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议政

月协商座谈会/

当前位置:首页 > 协商议政 > 月协商座谈会

18号提案:关于加快我省蔬菜产业发展的提案

关于加快我省蔬菜产业发展的提案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我省蔬菜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蔬菜生产优势产区初步形成,标准体系日趋完善,加工转化能力明显提高。蔬菜产业已成为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在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劳动就业、拓展出口贸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从调研来看,我省蔬菜产业发展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自主产权的品种少,专业化育苗体系不健全。我省70%蔬菜新品种是从外省引进的,有些品种完全依赖进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蔬菜品种只有陇椒系列和航椒系列等少数几个品种,新品种选育滞后;适宜设施栽培、综合性状优良、耐储运、货架期长的品种和加工专用品种严重不足;专业化育苗体系建设滞后,蔬菜良种种苗统供率不到5%。蔬菜专业化、集约化育苗环节的缺失,不仅降低了生产效率、产品产量和质量,而且影响了蔬菜良种更新换代进程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2、设施农业装备水平差,蔬菜加工贮藏能力不足。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建造标准不规范,光、热、水、气等环境自动调控能力差;新建设施结构盲目改造,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轻简化机械化装备程度低;过量施肥加剧土壤酸化和次生盐渍化;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普及率低,大水漫灌加剧棚室环境低温高湿,病害呈多发偏重趋势;蔬菜保鲜贮藏能力小,冷链贮运链条不配套,精深加工企业少,影响了“高原夏菜”的外销和转化。
  3、周年生产潜力发挥不足,质量安全监管有待加强。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传统茬口安排、品种搭配、采收周期、产量价格与市场需求结合不够;塑料拱棚蔬菜在春提早和秋延后的时段安排上还有可延伸空间;露地蔬菜上市品种和时间过于集中,不能保证市场均衡供应;蔬菜生产技术规程普及率较低,投入品监管有待加强,农残超标现象时有发生,蔬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还未建立,农民质量安全意识需进一步增强。
  4、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劳动者技能培训需加强。在分散的经营模式下,统一品种、统一购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难以实现,土地流转集中经营模式发展缓慢,先进实用技术普及率低等问题,影响了市场竞争力和生产效率、效益的提高。
  为此,我们建议:
  1、坚持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和优势品种。在稳定现有川、水地蔬菜规模的基础上,着力研究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成果,推进夏季蔬菜向陇中南海拔1800-2300米、年降雨量500-800毫米的低产田或非粮二阴山区发展;通过提高麦后蔬菜复种、套种指数,扩大“高原夏菜”生产范围和规模,缓解粮菜争地矛盾。
  2、着力推广设施轻简化建造技术和集成配套生产技术,提升设施农业装备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沿黄灌区、河西地区和中部地区部分县(区)重点发展新型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和高标准钢骨架塑料大棚;陇东、陇南和天水市重点发展高标准钢骨架塑料大棚,辅以少量的日光温室,主要解决蔬菜集约化育苗难题,并补充当地冬淡季蔬菜供应;着力加强蔬菜集约化育苗设施建设,提高种子种苗的统供率和新品种普及率。
  3、研究设施农业节水灌溉和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体系,支持在沿山及戈壁荒漠区等非耕地区域、干旱山区、高扬程灌区发展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拓展设施农业发展空间。
  4、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采取土地流转、土地入股等经营模式发展蔬菜生产,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路子。
  5、深入实施人才强农战略,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劳动者素质;
  6、加快以贮藏保鲜为主的冷链体系建设,促进外销和均衡供应,进一步增强我省“西菜东调”、“南菜北运”、“西进中亚”能力。
  7、加强加工企业的技改扩建,延长产业链,实现增值增效。通过稳面积、增单产、调结构、降损耗、实现数量充足、品种多样、供应均衡。

上篇:

下篇:

相关内容

    本网站访问总人数: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办公厅 技术支持:宏点网络

    最佳分辨率1920×1080 IE8以上版本浏览

    陇ICP备06000885号

    77-77
    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