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实施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提案
天然林保护工程是一项影响巨大的林业生态重点工程,是功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受到了林区广大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的衷心拥护和高度赞誉。一期工程建设期限为1998至2010年。
甘肃天保工程区是黄河、长江、内陆河的水源区,属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对国家生态安全的屏障作用是长久而巨大的。天保一期工程顺利完成后,13年工程区累计少采伐森林蓄积2000万立方米,营造公益林1386万亩,活立木蓄积从1.7亿立方米增加到2.04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从18.48%增加到21.21%。实现了森林面积蓄积双增长。林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水源涵养功能明显增强,“山清水秀”的景象初步显现,珙桐、水杉、大熊猫、金丝猴等国家珍稀频危物种数量扩大。天保二期工程于2011年接续开始,范围涉及甘肃10个市(州)的67个县(市、区)和祁连山保护区,管护森林7069.73万亩,规划投资121.3亿元,建设期限为2011至2020年。目前已实施近5年。天保工程在一期工程顺利完成并取得初步成功的同时,也积累和出现了一些影响工程进一步实施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继续实施好这项攸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型工程,现就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建议如下。
1、加快改革,建立工程区生态与民生协调共进的长效机制
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彻底改变了天然林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原来林区依靠采伐经营木材为收入来源的林场职工,通过分流安置、兴办产业、保留护林人员等方式进行了重新组配,全省天保工程区在职职工已从2000年的约4万人到目前保留到天保工程岗位2.1万人,仅依靠工程补助维持生计,其余人员进行了分流安置。由于工程建设是一次规划、多年实施、工程补助难以动态调整,一期工程建设期内,林区职工收入与社会平均收入的差距拉大。二期工程实施后,虽然提高了工程补助标准,但仍然无法实现与社会平均收入同步提高。同时,工程区职工“五项保险”补助资金存在缺口,部分单位负担重,影响全员参保。虽然今年中央财政适当调整了补助标准,社会保险年缴费工资总额由全省2008年社会平均工资的80%,提高到2011年社会平均工资的80%。但对于部分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的林场,国家下拨的社会保险补助仍不够缴纳五项保险,不能全员参保。
因此建议:加快国有林场改革,将工程区的公益性林场纳入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天保工程区林场职工的待遇是按工程项目补助的形式提供的,缺乏动态性和长效性,有较大的局限性。目前,国有林场改革已全面推开,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省内正在进行相关工作。天保工程区的国有林场大部分为公益性林场,应按照《方案》和《意见》要求,纳入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经费由财政统一供给。林场纳入事业单位管理后,天保工程的补助经费以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转为林场事业费,或将天保和公益林补助资金整合,统一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2、对二期工程进行中期评估,调整原方案部分内容
天保二期工程实施近5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程区实际情况的变化,建议对原实施方案中的部分内容需做调整完善,使之更符合实际和有更强的可操作性。(1)建议国家对造林补助标准进行调整,提高到每亩500元以上。二期工程方案和目前执行的人工造林每亩补助标准为300元,随着人工、种苗等费用的上涨,现有补助费仅够苗木费,造林以后没有补植补造、管护后续资金,影响成活率及保存率。(2)需对天保资金使用范围进一步修正细化。天保资金国有林管护费重点保障森林管护人员的工资性支出。目前少部分财政全额拨款单位存在森林管护资金、社保资金结余、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滞留在帐的现象。建议对天保资金使用范围进一步修正细化,提高资金使用效率。(3)对二期工程进行中期评估。天保工程是一项投资额大、内容复杂的林业生态工程。二期工程实施近5年,进程到中期。面对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完成后续工程,建议对二期工程进行中期评估,以对原方案进行调整完善。
3、加大基层管护站点、林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林区生产生活条件
天保二期工程实施以来,国家安排了公共管护资金,天保工程区大部分单位国有林场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由于资金量少,需要建设的管护站点多,目前大部分林场、特别是基层护林站基础设施仍然较差,道路难行,房屋破旧,吃水、用电困难,严重影响林区职工思想稳定和工作积极性,亟需新建或改扩建。同时,由于管理渠道的原因,许多林场的基础设施未纳入地方政府建设规划,与地方的差距拉大。建议:(1)将林区管护房、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同步安排实施。(2)争取国家加大对国有林区道路、电力、饮水、通讯和危旧房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逐步解决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3)在天保经费中加大对基层护林站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4、改革创新,建立完善森林资源监管体制
按照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国有林场改革等要求,结合天保工程特点,探索建立责任明确、监管高效的森林资源监管体制。一是根据森林分布特点,针对不同区域地段的生产季节,采取行之有效的管护模式,实行远山设卡、近山管护,加强高新技术手段和现代交通工具的装备应用,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管护效率,确保管护效果。二是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森林资源产权制度,建立健全林地保护制度、森林保护制度、森林经营制度、监督制度和考核制度。三是建立健全以生态服务功能为核心,以林地保有量、森林覆盖率、森林质量、护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等为主要指标的林区绩效管理和考核机制,实行森林资源离任审计。四是加强森林监测、森林资产评估、编制森林资产负债表。加强森林生态动态监测研究,为森林监管、森林经营和森林扩展提供依据。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