共生系统   
     
  陈兴鹏 委员(代表民建甘肃省委)   
  兰州、西宁、银川3座省会城市作为我国西北欠发达地区和具有紧密地缘关系的经济中心,促其形成一个城市共生系统,对于构建西北地区经济增长的发展极,促进西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缩小我国东西部发展差距,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建议:1.培育中心城市,龙头先行。加速建设作为核心区、经济增长中心的兰州、西宁、银川3座共生城市,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特大城市和西北经济增长中心。2.以线串点,结成网络,加强3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协调与整合,提高区域通达性。3.内外协作,整合配套。统筹规划各城市的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协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4.保护和治理环境,科学整合资源,创新发展模式。5.积极联合西宁、银川,共同申请共生城市国家试点,为西北多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  
     
  加强黑河流域综合治理   
     
  王开堂 委员   
  要把黑河综合治理放在全流域生态保护和全局利益的高度去统筹考虑。切实把开源和节流结合起来,通过水源涵养、工程措施、结构调整和转变思想观念达到增加水量、提高水的利用率和节约用水的效果。上游要把“保水”作为根本和基础,重点抓好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和植被保护;中游要把“节水”作为关键和重点,促进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巩固下游生态恢复成果。要加快中游地区实施退耕还水、湿地保护、水源涵养、荒漠化治理等生态项目建设。对黑河湿地、草场、生态林等进行有效保护与治理,增强上中游地区的水源涵养能力,构筑中国西北高原生态安全屏障。要大力支持中游地区发展现代农业,打造张掖绿洲农业示范区,从根本上解决流域水资源矛盾。  
     
  进一步做好基本农田保护   
     
  卢有治 委员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就是最大的民生问题。而食以地为基,如何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做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是地方政府和各有关部门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为此建议:一要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基本农田保护长效机制。认真做好建档案、立标志、签合同等基础性工作,把基本农田保护真正落实到每一个农户、每一块应保护的土地。二要加强执法监察,认真落实保护措施。要坚持动态巡查,特别是对川区重点乡村和交通沿线易发案地区要进行重点巡查。三要搞好土地开发整理,积极新增耕地。对已决定实施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要严格实行项目法人制、合同制、公告制、招投标制和监理制,项目竣工后要及时进行决算和审计。四要以建设促保护,努力提高基本农田质量。五要增加资金投入,促进保护工作顺利开展。  
     
  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   
     
  阎奋民 委员(代表民盟甘肃省委)   
  当前我省特殊教育事业仍然滞后于全省普通教育整体水平,与发达地区差距更大。为此建议:一、进一步提高残疾少年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做好特教学校布局设点规划,努力扩大特殊教育学校及特教班办学规模。二、继续加强随班就读保障体系建设。三、完善多元化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拓宽辅助经费来源渠道,努力增加特殊教育投入。四、加强特教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教师素质。科学制定师资建设规划和分年度配备安排;落实特殊教育学校人员编制;抓好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努力提高特教教师的待遇。五、加强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和管理,进一步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六、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特殊教育体系,促进特殊教育协调发展。  
     
  加强甘肃文化现象研究   
     
  车安宁 委员   
  “甘肃文化现象”是一个可以入手进行研究、发掘、弘扬的切入点,是一个值得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进行宣传的亮点。如果能将我省文化优势发掘、凸显出来,不仅能够直接带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使我们甘肃人充满自信,而且可以更好地树立起甘肃形象。为此,我建议:一、组建甘肃文化研究院(集团),聘请海内外知名学者担任顾问。二、组织一批省内外专家,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媒体上“包装”和弘扬甘肃文化。三、把“甘肃文化现象研究”整体打包,申请国家课题,进行专题研究,同时设定省内课题和奖项进行研究。四、在即将落成的甘肃国际会展中心设立专题甘肃文化展示馆,常年展示有关“甘肃文化现象”的内容。五、在甘肃卫视开设一个“甘肃文化现象”栏目,专题播放相关内容。六、每年都举办专题“甘肃文化现象”高层论坛,专门研讨“甘肃文化现象”。七、提倡省内知名企业和个人为“甘肃文化现象”的研究提供素材和经费赞助。八、提倡各企事业单位依托自身优势,创办各类文化产业实体,推动经济发展。  
     
  健全被征地农民权益保障机制   
     
  张全新 委员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我省农村的大量土地被征用。必须探寻建立被征地农民权益的保障机制,严格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建议:一、各级政府要根据中央考核新规则,切实转变观念,重视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二、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主要是严格征地审批机关的权力与程序等,坚决杜绝恶意侵占农民土地事件的发生。三、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人大、司法等国家权力机关要在权力允许的范围内,依法加强对地方政府在保护耕地方面的监督检查。四、严格实行征地程序公开透明制度。五、完善征地补偿制度。六、建立后续保障制度。将失地农民纳入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范围;设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专款用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加大对失地农民的技能培训。七、制定专门的土地征收征用法律,使今后的征地工作和保护被征地农民权益切实做到有法可依。  
   发展创意农业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  
    
  蒲志强 委员(代表民革甘肃省委)  
  在我省发展创意农业,能够有效地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对于打造优势产业品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都将发挥积极作用。一应尽快制定创意农业的发展规划。只有制定长远发展规划,才能有力地推广创意农业,发挥创意农业的规模效应,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最终提升农业的综合竞争力。二应充分利用我省独特的文化和地理气候资源实现创意农业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三应通过创意农业园区建设提高创意农业的示范效应。四应通过建立农产品的连锁经营、销售与服务,塑造创意农业品牌。五应建立健全支持创意农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政府应当制定创意农业发展的特殊金融政策,如政府贴息贷款,延长还款期限,建立创意农业风险基金。 
    
  加快推进兰白一体化进程  
    
  左灿湘 委员  
  构建兰白都市经济圈对推动甘肃全省、西北内陆腹地乃至整个西北地区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建议:1.要构建组织协调机制,着力解决行政壁垒问题。2.统一规划,政策扶持。尽快编制“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的专项规划,明确两市的城市定位,划分主体功能区,对两市的产业发展方向、产业发展重点、工业园区建设等进行统一科学规划。同时,要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建立推进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的统一政策法规体系。3.搭建信息交流平台。一是建立政府间信息交流机制。二是建立区域信息交流机制。三是加强民间团体交流。四是组建推进兰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专家委员会。4.建立共建共享机制。一是建立重大项目责任共担机制。二是探索区域建设项目利益共享机制。三是建立区域产业转移引导机制。5.优先实施通信、户籍一体化。加快兰白一体化建设步伐,兰州、白银共用一个区号,邮政共用一个编码。同时,建议省上放宽兰州、白银户籍政策。 
    
  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张和平 委员(代表九三学社甘肃省委)  
  我省要实现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快速发展,就必须要高度关注发展低碳经济这一重大课题。一要着眼未来,高度重视,积极谋划我省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掌握低碳经济发展主导权。二要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低碳经济快速发展政策机制和市场机制。三要重视技术创新,促进低碳技术的重大突破,以风能、太阳能、水能为主,努力构筑清洁能源体系。组织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低碳技术自主创新研发体系,努力构筑我省以风能、太阳能、水能为主的清洁能源等战略优势产业。四要发展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和创新技术研发体系。五要建立“低碳经济示范园区”,以园区经济促进社会化的低碳研究、开发和利用,建立和完善全面推广“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体制、机制、法规和技术体系。 
    
  发展民营经济扩大社会就业  
    
  姬书平 委员(代表省工商联)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扶持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是加快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也是稳定和扩大社会就业的必由之路。一要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政府部门要加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将我省民营经济发展列入“十二五”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建立非公有制经济联席会议制度。二要营造宽松的创业环境,降低创业门槛。降低民营企业的办事成本,推行阳光收费,加强舆论对社会就业的引导作用,积极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三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破解融资难。四要正确处理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五要健全培训机制,完善公共服务。六要加强劳动执法监察力度,规范人力资源市场。 
    
  加快我省戏剧大省建设  
    
  张明 委员(代表农工民主党甘肃省委)  
  甘肃有着出戏和出好戏的传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的戏剧好戏连台,屡获国家大奖,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但是,从总体上看,我省戏剧建设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亟待改进和加强。建议:一、坚持科学发展观,解放艺术生产力。二、培育演出市场,培养消费主体。我省戏曲要到城市之外的民间去,寻找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从根本上解决戏曲传统演剧艺术的现代转换问题。三、营造我省戏剧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在全省戏剧界形成一种尊重艺术、鼓励创新的风气。要加强艺术科研,特别是对本土戏剧资源与戏剧创作方面的科学研究。善于抓住一个科研项目带动一个剧种剧目的成果性机遇,组织精品创作的论证和剧目市场的论证。 
    
  积极创建创业型城市  
    
  毛曼君 委员  
  我省兰州、天水、酒泉和庆阳4个城市被列入国家级创建创业型城市。应该以此为契机,激发全省人民的创业热情和创业能量,使更多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劳动者成功创业。一要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责任目标。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市、县、乡、村四级层层落实创业促进就业的目标任务,将其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二要科学制定规划,设定合理目标。三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创业氛围。四要强化政策扶持,优化创业环境。健全政策扶持体系,实行城乡一体化。降低准入门槛,进一步放宽投资领域,实行非禁即入。建立创业扶持基金,完善贷款担保体系,扩大贷款扶持范围,增加贷款扶持额度,落实税费减免政策。五要强化创业培训,提升创业能力。六要加强创业服务,搭建创业平台。七要培育创业主体,扶持重点群体创业。要重点实施大学生“科技创业”、城乡复退军人创业、城乡富余劳动力创业、妇女“提素创业”四大创业工程。 
    
  优化创新体制助推科技型企业发展  
    
  段建玲 委员  
  我省应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把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纳入发展战略布局,通过科技创新、全民创业带动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支撑重点产业、重点领域接轨资本市场,实现发展。建议:一、重构支持创新的体制机制。及时研究并出台解决我省科技成果转化难、中小企业发展难的政策和措施,健全科技成果评选评价制度,落实有利于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的制度,完善服务体系。二、广泛吸收体制外科技创新型人才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对优势开发项目、优势创新技术、优势创新成果,给予重点支持,重点发展,优先开发。三、精选一批高科技创新成果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四、选择科技含量高、产业模式基本形成、团队优秀、产品市场潜力大、财务预期收益好的科技创新创业型企业,进行重点孵化扶持,把有限的资金集中起来重点投入。 
    

   加大民营企业扶持力度 
   
  薛映承 委员 
  据权威报告统计,民营经济每增加一个单位,就会带来全国工业总产值1.26个单位的增长。因此,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大力扶持民营企业,继续扩大改革开放是我省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建议:一要健全公平的对内开放规则,实现公平的市场准入,扩大民营经济的生存和拓展空间。要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必要时政府给予金融等方面扶持,特别是支持其“入门”。二要建立多层次信贷体系,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激活民间资本市场,保证民营企业正常经营。三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围绕我省优势产业做好服务文章,提高优势产业的生产技术配套能力。四要实行税收优惠及减免政策,减轻民营企业税赋、降低税率、简化税制是我省经济快速增长的有效途径。
   
  促进我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马天义 委员(代表民进甘肃省委)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将进一步显现。建议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强对发展中小企业工作的领导,更加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强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帮助中小企业平稳过关、健康发展。1.建议我省尽快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加强对中小企业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领导和政策协调。2.建议省委、省政府结合国家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一揽子计划,结合我省实际,尽快制定出台操作性强、含金量高的具体实施办法。3.建议进一步加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创造条件设立省级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切实增加对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投入。4.强化中小企业融资工作,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5.建议省委、省政府重点围绕创业、培训、信息化、公共技术服务以及管理咨询等方面,花大力气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解决企业发展的普遍问题。6.建议我省尽快建立中小企业统计体系,强化运行监测分析,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
   
  经济要发展地质须先行 
   
  陈汉 委员 
  回顾历史,审视未来,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今天,仍然需要继续加强地质工作。从我省实际出发,加强地质工作,当前应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要提高认识、营造环境。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地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意识和紧迫感,努力为全面加强地质工作营造良好环境。二要健全机制、增强活力。要健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地质工作规律的投入保障机制、找矿激励机制和矿业权配置机制。三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要集中投入,把勘查工作的重点向重要成矿区带、重要矿种和重点矿山外围、深部转移,力争取得有宏观影响的找矿成果。要加强地热资源勘查,特别是浅层地热能的调查与评价,将其作为清洁、可再生资源利用的一项重点工作,完善措施,全面推进。
   
  积极推进我省新型工业化进程 
   
  张尚虎 委员 
  为加快我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进程,使优势产业更好地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建议:1.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创新,使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形成良性互动。2.实施经济增长方式的创新,实现科学开发利用资源与发展优势支柱产业的良性互动。3.实施体制机制的创新,实现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互动。4.实施劳动力资源充分利用的战略创新,实现科教兴省与劳动力充分利用的良性互动。5.继续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大力开发新产品,延长产业链条。6.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支持优势产业和优势工业企业走联合发展的道路。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产品和项目,要集中使用资金,给予重点扶持。
   
  保护与恢复祁连山生态环境 
   
  张鸣实 委员 
  祁连山生态环境状况对河西乃至西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建议:一、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生态良性循环。开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水资源补偿费,作为祁连山生态保护建设专项基金。推行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建立健全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全面落实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制度。二、转移农牧民,减少牧民,给祁连山减负。三、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生态保护能力。国家、省上应加大对祁连山森林、草原防火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将森林、草原病虫鼠害防治工作纳入国家防灾减灾规划,逐步解决祁连山区通路、通电、通信等问题。四、以人为本,注重民生,统筹生态、生活,真正实现退得下、封得住、管得好、见成效、能致富、不反弹。
   
  加快我省现代服务业发展 
   
  刘杰华 委员 
  我省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成为制约经济竞争力提升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建议:一、重点发展生产性现代服务业。以我省石化、有色、冶金等几大龙头产业为重点,推动生产性服务向产前、产中、产后延伸,培育现代制造业的中介服务产业集群,促进我省优势产业与物流、信息、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有机结合。二、做大做强商贸与物流业。加快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和重点功能区建设,规划建设兰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等物流载体。大力培育物流市场,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快构筑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规模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现代物流服务水平。三、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加强全省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窦新生 委员 
  城市建设在受自然地质灾害影响的同时,大量土石方移动和地上地下开挖工程等人为地质作用力强度也在逐年增大,并与自然地质力发生交互作用,成为城市发展中一个不能忽视的破坏性因素。为了有效防治城市地质灾害。建议:一、制定规划,防治结合,走科学发展之路。要从全省城市的实际出发,出台一些强硬措施,提高政策的执行力度,彻底打消城市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侥幸心理。二、严格执法,防患未然,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切实推进工程建设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有关政策法规。健全地质灾害防治法制体系,制定地方性法规和办法。三、尊重科学,评估风险,及时修订各类预防方案。要增加科技投入,加强基础研究,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四、保护生态,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防灾意识。

 网络编辑 梁俊琦

上篇:

下篇:

相关内容

    本网站访问总人数: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办公厅 技术支持:宏点网络

    最佳分辨率1920×1080 IE8以上版本浏览

    陇ICP备06000885号

    77-77
    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