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民增收缓慢,是我省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存在,是农业和农村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反映,也是城乡二元化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
在农产品市场约束日益增强,农民收入来源日趋多元化的背景下,结合农民增收缓慢这一热电厂问题,认真调查和分析原因,积极探索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是现实的客观需求.
一、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分析
1、农产品结构性过剩,制约了农民增收。据调查,近期以来,由于农业品种结构不完全适应市场需求,部分农产品出现了阶段性、结构性过剩,使得大多数农产品价格连续下降。如果考虑农民劳动力因素,不少农产品价格甚至低于投入成本。据资料反映,2001至2003年,我省小麦售价下降7.8%,大田玉米售价下降11.3%,中药售价下降16%。2001-2002年种植的黄芪、红花、板蓝根等中药材,每公斤售价较2000年较降低1.6元,部分农户的中药材产品还出现了卖难问题。针对我国的农业情况,国家采取了保护价政策,对保障农民收入和稳定粮食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对增加农民收入是有限的。除了上述原因外,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也是造成农业成本高,制约农民增收的一个因素,由于这些综合因素的制约使得农民增产不增收。
2、人均占有土地资源少,产业规模较小,产业化经营效益不明显。据资料反映:甘肃省农业人口人均土地占有量仅1.7亩,由于耕地少的原因。要建设一个产业,只能依靠跨乡村联合发展,一个产业在一个村社很难形成规模经营。由于产业规模小,产生效益也就不十分明显。另一方面人口增长较快,我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以年均7‰左右的速度增长,加剧了人口与土地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人口数量增加,加之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经营规模小,致使农业效益不高,自然影响到农民收入。
3、农民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不明,而且缺少资金、技术,农产品的质量不高,农业效益差。由于缺乏信息和政府的宏观调控,面对小农户大市场的基本现状,农民在农产品生产中盲目性较大,不清楚该种什么、养什么,而且大多数农产品由于缺少资金和技术,导致农产品的质量差,特别是有特殊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优势的中药材、脱毒马铃薯、食用菌、畜牧等优势产业,由于缺乏深加工企业,致使农户所生产的农产品长期处于卖原料的状况;就中药材加工来讲,即或有点加工能力,但也仅限于粗加工,大部分中药材还属于初级产品的加工;就马铃薯种植而言,尽管种植面积上去了,但品质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得到解决,更缺乏精深加工企业,使这些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从而影响农民收入。
4、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制约了农民增收。二、三产业是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它不仅能有效促进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增值,而且对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在我省二、三产业增加值中乡镇企业产值占了一定的比重,在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所占比重甚小;特别是从2001年开始,二、三产业发展速度缓慢,就业压力增加,吸纳的人数减少,农民收入增加缓慢。
5、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民负担较重。有些地方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一些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如乡村公路、农田改造、农田水利设施等)的投资对大多数农民来说难以承受。对一些贫困乡村来讲,其收入不足难以支撑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增长,致使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需求,造成农民收入的下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6、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致使农民素质难以提高。一方面,农村教育还相对比较落后,这使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难以提高,传统观念甚至封建思想观念仍然存在,使得农民智力资本严重不足,很难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提高其收入。另一方面,农村的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医疗费昂贵,导致农民有病难以及时治疗,小病转大病,造成农民身体素质欠佳,如果医疗开支增大,就会出现因病返贫,影响到农民正常的农业生产活动,从而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长。
7、农村劳动力过剩,就业情况不佳。由于历史原因,农村劳动力文化普遍较低,更缺乏技术型产业劳动技能,不适合到沿海和东部发达地区务工;加之当地工业企业较少,城市下岗人员又多,使得农民在城镇就业的容量缩小。目前,农村有1/3剩余劳动力滞留于农业领域,使得人均资源占有量下降,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降低,城市工人对农民的替代效应大大增强,使得农民的城镇就业容量相应缩小。农村劳动力开始向第一产业回流,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一)加快农业内部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农业结构的调整要面向加入wTo后的国际市场,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应用国际前沿领域的农业科学技术成果,因地制宜,以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为中心,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着力发展草畜、制种、蔬菜、林果、轻工业原料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同时,加快推进农业化经营步伐,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化经营程度。通过结构调整,调大、调新、调优特色产业,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提高农民素质,强化农民的市场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大力推进科技兴农战略.在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和医疗事业的投入力度,普及义务墼育的同时,加强科技教育和思想教育,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增强农民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法律意识,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使农民真正成为一个有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的以科技兴农的现代农业劳动者。
(三)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发展非农产业,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一是要加快乡镇企业发展步伐,提高农产品的加工转化能力,促进农产品增值。同时,为农民增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拓宽渠道。城镇化进程缓慢,已成为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和农民收入增长的症结之一。因此,必须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三是加强劳务输出工作,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对农村劳动力除开展正常的科技文化知识培训外,要有针对性的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培训,然后将受训后的劳动力输送到发达地区务工,通过到科学技术密集的产业打工、学习技术,把先进地区的管理经验、科学技术带回来,建设自己的家园,带动当地农民增收。
(四)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在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上,要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原则,要采取争取财政资金、信贷资金、集体资金、社会资金和利用外资相结合的办法,整合财源优势,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力度,加快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步伐。在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方面投入的同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农村道路建设、农网改造、通讯设施等建设的力度,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中,要尽量使用农民工,为农民增收提供环境,增加农民的现金收入。
(五)推进袁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农村税费改革,是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要遵循“三个取消、一个逐步取消、两个调整、二项改革”的原则,即取消统筹费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取消农村教育集资等涉及农民的政府性集资;逐步取消统一规定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调整农业税;调整农业特产税政策,落实农业特产税免征政策;逐步改革取消农业税,从减税入手,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
(六)发展特色农产晶,发展订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产品,发挥特色农产品优势。要通过法律、行政等有效手段进一步落实好订单农业,在此基础上,政府要彻底改变服务职能,尽快跳出“计划经济’时的老圈子,把精力放在为农民生产的优质农产品找市场、打销路、创名牌上。同时,下大力气上一批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以企业为龙头,带动基地上规模、出效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七)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的规模效益.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按现代农业经营规模标准,科学地划分经营规模,形成农业规模效益。同时,利用各种有效手段,促进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向二、三产业转移,在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前提下,将一部分土地向种地能手集中,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提高规模效益,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
(八)抓好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建设,带动农民增收.根据我省实际,要加快农产品深加工项目的建设步伐,从根本上改变农业卖原料的现状。通过新上项目,促进农产品的加工、转化流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对重点农产品要扩大生产规模,打造优势品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九)充分发挥农机站或科技服务中心的作用,为提高农民收入开辟新途径.要创新农机站或农技服务中心的管理和服务体制,强化服务意识。农技(机)服务部门要帮助农民充分了解市场经济的有关法规和提高鉴别农药、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真伪的能力;同时,指导农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帮助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要尽快推进欠发达地区农技(机)部门技术人员管理机制,实行农民利益和农技部门及工作人员利益捆绑的办法,农技(机)服务部门与客户签订合同,利益均沾,共同风险。
此外,应加大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政策改革和支持力度,努力改善农民增收的外部环境,提高农民的收入。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