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尽管在传承弘扬伏羲文化工作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一是对伏羲文化具有理论性、学理性的研究不足,对伏羲文化的内涵精髓提炼不充分,宣传亮点不明显,开发重点不突出;二是伏羲文化的历史地位、传承价值、深远影响还有待研究提升和深度挖掘。还没有形成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权威性的学术研究成果;三是尚未形成省市联动,协调统一,整体推进的弘扬传承工作机制。对伏羲文化的传承弘扬尚没有宣传推介的系统方案,也没有系统高水准的开发建设规划;四是伏羲文化研究的基础条件亟待完善;五是伏羲公祭大典的影响力感召力与伏羲人文始祖的历史地位相比仍有差距;六是在对伏羲文化传承弘扬工作推进方面,缺少协调组织机构,缺少统筹统领权威。
关于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传承弘扬中华伏羲文化的几点建议:
成立伏羲文化专门研究机构,加强伏羲文化基础研究。建议依托省社科机构或大专院校成立中华伏羲文化研究所或研究院。如此条件尚不具备或不成熟,建议可在省政协文史资料和学习委员会加挂伏羲文化研究中心牌子(需增加专门编制),承担伏羲文化学术刊物编发,伏羲文化网站建设,伏羲文化史料征集及公祭大典和伏羲文化学术研究的策划咨询等。在加强伏羲文化基础研究方面建议:一是把伏羲文化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申请科技部把伏羲文化纳入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研究项目,确立伏羲文化和中华文明八千年历史地位;二是把中华伏羲文化研究纳入国家科研规划,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和教育部申请,建立伏羲学学科体系,形成类似敦煌学的中华伏羲学;三是对伏羲文化历史资料、方志资料、民间资料和口传资料进行系统整理考辩,并对伏羲文化遗存全面调查考证,促使伏羲文化从传说变为史实。
建立伏羲文化产业园。中华伏羲文化产业园建议应包括一园:即在天靖山建设以中华源、龙图腾、始祖殿、中华颂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华始祖文化园;三馆:即中华文明足迹馆、羲皇文化演艺馆、伏羲文化博物院;四区:即伏羲庙祭祖区,伏羲广场--中华文明探源展示区,天靖山中华伏羲文化游览区,卦台山--八卦易学体验区。对于伏羲文化产业园规划设计等建议:一是应面向全球招聘国际一流策划设计团队,设计规划中华伏羲文化产业园项目;二是省市联动,积极向国家相关部门申报项目,招商引资,多渠道引进资金建设项目;引导海外华人、各类协会商会、积极参与项目。
积极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5月太昊伏羲祭祀大典已进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应着手将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祭祀大典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设以中华伏羲文化为重点的始祖文化旅游圈。以天水伏羲庙、卦台山、大地湾、轩辕谷为主,与庆阳周祖陵、平凉崆峒山、泾川西王母等历史遗存景点联动,打造中华始祖文化旅游圈。形成以始祖文化为重点内容,以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为载体,以文化产业为支撑的保护传承创新的伏羲文化发展体系。
将伏羲文化打造成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是建立中英文伏羲文化门户网站,在全球范围内公开征集伏羲文化会标,组织专门力量寻求国际影视大家围绕人文始祖、一画开天、肇启文明等主题,拍摄一部具有一流国际水平的电影或卡通片,向全世界推介宣传中华伏羲文化;二是组织专门力量推动伏羲文化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待条件成熟时向全国推广;三是申报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明确传承弘扬伏羲文化领导机构。一是建议传承弘扬中华伏羲文化工作,由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研究部署协调统筹;二是建议将伏羲文化建设工作任务纳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一带一路”建设规划,在机构建设、全面规划,项目申报等方面全力支持保障。
切实抓好两岸三地共祭伏羲活动深入弘扬中华伏羲文化
孟永辉
(省政协委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驻甘记者站站长)
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讲话精神,从思想、政治和文化战略高度深刻认识两岸“共祭伏羲”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客观现实性。
伏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伏羲结合当时先民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创画八卦、编结网罟、教人以渔、始兴嫁娶、制造乐器……用文明灯火,引导先民摆脱了茹毛饮血、巢穴群居、鸿蒙未启的原始状态,跨入了文明社会阶段,是中华文化的创始者。伏羲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居神农、黄帝、炎帝等之前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的祖先,具有广泛的民族代表性和很强的民族认同感。伏羲文化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沉淀下来的一种宝贵精神财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凝聚全世界华人认祖归宗、血脉永系、文化认同的桥梁纽带。因此,每年都有许多海内外华人不远千里、万里来到天水拜谒伏羲,寻根祭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从在孔子故乡曲阜参观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到“五四”探望国学泰斗汤一介;从政治局集体学习纵论传统文化与国家软实力,到在北师大考察时明确反对“去中国化”;从外事活动中阐释中华文明与海外文明的交流互鉴,到万米高空的专机上倡导学古诗文经典……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场合展现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所以,身为国家级“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甘肃,有责任、有义务创造性地切实抓好两岸三地共祭伏羲文化活动,当好全国学习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系列讲话”的先行者和排头兵。
把两岸共祭伏羲作为国家级“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创新发展的一个文化战略科研课题,尽快组织专家队伍分门别类认真加以研究,为早日申请并最终实现国级公祭伏羲文化活动、促进两岸文化互动和实现祖国统一作足功课打好基础。
一是在国家层面,有塑造整个民族公认的标记和符号的需要,所以把公祭伏羲上升为国家祭祀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需要。
二是将公祭伏羲活动作为发展文化产业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撑点和突破口。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已成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十大节庆”活动之一,2014年公祭伏羲大典暨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荣获“最具国际影响力节庆”奖,天水伏羲庙荣登“2015旅游业最美中国榜”。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文化市场健康有序,文化遗产保护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轨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扎实推进,这一切为全面发展我省文化产业夯实了基础、提供了选择。
三是给祭祀传统仪式赋于新时代的生命力,达到对人类、对社会发进步的思考,展示时代活动要着实立足于充分研究。现在公祭伏羲就应该真正从情感内涵、价值尺度乃至公众信仰的层面,使这一民族形式焕发新的生机。比如,传递慎终追远、国族认同、民族融合、文化绵延等思想意识,赋予传统仪式在新时代的生命力。
四是要始终坚持做好做大“同根同源、同根同祖、两岸共祭”这篇公祭人文始祖的大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凝聚共识、增进合力。
五是把传承弘扬伏羲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使百姓日用而不觉。第一,充分运用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历史文化根植于家门口用文化滋润百姓的心田,努力把“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里的甘肃人塑造成“文化人”。第二,积极宣传陇人骄子,广泛宣传身边好人文化。
各方面都主动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之中,就会营造出强大的有形的和无形的价值观氛围。
多措并举,传承弘扬伏羲文化
刘雁翔
(省政协委员、天水师范学院教授)
着力推进伏羲文化旅游圈的建设:“伏羲文化旅游”的概念已提过多年,宣传过多年,就效果而言,真正有效益还是只限于天水城区西关伏羲庙。为此,应从大处着眼,内外结合,开拓视野,以新的思路来做好伏羲文化旅游。在旅游理念上,应该树立两个伏羲文化旅游圈的概念,一个是自有的,一个是外围的。自有的即天水市的伏羲文化资源,外围的即天水市之外的伏羲文化资源。首先,做好自身伏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其次,做好甘肃之外伏羲文化资源和甘肃伏羲文化资源的串联结合工作。
着力加强伏羲文化硬件建设:就现有各种规划而言,重点都放在天水西关伏羲庙,这当然是合理的。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做伏羲文化开发规划一定要重视三阳川、卦台山。卦台山历史长,是仰韶文化遗址,唐代就有伏羲庙。山势独特,风水绝佳,山下即是面积达60平方公里的三阳川,有足够的建设用地和开发条件。再者三阳川是规划中将来的三阳区,是天水建设大城市必须涉及的地方,将来的卦台山肯定是市郊的园林山,开发潜力巨大。在开发中做好规划,着力突出伏羲文化氛围,建设一个富有特色的新区是完全可能的。为此建议,规范的制订和开发应注意两个问题。
着力推广伏羲文化教育发展:伏羲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核心理念是教人伦、顺人性、终生受益。2006年,第一个“伏羲班”在天水市甘谷县永安伏羲学校(原新兴镇土桥小学)开办,招收学生26人,创办者为致力于传统教育研究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授吴鸿清。因为,开办此班的学校属甘谷县,甘谷有古风台和大象山伏羲庙等遗迹,又甘谷是自古有“羲皇故里”之称的天水市的辖县,伏羲又是中华人文始祖,于是命名所开办的实验班为“伏羲班”。
吴鸿清在甘谷蹲点六年,跟班教学,在教学中引入国学经典、优秀传统文化如书法、武术等,取得成功。《光明日报》《天水日报》及中央电视台、甘肃卫视等新闻媒体都报道,中组部党建读物出版社还专门拍摄党员电教片《吴鸿清和他的天水“伏羲班”》,从此“伏羲班”名声远扬。试办“伏羲班”的成功实践表明,伏羲教育应该引起教育界的重视。从宣传弘扬伏羲文化的角度而言,伏羲教育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文化产品,值得作为经验推广。
为此建议由省市教育局组织专家对已设立“伏羲班”的永安伏羲学校和省内设立“伏羲班”的学校全面调研,不断改进,在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和课业考试等方面都拿出完备的方案,而后向全省乃至向全国推广,将“伏羲班”伏羲教育做成甘肃能打响的教育品牌。
伏羲文化是天水最负盛名的优秀传统文化,一年一度的天水伏羲祭祀大典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甘肃省政府主办。而以伏羲命名的“伏羲班”及伏羲教育正是弘扬伏羲文化的创新实践,如能确实将伏羲教育之经验在全市乃至全省全国加以推广,无疑是对提升伏羲文化的地位、焕发传统文化活力都有现实意义。
在商品经济深入到每一个角落,旅游、休闲持续升温的今天,伏羲文化和与之相关的伏羲祠庙、传说遗迹等很自然就成了一种资源,而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也是完全可能的。理智的做法应该是:一是摸清家底,弄清伏羲文化的品牌之下到底有多少资源可资利用的;二是善待资源,我们要靠伏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就有义务善待这些资源,保护好相关文物,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三是挖掘底蕴,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挖掘伏羲文化底蕴,使隐性资源变成显性资源;四是寻找亮点,就是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寻找新的资源。
以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为载体传承弘扬中华伏羲文化
李晓霞
(省政协常委、省农工民主党副主委)
开发祭祀仪式可利用的伏羲文化资源主要可分为三种:一是有形资源,二是无形资源,三是伏羲文化的边缘文化资源。有形资源,一是天水西关伏羲庙。二是天水市北道区的卦台山。三是文化产品。无形资源,一是伏羲文化知识资源。二是伏羲建筑文化构成的独特建筑项目资源。三是伏羲神化传说及演义等构成的各类文化产品资源。近些年来,天水市先后整理、编辑出版了《伏羲文化》、《天水历史文化丛书》、《羲皇颂》和《伏羲庙志》等书籍。其他资源,一是秦安大地湾遗址。二是天水麦积山石窟。三是胡氏民居。四是民俗表演。
一是开展天水伏羲文化的整理和“走出去”工程。神话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想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本源,应从探究该民族的创世神话入手。伏羲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神,伏羲神话是中华民族的创世神话,对中华民族的后世文化和民族精神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拥有丰富而深邃的现代文明意义。对经典的天水伏羲神话进行编辑整理和英译出版,不仅进一步加强天水伏羲文化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更要推进伏羲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以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二是加强天水伏羲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对比研究。天水伏羲文化是中华文明兴起的源头,将其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起源文化,尤其是古文明发达的地区,如古印度地区、古埃及地区等,进行比较研究,探究各个古文明兴起和发展的早期阶段有何异同。
三是花大力气办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2006年,公祭伏羲大典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己经成为天水对外形象展示的重要品牌。对伏羲祭祀仪式的开发应是以演绎伏羲文化和古老祭俗为核心内容的,集古建筑观光、文化休闲、民俗体验、文化遗产保护为一体,以“扬伏羲文化,展先人智慧、示古城格局、现地方特色”为主题的综合开发。
对伏羲祭祀仪式的开发,不仅仅是仪式本身,也应包括旅游区的整体开发,应作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进行有效的保护性开发。根据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实际需要,结合作为祭祀仪式物质载体的伏羲庙建筑的空间布局特点,伏羲祭祀仪式的旅游开发将采取突出一个核心、打造两街、深挖一区的思路。
核心就是伏羲庙主体建筑,包括祭祀广场和庙内古建筑。其功能定位为体现伏羲文化的文化祭祀区,即展现中华民族的根文化-伏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祭祀仪式,并反映伏羲庙古建筑群的艺术特色。两街中的东街指从伏羲城正门到戏楼的主干道,其功能定位为展现地方特色的商贸区,即以地方传统手工艺品和其他特色产品为依托,宣传天水深厚的文化背景和独特的民风民俗,是宣传天水、介绍天水的一个重要平台。西街指从戏楼向西延伸的主干道,是体现民俗文化和地方古文化的民俗观光体验区,在该区开办展示地方民俗的民俗博物馆,同时还要有地方曲艺的现场表演作为“活态”展览,并设立手工作坊,展示地方传统手工艺,最好是现场展示,让游客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亲自制作、体验。深挖的一区则指明胡氏民居,是展现古民居文化和明代天水一带生活习俗的民居文化区。
举全省之力将传承弘扬中华伏羲文化提升为国家文化战略
王小熊
(中共天水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目前,无论从伏羲文化的历史地位,伏羲文化研究的实际努力,还是从面临的政策机遇来看,推动伏羲文化传承研究上升为国家文化战略的条件已基本成熟,亟待省级层面把这方面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通过上下联动,举全省之力力争将传承弘扬伏羲文化尽快提升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为此建议:
整合研究资源,加大对伏羲文化的研究力度。依托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这一国家级学术学会,团结和组织国内外热心于伏羲研究学术团体和专家学者,深入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研究,宣传伏羲文化研究成果,开发利用伏羲文化资源,配合“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厘清古代文化的传承脉络,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鼓励和引导甘肃乃至全国有关高校开设伏羲文化研究课程和课题,培育一批研究伏羲文化的年轻骨干力量。
加大财政投入,加强伏羲文化遗存的保护力度。建议省文物局积极争取国家文化遗存和文物保护等方面的项目,加强对伏羲文化相关文物和遗存的保护力度。同时,加大省级财政投入,设立1亿元的伏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基金,每年按照省、市一定比例配套,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注入,建立相对稳定的伏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投入机制。
丰富公祭内涵,提升公祭伏羲大典的祭祀规格。公祭伏羲大典要上升为国家文化战略,还需在现有形式和内容基础上,不断完善公祭形式,丰富公祭内涵,扩大公祭规模,提升公祭档次,力争将公祭伏羲大典升格为国家级公祭,扩大伏羲文化影响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打通地域局限,建立“陇东南祖脉文化旅游圈”。协调省级和国家相关部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发挥天水文化优势,彰显以伏羲文化为核心的祖脉文化特色,全力以赴推进中华伏羲文化城、大地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标志建设项目,打造中华伏羲文化研发传承基地、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中华伏羲文化旅游胜地、中华伏羲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发挥好陇东南文化旅游产业联盟作用,打通地域局限,将陇东南伏羲故里、娲皇故里、轩辕故里、大地湾遗址、周祖陵和秦公陵园等祖脉文化资源充分整合利用起来,共同开发祖脉文化精品环线,打造精品大景区,把华夏祖脉文化旅游品牌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加大对外交流,扩大伏羲文化的国际认知度。建立世界易学研究中心,在全球开设伏羲学院,召开伏羲与易文化国际研讨会、华夏文明探源国际研讨会等一系列学术研讨会,对中华历史文脉进行认真梳理、整理和挖掘,提炼时代精神,阐发“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和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历史文化与时代精神激情共鸣,进一步扩大伏羲文化的国际认同度。
加强伏羲文化研究开发
建立伏羲文化研究智库
师凤轩
(天水市政协常委、甘肃聚宝集团董事长)
中华民族的伟大,在于他有深厚的历史根基和丰富的文化积淀。伏羲文化,是人类早期从游牧采集狩猎生活,向定居饲养农耕生活过度期的生产生活印记和形式,是世界文明的组成部分之一。研究它,不仅可以使我们看到东方中国文明的源头,更能认识人类从荒蛮粗野到理性文明的程序和规律,体悟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的快乐。
改进伏羲文化的研究方法,就是如何把神话传说中的个体英雄伏羲同考古实证的“大地湾文化”群体人的生存和创新有机结合,如何使“神话”随着考古的不断发掘走向“史实”
早在8000多年前的伏羲时代,人们把许许多多的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等当时他们的劳动杰作,轻轻地埋藏在时光的阴影中。直到20世纪70年代,它们才探出头脚,从大地湾的黄土中露出微微笑容。而人类在这一时期这一地域的创造,早在文字出现以前已经用口耳的形式代代相传,以致于我们把本来一个完整的物体当做两个东西来对待,历史就经常开着这种玩笑。因此,对伏羲文化的研究,必须放在大地湾文化的怀抱中,以她娇美身躯,焕发出伏羲文化的神采。
探索伏羲文化应和当今社会文化融合发展
其一,就是认知事物的方法。他通过仰天观地,可以分出阴阳二位,通过观物取象,可以得出阴阳变化。其二,不断的探索精神。他的坚韧和执着,可以找出阴阳的离合,可以找到事物的变“易”,从“象”数的一二,可以无数的分解组合。其三,高超的整合能力。从采集狩猎向种植饲养过渡期的人类,荒蛮散乱,部落众多,伏羲族设部布官,明礼求规,实属不易,它奠定了中华民族文明的第一块基石。上述这些精神,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魂,它在今天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们所从事的各项有关伏羲文化的研究和其他活动,皆在于从伏羲文化的宝库中携取知识,在于从伏羲氏仰天观地的认知过程中体察认识世界的方法,在于从伏羲演绎八卦的思维模式中,体验“物极必反”的事物规律。
综上所述,我们对伏羲文化的研究还很不够,对伏羲文化的开发和运用就更不足。任何一种文化,它的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历史进程的改变和推进。伏羲文化,在人类童年度过了漫漫岁月,长时间的历史积淀,使它背负着沉重的岁月铁甲。我们要掀开铁甲,使它放射昔日的光芒,就必须组建庞大的阵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它进行深入探求。
为使伏羲文化在我们认知事物、决策梳理工作、推进文明进程中发挥好作用,我们应建立伏羲文化研究智库,组成一支由精英层组成的咨询团队,为伏羲研究会及伏羲文化研究者在文化、经济、组织领域提供发展方向和建议,以促进伏羲文化研究的升级和扩展。伏羲文化研究机构可将研究成果向政府、企业、社会团体提供,使伏羲文化的研究更加阳光,更接地气。当然,智库的建立,并非易事,它一要人才、二要资金、三要组织。
为此建议:一是省委省政府应尽快将我省伏羲文化的研究工作纳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之中,并尽快成立省上伏羲文化研究专门机构,建立伏羲文化智库,组织一支精锐的专业队伍,加强伏羲文化基础研究。二是省政府应加强伏羲文化研究的专项资金支持,为我省伏羲文化的研究机构提供资金保障。
把天水三阳川建成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
仙松涛
(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
天水三阳川的地形地貌、地质地理非常独特,是一幅极其形象逼真的天然太极图和天然八卦图。三皇之首、人文始祖伏羲正是受到这里奇特的地形地貌、物候气象的启发,演绎了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神奇独特的太极八卦,创造了中华乃至世界文明奇观。因此,应当把整个三阳川作为祭祖圣地。
为此建议:
1.加大规划管理力度,应从严控制三阳川范围内的开发建设、尤其是较大的建设项目。同时,要严禁在卦台山、导流山及周边采石、取土,以保护其原有的地形地貌、生态环境。
2.加快三阳川南北二山的绿化,提高植被覆盖率,为建设祭祖基地营造良好的生态大环境。特别是要重点抓好卦台山、导流山的绿化,根治水土流失,防止山体高度下降。
3.加强三阳川河道管理,清除有碍或影响渭河呈“S”形的障碍物,按渭河“S”形状改造河堤,栽植沿河林带,修建沿河道路,并在渭河两边适宜处规划两个作为太极阴阳点的大型水上公园,使三阳川渭河保持和彰显太极图神奇形状。
4.加强对卦台山城墙等文物的保护。卦台山城墙年久失修,损坏较为严重,应从山下运土,加固夯实卦台山城墙;同时可用青砖铺设院落和道路,防止暴雨急流冲刷山体。
5.主动加强与国家、省上有关部门的衔接联系,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支持,谋划启动三阳川国家级地质公园和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申报工作,不断加大协调推进力度,真正把三阳川建设成为全球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
大地湾考古与伏羲文化的关联度
郎树德
(甘肃省考古所研究员、大地湾考古发掘学术专家、省人民政府参事)
大地湾考古和伏羲文化,两者不可替代、各自有各自的内涵,而且一个是以实物为证、另一个则仅仅是古史传说。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两者的研究结合起来,整合历史和考古资源,从多角度、全方位地共同探讨中华文化和文明的起源。两者的关联在于共同说明甘肃东部地区是中华文化和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地域的重合。伏羲生于成纪,天水的史前文化极为发达。实际上,在甘肃东部及邻近地区,在每条史前遗址较集中的河流谷地,大多都会有大地湾一类的中心遗址。仰韶文化晚期这类中心遗址的出现不仅表明聚落的分化,而且标志着距今约5000年前史前社会正处在向文明社会大步迈进的重要阶段。
农业、狩猎的此消彼长。在大地湾一期编号为H398的近圆形灰坑中,发现一批炭化植物种籽,经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鉴定,属禾本科的黍。大地湾的重要发现确认了我国西北是黍的原产地之一。原始先民经过多少代人的观察和实验,最先将陇西黄土高原上生长的野生黍培育成第一个农业品种,从而使甘肃东部成为我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地之一。
大地湾各期均为农业文化,经济结构由农业、狩猎、家畜饲养业组成,但各期所占比重不同,总的趋势是农业逐步发展,尤其是四期农业发展迅猛,农业生产工具如石刀、陶刀数量较前成倍地增长、储粮的袋状窖穴大量增加、动物骨骼中猪类标本一期最少、四期最多;鹿科标本正好与此相反,表明狩猎比重日渐下降,家畜饲养业日益发达。这正是四期聚落达到鼎盛的物质基础。
关于时代的推测。目前,在大地湾的遗迹遗物中尚未发现与伏羲的直接关联,来证明伏羲真有其人。不仅如此,古史传说中的三皇五帝,都有待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进一步探索验证。即使将伏羲不定位于一个人,而是当作一个古代部族或具体的时代来看待,迄今为止,我们依然缺乏有关的实物证据。所以,不能简单地将伏羲和大地湾等同。
有关伏羲的记载中,古人总结了他的几大贡献:始作八卦、结网渔猎、制嫁娶之礼、造书契、创音乐与历法等等。从现代考古学研究成果来看,上述发明不是同一个历史阶段的产物,它们产生的时间段有早有晚,涵盖了整个史前时代,甚至包括早期文明时代。我们还是暂且不要将伏羲定位于个人、部族、时代,而是先将其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文化的符号来看待,较为妥当。
加大考古研究的力度,是深入伏羲研究的重要途径。伏羲的传说及研究成果对考古工作者产生过许多有益的启发,我们坚信,大地湾以及史前文化的深入探索也将促进伏羲文化的研究,两者应相互借鉴、相互渗透,共同为弘扬中华文化、“一带一路”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女娲文化的当代价值
柯
杨
(兰州大学教授、中国民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华伏義文化研究会顾问)
女娲信仰是我国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最早的民间信仰之一。女娲不但是炼石补天的英雄和造人的女神,还是一个创造万物的伟大的自然之神。我认为,对于这后一点,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必要加以强化。因为,只有把对这位原始女神的崇拜升华为对大自然的崇拜,使人们在心灵深处真正树立起敬畏自然、尊崇一切生命的意识,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人合一”的“自然之子”,世界才有前途,人类才有希望!加强对女娲自然之神性质的解析与弘扬,引导民众把对女娲的崇拜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热爱之情紧密结合起来。
大自然深不可测,奥秘无穷。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尊崇,乃是使人与自然结构成的生命之网免遭破坏的重要一环,也是女娲信仰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有节制的索取得好报,贪婪的掠夺受恶报”,这是许多具有忧患意识的专家学者共同的警告,也是许多民间神话、传说和故事中发人深省的主题,理应成为我们弘扬的女娲文化的精髓之一。
关于如何看待全国各地都在开发女娲文化的问题。我建议,各地女娲文化的研究者和开发者应当有一种宽容心态和全国一盘棋的观念,形成合力,把大家的精力集中到女娲文化深层内涵的研究、挖掘和表现形式的创新方面来。这一切,都有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爱国主义情操的培育、民族归属感的认同、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地方经济的发展。都应当予以肯定和支持。
古代文化资源的开发,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在保持其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同样需要创意、创造和创新。不论是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是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的意义和作用,都在每一代人所创造出来的新成果的影响下,不断地被分解着、组合着、改变着和重构着。有了这个认识,我们才能对传统文化内涵的阐释与形式创新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与把握,也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既要守护传统,又要与时俱进”,这就是我们共同的任务。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