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议政

协商活动/

当前位置:首页 > 协商议政 > 协商活动

省政协“关于推进我省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月协商座谈会发言摘登

  一、加快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度。落实文化设施建设资金。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向自然村延伸。
  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的供给形式。建立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功能和作用。建议提高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补助标准,为丰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文化服务内容提供保障。建议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中心设施维修和活动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扩大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主体。积极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方式。
  三、重视挖掘和开发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建议省级有关部门和民族州县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契合度高的内容加以筛选整理,把弘扬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建议重视民族地区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建议通过指导文艺节目创编、排练,对服装道具、乐器购买予以补助、人员培训等方式,注重发挥群众文化团体、民间艺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建议将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与组织各类文娱活动结合起来,与“美丽乡村建设”等文化结合起来,尽可能扩大公共文化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拓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受惠范围。
  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拓展人才选用渠道。完善人才补充机制。实施人才专业培训。
  五、强化政府主导公共文化服务的组织领导机制。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推进机制。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征集机制、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考核监督机制。建立和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联动机制。
  

加强有效供给  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建议
唐援朝   省政协常委、省民进专职副主委

  一、补齐短板,继续加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议省级财政加大投入,加大对“乡村舞台”、电影放映点、电视转播基站等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也需要省上积极向中央进行呼吁,争取将我省58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县“乡村舞台”建设资金纳入中央财政进行支持。
  二、做好加减法,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建议在公益原则的前提下,通过委托经营、国有民办、民办国助等多种途径,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的作用,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运行和管理效率,保证公共文化设施来之于民,用之于民、服务于民、惠及于民。通过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培育和引导社会力量和机构共同接入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立群众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信息反馈系统,平衡群众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需求的信息不对称状况。由乡镇文化站和村级文化室收集、反馈群众文化服务需求,由政府公共文化机构或社会组织按照需求提供相应服务,适应农民群众多样化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将农家书屋与村办小学合并开放,为农家书屋配备和更新的图书也一并进入学校统一管理。
  三、发挥特色,利用好少数民族文化和宗教的独特优势。建议在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同时,加大对传承人队伍的培养。利用传承人的专业优势,加强对群众自乐班的指导服务,提升水平。建议引导发挥宗教团体,积极开展慈善活动、扶危帮困等社会活动的同时,大力宣扬社会主义和性价值观,教育群众正确认识宗教极端势力和分裂势力的本质,不断巩固和谐繁荣的民族关系和社会基础。
  四、加强扶持,推动文化事业向文化产业方向发展。建议利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刺绣、剪纸、编织等传统技艺的培训,筛选一批具有民族特色,有一定市场潜力的项目。组织农村妇女利用闲余时间开展手工生产,支持农民组建合作社,推动文化事业向文化产业方向发展,使这些文化活动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使广大妇女成为传承、发扬特色乡土文化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加大对文化与发展旅游产业融合的支持力度。支持民间文艺团体,非遗传承人在旅游景区进行展演、展示,提高旅游景区的文化吸引力。

活跃群众性文化社团和文艺创作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活动特色的对策与建议
丁汝林   临潭县政协副主席

  加强对群众性文化社团的管理。创新管理手段,从建章立制入手,用制度规范团队建设,基层群众文化社团要加强自身内部管理,建立起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发起人和主要负责人的职责,要完善自我管理机制,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加大对群众性文化社团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
  建立培育文艺领班人和优秀团队的激励机制。要充分发挥团队负责人的组织、协调、管理作用。为这些能人发聘书,聘用他们成为群文辅导员,建立培育文艺领班人的激励机制。在基层群众文化团队的组织中,引入奖励机制,对优秀的团队分别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及音响、服装道具配置,在群众文艺工作会上颁发证书和奖牌,表彰奖励,满足团队的精神需求。同时积极鼓励年轻人加入特色团队,发展传承民族民间特色文化活动,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民族民间特色活动相结合,积极申报非遗项目,争取国家项目资金补贴。在政策层面将“文化下乡”活动和群众性文化社团活动结合起来,以实现“文化惠民”、促进“文化富民”。
  加大对群众性文化社团团员的培训,增强社团文化艺术创新能力。
  加强特色活动品牌打造,立足“一团一品”建设。加强鲜活文化产品生产,创作生产的文化产品既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又要紧跟基层群众生活方式、兴趣爱好、文明向上和社会良好风尚等方面的转变。
  着力创新文艺活动方式,提升服务水平。基层群众文化团体大都服务方式单一,通过整合服务,实现资源互补、形成合力、共同发展,更好地拓宽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基层群众文化团体大部分成员机动灵活,通过核心凝聚服务,实现基层文化、骨干成员辐射周围群众形成团体,发展壮大。

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繁荣发展
杨利亚   省政协常委、省民革专职副主委

  加强文化管理创新,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建议做到民族地区文化工作“四个纳入”:即纳入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年度政绩考核内容,并作为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抓好落实。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建议加大文化事业经费投入,启动实施民族地区州一级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建设项目,全面完成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任务,实现州有“三馆”、县有“两馆”。加强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以及文化人才培训工程建设,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促进民族舞台艺术繁荣。应大力实施村级文化活动器材配送、农家书屋、图书报刊共享、文体中心建设等基层文化惠民工程,同时还要继续下沉文化建设的重心,在行政村范围内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应的文化设施,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朝着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目标迈进。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保障体制。
  发挥好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推动文化产品创作和生产。一是强化文艺创作激励机制。二是在广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的基础上,要着力解决存在的“热在上面、冷在下面、沉不下去”的现象。三是充分发挥文化馆、群艺馆、文化站和文化中心的作用,加强对民间剧团和群众文艺团体文艺创作的指导,促进其提高剧目质量和演出水平,繁荣演艺市场和群众性文艺演出。
  着力搞好文化队伍建设。一是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文化队伍,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民间艺人和文化能人的发现和培养工作。三是定期开展文化队伍的专业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文化专干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建议把培训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中,以州、县(区)文化馆、图书馆和现有的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培训机构作为文化人才培训基地,加强文化专干和实用人才以及各类文艺工作者的培训工作。可利用现有文化系统人才资源,采取请进来教、沉下去学等上下联动的办法,加强对基层文化工作的指导和民间业余文艺团体、民族文化大户的辅导,广泛培训基层文艺骨干。

发挥“乡村舞台”作用的对策和建议
黎兆庆   康乐县文广局局长

  政府主导,公众参与,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首先,要加大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其次,要引导社会资金的参与。
  整合资源,有效利用,推动“乡村舞台”的综合利用率。文化作为一个内涵广泛的概念,还包括教育、体育、科技、卫生等诸多方面。文化站馆、广播站、农技站、农村学校等都可以作为文化设施来加以利用。目前这些场馆之间大多联系协调不够,各自为战,缺乏凝聚力。应该建立统一协调机制,对农村现有的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组合,充分发挥“乡村舞台”基层文化阵地的作用。
  加强管理,壮大队伍,提升农村文化服务水平。首先要加强管理,提高利用率。对目前已有的“乡村舞台”进行合理的计划、组织、领导,提高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让农村群众真正从使用公共文化设施的过程中获得文化乐趣和文化陶冶;其次,要建立和完善文化人才队伍。农村群众是享用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主体,但由于文化程度、受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在使用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过程存在着知识和技术方面的不足,需要专业文化人才的教育和指导。一方面,要避免“兼职干部”为主的现象,不断提升“乡村舞台”管理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提高待遇,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从热心文化工作和对文化事业有着浓厚兴趣的农村群众中招募组成“文化志愿者”队伍,对文化能人、民间艺人进行培训,通过他们来进行信息交流、政策宣传、业务指导。

实施好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补齐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短板
张鸣实   省政协常委、省九三学社副主委

  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实施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加快推进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建设是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突破口。国家、省上在指导各地制定《意见》的实施方案时要与已编制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专项规划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相衔接,确保实现 2020年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目标。由于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发育不健全,承接主体普遍弱、小、散,现阶段社会力量难以全面承接,部门不能搭车“一购了之”,政府不能撒手不管,要发挥兜底作用。对新增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包括新建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不适于以购买服务方式实施的,政府要不松劲、不懈怠,加大实施。不具备竞争性无法向市场放开的,政府仍然要主导,暂不实施政府购买。
  发展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国家省上仍需继续加大资金投入。近些年,国家、省上对发展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已有了成型的专项资金和项目,并取得良好的效果,目前不应停顿,可以逐步同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并轨,要千方百计保证资金总量稳定增加。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所需资金应足额列入财政预算,并逐步加大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投入力度。
  立足群众需求,实现保基本、保公共、保公益。建立“自下而上、以需定供”服务方式,应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分析大众需求,改进供给方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在制定本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性目录时,以实现公众的文化权利为第一目标,目录重点放到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运营和管理、公益性少数民族文化产品的创作及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民办文化体育机构提供的非赢利服务等。下大力气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使其转换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实施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既要克服长官化、行政化倾向,又要防止小众化、“文化爱好者”自拉自唱、自娱自乐的倾向,挤占了基本公共服务资源。
  加快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建立各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是实施好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性工作,各地应根据《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严格执行政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以及硬件设施条件、人员配备等规定和政府的保障责任。各地应结合《指导标准》,加快研究制定地方标准体系,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使形成符合本地特点的标准化工作模式,使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有法可依,健康发展。

供给侧结构改革视角下甘肃省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市场发展路径思考
贾琼    省社科院副研究员

  拓展公共文化服务受惠范围的广泛性。进一步增加对民族地区的文化设施建设投资和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积极向自然村等区域拓展,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供给体系和网络体系全覆盖。把当前各项公共文化供给政策的支持和经费保障机制作为一项长期的制度落实下来,积极促进民间文化交流。
  积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
  形成多元的农村文化供给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积极探索集中配送等多样化的服务方式,探索采用政府采购等多种资助途径,逐步实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供给的多元供给融资网络。充分利用民族地区民俗民间优势资源,探索个人捐资等多种筹资渠道;鼓励农民及其他民间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供给,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对口帮扶计划。创新扶持方式如贷款贴息、政府采购等,支持公益性文化活动向基层、社区和农村延伸。推广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促进城乡文化交流。
  重视各级各类文化下乡活动,建立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改进原有的较为单一的下乡方式,突出交流经验,互动教育、调查分析等功能,继续跟进下乡后的服务事宜;做好传授先进方式方法的宣教工作,宣传发达地区的农村文化建设措施,依靠离退休党员干部、庙堂管委会等承担农村文化的组织与管理工作。
  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

创新方式切实促进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作用的有效发挥
王存珠   张家川县政协副主席

  强化顶层设计,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方式,发挥好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主阵地作用。
  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步伐,创新文化宣传方式,强化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文化宣传方面的引领作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积极主动适应信息时代,引导群众净化思想境界,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创新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方式,强化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作用。建立流动服务机制。依托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有效利用科技手段,提升基层文化单位信息化水平,扩大群众获取信息的范围,增加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拓展基层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延伸和补充政府公共文化服务。
  创新人才引进、培训机制,发挥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推进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人才保障作用。
  挖掘民族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好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作用。加大投入力度,着力培育提升“秦文化”、戎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内涵。实施艺术精品工程,发挥音舞诗《关山月》,电视剧《关山魂》以及极具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付川小曲、张家川口弦、张家川“花儿”等艺术精品的引导作用。利用少数民族节日、纪念日,积极组织群众开展文化活动,依托伊斯兰独有的文化特色,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文体社团。诸如阿文书法协会等。四是在旅游景点建设一批特色民族文化与“农家乐”融为一体的文化大院。五是让农家书屋走进清真寺,推动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效对接,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建设数字农家书屋  助力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长效发展
宋戈   省政协委员、兰州大学图书馆副馆长

  数字农家书屋的建设应该包括数字阅读、数字化管理、数字化信息交流三个方面,数字阅读即阅读载体数字化,包括电子书、手机报等;数字化管理则是采用一套数字化的数据库系统管理农家书屋的管理,实现农家书屋图书和借阅信息的数字动态管理;数字化信息交流,则是在农家书屋之间以及农家书屋和上级之间通过数字化交流,实现图书信息和阅读需求的即时上传和汇总,提高农家书屋的管理效率。
  首先由省图书馆将各级公共图书馆的资源进行整合,构建虚拟农家书屋的雏形,然后分别在各县市区选择几个技术条件好、资源丰富、人员工作热情高的农家书屋进行试点,为其配备相关设备,加工文献资源,培训管理人员,使其可以按照数字农家书屋模式正常运行,并随时反馈运行情况。
  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各级公共图书馆应充分考虑在版板许可范围内的民族地区所需特色数字文献资源建设(包括采购与整合OA资源)与服务共享,同时广泛吸纳社会捐赠资源。通过集成网络服务平台与移动终端,以微信、微博、邮件、BBS等向农民推送资源提供服务。
  要在全省范围内对各实体农家书屋的文献进行书目数据加工并形成全局性的书目数据库,让用户可以随时检索到书屋的任何文献,在地域环境条件许可时,还可以实现馆际互借。
  开展网络环境下的用户服务与用户调查。
  通过总分馆层级管理体制定期对数字农家书屋的管理运行进行绩效考核和评价,及时总结经验,制定标准。

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建议
安玉冰    省政协委员、肃南县政协主席

  对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上有关加快少数民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针对民族地区实际,进一步健全完善有利于扶持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并督促相关部门认真抓好落实,切实为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建议重点支持民族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馆舍建设及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从民族地区自然条件出发,配备多功能文化流动服务车,让偏远地区群众充分享受到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同时,在项目资金安排中按有关政策取消地方配套资金。
  设立专门的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专项资金,进一步增加经费投入。建议建立裕固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示范区,对裕固族文化进行整体性保护和生产性开发利用。持续加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实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整理出版工程,每年对少数民族研究、文学、文艺作品结集出版发行,特别是对传统文化进行抢救性整理出版,保护好有限的民族文化资源。
  进一步加强对民族文化人才的培养、培训,通过与相关院校协调合作,开设民族传统文化研究保护、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文化产品创意设计等培训班,对从事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进修、培训、培养,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乡土人才,为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建议组织少数民族文艺作品评奖活动,组织优秀文艺节目展演活动,组织少数民族歌舞精品赴省外国外演出活动,最大限度提升我省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抓好公共文化产品供给  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汪佐秀   天祝县政协副主席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健全覆盖全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大力开展群众喜爱的文体活动。
  积极培育、鼓励、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一是提高思想意识。二是加大重点项目和文化产品的宣传、推介力度。三是依靠法律、行政、经济等综合手段来支持发展文化产业,制定包括产业组织政策等文化产业政策。四是运用新工艺、新材料、新创意,研发群众喜爱的文化新产品,满足群众多样化的需求。五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纽带,在国家许可和有利用先进文化发展的基础上,鼓励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企业,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落实政策,加大投入。
  狠抓新剧编排,争创精品力作。
  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助推民俗旅游文化产品开发。
  挖掘整理和保护好民族文化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要本着建设民族特色文化强县的目的,及早着手本土戏《格萨尔》的编导工作,一经编成就要在各大景区登台亮相,这是天祝独一无二、最艳美、最芬芳的花朵,必将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天祝旅游观光。要着力抢救和整理一批极具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把这些文化渗透到旅游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提升文化品位,以优美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悠久的历史传统、神秘的藏传佛教、质朴的民族文化来吸引和招徕更多的游客,实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搞好公共文化服务,发挥文化阵地功能作用。一是继续加强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二是对农家书屋书籍进行准确定位,培育真正面向群众的书刊市场。把大部分图书的采购权交给作为读者的群众,由对阅读有需求的农民来参与管理书屋,让热爱文化事业的人来管理书屋。

关于加快临夏市城市街道综合文化站和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对策建议
张萍萍   临夏市副市长

  要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实施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力争全部达到三级综合文化站以上标准;打造一批街道综合文化站示范点和社区文化活动室示范点,带动基层文化建设上台阶、上水平;城市新建小区配套建设的公共文化设施不得作为他用;进一步完善文化广场建设,配备必要的舞台设施,满足举办大型群众文化活动需求。
  着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性、便利性。
  培育和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精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品质。 各街道综合文化站和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要依托临夏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和浓郁的民族风情等特色文化资源,深度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推出一批富于时代精神、深受群众喜爱的文艺精品力作,确保文艺创作繁荣发展。拓展一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单位要突破传统办馆模式,把传统单一的服务拓展为综合性的文化服务。
  积极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水平。在市图书馆、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建设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为基层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提供内容健康、服务规范、环境良好的公益性互联网服务。推进数字资源建设,加强“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建设,加快对全市图书等文化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处理,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文物保护的对策建议
马玉玺   和政县副县长

  发挥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统筹协调各乡镇、部门和民间组织,形成保护合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物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各界的力量,提高全社会保护意识,要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活动,宣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议上级部门逐年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的优惠政策和经费投入力度,吸纳社会资金,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为辅”的投入机制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各方资助的良好发展格局。同时,利用各种新闻、出版、电视、广播和其它新闻媒体,采用多种方式,大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
  全面普查县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资源,摸清底数。运用文字、录音等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传承情况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利用现有的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对收集、整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中需保存和可保存部分予以有效保护和展示。编撰出版和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集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上级部门协助指导设计开发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创建和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档案和网站。
  建立一支热爱传统文化、专业知识丰富、具有奉献精神的相对稳定的专兼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工作队伍,建立健全县、乡(镇)、村三级保护工作网络。

加快推进新形势下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对策
李焕珍   省政协委员、天水市民委副主任

  坚持政府主导,把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政府基本职责。
  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通过配备流动服务车、设立基层流动服务点等多种方式,扩大服务范围,努力消除公共文化服务空白点;依托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推进电子阅览室和数字图书馆建设,加强与广电部门合作,整合译制少数民族语言资源,通过电视、互联网等传播载体,提升民族地区基层文化单位信息化服务水平;支持民族地区特别是农牧区群众性的文化户、文化大院建设,加强工作指导,使其成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补充和延伸。
  突出民族特色,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群众文化活动和文艺创作繁荣发展。
  继续深化改革,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不竭动力。各个民族地区的文化部门应当针对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覆盖范围大,服务对象文化需求多元多样的特点,逐步建立起多层次、多语种、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制定服务标准,进行分类指导,不断增强综合服务能力。深化公共文化单位内部改革,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赋予民族地区公益性文化单位应有的自主管理权限,进一步激发发展活力。
  加强队伍建设,为民族地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重视舞蹈艺术在民族地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特殊作用
金淑梅   省政协委员、酒泉市小白杨舞蹈艺术学校校长

  作为一名有着34年艺术工作经历的舞蹈老师,我愿意把教学中的赏识教育的做法、爱生如爱自己生命的体会通过一定的平台为民族学校的老师们演讲、推广。在民族地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中发挥特殊的作用。
  建议将舞蹈艺术作为民族乡镇及学校的特色项目,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同时在《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三五”规划》中予以体现,作为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纳入民族地区公共文化产品目录中统一安排。
  建议将我们创造的舞蹈零基础的文化课老师培训成舞蹈志愿者的模式和有效的赏识教育的理念,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复制,打造具有甘肃特色的民族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宣传和文化部门能够成立民族地区公共文化专项发展基金,重点支持志愿者团队成立或发展专业化、多层次、具有公益性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提供商,通过市场化的运营方式扶持、壮大公共文化供应渠道,在实践中探索适合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路。
  2016年6月14日“少数民族舞蹈进课堂”酒泉四年成果展演取得骄人成绩,希望作为酒泉的首届展演,并将这台晚会在省城公演。教育宣传部门要对这项工程加大宣传力度,引起全国的广泛关注,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者团队中,把这项工程做大做强。


上篇:

下篇:

相关内容

    本网站访问总人数: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办公厅 技术支持:宏点网络

    最佳分辨率1920×1080 IE8以上版本浏览

    陇ICP备06000885号

    77-77
    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