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意见建议
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是,由于我国农村环境复杂,贫困人口众多且致贫原因不同,导致了精准扶贫战略在农村的实际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阻碍了精准扶贫的进一步推进,主要表现在:
(一)农户参与精准识别的积极性不高,贫困户精识别不精准
扶贫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基础工作,其目的是把贫困的对象找出来,避免扶贫资源投放打偏跑漏,使真正符合帮扶政策的个体得到有效扶持。现阶段,我国农村都采用 “建档立卡”的方式来进行精准识别,村干部对本村农户的基本情况进行逐一调查和登记,将符合贫困标准的农户基本信息录入贫困信息系统。但是,当村干部在开展村民基本情况调查时,有些农民因为家庭集体外出打工,没有能够参加识别活动;还有些农民虽然有困难,但是他们认为这些家庭收入调查都只是形式,贫困户是谁,都是“上面”定的。总之,这些情况都反映了农村居民参与精准识别的积极性不高,他们对国家扶贫政策仍然抱着一种“看客”和“等、靠、要” 的心态,这些情况严重阻碍了精准识别的实现,使真正的贫困户得不到帮扶。
习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了保证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完善扶贫措施,解决在农村精准扶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战略。
因此对于农户参与精准识别的积极性不高,贫困户精识别不精准的问题,建议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改善:
(一)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树立脱贫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现在农村许多的贫困户之所以扶不起,富不起,甚至出现越帮越穷,就是缺乏脱贫致富的勇气,勤劳实干的精神和人穷志不穷的理念。他们的思想大多都是“等、靠、要”,因此农村的精准扶贫,首先要“扶志”,帮助农民树立脱贫信心,走上致富之路,通过加强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激发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意愿,帮助他们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否则,仅仅依靠国家的“输血”,自己不能“造血”,这样只会依旧贫困,或者就算富裕了也会重新返贫。
(二)切实改进基层政府官员工作作风,发扬基层民主
习总书记强调,“扶贫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少搞一些盆景,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这就要求基层政府工作人员要切实履行职责,广泛吸取群众的优秀建议,听取群众的心声,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对贫困户的精准识别要民主,要把对贫困识别的权利交给群众,识别结果要公示,扶贫资金的使用要公开、透明,接受群众的监督,做到在“阳光下执政”。
赵强(联系电话:13919819889) |