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履职

委员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委员风采

万钢:风物长宜放眼量



从闻名德国汽车界的专家到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从奥迪公司高级工程师和重要战略家到同济大学校长——
  人物档案:
  同济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万钢现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致公党中央副主席,科技部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和总体组组长,中国创造学会理事会主席。
  在德留学工作期间,他开发的技术被广泛应用在机械行业。1998年,他被评为“德国十大科技精英”之一。2003年获得由中共中央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和人事部、教育部、科技部颁发的“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
  今年3月,全国政协常委、同济大学校长万钢被增选为致公党中央副主席,迎来政治生涯中辉煌的一页。“其实我的人生很简单,只是选择顺风走过而已。”万钢笑着说道:“我和我们这代人的经历差不多。出生的时候恰逢抗美援朝,小学的时候遇上大跃进,长身体的时候碰到三年自然灾害,然后就是上山下乡,知青返城,1975年作为工农兵大学生上了东北林业大学,1979年考上同济研究生,1985年留学德国,1990年进入奥迪,2000年回到祖国。”
  万钢看似简单不经意的选择,实则每一步都付出许多。
  万钢直言,人生的很多选择是无意的,并没有更多的思虑。选择就像游泳一样,站在水边老试水,这边凉那边热,就越不敢下水。跳下去肯定是凉的,但只要跳下去,游一会儿以后就会热的。在岸上永远学不会游泳,只能白白贻误时机。
  德国归来
  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感,也是自身发展的需求
  博士生毕业前,万钢给德国包括大众、奔驰、宝马、奥迪在内的六家汽车公司投递了简历,结果六家公司同时给了他OFFER。骨子里一直喜欢做一些富有挑战的创新性的工作的万钢考虑再三,最终选择了奥迪。“虽然奥迪的薪水并不高,但它给了我最自由的天地。”
  初到公司,万钢和所有的职场新人一样,拿着上级随便扔下的几份报告,在办公室里看了起来。与很多人看完就忘不同,万钢抓起电话,不断和方方面面的人联系,从5万马克的项目开始做起,一直做到几百万马克。
  初露锋芒,公司让他主持5亿马克的新油漆车间流水线。万钢利用曾经学过的自动化知识,使整个流水线的热效力应用率达到了80%。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可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2005年的标准。1999年,他又主持建设了投资为7亿欧元的A4生产线。
  凭着过人的实力,万钢在德国发展得顺风顺水。1998年被评为德国十大汽车精英,在奥迪公司担任高级工程师和重要战略家,在戈尔斯塔特的住房拥有带草坪的花园……可就在前途和“钱”途都“无量”的时候,万钢毅然选择了回国,选择做一名普通的教授。
  万钢说:“人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生活、财富就不是最需要的,回国是一种闯荡,但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感,也是自身发展的需求。这种选择在国人面前似乎不太理性,但我们同济大学有十几个这样的人,他们大部分曾在国外企业工作,所以这种选择在人生发展的紧要关头还是很自然的,它必然有自身发展的需求,同时也要为国家做点事情。”
  万钢透露,2000年他的团队向科技部提出了“把发展轿车洁净新能源作为中国汽车工业跳跃发展的起跑线”的战略性建议。在建议中他提出,中国在传统汽车工业上很难与发达国家平起平坐,而全球能源危机所导致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将是中国汽车工业迎头赶上的机会。时任科技部部长朱丽兰对万钢的想法高度认同,并向他发出了回国的邀请。时任同济大学校长的吴启迪教授也向他发出了邀请。
  2000年底,万钢带着科技部和母校同济大学的邀请坐上回国的飞机。回校任教并非是万钢惟一的职业选择,万钢说:“我选择回到学校,最根本的原因是我觉得中国汽车产业最需要的是人才,人是中国汽车自主创新最关键的因素。”万钢的一纸辞呈递上去,奥迪高层强烈挽留,被万钢婉拒了。
  汽车追梦
  越是有风险,越能刺激创新的激情
  2001年,万钢被科技部聘任为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总体组组长,全国200多家企业参与了这个重大专项。同时,万钢还作为第一课题负责人,领导他的团队承担了该项目中技术最为复杂、任务最为繁重的燃料电池轿车项目。
  万钢运用他的管理知识和专业技能指挥千军万马,在他领军的科研团队和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之下,目前以“超越”命名的燃料电池已经研发到了第三代。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车队也已投入试验性运行。但万钢同样也是一个争议人物。企业界里有很多人并不看好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他们认为,新能源汽车距离市场化还有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现在没有必要花太大的力气在这项技术的研发上。
  “越是有风险,越能刺激我创新的激情。的确,想到的事情可能做不到,但是想不到的事情肯定是做不到的。”万钢说,“记得当初开始做新能源的时候,不仅是外面,连我们自己的一些教授也都心存疑虑;可现在,没有一个人怀疑,心里只想着怎样才能超越更高目标。所以,只要下决心就能干起来。这个观念说起来很容易,但是究竟怎样做,怎么开发出来,却是要潜心努力、含辛茹苦、坚韧不拔、一步一步地做出来的,对此我们务必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万钢坚信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已经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他说:“汽车技术的竞争,发生在市场占有率0%~1%的过程中。在能源紧缺,环境压力加大的情况下,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尽管目前还没有进入市场,但它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技术竞争的热点。”
  “人要有自己的理念和追求,一个人在确定了方向以后不能轻易改变。”这是万钢的人生哲学。他认为,人生选择可以有各种曲线的道路,但方向不能改。2001年到2005年,短短4年,中国燃料电池汽车上演了后来者居上的完美奇迹。万钢成为提高中国汽车行业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人物,被誉为“汽车巨子”。
  经营大学
  “放下架子”为企业服务
  在同济大学,万钢从一名普通的教授兼任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主任开始,一步步成为汽车学院院长、校长助理、副校长,直到2004年担任同济大学校长。能否当好一名校长,对于集企业家和汽车专家于一身的万钢来说是个挑战。
  其实,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公司工作期间,万钢始终继续关心德国大学的科研教学,并兼任授课教授,带着硕士生和博士生。在他看来,企业和大学的管理工作很多是互通的,只是管理的规则不一样。现代大学校长最重要的是抓好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各个学院的绩效评估。规划就是统一的思想,统一的行动,多目标的系统要有一套多目标的管理办法。
  万钢强调一个学院的发展和一个人的发展一样,不可能四个方向同时并进,总有一段这块强,总有一段那块强,这是由一种随机性确定的。但是若观察几年以后,他们实际上在互相的调整,根据抓住的机遇来发展。
  办大学也要有新思维,万钢指出要经营大学,前提是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在同济大学校区规划布局调整中,他提出把学校11个与现代制造业相关的学科搬迁到嘉定新校区,对接位于国际汽车城中的产业链。他说:“我们不求所有,只求所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大学要更多地放下架子为企业服务,和企业紧密地结合。但这种结合并不是一味地顺从,而是坚定不移地支持企业建立自主开发能力,帮助企业自主开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品。”
  现如今,同济大学取得了世博会百年历史上首次由大学承担的整体规划资格;我国首座“地面交通工具风洞”和首条磁悬浮试验线在同济动工建设……
  今年5月,同济大学即将迎来百年校庆,万钢说:“在新的百年开始的时刻,同济将庄重地向社会做出新的承诺,自觉地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和谐社会承担社会责任。” 

上篇:

下篇:

相关内容

    本网站访问总人数: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办公厅 技术支持:宏点网络

    最佳分辨率1920×1080 IE8以上版本浏览

    陇ICP备06000885号

    77-77
    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