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履职

社情民意/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履职 > 社情民意

推进我省“衣循环”工作的几点建议

推进我省“衣循环”工作的几点建议

2014年第32期

  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反映,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党群、民政、慈善等部门积极组织开展旧衣物捐助,推进“衣循环”工作,为抗灾救助、扶贫济困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目前我省城乡家庭每年产生旧衣物约2000-4000万件,家庭捐助积极性很高。由于近年来“衣循环”工作趋于停顿,目前旧衣物积压约8000万件以上,其中一半以上为半成新,出现因旧衣物长期堆放、积压或乱丢乱弃而造成新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他们认为,加大旧衣物回收利用,对于节约资源、促进就业,发展循环经济、推进“1236”扶贫攻坚行动以及提高全社会环保、低碳意识和社会文明程度都具有重要意义,亟需建立健全工作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动“衣循环”发展。目前,制约旧衣物回收、利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一是信息不畅,所捐衣物和接受方所需不对称;二是对捐助的旧衣物进行分类、清洗、消毒、运输等基础工作跟不上,还没有专门机构开展这项工作;三是对“衣循环”重视程度不够。旧衣物捐助利用受制于环节较多、人力经费投入较大、发放出口不畅,有关部门和组织近年来捐助中提倡捐款、捐新,大多不提倡、不开展旧衣物捐助;四是对不宜进行救助发放的旧衣物,还没有翻新和再加工的专门企业,旧衣物资源回收利用的产业链尚未形成。为此,他们建议:
  一、依托基层组织,健全工作机构和场地。目前部分城市社区开展衣被银行、生活驿站、慈善超市等活动,创造了许多旧物回收利用的鲜活经验,应不断总结,长期坚持。建议把旧衣物收取、发放纳入城市社区、农村村委会工作内容,在社区、村委会设立相对固定、便捷和具备一定空间的旧衣物回收发放地点,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和完整的收取-整理-发放工作链,开展“衣循环”工作。
  二、引导和发展专业机构,完善基础环节。目前我省对回收的旧衣物进行分类、清洗、消毒、运输等工作比较薄弱。建议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投入必要的经费,推动和引导一些民间组织、社会机构、衣物商铺开展旧衣物整理,积极发展专门企业开展旧衣物回收、储运活动,形成一支专业队伍,做实“衣循环”基础工作。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按需捐助。分级建立旧衣物捐助信息平台,统筹捐助工作。建议借助民政信息平台,做好旧衣物所有、所需信息分布、流向公告。加强与外省统筹联系,畅通旧衣物跨省区进出渠道。通过基层组织深入群众,加强基础信息采集,由旧衣物整理机构定期提供实物信息,通过信息平台实现按需捐助。
  四、规范工作流程,提高捐助社会化、规范化水平。通过政府适当补助,广泛动员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积极参加旧衣物回收捐助。建立相应的工作规范,保障“衣循环”定期收集、及时运输、科学分类和对号发送。借鉴现代物流业经验,形成“衣循环”物流网络。
  五、鼓励发展旧衣物资源回收利用企业,培育新型产业。建议出台鼓励政策,支持发展旧衣物资源回收利用企业。对占旧衣物10-20%的重污衣、重破残衣,应由回收利用企业集中销毁,避免造成新的污染;对其中 30-40%既有一定利用价值但不宜捐助穿用的衣物,应由回收利用企业进行改装、翻新,重新进入市场销售;对旧衣物中毛、棉、麻、纶等不同材质,回收企业可进行开松处理,以原材料、半成品或新产品进入市场。同时,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这些新型企业的监管,确保产品合规、经营合法。
  六、加大项目引领,倡导社会新风。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展旧衣物回收利用项目,促进民政、教育、卫生、扶贫等部门与群团组织、慈善机构等社会组织的协同,引领和推进“衣循环”进程。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做好宣传,鼓励家庭捐助、换用、出售旧衣物,广泛动员社会全员参与捐助活动,大力倡导扶贫济困、勤俭节约、环保文明的良好社会风尚。(2014年9月,省长刘伟平、副省长王玺玉分别作出批示)

上篇:

下篇:

相关内容

    本网站访问总人数: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办公厅 技术支持:宏点网络

    最佳分辨率1920×1080 IE8以上版本浏览

    陇ICP备06000885号

    77-77
    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