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协甘肃省十一届五次会议发言有关事宜的通知
各位委员,省级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省政协各专委会:
政协甘肃省十一届五次会议拟于2017年1月上旬在兰州举行。会议发言是政协全体会议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广大政协委员、政协各参加单位履行职能的重要形式。为做好会议筹备工作,现将十一届五次会议发言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会议安排
政协甘肃省十一届五次会议期间,拟安排一场全体大会发言和两场专题协商议政会发言。两场专题协商议政会主题分别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着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壮大县域经济整体实力”。专题协商议政会发言采取与会议主题界别相近的委员提前报名和重点约稿的方式进行,委员可围绕以上两个主题并根据参考题目自行确定发言内容,届时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各市州委书记和省直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将莅会听取发言。
二、发言要求
会议发言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中共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省十二次党代会、省委十二届十七次全委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议政建言,提出意见建议。
全体大会发言应科学选题,注重调查研究,突出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推动转型升级、全面深化改革、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建设、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文化繁荣发展、保障改善民生、生态安全屏障构筑等内容,广建睿智之言,多献务实之策。发言应开门见山,言简意赅,力求观点鲜明、数据翔实、逻辑严谨、建议可行。
专题协商议政会发言应分别紧紧围绕会议主题,在广泛调查研究、深入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撰写发言材料,发言力求做到主题突出、资料准确、分析透彻、文字精炼。“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专题协商议政会发言,应重点围绕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生态空间、强化生态监管、完善制度体系、发展绿色生态有机农业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着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壮大县域经济整体实力”专题协商议政会发言,应重点围绕引导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放宽市场准入、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完善社会服务、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龙头企业等方面建言献策。
三、注意事项
1.会议发言材料字数请控制在2500字以内,发言时间控制在8分钟以内,届时实行限时提醒。
2.专题协商议政会采取委员提前报名和重点约稿的方式进行,参会委员人数分别控制在50人左右。
3.发言材料请注明发言人姓名、界别、工作单位、主要职务和联系电话;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专委会或政协参加单位名义提交的发言材料,请注明所代表单位或团体的名称。
4.大会发言和专题协商议政会发言材料,请分别在题目下方注明“大会发言”或“专题协商议政会发言”字样。
5.会议口头发言由大会秘书处根据发言内容和质量选定。凡申请口头发言但未作安排的均以大会书面材料印发,不再另行通知。
四、报送方式
为保证会议发言质量并在会议期间按要求印发,请各位委员和各报送单位认真准备,于2016年12月23日前将会议发言材料电子稿件发至省政协专用邮箱,或将书面材料(附电子版)交省政协研究室综合处(省政协机关中楼321室)。
1.会议发言材料联系人:秦跟平 郭 华
电子邮箱:gszxsqmy@163 <mailto:gszxsqmy@163>.com
电 话:(0931)8588090 8588125
2.专题协商议政会报名联系人: 罗耀宗 周元锋
电 话:(0931)8588122 8588126
电子邮箱:635266567@qq.com
附:政协甘肃省十一届五次会议发言参考题目(具体发言题目自定)
政协甘肃省委员会办公厅
2016年11月30日
附件
政协甘肃省十一届五次会议发言参考题目
一、“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专题协商议政会发言参考题目
1.关于我省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2.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树立正确的 政绩观
3.实施循环发展计划,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4.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推进有色、钢铁、石化等传统产业绿色改造
5.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创建活动
6.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计划
7.加强各类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积极争取建设国家公园
8.发展分布式能源,推行节能低碳电力调度
9.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方面的建议
10.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方面的建议
11.培养公民环境意识,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12.严格环保执法,落实环保信息公开制度
13.实施分区域综合治理,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
14.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15.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衔接,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16.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并重,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
17.加快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助推绿色生态有机农业
发展
18.以农业投入品为重点,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二、“着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壮大县域经济整体实力”专题协商议政会发言参考题目
1.当前我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对策
2.当前我省县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对策
3.如何培育县域非公有制经济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4.如何发挥比较优势,突出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特色
5.如何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快我省县域经济发展
6.如何积极承接发达地区和城市的产业梯度转移,发展配套产业,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7.如何突破思想、体制机制等障碍,推动我省县域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
8.如何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壮大我省特色农牧产业
9.如何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和发展农业,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产品加工业
10.如何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政策示范作用,办好县级工业园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11.如何激活壮大现有县域非公有制企业,积极培育农牧业特色龙头企业
12.如何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13.如何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4.如何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培育和发展非公有制特色产业
15.如何切实解决县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融资难问题
16.如何切实提高县域非公有制企业家的社会地位
三、全体大会发言参考题目
1.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2.实行脱贫工作责任制,完善脱贫工作考核评价体系
3.加快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渠道和流通体系建设,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第三产业
4.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5.实施优势产业链培育行动,开发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
6.推动实施“互联网+制造”行动,加快互联网技术在企业
生产、销售、管理全过程的综合集成应用
7.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支持科技型中小企
业健康发展
8.加快发展贫困地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养老服务产业
9.依托城镇化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方面的建议
10.开展技术攻关和示范应用,提高传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11.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提高产品质量信誉、品牌附加值和企业软实力
12.积极推动电价形成机制改革,增强我省能源就地消纳能力
13.加快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做大做强陇药产业
14.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壮大信息技术产业
15.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16.提升园区产业承接、孵化、培育能力,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17.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物流集散中心建设
18.挖掘谋划整合旅游资源,增强优势品牌国际影响力
19.健全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兰州区域性金融中心
20.大力发展特色保健养生产业,建设全国综合养老示范基地
21.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22.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
23.加快国家级与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旱作农业示范区、农垦国有农场、特色产业种植基地建设
24.实施网络强省战略,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25.推动电信、广播电视和互联网融合发展
26.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兰洽会”质量和水平
27.推动河西走廊经济区组团联盟发展方面的建议
28.推动陇东南经济区整合协同发展方面的建议
29.促进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发展方面的建议
30.加大城镇棚户区改造力度,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31.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方面的建议
32.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的建议
33.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力度
34.加强甘肃历史文化的活化宣传和价值挖掘
35.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
36.加强文化资源优势转换,提升文化原创力和品牌影响力
37.实施文化数字化服务工程,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
38.坚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方面的建议
39.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培育体育运动市场
40.加快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提高全社会防范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1.提高医疗服务供给保障能力方面的建议
42.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43.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建立政策性农业信贷保险体系
44.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提升金融服务农业农村能力
45.深化地方金融机构改革,提高竞争力和服务能力
46.加快对外贸易优化升级,完善对外贸易布局
47.挖掘和利用国际友好城市资源,加强与“一带一路”沿
线地区和国家经济技术交流和产业合作
48.进一步开发公益性岗位,做好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工作
49.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
50.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和条件艰苦地区教师待遇水平
51.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远程教育,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教育公平
52.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自主创业,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
53.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和特困群体关爱服务体系
54.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志愿服务活动
55.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56.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健全规范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
57.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和改进信访、调解工作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