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我省水资源利用及污染防治的提案
水资源短缺是长期制约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已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水资源现状
据统计,2011年全省实际供水量为123.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96.6亿立方米(包括由青海省调入的地表水),占供水总量的78.3%;开采地下水26.7亿立方米,占供水总量的21.7%。总供水量中,城镇及农村居民生活用水6.17亿立方米,占供水总量的5.0%;工业及城镇公共(包括建筑业及第三产业)用水16.03亿立方米,占供水总量的13.0%;农业生产用水99.87亿立方米,占供水总量的81.0%;生态环境用水1.23亿立方米,占供水总量的1.0%。2011年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为41.7%,但各流域间极不平衡。内陆河石羊河、黑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接近100%;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受国家分水指标限制,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总体偏低;长江流域水多地少,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仅为3.4%。全省人均用水量458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351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98立方米,城镇人均生活综合用水量179升/日,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52升/日,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561立方米。甘肃省万元GDP用水量和农田灌溉亩用水量均大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依据《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目标,预测2015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水量为147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7.8亿立方米,生产用水135.3亿立方米,生态用水3.9亿立方米。
二、甘肃水污染防治工作
截至2014年,黄河流域甘肃段涉及的9个市州,57个县区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比2010年分别下降8.18%和10.95%。安排省级环保专项资金6050万元,实施了44个重点水污染治理工程。环保监测结果显示,2014年十大流域好于Ⅰ-Ⅲ类水河长为4626.4公里,占68.0%。V类是293公里,占 4.3%,劣V类的河长为1484.0公里,占总河长的21.8%。全省20座大中型水库中,刘家峡、八盘峡、盐锅峡等18座水库在Ⅰ-Ⅲ类,属于良好。2014年全省地级市饮用水质均达标。
2014年全省化肥使用量为322.3万吨,农药使用量为4万吨。由于我国化肥农药利用率普遍较低,化肥农药的实际利用率为30%-40%,养肥流失比较严重。加之施肥药器械落后,施肥施药的不科学使用,直接和间接地对水体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建议
(一)建立全省统一的水质动态监测平台系统
甘肃省水质监控工作由环保、水利、农牧、建设、国土资源等多部门执行。水质监测工作的条块化分割现象严重,水质监测信息缺乏共享机制,水质的动态、连续和系统性监测缺乏基础数据,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水污染的防控缺乏水质时空变化的监测数据。建议建立全省性水质动态监测平台系统,实现统一规范的国家性水质监测,为水资源管理的科学化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二)加强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地下水水质的监测
随着甘肃省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地下水水质总体呈现下降态势。积极开展河西地区地下水水质与水污染监测,为制定地下水污染的防治规划,为地下水资源保护、饮水安全保障和区域性人口健康的提供科学依据。
(三)促进水资源的合理使用
建议考虑在工业项目的建设中,对不同行业、不同工业项目采取阶梯水价的办法,推动水资源利用的市场化,借以限制高耗能、高耗水企业的发展,促进全省的产业升级。同时建立水资源、排污指标交易制度,使企业用水指标、排污指标实现市场交易,在控制水资源总量、排污总量的前提下,以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最佳分配。
(四)紧抓水资源保护利用的关键环节
造成我省水资源利用及保护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关键在于自然环境的影响、老旧的生产生活方式等。建议大力开展绿化、小流域治理等工作,在水源地、环境脆弱地区等关键区域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用限制人类活动的方式推动整体环境的改善。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