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家应高度重视农村学校“空壳化”现象 并作出积极应对措施的提案
进入本世纪以来,农村地区尤其是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空壳化”现象逐渐呈现,进入本世纪第二个十年以后,农村中小学就读学生锐减,“空壳学校”或“麻雀学校”数量猛增。以甘肃省为例,目前全省1人学校有219所,5人以下学校1800所左右,10人以下学校3700余所,而百人以下的学校有7892所。2013年的数据,陕西全省小学数量减幅为69.7%,内蒙古全区小学数量减幅78%。
调查举例:(1)定西市安定区称钩驿学校,始建于1937年。学生来源于称钩驿和梁家坪两个行政村,鼎盛时期在校学生达到400多人。2009年,撤销初中部,逐步过渡为六年制完全小学。2012年,在校学生18人;2014年,在校学生15人;2015年,在校学生11人,其中9人为女生。2011年至2015年,教职工在7至10人之间,目前7人。(2)定西市安定区大南岔小学,始建于1955 年。2006年,被确定为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学校。学生最多时200多人,从 2009 年后开始锐减,2011 年学生减至十几人,现不足10人,采用复式教学。目前有教师 4 人。
农村学校“空壳化”原因分析:(1)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降低,学龄儿童减少。这是次要因素,也可以说属于“正常”减少。(2)农村学生大量涌向城镇(主要是县城)。这是主要因素,属于“非正常”减少。说“非正常”,是因为这些流动到城镇的学生,少部分是家庭具备孩子在城镇接受教育的条件,在城镇有职业、有住房、有经济保障,自愿转入城镇学校。而大部分是家长不满意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在群体性的转学“风潮”下让孩子离开了农村学校,带有很大的从众性和盲目性。还有一部分特殊群体,自身经济条件较差,也不愿意去城镇就学,但因为当地学校撤并,即使想“留守”或坚守,都不允许,被迫转入城镇,或被迫辍学。
流向城镇学生的趋势和特点是:一方面学生年龄越来越小,以前是高中阶段才转往城镇学校,逐渐发展到初中,现在进一步发展到小学和幼儿园。另一方面,越来越向更大一些的城镇集中。家长普遍多不满足于孩子向乡镇学校的流动,更愿意向县级、市级城市流动。
农村学校“空壳化”带来的问题:(1)农村教育资源严重浪费,1人一校,5人一校,校舍浪费,师资浪费。(2)农村学生挤占了本不富裕的城镇教育资源,城镇学校、教师不堪重负。(3)加重了农民经济负担。一些农民放弃了土地,丢下了生意,来到城镇“陪读”,教育成本增加,经济上只出不入,沦入贫困。
分 析:
我们在调查中得出的结论与媒体和专家的看法并不一致。媒体和专家认为,造成当前农村学生向城镇的群体性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差,教育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等,所谓“教育资源不均衡”是也。当然,比起城镇来,农村学校在这些方面有一些差距,但这不是本质性的问题。实际情况是,当前的农村学校状况与上世纪九十年代已是天壤之别,通过大力实施“希望工程”和“两基”攻坚,已建立起了几乎覆盖全部农村的新校舍,许多学校都是砖混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有的学校还建起了楼房,不少是新世纪前后建的“希望小学”。20多年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资金向农村中小学倾斜,城镇学校并没有得到特别“恩宠”。师资力量方面,许多大学、大专的毕业生分配到农村中小学,基本清理了代课教师,师资结构比以前有了很大改善。相反,前些年城镇学校往往成了官员安排亲属和关系户的灾区,师资队伍整体实力并不突出。同时,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比较艰苦的环境下,兢兢业业,努力工作,付出了超于城镇教师的心血和智慧,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由于媒体和专家的错误信息,大大误导了高层对当前农村教育状况的判断,所以出台的应对措施都是不切实际或是徒劳无功的,例如增加农村中小学教师数量、进行农村教师与城镇教师的轮值教学等等。实际的情况是,农村学校并不缺乏教师,而是由于学生流失严重,教师显得富余;并不是农村学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底下,而是面对学生的无情流失,他们的智慧和才华不能施展,失去了工作的动力和成就感。而已经实施了一段时期的教师轮值制度,实践证明是失败的,城镇学校并没有派出优秀骨干教师到农村教学,派去的城镇教师不安心农村教育不说,他们实际上也没有能力带动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有人还把农村学校“空壳化”归咎于前几年实行的“撤点并校”,也是不客观的。在大量教育资源浪费的情况下(如几名教师守一名学生),适当地进行整合,是必要的。当然也给个别学生带来的路途遥远、寄宿不惯、安全隐患等问题。
那么,农村学校变为“空壳学校”或“麻雀学校”的主要症结在哪里?我们的结论是:(1)城镇化的影响。(2)家长观念的误区:认为城镇学校一定比农村学校强,城镇学校教师一定比农村学校教师水平高。(3)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学生学籍管理政策不明,管理不严,形成了向城镇流动不可遏止之势。
建 议:
1、国家应高度关注农村学校“空壳化”现象。农村学校“空壳化”的问题,不仅是家庭的问题,学校的问题,也是政府的问题,更是全社会的问题,应该受到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教育毕竟势单力薄,“留守之难”“坚守之难”涉及国家政策、经济、文化、家庭、思想理念等等各个领域,需要政府调整思路,统筹安排,依靠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解决。
2、国家应对农村学校“空壳化”现象作出积极的应对措施。国家应对农村学校布点进行战略调整,科学布局,该撤并的还是要撤并,该保留的一定要不惜重金,打造农村义务教育品牌。打造农村义务教育品牌,重要之点是切实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振广大农教师的信心,激发农村教师的职业荣誉感,用优异的教育教学成绩增强家长的信任度。
3、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对农村教育和城镇教育作出合乎实际的评判,要相信农村学校和农村教师的能力、水平和责任心,不要盲目跟风。要引导农民像当年支持学校盖校舍那样,支持今天家乡的教育,对送孩子就近入学的家庭给予政策扶持甚至奖励。同时对学校和教师实行奖惩机制,家长送孩子到学校,就要对教学质量作出保证,让家长放心,以期实现学生回流,使农村教育步入良性规定。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