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新生
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
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方面,建议省农牧、发改、财政等部门筛选论证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我省“十三五”规划,改变民族地区牲畜暖棚、畜种繁育基地、饲草料基地、草场灌溉、牧业机械装备、防疫设施以及养殖小区(场)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局面。同时,建议不再要求民族州、县安排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配套资金。
在加强草原生态治理方面,建议省上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将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作为一项长期惠牧强牧政策延续下去,同时提高青藏高原、黄土高原、西部荒漠区草原禁牧补助标准和草畜平衡奖励标准。建议建立草原鼠虫害综合治理专项基金,加大草原鼠虫害综合治理项目投资规模,将玛曲县纳入全省沙化治理示范县并予以扶持。天祝县天然草原是黄河、石羊河两大流域重要水源涵养补给区,建议省上相关部门通过配套氨化池、青贮池和饲草料加工器械,扶持养殖户开展饲草氨化、青贮、微贮、草颗粒饲料加工,以保障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天然草原可持续利用。
在完善畜牧业支持保护政策方面,建议将甘南牦牛、藏羊、河曲马、甘肃高山细毛羊、岔口驿马及家畜的基础母畜、幼畜全部纳入良种补贴范围,同时希望省上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将我省民族地区列入牛羊能繁母畜补贴范围。建立省级能繁母畜养殖补贴应急预案,在牛、羊、生猪价格大幅下跌时,对能繁母畜给予补助。建议将草原管护员工资纳入生态补奖政策范围;实施粗饲料利用加工调制设备补贴和青贮饲料生产补贴,保障粗饲料使用效率和优质饲料生产供应能力;对非藏区牛羊大县能繁母牛、母羊实行牲畜保险;提高动物防疫和免疫死亡补助标准。
在大力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方面,建议省上设立民族地区畜牧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牛羊屠宰分割和畜产品深加工等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效益。
在加强对专业合作社的指导帮扶方面,探索建立农牧部门领导和技术人员包联合作社机制,协助合作社制定生产经营规划,推动合作社明晰与入社农牧户的责权关系、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构建符合市场规则的运行机制。在给予合作社国家政策性资金支持时,附加有关入社农牧户享受这些政策的保障条件,对政策性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管。鼓励和支持农牧民以土地(草场)使用权、技术、资金、牛羊入股,使农牧民与合作社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在加大对畜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方面,建议制定并实施畜牧业发展信贷优惠政策,放宽和降低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审批权限和贷款条件,发展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担保的信用担保体系,切实解决贷款难题。建立支持畜牧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对支持畜牧业发展的信贷资金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或减免政策,免征5万元以下畜牧业小额贷款营业税,减免90%所得税。将民族地区畜牧业生产贷款全部纳入扶贫贴息贷款范畴,贴息期限放宽到5年,贴息利率提高到5%。支持发展小贷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
在加强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建议改善乡镇兽医站工作生活条件;将动物疫病防控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对村级防疫人员目前每年3000元劳动报酬予以适当提高;将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项目建设列入规划;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疫病防疫网络系统、运转高效的重大疫病快速扑灭机制;建立牧区越冬牲畜草料储备机制、农牧区草畜互换机制,确保冬草场牲畜必要的草料储备。
在强化技术支撑和人才培养方面,完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体系和鼓励科技人员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机制,推进畜牧业产学研企结合,研究解决畜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改善畜牧业科技的装备条件,形成多元化技术创新与服务体系;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生产经营和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专业技术资格评价和技术职务聘任办法。
杨继军
甘南州政协主席
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牢固树立生态理念、可持续理念、农牧民增收理念、特色化理念、全产业化理念,以高原特色畜牧业资源为依托、以生态安全为前提、以市场营销为龙头、以精深加工为重点、以现代养殖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着力打造高原特色生态品牌,大力推进畜牧业的专业化、产业化、经营标准化,全力打造国家级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和全省草原畜牧业发展样板区。
在产业布局方面,建议大力实施“增(牦牛)奶减(牦牛)肉”工程。以开发功能食品、有机食品为目标,坚持走高端化、市场化、品牌化路子。实施牲畜良种化工程,调整优化畜种、畜群结构,淘汰杂畜和非生产畜,增加能繁母畜。
在产业发展模式方面,以发展生态畜牧业为主题,以全产业链开发为主线,以草畜平衡为前提,积极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牧场”的经营模式。兼顾资源生产、生态效益平衡。把牦牛奶产业作为生态畜牧业的主打产业来培育,尽快形成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发展格局。
具体推进措施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思想,结合牧区、农区、半农半牧区的特点,积极推行“夏秋放牧,冬春圈养补饲”的生产经营方式,扩大优质饲草料的种植。推进舍饲圈养,建立良种繁育体系。
在改良牲畜品种方面,建议加大对甘南牲口良种繁育体系的扶持力度。建立牦牛本品种选育和杂交改良基地,将甘南牦牛、藏羊、河曲马等全部纳入良种补贴范围。提高甘南牦牛、藏羊保险、保费的补贴比例和保险的覆盖面。
在保护草原生态方面,提高甘南州现行的禁牧标准,调动群众减畜的积极性。建议在落实第二轮草原补奖政策时,将部分未纳入的草原面积纳入落实范围。建议提高退牧还草工程舍饲棚圈的建设补助标准,将现行的37元/平方米,提高到200元/平方米。加大草原鼠虫害综合防治和沙化草原治理专项基金,建立草原鼠虫害综合防治和沙化草原治理专项基金,加大干旱草原灌溉的扶持力度
在提高畜牧业发展的能力方面,应全面落实藏区政策,取消畜牧业项目的地方配套,进一步扶持甘南州开展畜种改良、动物防疫、牲畜暖棚,畜产品检测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甘南州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尽快实施牦牛产业发展规划,把牦牛作为特有的品种、特有的产业和特有的产品,从国家和省级层面给予特殊支持。加大对畜产品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做大做强甘南州燎原、雪顿、安多等品牌。
安玉冰
省政协委员、肃南县政协主席
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牧区畜牧业发展后劲。建议加大国家和省级财政投入力度,在资金投入和项目安排上给予民族地区倾斜扶持,重点对水、电、路、通讯、棚圈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项目给予扶持,不断夯实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加强草原生态保护,推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肃南县有基本草原面积2677.55万亩,但尚有1120多万亩没有实施退牧还草围栏建设,建议省上继续安排实施退牧还草项目,进一步加大草原生态保护力度,推动民族地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加大项目扶持力度,助推畜牧业稳步发展。针对禁牧后大部分牧民群众转产就业缓慢的实际,建议立项实施《产业转移项目》,利用民族风情、民族传统产品开发、特色风景和名胜古迹等,引导和扶持牧民群众由传统放牧转变为从事二、三产业,切实解决保护草原生态与发展经济的矛盾。建议立项实施《肃南县祁青高寒草原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和《肃南县北部沙化草原综合治理项目》,加快草原“三化”治理进程,切实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推动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大项目资金扶持力度,重点投资建设一批交通、水利、供电、人畜饮水、通讯等项目,切实提高民族地区畜牧业防灾抗灾能力。
完善草原生态补奖机制,推动畜牧业转型跨越发展。针对第一周期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中,村级草原管护员工资缺乏来源,管护半径大,监管难度大的问题。建议省上在第二周期制定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时,结合牧区实际,尊重群众意愿,扩大禁牧面积,适当提高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标准,并将草畜平衡区牧民养殖的牦牛和细毛羊列入国家良种补贴范围,给予补贴,确保牧民群众收入不减少,生活水平不下降。建议省上安排草原管护员专项经费,将退牧还草、落实草原补奖政策后部分富裕劳动力组成护草队,开展维护草原边界稳定,制止乱牧、抢牧、滥挖、滥采行为及草原综合治理和草原防火等工作,切实做到草原生态有人保护、有人建设、有人管理。
健全完善政策措施,提升畜牧业发展质量。建议省上制定出台支持民族地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特别是如甘肃高山细毛羊等优势品种的培育、保护、发展等方面加大优惠政策的扶持力度,发挥品牌效应,做强做大优势产业。切实落实配套资金的减免政策,根据“一法两规定”中的有关规定,考虑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实际困难,在资金投入上给予倾斜,并减免相关项目自筹和配套资金,为加快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提高畜牧业发展保障水平。针对民族地区畜牧业安全生产监管等环节存在的薄弱问题,建议省上在监测设备、经费投入和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于大力扶持,加大农畜产品市场行情、农牧业科技成果、农牧村综合信息、科技人才、农牧业资源、农牧业企业、农牧业政策、招商引资等方面的信息服务,提高畜牧业安全保障水平。鉴于肃南民族地区地域辽阔,点多线长,牧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等实际,建议省上适当放宽定点畜禽屠宰加工点的设置条件,合理设置并增加牧区畜禽屠宰加工点,方便牧民群众,减少环节费用,不断规范畜禽屠宰活动,实现养殖、屠宰、加工、配送、销售一体化经营,确保民族地区屠宰市场秩序和肉食品流通消费的安全。
郭兴荣
天祝县政协主席
扩大民族地区牲畜保险范围。在现有的牦牛、奶牛、藏系羊、能繁母猪等保险补贴品种的基础上,增加牲畜保险补贴品种、扩大现有补贴范围,将甘肃高山细毛羊、岔口驿马纳入牲畜保险补贴范围,同时将牦牛、藏羊保险保费补贴中央财政由目前40%提高到50%,与能繁母猪、奶牛的补贴比例持平,确保实现牦牛、藏羊政策性特色保险承保全面覆盖。
增设民族地区养殖暖棚保险险种。天祝县气候冷凉,环境恶劣,年均气温-0.2~4℃,海拔高度在2040-4878米。近年来,为改善养殖基础设施条件,天祝县通过加快养殖暖棚建设,大力发展设施畜牧业,推进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养殖暖棚5.23万座672.72万平方米,规模养殖场(小区)
1116个。但由于县域气候多变,养殖设施常受暴雨、风雪、洪水等灾害毁损,而群众自救能力有限。为此,建议将易受灾害影响的养畜暖棚等养殖设施确定为政策性保险险种,使养殖户的经济少受损失、保险公司的经营性效益最大化,达到“双赢”目的。
取消或减少民族地区县级配套资金。由于天祝县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县乡财政十分困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国家在民族自治地方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民族自治地方配套资金的,根据不同情况给予减少或者免除配套资金的照顾。”建议加大中央、省级补贴资金力度,取消地方配套资金或减少地方配套。
形成相互激励的保险工作机制。天祝县地处高海拔山区,多数乡镇地处山大沟深的地区,目前的牲畜保险体系中,风险防范和损失承担方主要是保险公司,勘查定损及申报方是基层畜牧兽医站。畜牧兽医站财政供给水平较低,地方没有配套安排保险工作专项经费,无力保障基层工作人员勘察定损差旅等费用补贴。因此建议保险公司与职能部门以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建立协作激励机制,确定基层畜牧兽医工作人员合理的报酬标准,实现责、权、利的统一。
确保及时足额赔偿。赔偿工作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畜牧业发展,事关政府及部门形象,政府及其部门、保险公司要高度重视牲畜政策性保险赔偿工作。一旦发生灾情,保险公司应按照政策规定的数额及时给予足额赔偿,最大限度地减少养殖户的经济损失,保护其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沈国伟
临夏州政协副主席
加大临夏州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试点扶持力度。2014年在省委一号文件中将庆阳市、临夏州、张掖市确定为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试点地区,并合并实施中央现代农业牛羊产业发展项目,主要支持养殖场(小区)建设和良繁体系建设,而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建设要求涵盖种、养、加、销全过程,目前只对我州畜牧业养殖方面进行了扶持。建议省级财政加大投入,资金使用范围涵盖全产业链建设全过程,全面到位落实省委文件精神,从根本上解决临夏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加强对临夏州畜牧产业资金扶持力度。建议省财政支持设立临夏州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基金,解决州县财政普遍困难而导致对农业投入不足问题,破解制约畜牧业生产发展的瓶颈和难题,解决农户自筹资金难的问题,从而加快畜牧产业全面发展。
协调争取将临夏州牛羊能繁母畜补贴纳入国家补贴范围。养牛养羊是临夏畜牧业的主要支撑,因临夏州财力困难,从2013年起只对每年新增的牛羊能繁母畜进行补贴,补贴范围有限,制约畜牧产业发展。为了进一步夯实牛羊产业发展基础,建议省上协调争取将临夏州牛羊基础母畜补贴纳入国家牛羊能繁母畜补贴范围,全面实施牛羊能繁母畜给予补贴的激励政策。
支持临夏州畜牧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畜牧业科技队伍力量薄弱是制约畜牧业发展重要方面,建议省上每年给临夏州下达农业科技人员专项招录指标,定向招生,定向培养,解决畜牧人才短缺的问题;对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给予特殊照顾,尽快健全乡级服务机构,在村级服务站点建设项目上先行一步,给予优先安排。
提高临夏天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标准。2011年国家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以来,临夏州的天然草原补助按照黄土高原类区标准补助,禁牧草原按每亩2.95元的标准补贴,草畜平衡按每亩1.5元的标准补贴。而相邻的青海、甘南牧区青藏高原草原按禁牧草原每亩高达20元的标准补贴,草畜平衡按每亩2.18元的标准补贴,差距很大。事实上临夏州有60%的天然草原与青海、甘南牧区接壤,因此,建议提高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补贴标准,使补助标准与青海、甘南地区相一致。
加强金融对民族地区畜牧业发展的支持。鼓励银行创新畜牧业贷款发放模式,积极开展“银行+公司”“银行+畜牧业担保公司+养殖户”“银行+公司+养殖户”“银行+合作社+养殖户”“银行+信用村+养殖户”等畜牧业经营模式的放款新方式,加大贷款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养殖场(小区)固定资产抵押贷款业务,扩大担保范围,大胆尝试或降低畜牧业贷款门槛,以实际工作帮助畜牧业经营者拓宽融资渠道。
以精准扶贫举措推动民族地区畜牧业发展。民族地区以省上精准扶贫“1+17”方案为蓝图,把培育发展畜牧产业作为推进精准扶贫、提升脱贫致富“造血”功能的关键措施,建议省上全面落实支持畜牧业方面的政策、项目等,促进民族地区畜牧产业的发展。
科学编制畜牧业“十三五”规划。建议省上在编制“十三五”规划和“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应突出民族地区畜牧业发展的分量和比重。认真总结回顾“十二五”以来畜牧业发展成就,客观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机遇,按照立足实际、适度超前的原则,科学制定“十三五”时期畜牧业发展目标、区域布局、战略重点和保障措施等内容,以规划的制定实施推进全省畜牧业的长足发展。
刘晓瑚
省政协常委、省民建副主委
加大畜牧兽医基层服务体系建设。为了适应现代畜牧产业的快速发展,按照提高县一级、加强乡一级、延伸村一级的思路,从科技推广、科技培训、良种引进、信息服务、种畜监管、疫情测报、疫病控制等方面,为产业发展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服务。建议省上每年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加大投入,设立专项建设资金,重点用于州、县、乡三级畜牧兽医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畜牧兽医基本仪器设备购置等建设,提高保障产业发展的能力。
制定完善人才激励政策,优化创新人才环境。建议省上设立一定额度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专门用于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激励、人才市场建设和人才环境改善等人才发展项目的投入。着重要加强人才队伍技术知识的更新培训,努力提高队伍素质。进一步加大“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扩大“三区”人才培训力度,提高“三区”人才覆盖面,加快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步伐,让州县两级专业技术人员下得去、蹲得住、干实事。在用足、用好、用活已出台的各项政策的基础上,建议省上针对民族地区研究制定有关人才培养、选拔、引进、使用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进一步落实完善科技人员配套政策,重视解决科技人员职称评定问题,适当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设置比例,为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建议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支持,每年拿出一定的专项资金,支持地方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开展相应的技术培训、试验示范等工作,积极推进科技成果的实用化、普及化。
董俊
省农科院畜草与绿色农业研究所养牛研究室主任
重点支持家畜优良品种的引进、扩繁、培育、改良工作。优质的畜禽品种是保障畜牧养殖高效发展的根本。民族地区畜禽品种大多数仍然沿用当地传统品种,虽然地方传统品种也有适应性强的特点,但总体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益较低,难以实行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和现代化高效养殖。民族地区的畜禽品种改良工作面广,难度大,农牧民很难自己解决。因此,政府应该列出民族地区畜禽品种改良的专项经费,扶持建设面向民族地区、服务民族地区的种畜场(种牛场、种羊场),为民族地区生产提供优质、高效、高产的畜禽品种和养殖技术,从根本上改变牧区长期以来的养殖数量大、生产产品少、效益低的局面,使传统养殖向现代牧业转变。
支持科研单位和科技型企业研究适合民族地区实际情况的集约、高效、持续、健康畜牧业生产模式。通过专业部门系统的试验研究,提出从品种选择、营养供给、圈舍建造、饲养管理、高效运营等系统,即可具体、量化,又可重复、复制、稳定可行的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达到可商业化运营核算的标准。在具备条件的民族地区进行示范应用,提高技术成熟度,为大面积推广打好基础。
加强科技培训和增加科技示范经费投入。对民族地区主要从事畜牧生产的农牧民,根据自身文化水平和科技接受水平,有针对性地通过多场次的现场操作演示和实地应用展示,对农牧民进行朴素的技术培训和传授,真正提高民族地区农牧民对畜牧业现代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新工艺、新成果在生产中的技术应用水平,加快传统畜牧业进行现代产业化生产改造提升的进度。
加强民族地区具有区域特点、民族特色农畜新产品的研发和创新。提高生产技术和水平,优化生产工艺,稳定产品质量和生产标准,加大推广宣传工作,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加强牧区草畜结合高效生产技术和模式研究与应用。不同民族地区根据各自特色、特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农户牧户或养殖场,作为不同生产模式的长期定位科技试验户(场),进行草畜结合生态高效健康生产技术和模式的试验研究,通过系统、全面的试验,总结,提出适合不同民族地区推广应用的高效生产新模式。
支持发展民族地区网络化、信息化体系建设。现代网络化、信息化对于地处偏远落后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传播科技知识和生产信息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特别是现代信息化社会民族地区更应该加强网络化、信息化知识的学习和应用,为科技在民族地区广泛推广应用提供新手段和新措施。
保障并提高民族地区科技主管部门的管理运行经费,建立健全民族地区科技服务和管理体系,提高基层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发挥基层科技工作者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的优势,通过基层科技人员对广大民族地区农牧民的接触和交流,实现对农牧民精准科技帮扶,提高民族地区农牧民科技普及率和劳动素质。
马永忠
康乐县副县长
建议省上进一步强化对草食畜牧业的扶持力度,把它作为甘肃的一项战略性产业来抓,将草食畜牧业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提高其战略地位。
建议省上加大现代农业等各类专项资金对畜牧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龙头企业的资金扶持,着力解决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在全省集中打造几个龙头企业。
建议加强对品牌的宣传,主要是抓好标准化的生产基地建设、产品的系列深加工,和营销网络建设。
建议省上协调金融部门,创新贷款模式。希望金融部门研究草食畜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增加贷款资金规模,缩短贷款审批时间,延长贷款周期,降低贷款利率,对全省草食畜牧业进行精准扶持,帮助龙头企业解决资金困难,确保正常生产经营。
建议省上加大对肉食品市场的监管力度,一方面加大对饲料等投入品市场的监管力度,另一方面加大对屠宰、冷藏、流通、销售等环节的监管力度。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和肉食品市场健康有序。
在支持康乐县畜牧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方面,建议:一是加快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强化畜牧产业基础。坚持标准化设计、规范化建设、制度化管理、精准化养殖、科学化防疫、无害化处理的“六化”标准,扶持发展规模养殖。加快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的创建步伐,充分利用财政、发改、畜牧等部门的项目建设资金和农户自有资金,改造提升现有的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积极创建肉牛、肉羊、生猪、蛋鸡等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鼓励企业由单一育肥向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的模式发展,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二是落实政府服务职能,创新优化发展环境。继续加大项目资金扶持力度和能繁母畜及良种补贴力度,对不同规模的养殖场采取分级补贴。建立全省畜牧业生产统计监测预警平台,做好市场信息监测,引导龙头企业规避经营风险。鼓励引导企业开展跨区域、跨行业的交流合作,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县外清真食品加工企业入驻;做好皮、血、骨等副产品的深加工,进一步延长产品深加工链条。建立健全招商引资项目督查长效机制,营造公开、规范、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
三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升品牌文化内涵。做好人才的引进培养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用人机制,利用协同创新、合作发展联盟、校企合作等,着力解决企业发展壮大所需的智力支撑和人力支持。不断强化品牌意识。学习借鉴外省或国外的好经验、好做法,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精深加工能力,研发符合不同消费层次需求、安全方便的新产品,精心打造“清真、绿色、国际标准”牛肉品牌。加大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工作,推行健康生态养殖模式,提高龙头企业健康养殖水平。注重科技研发创新,走科技兴企发展道路。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和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基础研究、前沿探索以及人才、设备等优势资源,共同在人员培训、产品研发、技术服务等方面进行产、学、研、用的深度合作,实现项目、基地、人才等创新资源的共享互惠。
四是组团发展,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按照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原则,以康美集团为核心,联合康乐其它几家龙头企业,以省畜产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畜牧业协会牛业分会为技术依托,组建甘肃康美肉牛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行股份制管理,进一步培育有雄厚实力的畜牧产业集群,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关春生
张家川县政协主席
切实重视特色品牌创建。坚持用工业化发展的理念指导畜牧业,引导畜牧企业和养殖户树立现代畜牧业经营理念和品牌意识,科学准确研判市场消费趋势和竞争态势,切合地域特色,着力创建、培育和推介1-2个市场定位明确、符合消费需求、具有独特魅力的畜产品品牌。营造重品牌、塑品牌、护品牌的浓厚氛围,形成政府、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养殖户共同推进品牌畜牧业的良好氛围。
着力培育畜产品品牌营销主体。畜产品的产品优势和质量优势能否转化为竞争优势,关键在龙头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要按照扶大、扶优、扶强的原则,着力培育有品牌、规模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生产型、加工型和流通型龙头企业,尤其要重点扶持具有独特生产工艺、和农户结合紧密的地方特色畜牧企业,通过推行“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使特色畜产品“走出去”,增强地方特色畜产品开拓国内外市场的本领,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加强地方特色畜产品品牌管理。发掘特色畜产品生产的历史渊源和传统工艺,因地制宜创建优质品牌。张家川县以草食畜为主体,已创建了“张家川红花牛”地标产品和“伊味思”“艾姆尼”清真肉品品牌。要高度重视品牌产品的质量管理与提升,强化质量认证体系建设,推行品牌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强全程监管,建立完善畜产品准入准出、产品标志和质量责任追究制度,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健全畜牧业全产业链。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现代化畜牧业龙头企业,大力培育和提升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产业链条长、加工程度深、市场竞争力强的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与规模养殖场(户)建立联结紧密、互利共赢的运行机制,鼓励支持龙头企业自建养殖基地,发展“订单畜牧业”。加强畜禽屠宰加工企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规范管理,健全畜禽产品综合市场、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和冷链物流体系,提高物流营销能力。建立畜产品销售网络体系,采取产销直挂、连锁经营等流通方式,拓宽畜产品流通渠道。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在当前“互联网+”时代,加强网络营销,繁荣农村经济势在必行。“互联网+”对于增加畜产品的销售量、树立畜产品特色品牌、拓展畜产品销售渠道、解决畜产品产销对接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划时代的重大影响。鼓励引导品牌建设主体采取传统营销与网络营销相结合、相促进模式,通过运用电子商务发展网络业务,破解畜产品流通问题,缓解“卖难买难”难题,扩大畜产品营销渠道,促进原产地产品对接终端消费者,提升产地价为市场价,增加农民收入,打造地方特色产品品牌。
宋丽文
酒泉市政协副主席
建议加大民族地区草原生态工程建设力度。充分利用生态保护、退牧还草政策叠加优势,加大民族地区草原治理、水源涵养、河湖和湿地保护的资金投入,把生态畜牧业建设、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牧民定居工程、饲草产业有机结合,发展生态畜牧业。
建议加大实施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力度,把“引哈济党”工程、肃北北部荒漠生态保护区建设工程、库姆塔格沙漠南缘防沙治沙工程等列入全省“十三五”规划重点生态项目,给予政策扶持。
建议加快民族地区现代畜牧业发展。一是制定完善现代牧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二是抓好人工饲草料基地的开发建设
。三是集中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
建议推进畜牧业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在民族地区畜牧业良种推广政策补助的基础上,制定全省民族地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规划,采取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方式,因地制宜,扶持建设一批原种场和扩繁场,培育地域特色畜种,推广优良种畜品种,提高良种供种能力,提升畜牧业综合生产水平。通过品种改良,形成总增高、周转快、可持续发展的畜群结构,加快周转出栏速度,增加养殖效益。
建议完善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机制。采取灵活多样的经营管理模式,引进和培育环保绿色型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扶持龙头企业,出台政策鼓励推行农牧民以草原(土地)经营权、资金等生产要素和产品入股,参与企业经营。加大对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养畜大户(家庭牧场)的扶持力度,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合作社+牧户”“生产大户带小户”等新型草原畜牧业经营体系。
建议提高畜牧业服务能力。制定政策完善省市县乡四级畜牧兽医信息网络建设、民族地区畜牧从业和服务人员培训计划。依托省级科研院校,开展良种培育、畜牧养殖、疫病防治、信息装备等科研,鼓励院企合作、校社(合作社)对接。
建议强化畜牧业财政金融支持。设立民族地区畜牧业发展专项资金,合理安排保险补贴和财政贷款贴息资金,协调金融部门降低信贷门槛,创新信贷担保抵押模式和担保机制,简化贷款程序,延长贷款期限,增加信贷额度,开发信贷产品。
建议认真落实草原补奖政策。一是提前研究禁牧期满后草原保护利用的政策,根据草原生态功能恢复情况,继续实施禁牧或转入草畜平衡管理。二是增强政府服务力度,加强牧民转移就业培训。通过组织引导牧民进城务工就业,扶持发展农畜产品和民族工艺品加工、特色文化旅游等二、三产业,缓解剩余劳动力就业矛盾。
才高
省政协委员、夏河县政协主席
建议正确认识草原资源的功能和作用。应从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角度重新审视草原生态系统,充分认识草原资源的特殊功能和重要作用,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去建设草原、保护草原、合理利用草原,不断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为可持续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落实草原承包责任制,完善草原流转机制。尽快开展对草场承包到户的工作,做到“四至”界限清楚,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提高牧民群众建设和保护草场的积极性,有效遏制草场过牧、防止草场退化。尽快制定出台草原合理有序流转的管理办法,在租赁、转包的草原上要以法律的程序确定合理载畜量,实行以草定畜,严防超载过牧,保证租赁、转包草场不过牧、不退化。
继续加大草原生态建设保护和草原畜牧业的投入。建议省上增加对草原的投入,完善适合牧区特点的补贴政策,提高“三牧”即禁牧、休牧、轮牧区补贴标准。要不断增加草原鼠虫害防治投入,提高防治标准,提高草原补奖政策补助标准。建议将禁牧标准由20元/亩提高到200元/亩左右,草原草畜平衡奖励标准由2.18元/亩提高到10元/亩,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参照退牧还草工程由10元/亩提高到160元/亩。
结合精准扶贫工作,加大对牧区少(无)畜户的扶持力度,对这些无力从事牧业生产的贫困户,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使其转向二、三产业,每月给予适当的转产补助资金,并将其中部分录用为草原管护人员,有组织地从事草原生态保护工作。责令少(无)畜户的草场不再租赁给其他富裕户,将其草场作为“三牧”草场,实行严格的休牧禁牧,恢复草原植被,使草场得到更好地保护。
改变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资金兑现途径。基于通过“一折通”发放奖补资金,无论牧户项目完成与否,奖补资金全额到手,并且部分牧户没有将资金用于草原保护或者相关方面,而当地政府难以监管。建议改变补奖资金的发放方式,根据乡镇、行政村、自然村及业务部门核实牧户年度是否开展禁牧、休牧、轮牧,草畜是否达到平衡、人工种草等总体情况兑现奖补资金,对全面完成目标任务的牧户全额兑现奖补资金,对未完成“三牧”任务的牧户取消享受奖补资金资格,并适当进行处罚。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环保农牧产业和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旅游业。引进先进的畜牧业生产技术,改变传统落后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如改传统畜种为优良畜种,改传统放牧为舍饲(或圈养),发展集约化养畜产业,加大畜种改良力度,优化畜种、畜群结构,提高母畜比例,加快牲畜周转,减少过冬牲畜数量。政府可采取适当的经济补贴,提高牲畜的出栏率、商品率,从根本上减轻冬春草场放牧压力,提高草地单位面积的生产能力,遏制草地退化。
大力扶持夏河藏区充分挖掘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草原游牧文化,规划和建设一批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旅游项目,大力发展自然风光游、民族风情游、牧区生活体验游,打造具有高原特色的“藏家乐”“牧家乐”旅游品牌,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牧民收入,使草原旅游成为牧民转产增收的新途径。
王志荣
夏河安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构建牦牛、藏羊产业联盟。以藏区各地现有的畜产品加工企业为依托,构建牦牛、藏羊产业联盟,发挥畜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优势进行联合经营,改变原有松散的个体或小规模的经营模式,走联合壮大捆绑式发展的路子,形成集约化的生产加工模式,打造中国青藏高原有机生态清真肉品加工供应基地。在全国范围内与科研、养殖、加工等企事业单位联合,扩大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影响力,提升牦牛肉在国内外高端牛肉市场中占有率。
把以牦牛、藏羊为特色的生态畜牧业培养为安多藏区的主导产业。引导农牧民群众开展订单牧业,实行“公司+合作社+牧户”的发展模式,把以牦牛、藏羊为特色的生态畜牧业培育为安多藏区的战略性产业,实现牧民群众增收致富和保护高原生态环境。
切实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建议协调有关部门进一步优化投资和发展环境,扶持安多公司打造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扶持安多安多循环经济园区打造国家重点园区,争取落实土地、税收、融资、人才、配套基础设施等各项优惠政策,加快企业发展步伐。
建议省人力资源厅和地方政府落实财政补贴优惠政策,安排大中专毕业生财政性公益岗位进企业,对于安置零就业家庭、待岗毕业生和下岗工人的用人企业,给予每人每月1000-2000元财政补贴。二是协调省内各大专院校,鼓励毕业生积极投身到甘南少数民族地区就业。三是与国内科研单位院校签订《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和《产学研合作协议》,加强对
“安多牧场”系列新产品的研发和产品标准的制定,并使标准升级。四是发挥省政协科技人才荟萃优势,开展科技下乡服务。建议协调动物检疫、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产品标准等领域专家,到基层、企业通过挂职、兼职、培训和技术服务等形式,提高企业技术水平。
进一步协助企业招商引资,引进战略投资者。打造中国唐卡艺术中心、安多集团电子商务平台、太阳能分布式能源开发项目、沼气综合开发利用项目、旅游工艺品生产项目(牦牛角、骨)、和内脏、头蹄等副产品加工。
争取资本市场优惠政策,协助企业开展上市融资工作。证监会近期召开的支持西藏资本市场发展座谈会,对西藏地区企业实行优先审核,减免西藏地区企业在“新三板”挂牌的费用等诸多优惠政策。建议相关部门协调争取甘肃藏区享受西藏资本市场优惠政策,扶持民族地区企业走向资本市场,助推安多集团实现在资本市场上市。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