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议政

议政建言/

当前位置:首页 > 协商议政 > 议政建言

省政协“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月协商座谈会发言摘登

转化的对策与建议
王智平
(省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

  建议增加我省高校教师编制,简化人才引进审批手续,结合本省实际,设立甘肃省高等学校人才引进专项资金,优化科研队伍结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加大对高校科研的投入,鼓励高校围绕省委省政府制定的重大战略,建设产学研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为实现“科教兴省”和“文化大省”战略提供支持。同时,增加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专项经费,广泛吸纳企业资金,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进行科技转让和服务、人力资源培训,共建实验室、教学实训基地等合作。打破高校与企业、市场对接的制度壁垒,克服科学研究与市场需求脱节、资本与成果转化链条脱节的现状,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进入市场转化,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允许和鼓励高校科技人员在完成本单位工作任务的前提下在职创业,在企业兼职兼薪,其收入归个人所有。允许高校科技人员创办企业,以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折算为技术股份,进一步促进高校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优化完善现行考评机制,对于科研人员的考评不能简单地“看项目、看论文、看获奖”,在看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同时,更要看重科研人员对社会的服务,从事的研究能否使企业进步、社会发展。另外,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应结合进行,可根据教师从事的研究类型,采取合适有效的考核方法。我省政府应加大风险机制的建设力度,完善风险投资机制,降低企业及科技创新成果所得者的各种风险压力,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又好又快的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转化的难点与对策
郑华平
(省科技厅副厅长)

  问题与难点:1、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不足。2、科技成果转化重视程度仍然较低。3、科技评价导向还不够合理。
  对策研究:1、完善科技评价机制,对不同科技活动进行分类评价。一要针对应用技术和基础研究的科研特点,建立不同的评价指标。二要针对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科研人员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三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科技项目成果转化的机制。2、以修订《甘肃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为契机,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政策保障。3、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投入模式。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投入模式,采取后补贴资金、无偿资助、贴息贷款和创业风险补贴等方式扩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力度,形成技术资本、民间资本,货币资本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元化、多形式的投入体系,积极促进成果转化。4、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调动高校科研人员积极性。一方面适当提高成果转化取得收益的奖励比例,鼓励采取多种优惠措施激发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加大政策执行力度,切实保障对高校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权益。5、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技术市场全面发展。加快甘肃省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和扶持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拓宽服务功能和服务范围,开展技术咨询、技术评估,技术质押担保等业务,从促进技术交易,开展实现技术需求有效对接等方面入手,建立网络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共享制度,加强科技成果的宣传和展示,实现财政资助的科技成果向社会公开、共享。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毕阳
(省政协委员、甘肃农业大学副校长)

  存在的问题:1、经费投入与知识产权产出不对等,成果转化效率低下。2、技术入股方式面临很大障碍。目前无论采用成本法,还是第三方评估法,都没能与市场很好衔接,确定的价格往往都高于市场能接受的价格。其次,科技成果类国有资产处置渠道不通畅。其三,科技成果对接市场渠道有限。其四,由于科技成果的国有资产属性,使得高校无法将股权和期权作为奖励团队的激励方式。同时,对科研人员的奖酬比例过低也是重要原因。3、成果转化严重缺乏专业人员。
  对策:1、建立并落实更科学的考核激励评价机制。应探索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机制,针对不同性质的科技活动构建不同的评估体系和评估指标,对科研人员的考核从简单量化变为深入科技创新水平和研究应用过程的专家评审认定。在科研项目及其经费方面,逐步建立基于效率的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新机制,引导科研人员关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投入产出效率,使有限的科技创新资源发挥更大效益。2、改善高校知识产权和技术转移管理机制。建议在制定具体地方法规时,研究符合市场规律“协议定价”机制,解除禁锢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转化的绳索。鼓励高校建立奖励激励、离岗创业、技术持股制度,形成与科技孵化中心的有效对接,鼓励科研人员创业的积极性。建立以绩效考核等成果转化机制和政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使用和处置生态链的形成。3、激发广大教师的技术转移积极性。4、多渠道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

促进高等工科院校科技成果转化
梅元贵
(省政协委员、兰州交通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研究所所长、博导)

  1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考虑我省地处“西部”的实际,改进省属工科院校“逢进必考”制度,缩短人才招聘周期长,避免按大专业和“分数”录取的弊端,将更多的招聘、引进人才自主权下放给学校,降低从企业、社会中引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强人才在外语、学历、年龄等方面的门槛,弥补学校招聘的专业技术人员大都是从学校毕业直接到学校来的“学生”,为学校形成一批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高水平人才队伍提供政策条件。2、建议政府部门仅控制学校相关职称的指标数,由学校根据学科特点和不同岗位性质等实际制定不同系列职称晋升条件,避免职称晋升条件“一刀切”的现象,采取各自同行评定等办法,为引导教师从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工作提供政策导向。3、建议政府设立甘肃省研究生科技成果创新专项基金,激发广大研究生的聪明才智,培养出真正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研究生,为我省科技创新成果的取得和转化工作培养生力军和主力军。3、建议政府加大对已成立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支持力度,鼓励科技创新平台重点进行有良好应用前景的科技技术研发工作和成果转化工作。

准确定位、协同创新
芮执元
(兰州理工大学副校长)

  准确定位、协同创新,注重学校优势学科与区域产业经济相结合。学校倡导由政府搭台、企业参与,建设协同合作体,将学校的学科建设与地方产业发展相结合,实现特色办学与区域经济发展共赢。将自己的液压、机械等优势学科与温州产业特点结合,成立“兰州理工大学—温州泵阀研究院”,十多年来该院已发展为研究院、研究生分院、科技园为一体,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成果产业化为一体的协同创新基地,受到了温州市政府的支持肯定和全国泵阀产业界的好评,众多科研成果在温州嫁接成长。
  在“温州经验”的基础上,学校精准定位、认真筹划、科学论证,将材料、化工等优势学科科研力量与我省白银、金昌两地的产业特点紧密结合,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分别在白银、金昌成立了“兰州理工大学白银新材料研究院”和“兰州理工大学金昌经济技术研究院”,通过研究院辐射地方经济,有计划地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开展课题研究、技术攻关,打造区域产业转型发展的研究基地、研发基地和人才引进培养基地。实现学校科技优势力量与地方产业经济的无缝对接,为地方支柱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带动相关产业整体技术升级换代,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
张汉燚
(省政协常委、河西学院副院长、教授)

  1 体制机制层面。顶层设计体制机制,关键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向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促建科技转化体系建设。体制机制具有刚性约束作用,其决定了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进程和成效,这是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主要层面。2、执行考核层面。全省成立高校联盟(由省教育厅指导兰大牵头成立),同时成立兰州—白银中心区高校联盟、河东地区高校联盟和河西地区高校联盟(已由河西学院牵头在2013年成立)集中收集和发布高校科技成果;全省在工信委指导下成立兰州—白银中心区企业联盟、河东地区企业联盟和河西地区企业联盟集中收集和发布企业科技需求与技术难题,由当地指导单位建立两种联盟定期或不定期联系会议制度,使科技成果持有人的企业负责人直接对接。指导单位依据转化绩效进行考评,对联盟工作成效突出者予以奖励性资金支持其有效运行。3、反馈改进层面。建议适时调整政策,在原有调研考察、考核、评估等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由联盟建立征询需求渠道与平台,实现实时经常性的直接反映情况和呈报意见,形成报告呈递政策制定部门予以参考。

改善成果转化“生态环境”
王铁山
(省政协委员、兰州大学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博导)

  1由省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建立我省“产学研发展基金”。2、由省科技厅组织建立企业和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信息交流平台。负责征集企业发展中的技术攻关课题,面向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发布。同时收集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向企业发布。并定期举办重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成果交易洽谈会。以实现企业和高校的直接对接。3、由政府推动大型企业和重要高等学校建立联合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企业提供资金,政府提供政策保障和经费补助,大学和科研院所提供智力、技术和研发力量,共同争取国家资源,协同创新、攻关,推动重要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4、打破体制、机制界限,鼓励高等学校老师开办公司、到企业兼职,做技术顾问、咨询专家,由他们搭建企业和高校、研究院所的信息和技术桥梁。5、建立省级成果转化奖励机制。定期对技术研发业绩突出的高校、个人予以表彰,并以补助研发经费形式予以奖励。

调研报告
潘峰
(省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

  一、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成果转化体系建设现状:1、整体水平提高较快。2、学科体系逐步完善。3、科研队伍快速壮大。4、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明显。5、科技成果转化得到重视。
  二、高校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1、科研考核评价体系的不合理严重制约着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积极性,这是调研中普遍反映强烈的一个问题。2、现行的科技管理体制难以适应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需要。3、科研成果转化缺乏有效合理的机制。4、发展环境不宽松。5、已经出台的政策没有得到很好落实。
  三、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几点建议:1、科研评价体系由学术主导型向分类评价型转变,科学合理的行使“指挥棒”,实现三个并重:教学与科研并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学术研究成果与应用技术成果转化并重。2、改进和完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和岗位聘用办法。3、进一步完善科技中介机构,提高服务能力。4、把产学研战略联盟建设作为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5、打破高校中层管理人员参与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政策壁垒。6、建立“产学研发展基金”。7、加大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的优惠奖励。8、建设四大平台。9、有关部门要认真梳理国家和省上已经出台的各种扶持、激励成果转化政策,制定操作细则。10、建议在省级科技奖励体系中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奖。

探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
张方明
(省政协委员、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1合理组建科学创新研究团队。高校创新研究团队要有一位或几位学术造诣深、应用能力强、治学严谨,具有开拓、创新、献身精神,有管理、协调能力的学术带头人,在研究领域形成自己的方向和特色。2、完善高校科技管理体制。要立足于市场需求,建立教师走出实验室,深入企业、市场寻找科研课题的管理体制;要改革职称评定、业绩考核与利益分配制度,综合考评教师的论文发表、科技成果评审、科技成果转化及社会经济效益等情况,从政策上积极引导科技成果转化落到实处。3、做好高校科研选题工作。4、改革科技成果鉴定验收办法。一项课题完成后,可首先到市场中经受实践的检验,委托有资格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客观评价,然后再对该课题成果进行鉴定验收,克服科技成果鉴定中重技术轻效益、重结果轻推广的问题。5、加强中试基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环节之一是“中间试验”,缺乏中试基地已成为制约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瓶颈,因此,要充分利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中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加强中试基地建设。6、健全科技成果转化资助体制。资金是制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因素之一,高校应从科研基金中划出专项经费用于项目的孵化运作。

高校缺乏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吴劲锋
(甘肃杰康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高校科技成果产生大多以教师的个人行为为主,学校缺少有效的推销本校成果的转化平台,高校普遍重立项,轻转化,因为立项数量和获得经费与学校名利相关,与转化关系不大,高校管理者介绍学校情况多是我校拿到了多少项“973”、“863”,拿到了多少科研经费,发了多少SCI。但是较少介绍转化了多少成果,帮助企业开发了多少名牌产品、实现了多少产值利润等社会职责实现情况,因为目前我们没有评价高校履行社会职责的机制和标准。很多教师不懂技术市场规律,不善经营开发出来的成果。例如,一位教师经过多年努力开发完成了一项科技成果,我省的一大型国企看中这项成果,但是谈判将近一年,至今未达成共识,焦点在一次性买断还是技术入股等转化方式上难以达成共识,由于这位老师不懂经营,又缺少第三方评估,过高估值自己的成果,忽视企业成果转化成商品需要更多的付出。如果学校或社会具有专业的技术指导机构可有效解决该问题。这些机构非常敏感有应用前景和产业转化可能的科技成果,及时提供转化条件促使科技成果产业化。还有是鼓励科学家创办企业也不一定有助于科技成果转化,因为术业有专攻,很多大学教授并不善于做经营管理和办公司当总裁。鼓励所有科技人员创办企业有误,我认为应该是科技人员参办企业,应该鼓励科技人员把成果和专利转让给企业,让有市场眼光的企业家去组织成果转化和产品开发,他们以咨询或科学顾问的方式参与。

开展校企合作的经验和体会
岳斌
(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定期召开金川科技攻关大会,推进产学研联合科技攻关。2、金川公司已经形成核心层、紧密层以及外延层三个层次的技术创新力量,为公司富有成效地开展产学研科研合作构建了坚实的基础。核心层为公司内部研究单位,主要任务是解决公司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难题;紧密层为公司内群众性技术创新群体,主要任务是开展技术革新、创造发明等职工技术创新活动和选题攻关;外延层为合作高校及科研院所,重点任务是解决与有色金属相关的基础研究或对公司长远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技术难题。3、金川公司已与东北大学、中南大学、兰州大学等国内16所合作关系紧密的高校签署了校企全面合作协议,合作内容涉及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人才支持、科研情报及设施共享、博士点和博士后工作站建设等多个方面。同时,公司在合作高校设立了每年30万元的预研基金用于高校教师到金川公司调研、开展预研。近年来,公司每年都投入将近4000万科研经费用于与省内外高校的科研合作,在高校聚集了多个相对固定并始终关注金川公司发展的研究团队。4、与高校联合申报国家、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提升技术成果的水平。金川公司积极研究国家政策,与高校分工合作联合申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十二五”期间,公司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5项,其中4项都有高校的科研力量参与。如与中国矿业大学合作完成了“微细难选尾矿的柱式短流程分选示范工程”课题,与北京科技大学合作完成了镍铜冶炼渣资源化经济利用技术研究。在公司2012年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中,参与单位也包括了中南大学、东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


上篇:

下篇:

相关内容

    本网站访问总人数: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甘肃省委员会办公厅 技术支持:宏点网络

    最佳分辨率1920×1080 IE8以上版本浏览

    陇ICP备06000885号

    77-77
    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